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析题
崔莺莺
崔莺莺有闭月羞花、倾城倾国的绝美容颜。
崔莺莺也是一个聪明智慧的女子。她有着极高的文学修养,出口成诗。
崔莺莺相国千金,出身高贵,然而她与一般的女子不同,她有自己的思想,在温驯的外表下仍有急于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愿望。 她一方面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一方面又不满于父母包办的婚姻,极力要寻求自己的幸福,这两方面的矛盾使她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甚为谨慎。
崔莺莺在科举这一事情上是让步的、妥协的。未来幸福与否,她实在无力把握。这看来似乎有损崔莺莺形象的反抗性,但这正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特点所在。
她是王实甫现实主义创作下反抗封建礼教的典型,她的意义在于并不完全脱离实际,而是闪现更多的现实主义光辉。 张生
1. 张生对感情的单纯的追求是人的自然属性的表现。
张生对莺莺的追求,困难重重,然而他却不屈不挠、毫不退缩,他对爱情有着执着的追求。张生和莺莺的社会地位悬殊,张生却不顾世俗观念,坚决地追求着莺莺,甚至将爱情置于功名之上。在红娘的帮助下,张生得与莺莺私定终生,从中看出张生对爱情有着执著诚挚的追求,他是一个“志诚种”。 2.张生单纯爱情的社会性
张生英俊潇洒、才华出众且富有胆略,这是崔张爱情故事产生发展的必要条件。首先,张生便以他的风流儒雅、才思敏捷而吸引住莺莺。
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的紧急关头,张生待老夫人许下婚姻承诺后,自告奋勇、献计献策。把才学用于危难之时,更充分显示了他过人的智谋和胆略,以他的机智和真情赢得莺莺的爱情。
最后他听从老夫人——社会准则的化身的建议——进京赶考,最终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既有了经济实力又有了社会地位,才迎娶了莺莺。
一个矛盾的集合体———论《西厢记》中的张生形象
王实甫的《西厢记》自问世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一方面是因为他反映了一个永恒的爱情主题,另外成功塑造了一批人物,尤其是张生这个形象,他既热爱功名又向往爱情,既风雅又粗俗,有时机智有时痴傻,有时勇敢有时懦弱,总之,他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
王实甫的《西厢记》像一朵芬芳艳丽的鲜花,开放在元代的剧坛,使人赞叹,使人倾倒;它又像文坛的一颗巨星,照耀和影响着后世的文坛。它之所以有这样的地位是因为它规模之宏伟,结构之严密,情节之曲折,主题之永恒即“永者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个主题反映了广大人民美好而善良的愿望,另外《西厢记》是一个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的人物画面:崔莺莺的矜持,小性儿,乖张;红娘的天真热情泼辣,莽惠明粗犷豪放;“慌到天上来”的老夫人;“傻角”张生。这一个个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洋溢着性格的芬芳,在此我们着重看一看张生这个人物形象。现实世界是复杂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也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其思想性格也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张生亦是如此。他既爱功名又向往爱情,虽是风流才子却又俗不可耐,有时机智有时痴傻,有时主动大胆有时却懦弱无能,这些看似矛盾,互相排斥的因素体现在张生的身上,却又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取得和谐的统一,于是张生成为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形象更加丰满,成为一个典型的正喜剧形象。 一、功名与爱情
张生先父官礼部尚书,可见他也是书香门第出身,自幼在此环境熏陶下,勤奋学习,学成满腹文章以求金榜题名。时运不济,造化弄人,多次应举,均名落孙山,因此“书剑飘
零,游于四方”。(一本一折)由此可见,张生的愿望是:但求功名日,光宗耀祖时。但这位饱学之士在偶遇莺莺时,却将功名利禄抛向九霄云外,将23年的艰辛与努力置于十八层地狱,义无返顾地把追求自由爱情放在第一要务。“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宠儿罕曾见,只教人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他那里尽人调戏弹着香肩,只将花笑拈。”(一本一折)乍见莺莺他眼前一亮,立即为她的绝世容貌所打动,惊为天女下凡,爱慕之心油然而生,忽生感叹“我死也! ”(一本一折)是啊,莺莺的外貌,风韵,气质与他日常向往的女子形象完全吻合,在此巧合真是几世修来的福分,为这一遇而死足矣。不料莺莺听那壁有人而“回顾觑末下”(一本
一折)“北方有佳人,一顾倾人国,二顾倾人城”,张生见莺莺这一顾,爱慕之情如决堤之水冲激而出,不可阻挡。美人远去,芳踪难觅,徒唤奈何之外,还能怎样? 就这样放弃了,留作日后的追忆么?不,张生岂能让自己的梦中情人就此溜走? “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敢烦和尚对长老说知有僧房借半间,早晚温习经史,胜如旅邸冗杂,房金依例拜纳,小生明日自来也”(一本一折)看来,他把人生的重中之重定为接近莺莺,寻找与他交流的机会,搬进了普救寺,与心爱的女人抬头不见低头见,还怕他跑了不成? 于是经史子集却成了他追求爱情的幌子,在之后的岁月里他相思难寐,更别说读书学习了,在普救寺英雄救美,绞尽脑汁争取爱情,终于爱情有望,却遭崔夫人拒绝,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四本二折) ,张生迫不得已,只能赴京赶考,未料到自己的爱情却建立在功名的基础之上“得官啊,来见崔夫人;驳落啊,休来见崔夫人”(四本二折)的确,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未遇莺莺时,张君瑞“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一本一折) ,遇莺莺后,他胸有成竹,胜券在握,最终“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
张生这个曾经热爱功名的人,在爱情悄然而至时轻视功名;在爱情危及不见结果时,却不得不用功名来捍卫自己的婚姻,这是张生这个矛盾集合体的一个体现。 二、风雅与粗俗
时而风雅时而粗俗是张生性格矛盾的第二个体现。张生告别家乡,取道山西往京城长安应考,因有同窗好友杜确镇守蒲关,便打算先探望杜确,然后再上长安。蒲州靠近黄河边的蒲律,正处于黄河的盘曲处,形势雄伟。这天,张生骑着马,风尘仆仆地来到了黄河边,马上被眼前的
河山的壮丽所吸引, 望着滚滚巨涛, 激起了胸中万丈豪情,他不禁引吭高歌:<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只除是此地偏,这可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
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见? 恰便似弩箭乍离弦。<天下乐>只疑是银河落九天,渊泉,云外悬。入东洋不离此经穿,滋洛阳千种花,润梁园万倾田,也曾泛槎到日月边。(一本一折)这两支曲即兴而作,借眼前宏伟壮阔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高远志向和雄大抱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学富五车,词源如泉涌,诗思似抽丝,可谓“下笔万言,依马可
待”的风流才子形象。再如莺莺在目睹了张生围救普救寺时“便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他脸儿清秀身儿俊,性儿温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十年窗下无人问”(二本一折) 。再如张生自夜听琴归来而害相思,莺莺便派红娘探张生,张生见小姐惦念他,喜上眉梢,送简给小姐,赋五言诗一首“相思恨转添,慢把瑶琴弄。乐事又逢春,芳心而亦动。此事不可违,芳誉何须奉? 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红娘称赞其“我则道拂花笺打稿儿,原来他染霜毫不构思忒聪明,忒敬思,忒风流,忒浪子。虽然是假意儿小可的难到此”(三本一折) 。可见,他的风流儒雅,给莺莺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令她念念不忘;他的才思敏捷赢得了红娘的钦佩,而不顾老夫人的责骂与杖打竭力帮助他。但是张生又有粗俗的一面。当初见长老,红娘来请长老同去佛殿看一看佛事准备的情形,张生硬要同行,一路上却胡言乱语,一会儿说“崔家女艳妆,莫不是演撒你个老洁郎?”(一本二折) ,一会儿又说“偌大一个宅堂,可怎生没别个儿郎,使得梅香来说勾当”(同上) ,甚至说出“过得主廊,引入洞房,好事从天降。我与你看着门儿,你进去”(同上)这等不堪入耳,俗不可耐的话来。法本长老已是个“头似雪,鬓如霜”的老和尚,张生初次见面就拿自己的意中人和一个老和尚开这样的玩笑,未免有堕入恶趣之嫌。[ 7 ]他还常做白日梦,一心念念的是“解带脱衣,颠鸾倒凤,不知性命如何”。张生一会儿学富五车,文人风采十足,一会儿又市井小民再现。虽然他有时庸俗不堪,却不影响人们对他的整体评价,而是给观众和读者带来一幅生活的画面,使人们从中得到极大的娱乐和满足。
三、机智和傻角
所谓机智是指他的聪明能干,为追求莺莺而绞尽脑汁,煞用苦心;所谓傻是指他不通人情世故,做了很多傻事,荒唐可笑。如张生在方丈室与红娘初次见面,就自我介绍“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显得书呆子气十足,而且又如此唐突,如此冒失。难怪红娘打断了他:“谁问你来?”然而张生可不管红娘的反应,还问到:“敢问小姐常出来吗?”似乎他并不曾娶妻,莺莺小姐就合该跟他见面似的。他的言语是这样的怪诞,迂腐,让人在吃惊之余感到可气又可笑,此举动当然激怒了红娘,难怪张生被红娘狠狠地抢白了一番,并且在小姐面前嘲笑他“世上有这等的傻角”其迂腐的书呆子气使张生从一开始就被冠以“傻角”的称号。再拿他与莺莺的恋爱来说,在封建社会里,在男女授受不亲,七岁不同席的时代,本是不合法的,更何况是“河中开府相公家”但是他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公开了其中的消息。莺莺写
的情书“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三本二折)他不仅读给人听还向人详细解释了诗意。岂不荒唐! 而且还不止一次。当莺莺下定决心与他私合的时候,瞒着红娘给他写了一封约会的情书,他完全应该从红娘口称的“药方”的语气里知道,莺莺是瞒着红娘的,信里又明明嘱咐他:“仰图厚德难从礼,谨讽新诗可当媒。寄语高唐休咏赋,今宵端的雨云来”(三本四折) 。可是他一高兴,光记住了“今宵端的雨云来”把“寄语高唐休咏赋”给忘到了脑后又满说出去了。然而我们再来挖掘张生性格中的机智,张生对着红娘这样一个女儿家,不但报上年龄,又精确到生辰八字,还在末尾缀上“不曾娶妻”一句,真是匪夷所思,简直像是在提亲而说的又不像是自己,活显出一派迂腐酸傻。殊不知这正是张生聪明乖巧处。试想,张生要接近莺莺作自我介绍,奈高墙相隔,相府人家礼法森严,女子不出闺门,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能与外界维系的只有红娘。如果张生不卖颠装傻,依常例做自我介绍,红娘势必如秋风过耳,不放心上;唯有说此等超常规的傻话,方能引起红娘的注意和好奇,才有可能把自己的情况传达给莺莺知道。再说他说这番话的目的也正含有提亲的意思。由此看来,他的傻角与机智看似矛盾,却相反相成,在张生身上取得了和谐统一,使张生这个矛盾的集合体成为血肉丰满的“这一个”,没有后一个方面,人物就会变成蠢才;只有后一个方面,让张生一事精,百事精,成为一个机灵鬼儿,便会失于狡猾,巧诈。只有两方面互相制约,人物形象才憨厚而不蠢笨,聪明而不油滑,这才是《西厢记》中张生的性格。 四、勇敢与懦弱
我们再来看张生这个矛盾的集合体的第四个体现:勇敢与懦弱。他初遇莺莺便一见钟情且作出大胆的决定“小生便不往京师应举也罢”,放弃了日思夜想的功名利禄,而主动追求意中人;乘莺莺烧夜香之际,以“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魂,不见月中人”探莺莺的口,未料到莺莺作诗以应之,更助长了他的嚣张气焰,“我撞出去看他说甚么”;在闹斋中,他以尽孝为名实为接近莺莺,这对封建伦理道德中的孝道冲击很深,他是对孝道的嘲讽;另外在传书传简,逾墙相会等事件中,都表现了他对莺莺热烈而大胆追求的精神。但是张生又是懦弱的,他背后热爱莺莺,但当面却显得笨拙无能;尤其是莺莺的“假意儿”发作的时候,更显得不知所措;老夫人赖婚后颓丧想自杀,患相思,老夫人发现他和莺莺私合时害怕,枉做了那坎男儿,动不动摆出一幅无能相,可怜巴巴地求红娘帮忙,竟然长跪不起。他的勇敢与懦弱的矛盾性格交织在一起,使这个人物变得独特而有生气,使得这个形象血肉丰满,完整而不是孤立的拼凑。
五、总结
王实甫笔下的张生是个矛盾的集合体,他事业与爱情共长,又有文人和小市民这两重身份,他似智却傻,傻中有智,富有胆识却又懦弱无能。张生这个形象生动有趣,诙谐滑稽,非常符合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由此营造的轻松惹笑的氛围,吸引了观众的笑声,使观众从中得到极大的娱乐和满足。于是一个生气勃勃,幽默诙谐的正面市民喜剧形象便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传诵千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