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3 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的贡献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同汉族一道,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平稳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一内容不仅是历年高考的考点,也是一个热点。 ●难点磁场
1.(★★★★★)(2000年全国高考题)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1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
材料2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
材料3 燕蓟之地陷于胡虏且百年而忘南顾之心者,戎狄之法大率简易,盐粬俱贱,科役不烦故也。
——余靖:《武溪集·论河北榷盐》 回答:
(1)辽实行南北双轨政治制度的原因是什么?评价其历史作用。 (2)材料3所述燕蓟之民忘“南顾之心”的原因是否全面?为什么?
2.(★★★★★)西汉初期对匈奴采取和亲;汉武帝则对匈奴进行反击,著名将领霍去病并表示“匈奴未灭,无以为家。”汉元帝以后也采取过和亲,王昭君为此远嫁匈奴。
(1)请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对西汉时期对匈奴的两种不同加以评价。 (2)请对王昭君和霍去病这两个人物略加评论。 ●案例探究
1.(★★★★)促使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B.汉族地主的建议
C.恢复北方经济,安定北魏统治的需要 D.结束局面,实现国家统一需要
命题意图:本题从知识的角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的把握和
理解:从能力的角度主要是考查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依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错解分析:解答该题容易犯的错误是选择C项,恢复北方经济,安定北魏统治的需要,因为促使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因素中确实有安定(或者巩固)北魏的统治这一内容,但这是根本目的,而非根本原因。
解题方法与技巧:(1)从题干的关键词入手,用排除法做。根本原因是指促使某件事发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原因。经分析可知B项不是根本原因,C项是根本目的,D项不适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A项符合题意。
(2)从分析基础知识入手。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进入黄河流域以后,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趋势,顺应这一历史趋势,适应汉族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北魏孝文帝才进行改革,由此可以分析出改革的根本原因。 答案:A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大和民族融合时期。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指出西晋和北魏时期民族融合的不同特点。 (2)分析形成以上不同特点的原因。 (3)概括指出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影响。
(4)根据以上内容,你认为在解决民族问题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和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知识依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概况。
错解分析:本题容易犯的错误是把西晋和北魏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答成概况。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没有把这两个时期民族关系史实加以概括和比较分析。
解题方法与技巧: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的重要阶段。本题第一问要求概括的只是这一时期中的“西晋”和“北魏”两个时期民族融合情况。两个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很难概括,可用比较的方法从其进程的速度上去概括。分析原因时,要从两个时期的政治特点和民族关系状况方面归纳:最后一问的回答,要有高度的概括性,又要紧扣前面所涉及的“原因”和“影响”,使原则具有指导意义。
答案:(1)西晋:民族融合比较缓慢。北魏: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民族融合进程加快。
(2)西晋:a.西晋统治对内迁的少数民族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强迫他们纳税、当兵,甚至迫使他们成为奴婢。b.为了反抗汉族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内迁民族往往聚族而居,保留了自己的语言、习惯和部落组织,阻碍着各民族从内部进行社会结合。
北魏:a.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征战,加上联合斗争,打破了内迁民族聚族而居的状
态;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平环境中,各族人民交往频繁;c.北魏孝文帝从姓氏、语言、婚姻、服装等方面推行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3)a.促进了各民族自身的发展;b.使南北对峙的矛盾缓和,各民族关系进一步密切,为隋唐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和封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条件。 (4)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沙文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锦囊妙计
1.要全面地认识和评价各民族的文化和对祖国历史的贡献。我国各族人民都创造了自己特殊的文化和历史,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都应得到肯定和尊重。 2.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战争。这些战争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但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3.要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现象。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的消除,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4.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
5. 要高度重视和认识处理好民族问题,它关系到国家治乱、社会进退、民族兴衰。 ●歼灭难点训练 一、选择题
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据此回答1~4题。
1.(★★★★)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各族人民的长期友好交往 B.民族迁徙 C.婚姻关系 D.民族战争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是 A.农业化过程 B.汉化过程 C.封建化过程 D.内迁过程
3.(★★★★★)10~13世纪民族大融合进一步加强,与3~6世纪民族大融合相比较,最突出的特点为
A.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B.民族大融合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C.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D.内地边境地区经济交流频繁
4.(★★★★★)根据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情况,下列概括表述,最佳的一项是
A.民族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和文化的交流 B.民族之间互学优点,扬长避短,共同发展 C.各族人民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 D.迁移、杂居、共处、互通婚姻
5.(★★★★)(1995年全国高考)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
①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书籍②在东突厥建都督府,由突厥人自己管理③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把手工业技术传到南诏④接待渤海人来长安学习汉族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许多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也设置丞相职位,反映了少数民族的 ①汉化②封建化③奴化④接受汉族先进制度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与唐朝关系从双方地位角度看最特殊的是 A.突厥 B.回纥 C.黑水靺鞨 D.吐蕃 二、非选择题
8.(★★★★★)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和巩固时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清朝前期面临哪几方面的民族问题?
(2)评述清为解决上述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参 [难点磁场]
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辽有关政治制度的掌握和材料处理能力。题目以契丹官制为切入点,考查辽、宋、夏时的民族关系,突出民族问题,这是近几年高考中从未考查过的内容。辽宋夏金时期,是民族融合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回答时,首先坚持正确的民族观,摒弃大汉族主义的狭隘民族意识,正确认识各民族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要根据当时契丹族和中原汉族发展的差异,正确评价实行“双轨”制度的作用。要结合当时的历史实际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全面认识、分析历史现象,从辽统治地区加速封建化的角度进行回答。
答案:(1)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于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双轨政治制度分别管理。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
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 (2)不全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辽政权放弃落后的生产方式,仿行汉法,逐渐向封建制转化。
2.解析:本题以汉与匈奴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对古代民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正确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要注意“将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当时,代表落后生产方式的匈奴贵族,对中原地区的进扰,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生产,是非正义的。而汉族对匈奴的抵御,则是正义的。同时,对双方和平局面出现作出贡献的人,也应肯定。要明确“和亲”的变化,在汉初国势较弱的情况下的和亲是屈辱性的;后来在呼韩邪单于归附后,这种和亲则是主动的。另外,汉武帝时的反击匈奴是正义的。总之,在肯定反击匈奴是正义的前提下,要根据历史变化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答案:(1)西汉初年,由于长期战争造成国家贫困;郡国并行制使政权不够强大,面对匈奴的进攻,汉高祖曾在白登山被围困。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和亲,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这对西汉取得暂时安定,发展生产,恢复国力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匈奴经济文化的发展。但这种和亲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匈奴贵族的贪欲,此后匈奴贵族屡有南下,便是证明。
汉武帝时,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国家富裕,兵马强壮,政权强大有力,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进行了大规模的反击战争,取得重大胜利,不仅安定了西汉北部边郡,也使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控制,使汉与西域各族经济文化交流畅通。
(2)汉武帝以后,到汉元帝时期,国力稍弱,而匈奴对汉文化更加羡慕与向往。王昭君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远嫁匈奴,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四十多年双方和睦相处。对王昭君这种历史贡献应充分肯定。
霍去病作为反击匈奴的著名将领,不仅在反击战中立有大功,而且所表现的公而忘私的英雄气慨也为后人称道。 [歼灭难点训练]
1.解析:本题是一道程度式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具有持久性、方向性特点的内容只有“各族人民的长期友好交往”,任何障碍都不可能真正隔绝民族交往。而其他三项内容都只能是偶发的,暂时的。 答案:A
2.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C项是从社会发展角度论述的,B项是从民族形成角度上论述的,D项是从地理角度论述的,故本题答案只能是A。 答案:A
3.解析:本题是程度式选择题,四个选项并无对错之分,3~6世纪是三国两晋南北
朝时期,10~ 13世纪是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这两个时期都是我国民族融合的高峰时期。在10~13世纪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程度受到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过程,这一影响在3~6世纪除北魏外并不明显,故答案是C。 答案:C
4.解析:四个选项中都涉及到了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一些情况,这就要求对民族融合的方式途径、影响等各方面进行概括,得出最佳选项。 答案:B
5.解析:此题为材料组合式选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对唐太宗时期民族关系内容的再认能力。材料大意是:唐太宗能够将少数民族与汉族同样看待。时间要求是他在位期间,要求答出他所采取的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些措施,①②两项符合题意,③④两项在时间上和人物上均不符合题意。③④项均是唐玄宗时期措施。 答案:A
6.解析:题干只问反映了什么,并没有要求分辨现象与实质。 答案:C
7.解析:唐朝时周边民族突厥、回纥、靺鞨、吐蕃、南诏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在唐与上述民族的关系上,突厥、回纥、黑水靺鞨首领由唐册封,其统治区域划入唐朝版图,而唐蕃之间长期保持姻亲关系,统治区域尚未划入唐朝版图。 答案:D
8.解析:本题从清朝的民族问题角度入手,着重考查归纳、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找准民族的分类。首先要考虑到可分为“中华民族内部不同民族间”和“中华民族与外来民族间”两类,而“中华民族内部不同民族间”又可据性质不同再分为两类,一类是“满洲族与其他民族人民的矛盾”,一类是“与少数民族势力间的矛盾”,然后再联系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的有关内容找出相应措施,最后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1)满清贵族与汉族人民的矛盾;与少数民族势力的矛盾;中华民族与欧洲殖民主义者的矛盾。
(2)清入关后一方面汉人的反清斗争,另一方面学习采用汉族的经济政治制度,沿用明朝的内阁制,采用奖励垦荒的措施。这些措施促进了满洲民族封建化,建立起满汉地主阶级联合专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清武装平定了噶尔丹、大小和卓等少数民族上层贵族势力的叛乱;改革机构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加强对东北、西北、、地区有效管辖。这些措施开发了边疆地区,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使清朝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清进行了大规模的反侵斗争,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
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推行闭关,虽对西方入侵有一定自卫作用,但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导致了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
2003-4-20 17:37:4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8.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23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