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二下册文言文模拟语文检测试卷附解析1

来源:画鸵萌宠网
初二下册文言文模拟语文检测试卷附解析1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

(1)给下面划线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选贤与能 男有分

(2)解释下面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不独子其子 ①子:________ ②子: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现实生活充满了缺失和苦难,才使得人们憧憬着“大同”的理想社会。请从下面备选作品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反映的具体社会现实,说说在《大道之行也》中描绘了怎样相对应的理想图景。

备选作品:《马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涓(juān)人:国王的近臣,即中涓。官名,俗称太监。担任宫廷内洒扫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有何用?③捐:白白费掉。

(1)关于“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有以下几种,文中“反以报君”中的“反”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背叛,违反 B.反而 C.对立 D.同“返”,返回

(2)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与《马说》中的千里马命运截然不同,请简述其不同。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茌平人马周① , 客游长安,舍与中郎将常何之家。六月,千午,以旱,诏文武官极言得失。何武人不学,不知所言,周代之陈便宜②。二十余条。上怪其能,以问何,对日:“此

非臣所能,家客马周为臣具草耳。”上即召之:未至,遗使督促者数辈。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③门下省,寻除监察御史,奉使称旨。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马周:唐初大臣。②便宜:指有利国家,合平时宜之事。③直:进入。 (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 ①及谒见________ ②寻除监察御史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为臣具草耳。 (3)选文中的唐太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

①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________ ②男有分,女有归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你认为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表现

B.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C.策之不以其道 策:马鞭 D.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耶 B.策之不以其道 以其境过清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而伯乐不常有

D.马之千里者 大道之行也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始,就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性作用,发人深省。 B.文章第三段中连用几个“不”字,有力地谴责了“食马者”的无知。

C.《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不满。

D.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罴说 柳宗元

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而食之。 不善内而情外者,未有不为黑之食也。

(选自《柳宗元诗文选注》)

【注】①罴(pí):棕熊,也叫马熊或人熊,古称罴。是陆地上体形第二大的食肉动物。②貙(chū):古书中对云豹的称呼。③寂寂:悄悄地。④罂(yīng):瓦罐。⑤捽(zuò)搏挽裂:揪住扑搏撕咬得四分五裂。 (1)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貙 走 而 虎 至 愈 恐 则 又 为 罴 虎 亦 亡 去 (2)解释下列划线的文言词语。 ①罴之状,被发人立________ ②伺其至,发火而射之________ ③为鹿鸣以感其类________ ④闻其鹿也,趋而至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

②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4)从这则寓言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7.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并州①有人姓纥干② , 好戏剧③。邑传言有狐魅④ , 人心惶。一日,纥干得一狐尾,遂缀于衣后,至妻旁,侧坐露之。其妻疑为狐魅,遂密持斧,欲斫之。纥干云:“吾非魅。” 妻不信,走,至邻家,邻家又以刀仗逐之。纥干叩头谢:“我纥干也,第⑤戏剧饵,何意专杀我?”

【注释】①并州:山西太原。②纥干(hé gàn):复姓。③戏剧:开玩笑。④狐魅:狐狸精。⑤第:只,仅仅。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

①好戏剧 (________) ②遂缀于衣后(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 A.(他的)妻子不相信,跑到邻居家,邻居们又用刀棍打他。

B.(他的)妻子不讲信用,(纥干)跑到邻居家,邻居们又用刀棍打他。 C.(他的)妻子不相信,(纥干)跑到邻居家,邻居们又拿起刀棍追他。 D.(他的)妻子不讲信用,跑到邻居家,邻居们又拿起刀棍追他。 (3)“其妻欲斫之”、“邻家又以刀仗逐之”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 (4)这则故事给你的启示是________。 8.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①刍数斗② , 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宁则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④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⑤ , 犹可二百里;褫⑥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⑦而不苟取,力裕⑧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岳飞《论马》)

【注释】①啖:吃,②斗:与下文的“斛(hú)”皆为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③胄(zhòu):披上战甲。⑨比:等到。⑤酉:酉时,指傍晚,⑥褫(chǐ):解除,解下。⑦受大:指饮食量大。⑧力裕:力量充沛。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含义。 ①日啖刍豆数斗________ ②致远之材也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是岳飞对这两匹马的评价。请你根据文章,说说“苟取”和“不求逞”的具体表现。 9.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洵① , 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②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输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录,录其《心术》《远虑》二篇。

(选自《宋书·苏洵传》)

【注释】①苏洵,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下文“其二子轼、辙”指的是苏轼和苏辙。②茂才,即秀才,汉代推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②悉焚常所为文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3)苏洵发愤读书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文章说说成功的要素是什么?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

【乙】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① , 事毕,出游于观②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③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④ , 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选自《礼记》)

【注】①与于蜡(zhà)宾:参加鲁国在年终举行的祭典,作助祭者。蜡,年终举行的祭祀,又称蜡祭。②观(guàn):宗庙门外两旁的楼。③言偃:姓言,名偃,字子游,是孔子的弟子。④三代:指夏朝、商朝和周朝。英:英明君主。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独子其子________ ②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 ③昔者仲尼与于蜡宾________ ④事毕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B.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C.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D.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

(4)通读【甲】【乙】两文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有哪些特征。

②对于“大道之行”,孔子持什么态度?请用【乙】文句子回答。 11.阅读《大道之行也》与《桃花源记》,完成下列小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选项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独子其子 妻子邑人 B.天下为公 不足为外人道也 C.盗窃乱贼而不作 其中往来种作 D.大道之行 渔人甚异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大道之行也》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特征,《桃花源记》则写出作者心目中的“世外桃源”。用自己的话说说《桃花源记》所描绘的哪些社会生活场景,分别再现了《大道之行也》中“大同”社会怎样的特征。

(4)《大道之行也》善用对偶句,造成铺排的效果,增强说理的气势;《桃花源记》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请任选一篇,结合文章内容,对其写作特点作简要赏析。

12.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的选文,完成小题

(甲)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帡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大道之行也(《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

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下列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才通人 才:只,仅仅 B.欣然规往 规:打算,计划 C.选贤与能 与:同“举”,推举 D.女有归 归:回来

(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无论怎样说都不知道有魏、晋两朝。

C.故人不独亲其亲。 译文: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 D.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主要以朴实无华的叙述写桃花源的发现、景象和居民的生活,故事性强;乙文用严密的议论阐述“大同”社会的纲领、基本特征及和平安定的局面,逻辑性强。 B.文章主旨基本相同。甲文作者借渔人在桃花源所见所闻的故事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没有战争,没有苛政;乙文作者通过论述“大同”构想出一个理想的社会——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

C.甲文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乙文的“大同”是根据“世外桃源”的理想总结出来的。

D.甲乙两文语言各具特色。甲文言简意丰,如“皆叹惋”三个字可以让人充分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世上情形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多么巨大;乙文多运用对偶句,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男有分,女有归”等,简洁凝练。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文言文 1. (1)jǔ;fèn

(2)名词作动词,以……为子;子女 (3)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4)《马说》通过写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现实社会中有才华,有能力的仁人志士被昏庸愚昧的统治者所埋没的命运悲剧。而在《大道之行也》中,就此现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积极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任用他们,使其人尽其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国效力的理想图景。

【解析】【分析】(1)“选贤与能”:选拔任用贤能的人。与,通“举”。读“jǔ”。“男有分”:男子各有良好的职业。“分”:职分,指职业、职守。读四声。注意据义定音。 (2)“不独子其子”: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第一个“子”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以(其子)为子。第二个“子”是名词:孩子。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行”:施行。“为”:是。还有“天下为公”判断句的翻译。

(4)结合作品反映的具体社会现实,分别答出《大道之行也》与这篇作品所描绘的不同图景。如《卖炭翁》把我们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我们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然后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而在《大道之行也》中,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故答案为:⑴jǔ;fèn;

⑵名词作动词,以……为子;子女; ⑶ 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⑷ 《马说》通过写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现实社会中有才华,有能力的仁人志士被昏庸愚昧的统治者所埋没的命运悲剧。而在《大道之行也》中,就此现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积极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任用他们,使其人尽其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国效力的理想图景。

【点评】⑴文言文阅读中的翻译的基本做题原则是据义定音。本小题的两个划线字都是通假字,一定要根据语境来推断。

⑵本小题考查一词多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确定用法及意义。第一个“子”是词类活用,第二个“子”是古今异义,都是常见的用法,具体意义不可脱离语境来推断。

⑶要抓住关键的字眼翻译,“为”是判断句的标志,是赋分点。翻译时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除,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保证不丢分。

⑷本小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主旨理解和课内学习的情况。首先要对 《马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三个作品有深入的理解,然后结合题干的要求,对文段中“大同世界”的内涵进行具体的描述,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和简洁性。 【附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2.D

解析: (1)D

(2)《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因为君主渴求并能采纳正确的建议,得以脱颖而出。(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分析】(1)“反以报君”:返回来回复(报告)君主。所以“反”同“返”,返回。

选D项。

(2)做此题时要注意“不同”的提示,细读选文并结合两文中心可以很容易看出两文中“千里马命运”的不同。《马说》中的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即指人才被摧残、埋没,选文中的“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指人才得到了重视。 故答案为:⑴ D ;

⑵ 《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因为君主渴求并能采纳正确的建议,得以脱颖而出。(意思接近即可) 【点评】⑴一词多义是常考的文言实词内容。平时学习要注意积累。具体到做题时,还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判断。

⑵本题考查对《马说》和《千里之马》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要认真阅读全文,找出体现千里马命运的句子加以概括,注意要语言简洁。 【附参考译文】

古代有一个国君愿意出一千两黄金来购买一匹千里马,可3年过去了,千里马仍没买到。这时,有个侍臣向国君请求出去寻求千里马。侍臣找了3个月,终于找到了线索,可到地方一看,马已经死了。侍臣拿出了500两黄金买回了那匹千里马的头骨。国君非常生气:“我所要的是活马,怎么能把死马弄回来而且还用了五百两黄金呢?”侍臣回答说:“(您)连死马都要花五百金买下来,何况活马呢?消息传出去,很快就有人把千里马给你牵来。”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好几匹千里马送到了国君手中。 3. (1)等,等到;不久

(2)这不是臣写的,是臣的门客马周为臣详写的。

(3)唐太宗是个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用人唯才,英武果断的明君。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及”,等,等到;“寻”,不久。

(2)本题翻译重点字词:“此”,这;“具”,详细。

(3)结合“上即召之:未至,遗使督促者数辈。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寻除监察御史,奉使称旨。”的意思“太宗立刻召见马周,马周没有及时赶到,太宗皇帝接连派使者多次催促。见面以后,太宗皇帝对马周的谈话非常满意,下令让他进入门下省,不久任命他为监察御史。”得出:唐太宗是个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用人唯才,英武果断的明君。

故答案为:⑴① 等,等到 ;② 不久

⑵ 这不是臣写的,是臣的门客马周为臣详写的。

⑶ 唐太宗是个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用人唯才,英武果断的明君。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事件或人物描写,揣摩表现的性格特点。

【附参考译文】

马周西行去长安,中途走到新丰,住在一家旅店里。店主人只顾招待照顾一些有钱的商人,而顾不上照顾马周。马周于是命人拿酒悠然自得地独自喝,店主人感到他很奇怪。游历到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的家中。当时太宗诏令文武百官上书畅谈得失。常何因为是武官,没有浏览过经书,马周便代他陈述对国家有利建议二十多条。这些事都合乎旨意。皇上对常何的能力感到惊异,问常何。常何应答说:“这不是我能写的,而是我的客人马周代我起草的。”太宗立刻召见马周,马周没有及时赶到,太宗皇帝接连派使者多次催促。见面以后,太宗皇帝对马周的谈话非常满意,下令让他进入门下省,不久任命他为监察御史。马周奉使出巡也非常符合太宗皇帝的旨意。 4. (1)同“鳏”,老而无妻;女子出嫁

(2)所以人们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只以自己的孩子为孩子。

(3)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纲领;二是基本特征,满足人的生存需求,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人人安居乐业,满足人的精神愉悦需求;三是美好前景。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矜”,通假字,通“鳏”,老而无妻;“归”,女子出嫁。

(2)本题翻译重点字词:“故”,所以;“子”,以……为子。

(3)结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分析:社会纲领;结合“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分析得出基本特征:第一方面,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第二方面,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第三方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结合“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得出:美好前景。

故答案为:⑴① 同“鳏”,老而无妻 ;② 女子出嫁

⑵ 所以人们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只以自己的孩子为孩子。

⑶ 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纲领;二是基本特征,满足人的生存需求,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人人安居乐业,满足人的精神愉悦需求;三是美好前景。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的概述,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文章的段落层次,概述层次内容。 【附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

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5.C

解析: (1)C (2)C (3)D

【解析】【分析】(1)C项错误。“策之不以其道”的“策”解释为:用马鞭驱赶,动词。故选C。

(2)A项的“其”解释为:代词,指千里马/加强诘问语气;B项的“以”解释为:按照/因为;C项的“而”解释为:表转折;D项的“之”解释为:定语后置标志/主谓间;故选C。 (3)D项,错误。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故选D。

故答案为:(1) C;(2) C;(3) D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要梳理归纳教材中常见虚词含义、用法,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附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6. (1)嫗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2)像人一样;等候;召唤;快速地跑

(3)①猎人见到軀很害怕,于是就模仿虎的叫声来吓唬它。②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

(4)人要立足社会,靠的是真才实学;如果一味依赖外在力量,反而会害了自己(或: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不学无术、缺少真本领的人;这种人虽然能依靠欺骗手段蒙混时,但在紧要关头,难免原形毕露,以致害了自己。)

【解析】【分析】选自《柳宗元诗文选注》,作者:柳宗元,年代:唐。

(1)根据句意“貙被吓跑了,虎听到了貙的叫声又赶来了,猎人更加惊恐,就又吹出罴的叫声来,虎又被吓跑了”,可知应划分为:嫗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2)本题注意识记“伺(等候)、趋(快速地跑)”这些常在文言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注意“人”是词类活用,名词用作状语,像人一样。

(3)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恐”,害怕;“因”,于是;“骇”,吓唬;“恃”,依靠;“食”,食物。

(4)文章的主旨文中已经揭示出,主旨句是“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只有靠真才实学才能立足社会。 故答案为:⑴ 嫗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 ⑵像人一样;等候;召唤;快速地跑;

⑶①猎人见到軀很害怕,于是就模仿虎的叫声来吓唬它。②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

⑷ 人要立足社会,靠的是真才实学;如果一味依赖外在力量,反而会害了自己(或: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不学无术、缺少真本领的人;这种人虽然能依靠欺骗手段蒙混时,但在紧要关头,难免原形毕露,以致害了自己。)

【点评】⑴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本题考查感悟启示。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 【附参考译文】

鹿害怕貙,貙害怕虎,虎又害怕罴。罴的样子,头上披着长发,像人一样站着,非常有力气而且经常伤害人。

楚国的南部有个猎人,能用竹笛模仿出各种野兽的叫声。他悄悄地拿着弓、箭、装火的瓦罐和火种来到山上。模仿鹿的叫声来召唤鹿的同类,等到鹿一出来,就用火箭向它射去。貙听到了鹿的叫声,快速地跑过来了。猎人见到貙很害怕,于是就模仿虎的叫声来吓唬它。貙被吓跑了,虎听到了貙的叫声又赶来了,猎人更加惊恐,就又吹出罴的叫声来,虎又被吓跑了。这时,罴听到了声音就出来寻找同类,找到的却是人,罴就揪住猎人,把他撕成碎块吃掉了。

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

7.C

解析: (1)喜欢、爱好;用针线缝(联结、连接) (2)C

(3)邑传言有狐魅,人心惶

(4)开玩笑不可太过分,否则自找麻烦。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缀:联结、连接。

(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信:相信。补出省略的成分(纥干)。逐:追。故选C。 (3)根据“邑传言有狐魅,人心惶。” 当时外面正闹狐狸精,大家都很害怕,人心惶惶。 (4)纥干喜欢开玩笑,于是狐狸尾巴,就缝在了衣服后面,加上当地的传言,引的妻子和邻人,操起斧头向他砍来,拿起刀棍追逐他。启示人们开玩笑不可以太过分,否则自找麻烦。

故答案为:⑴喜欢、爱好;用针线缝(联结、连接) ⑵C;

⑶邑传言有狐魅,人心惶

⑷开玩笑不可太过分,否则自找麻烦。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翻译的辨析。解答此题要理解句子的意思,能够翻译句子,对选项要逐项对照,进行判断正误。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生要读懂原文,理解内容,结合题意进行分析理解,用文中的原句进行作答。

⑷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通过一定的内容、情节、故事、人物等概括文意,以及感悟。 【参考译文】

山西太原一带有个人姓纥干,喜欢开玩笑。当时外面正闹狐狸精,大家都很害怕,人心惶惶。一天,他得到一条狐狸尾巴,就缝在了衣服后面。来到妻子身旁,他侧身而坐,故意将狐狸尾巴露在外边。妻子见了,暗自怀疑他是狐狸精,于是便悄悄操起斧头向他砍来。他马上说:“我不是狐狸精!”妻子不相信。纥干跑到邻居家,邻居们又拿起刀棍追逐他。他磕头道歉说:“我是纥干,这仅仅只是一个玩笑,你们为什么一心要杀死我呢?” 8. (1)几;到,到达

(2)披上战甲奔驰,它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

(3)“不苟取”表现在两匹马只吃清洁的食物:“不求逞”表现在两匹马在奔跑时起初并不十分快,但是后劲十足。

【解析】【分析】(1)“日啖刍豆数斗”:每天窥视它食豆数斗。数:几。“致远之材也”:是到达远路的良材啊。致:到,到达。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介胄”:披上战甲。“驰”:奔驰。“疾”:快。 (3)首先要弄懂“苟取”和“不求逞”的意思,然后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即可。“苟取”:不苟且随便接受食物。“不求逞”:不追求逞能炫耀。如可分析“然非精洁宁则饿死不受”“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等句,即可分别整理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⑴几;到,到达

⑵披上战甲奔驰,它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

⑶“不苟取”表现在两匹马只吃清洁的食物:“不求逞”表现在两匹马在奔跑时起初并不十分快,但是后劲十足。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用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词义可以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考生要注意语句中重点词语的正确理解,句意的顺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做此题关键在于对文章的整体理解,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从中进行归纳概括,考生要结合关键的语句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我有两匹马,所以经常以之为奇。每天窥视它食豆数斗,喝水十斗,然而不是清洁干净的宁愿饿死也不吃,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等到跑了一百多里后,才开始挥动鬣毛长声鸣叫,奋振四蹄迅速奔跑,从午时到酉时,还可跑两百里;脱下鞍甲不喘息、不出汗,就好像没有事的样子。这马,吃的多却不苟且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是到达远路的良材啊。

9. (1)中:考中(考取,中举);悉:全,全部

(2)一时间,学者们写文章争相仿效苏氏文风(或,学者们争相效仿苏氏文章特点写文章)

(3)启发: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成功离不开发奋努力;努力就有收获。(答出其一即可)成功的要素:善于取舍;心无旁骛,闭门苦读;善于大胆尝试;大胆与人交流。(或: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中”是动词“考中,考取”;“悉”是“全,都”的意思。 (2)在此题中,要注意“者(……的人)、竞(争相)、效(效仿)、为(写)”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本文叙写了苏洵发愤读书的故事。从文章内容看,“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告诉人们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等语句,告诉人们读书要专心,要发愤,才能有真正的收获。据此理解来谈启示即可。至于成功的要素,可结合文章的“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皆至京师,输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等内容,从“善于取舍”“用心专一”“博览群书”“善于推荐自己”等方面来概括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中:考中(考取,中举);悉:全,全部

⑵ 一时间,学者们写文章争相仿效苏氏文风(或,学者们争相效仿苏氏文章特点写文章) ⑶ 启发: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成功离不开发奋努力;努力就有收获。(答出其一即可)成功的要素:善于取舍;心无旁骛,闭门苦读;善于大胆尝试;大胆与人交流。(或: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用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词义可以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考生要注意运用平时学习中的方法进行翻译,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义的正确理解,特殊句式的正确翻译,还要注意句意的顺畅。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阐述观点的能力。考生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注意提取文章中的关键语言进行阐述。在表达时要注意观点要正确,条理要清晰,语言要j'j 【参考译文】

苏洵字明允,宋眉州眉山人。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开始发愤学习,但在参加进士及特殊才学的考测中,都没有如愿以偿,于是苏洵将自己以前的文章全部焚烧,关门闭户苦读诗书,终于精通六经及百家之说,达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地。至和、嘉祐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同来到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将他们父子三人所做的二十二篇文章上呈给朝廷,朝廷将这些文章刊印出来之后,士大夫们争相传阅,一时间,学者们写文章都仿效苏氏文风。苏洵著有《权书》、《衡论》、《机策》等文。因其文章太多,不可能一一抄录,现将其《心术》、《远虑》二篇文章摘抄于此。

10.C

解析: (1)以……为子;兴起;从前;完成、结束 (2)C

(3)①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②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息?”

(4)①Ⅰ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Ⅲ全社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②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解析】【分析】(1)此题多是古今异义词,如,作:兴起。词类活用词,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

(2)根据句意: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孔子的感叹,大概是感叹鲁国的现状。故句子划分为: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故选C。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与:通“举”,选举,推举。能:形容词作名词,能干的人。修:培养。侧:身边。

(4)【甲】文根据“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概括为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满足生存需求: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满足发展需求: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满足精神愉悦上的需求: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乙】文,根据“孔子持什么态度”不难找出答案“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故答案为:⑴① 以……为子 ;② 兴起 ;③ 从前 ;④ 完成、结束 ⑵ C

⑶ ①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②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息?”

⑷ ①Ⅰ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Ⅲ全社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②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抓住关键句子的理解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从前,孔子参加过鲁国的蜡祭。祭祀结束后,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孔子的感叹,大概是感叹鲁国的现状。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息?”孔子回答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没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

11.A

解析: (1)A

(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相互听见。

(3)《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欢快的场景,形象地再现了“大同”社会老人能终其天年,幼童能顺利成长的特征;《桃花源记》中村民热情招待渔人的情形再现了“大同”社会人们的关系和睦、融洽的特征。

(4)【示例1】《大道之行也》善用对偶句,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偶精严,简捷凝练;“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句式相同,表意相对,顺承自然;“男有分,女有归”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这些对偶句,从多个角度阐明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说理有气势,唤起人们对“大同”社会的向往之情。

【示例2】《桃花源记》全文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图景,但文章多处细节表现了故事的真实性。例如文章描写的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让人感到真实;最后写南阳名士刘子骥欣然寻访,进一步渲染了故事真实的气氛。虚实结合的手法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解析】【分析】(1)A.子:子女;B.为:是/为:对;C.作:兴起/作:劳动;D.之:用于主谓间,无实义/之:代词,它。故选A。 (2)本题需要注意,交通:交错纵横。

(3)《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大道之行也》中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句话相对应;《桃花源记》中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与《大道之行也》中的“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句话相对应。根据以上内容作答即可。

(4)《大道之行也》善用对偶句,造成铺排的效果,增强说理的气势,所以需要在文中找出相关对偶句进行说明,并指出这些对偶句所表达的主题;《桃花源记》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需要在文中找出实写与虚写的内容,再进行分析

即可。

故答案为:⑴A;

⑵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相互听见;

⑶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欢快的场景,形象地再现了“大同”社会老人能终其天年,幼童能顺利成长的特征;《桃花源记》中村民热情招待渔人的情形再现了“大同”社会人们的关系和睦、融洽的特征;

⑷【示例1】《大道之行也》善用对偶句,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偶精严,简捷凝练;“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句式相同,表意相对,顺承自然;“男有分,女有归”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这些对偶句,从多个角度阐明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说理有气势,唤起人们对“大同”社会的向往之情;

【示例2】《桃花源记》全文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图景,但文章多处细节表现了故事的真实性。例如文章描写的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让人感到真实;最后写南阳名士刘子骥欣然寻访,进一步渲染了故事真实的气氛。虚实结合的手法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其写作特点作即可。 【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务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

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男女女的衣着打扮,全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它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12.D

解析: (1)D (2)B (3)C

【解析】【分析】(1)D. 女有归:女子有归宿。归: 归,指女子出嫁。故D错误,选D。 (2)B.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注意重点字词:乃,竟然。无论,更不必说。故B错误,选B。

(3)C. 甲文的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诗人,而乙文选自《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西汉王朝时间上早于东晋王朝,故C错误。故选C。 故答案为:⑴ D;⑵ B;⑶ C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桃花源记》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

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大道之行》译文:

太平盛世的时代,天下是人们所共有。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父母双亲当作父母,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这样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壮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年幼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和残废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各尽自己的职分,女子各有自己的夫家。(人们)不愿让财物委弃于无用之地,但不一定要收藏在自己家里。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牟取私利。这样一来,阴谋诡计被抑制而不会发生,劫夺偷盗杀人越货的坏事不会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