一、(一)阅读文言文主要把握如下四点: 1、断句停顿;
2、分析常见虚词、关键实词、重点语句的意思; 3、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4、对不同类型的文言文能从文体特点上进行分析。 (二)文言语句翻译指导:
文言句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
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三)文言句在文中的意思
这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正确把握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关键是注意包括以下四点:
1、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从文章整体及具体语境两个方面弄懂实词、虚词的意义,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2、弄懂文言语句句与句之间的语意关系。
3、抓住关键语句,把握中心句,弄懂蕴含丰富语句的表层与深层含义。
4、注意句子的比较分析,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其意义上的差别。
(四)文言文阅读整体阅读
阅读文言文,不能只停留在字词的了解上,而是要在通览全文、理解字词句含义的基础上,正确地把握文段的思路、结构及中心,要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明确关键语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结合作者所处的环境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文段的艺术风格。要能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1、整体上把握
初步把握要求对阅读材料能够根据题意把握某一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或摘录筛选;要求对阅读材料的某一个段落层次甚至全篇的文意进行考查,把握基本情节或基本思想。 ①找出相应的词句:找出相应的词句就是根据题意要求对阅读材料进行信息筛选。在筛选前,要仔细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并读懂原文。进行摘录筛选时要注意准确摘录和完整摘录。 ②概括主要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阅读的要求,对某篇文章、某个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时,既可以概括要点,抽取特征,把不同侧面的要点压缩捏合,归纳提炼;又可以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摘录要点。 2、多角度解读
①根据不同文体,理清基本要素。①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 ②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③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
②划出层次结构,逐层归纳分析。逐步对段落或层次进行分析,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
③综合分析,扩展视野,理解文章内容。分析、综合时注意充分利用文章题目、文中或文后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扩展视野,理解文章内容。 3、深层次评价
分析评价要求在初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对所述事件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要求答出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或是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评论等。分析评价时要注意:分析必须在整体把握和综合梳理的基础上进行。评价的思想观点必须正确,要辨证地思考和历史地评价。
①分析用意:分析用意是根据提供的具体材料,进行分析,推断运用这则材料的目的。分析时,首先要理解提供的具体材料,然后联系上下文推断出其用意。
②发表见解:发表见解是对某一观点或某一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发表见解时要联系具体的语境,思想观点要正确,做到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③探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意是指字面外的意思。探究言外之意,揭示隐含信息,不能脱离特定的语言环境。语境是语言隐含意义的本质所在。因此,分析特定语境是引发隐含信息的依据和先决条件。
二、答题指津
1、读懂题目,逐字逐句去看,一定要理解题目。
2、找出题干中的核心信息,也就是关键词(答题的重要词语)。 根据关键词,迅速(粗略去看文章)从文中找到阅读区域(某段或者某句话)。
3、从阅读区域内找出与关键词相关的信息,提取所有相关信息,不要遗漏。
4、检查是否找全了答案(还是根据关键词进行核对)。
5、认真书写答案,但要注意分点答题,即分成①②③④⑤等答题,而且采用竖直并列形式书写,决不能一个接一个连在一起,更不能一股脑不分点笼统地去答,否则,会被扣分。
专题训练
一、阅读【甲】【乙】文言文选段,完成1~5题。(18分)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节选自周密《观潮》)
1.请用“/”标示下面语句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至 于 夏 水 襄 陵 答案:至于/夏水襄陵
(2)自 既 望 以 至 十 八 日 为 最 盛 答案: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或王命急宣 有时 (2)虽乘奔御风 飞奔的马 (3)既而渐近 不久
(4)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城墙
3.下列各组语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沿溯阻绝往来而不绝者 B.其间千二百里又何间焉 C.方其远出海门今齐地方千里 D.素湍绿潭吴广素爱人 答案:A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真是趣味无穷。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 5.填空。(6分)
甲段描写三峡的夏水,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其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描写春冬之水则紧扣其清澈的特点,以“素湍”“回清”“悬泉”的动态之美映衬“绿潭”的静态之美,动静相映成趣。乙段从形、色、声等方面进行正面描写,由远及近地写出了钱塘江潮雄奇壮观的景象。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 题。(12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②,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③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④,此率⑤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⑥在其为民父母也!” (节选自《梁惠王上》)
【注释】①梃(tǐnɡ):棍棒。②政:施行恶政。③庖(páo):厨房。④饿莩(piǎo):饿死的人。⑤率:带领。⑥恶(wū):表示反问的语气。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当面指责 (2)杀人以梃与刃 以:用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和词语的解释。解释“面刺”时要注意“面”和“刺”是两个意思,要分别进行解释。虚词“以”在这里是介词,然后按语境进行解释。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予观夫巴陵胜状 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所欲有甚于生者 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兽相食,且人恶之 D.以刃与政,有以异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D项“异”的意思都为“不同”。A项“胜”的意思分别为“胜利”“优美”。B项“于”都为介词,意思分别为“对”“比”。C项第一个“之”为助词,相当于“的”,第二个“之”为指示代词,代指“兽相食”这件事。 答案:D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4.国家要强盛,国君的作用十分重要。甲文强调的是国君要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乙文强调的是国君不要施行恶政(要施行仁政)。(2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整体阅读,把握文意,然后筛选、提炼有用的信息。甲文通过纳谏前后的对比,说明了国君要善于纳谏。乙文则通过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说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孟子都运用了类比手法奉劝国君,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4分) 邹忌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孟子把用刀杀人(或“率兽食人”)和用恶政杀人进行类比,希望梁惠王不要施行恶政,而要施行仁政。
【解析】此题考查对类比手法的分析和揣摩能力。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回答时,首先应疏通文义,明确甲文中邹忌由自己的“蔽”,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婉讽“王之蔽甚矣”,充分显
示了邹忌巧妙的讽谏艺术与娴熟的从政谋略。而乙文则用“率兽食人”和“恶政杀人”进行类比,说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参考译文】
[乙]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人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
三、(2015·浙江杭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题。(15分)
(一)
王念孙,字怀祖,高邮州人……既罢官,日以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于古义之晦,于抄写之误,皆一一正之。一字之证,博及万卷,其精于校雠①如此。又以邵晋涵先为《尔雅正义》,乃撰《广雅疏证》,日三字为程,阅十年而书成,凡三十二卷。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扩充于《尔雅》《说文》,无所不达。然声音文字部分之严,一丝不乱。盖藉②张揖之书以纳诸说,而实多揖所未知,及同时惠栋、戴震所未及。
(二)
刘羽冲,沧州人,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③,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④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院,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注释】①校雠 (chóu):校对。②藉 (jiè):借助。③经年:一年左右。④沟洫:沟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阅十年而书成(经历) B.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 (探求 ) C.自谓可将十万 (带领 ) D.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会合)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的辨析能力。D项中的“会”应解释为“适逢”。与《口技》中“会宾客大宴”,以及《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中的“会”字意义、用法相同。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乃撰《广雅疏证》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盖藉张揖之书以纳诸说 先帝不以臣卑鄙
C.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D.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 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
【解析】此题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辨析能力。A项中的“乃”依次为“于是,就/竟然”。B项中的“以”依次为“表目的,来/因为”。C项中的“为”都是“被”的意思。D项中的“于”都解释为“在”。 答案:C D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既罢官,日以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 (王念孙)被罢免官职以后,每天以著书立说自娱,著有《读书杂志》。 (2)恒独步庭院,摇首自语曰 :“古人岂欺我哉?”
(刘羽冲)经常独自在庭院里漫步,摇头自言自语说:“古人难道会欺骗我吗?”_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要落实关键词的解释,同时结合具体语言环境,使翻译后的句子表意完整、通顺流畅。
4.结合王念孙、刘羽冲不同的治学态度,谈谈你获得的启示。(4分) 王念孙为考证一字而博及万卷,持之以恒,严谨治学,值得推崇;刘羽冲则盲从典籍,食古不化,落得可悲的下场,我们要引以为戒。_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能力。要结合文中二人的治学表现分别予以评价。评价之后还应有自己的主张,即对好的态度要去学习,对不好的态度要引以为戒。 【参考译文】
(一)王念孙,字怀祖,是高邮州人。……(王念孙)被罢免官职以后,每天以著书立说自娱,著有《读书杂志》。对于古义的晦涩难懂,对
于抄写的错误,都一一做了订正。为了求证一个字,要博览群书,他就是这样在校对方面精益求精。又因为邵晋涵之前写了《尔雅正义》,于是(王念孙)撰写了《广雅疏证》,以每天校对几个字为进程,经历了十几年才写完,一共三十二
卷。这本书凭字的古音探求字的古义,触类旁通,扩充到《尔雅》《说文》,没有触及不到的地方。可是声音、文字部分的严格程度却是一丝不苟。大概是借助张揖的书来接纳各种说法,可实际上大多是张揖的书中没有的内容,即使是同时代的惠栋、戴震也赶不上他。
(二)刘羽冲,是沧州人,性格孤僻,喜欢讲古制,实际上迂腐而根本行不通。他偶然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整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地方上有土匪造反,刘羽冲亲自训练了一队乡兵与他们较量,(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捉住。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伏案读了一整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肥沃的土地。画了图向州官游说。州官也喜欢多事,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因此,(刘羽冲)内心抑郁不自得,经常独自在庭院里漫步,摇头自言自语说:“古人难道会欺骗我吗?”像这样每天念叨千百遍,只说这六个字。没过多久,得病死了。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 1~5题。(15分) (一)李白传(节选) (元)辛文房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①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②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二)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③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④。
【注释】①宰:指县令。②辟:召,征召。③本诗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④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
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从《古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中,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意思正确的一项。(4分) (1)怒引至庭下曰( )
A.引导,诱导 B.拉,拽 C.引用 (2)拜谢曰( )
A.认错,道歉 B.辞别,离开 C.感谢,酬谢
(3)白时卧庐山( )
A.睡觉 B.倒伏 C.隐居 (4)累系浔阳狱( )
A.连接,维系 B.拘囚 C.留意,挂念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解释能力。做好此题要结合句意选择正确答案。第(1)题句子的意思是“生气地把(他)拉到公堂上问”,A、C放在句子中不合句意;第(2)题中“谢”是一词多义,结合句意选A;第(3)题中“卧”在此处是“隐居”的意思,选C;第(4)题中“李白受牵连被关在浔阳的监狱中”,结合句意选B。 答案:(1)B (2)A (3)C (4)B
2.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三处)(3分)
曾 令 龙 巾 拭 吐 御 手 调 羹 贵 妃 捧 砚 力 士 脱 靴
【解析】此题考查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要注意句子的意思和用语习惯,本句中并列四个名人故事,短语间要略作停顿。 答案: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当初,李白游历并州,见到郭子仪,觉得他奇特不凡,曾经把他从死罪中救出来。
【解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翻译时注意“初”“奇”“曾”等几个字的意思,同时要注意句子语言的流畅。
4.下列句中的“望”字,与诗中“西望长安不见家”的“望”字情感相近的一项是( )(2分)
A.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C.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D.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园春·雪》)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重点字词的理解。结合诗的背景来选择,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所以诗中“西望长安不见家”中“望”的对象是国都,与C项中“神州”情感一致,故选C。 答案:C
5.诗歌末句,诗人借想象之景,表现凄凉、感伤的心境。结合所选诗文,分析产生这种心境的原因。(4分)
才高气傲的诗人受到永王李璘起兵谋反连累而获罪,后经郭子仪营救而改为流放夜郎,他听到笛声,联想到自己命运坎坷,壮志难酬,因而产生这种心境。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景物描写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心境,可以直接寻找诗词中直抒胸臆的句子,如果没有就需要仔细推敲诗文内容。由短文可知,诗人有着才高气傲的性情,后因受连累而被流放,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凄凉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参考译文】
(一)李白云游四方,打算登华山,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县令不认识李白,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拉到公堂上问道:“你是什么人,敢这样无礼!”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呕吐后曾使皇上用毛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我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子。在天子殿门前,尚且容许我纵马奔驰,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能
骑驴而过?”县令又惊又愧,连忙行礼道歉说:“不知道是翰林学士来到此地。”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
安禄山造反,唐明皇在蜀地,永王李璘在东南担任节度使,此时李白正在庐山隐居,被征召为(李璘的)幕僚。李璘起兵造反,李白潜逃回到彭泽。李璘失败后,李白受牵连被关在浔阳的监狱中。当初,李白游历并州,见到郭子仪,觉得他奇特不凡,曾经把他从死罪中救出来。
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 (二)一旦成为贬谪之人,就像贾谊到了长沙,日日西望,望不见长安,也望不见家。在黄鹤楼上听《梅花落》的笛声,像这五月的江城又见到纷落的梅花。
五、比较阅读两则短文,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有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zhān粥不充②,日昃③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通曰:士当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节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适:再适,改嫁。② (zhān)粥:稠粥;不足:此指喝不上 ③昃(zè):太阳偏西 1.翻译下列加点的字。
(1)或异二者之为( ) (2)去之南都入学舍( ) 2翻译下列句子。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3. 从乙文看,范仲淹“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伟大抱负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心理活动,心情(2)离开、离家 2(1)没有这样的人,我与谁是一道的呢?
(2)有时夜里昏沉困倦,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3.从家世贫苦,了解人民的疾苦,从小立志刻苦读书,吸收了儒家思想,奠定了仁爱思想。
六,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节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①,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②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冀、雍:古代两个州的名称。②绝:横渡。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其如土石何 ( ) (2)何苦而不平( ) (3)甲翁之妻子去乡( )
(4)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 ) 2.翻译下列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3.两则短文所表现的主题大致相同,请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之。 4.有人说《愚公移山》这则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结尾不好,因为它削减了愚公精神的伟大力量。你同意吗?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
1(1)表反诘的语气词(2)愁,苦于(3)离开(4)从前 2(1)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如今,我们才过60岁,有什么老了的话呢? 3.只有不畏艰难、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
4.示例:我同意。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评判一种思想、一种精神正确与否,要看它效果如何。愚公虽有不畏艰险的精神,但结果还是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而是依赖神仙来帮忙,因而,让读者对愚公的精神的可取性产生怀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