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十章 浮力 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教学设计

来源:画鸵萌宠网
第十章 浮力 第3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对浮力的方向,浮力的大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很多学生的潜意识里认为,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这些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和感性认识的错误性对很多学生有了主观想象力的较强的干扰,为排除这种负面的干扰,我特意把本节的重点和难点都设计成了可操作性、结论容易获得的分组实验,力求体现新知识的层次和深度,让学生在亲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潜移默化的体会和感悟其中蕴含的物理原理,这样既满足新课程标准所追求的学生真正主动经历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之要求,又符合初中生侧重于对感性和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的特点,在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浮力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一些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浮沉条件 难点:浮沉条件的应用

浮沉条件的理解是解释浮力应用实例的关键,所以我把探究浮沉条件作为本节的重点;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比较轮船在不同水域中的浮沉情况时,往往片面根据液体密度的大小或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来判断浮力的大小出错,而仅凭推理、分析又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一知识点,所以把浮沉的应用实例“轮船”的相关知识点作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 自主合作 教学过程

先学后教、自主合作

在课前已经先下发了导学案,学生通过预习,基本完成了导学案。

下面分组交流讨论在做导学案中所遇到的问题,然后展示各组的学习的初步成果。 各个学习小组会展示初步了解的物体浮沉的条件。即: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悬浮;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前面我们学习了浮力的有关知识 ,你知道浮力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浮力利用的资料。(通过此收集交流环节让学生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发展获取信息的能力,体现STS教育思想。) 师:这节课我们将利用已知道的浮力及力学知识来共同讨论发现和验证这些应用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

(三)进行新课,探索新知

1、场景再现,引出问题 在没有学习浮力之前,有部分同学有这样的错误概念,认为重的物体会下沉而轻的物体会上浮,而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

本堂课全班同学8个学习小组,进行全面比拼! 分组实验(一):请同学们动手做一做,将木块和铁钉浸没在水中然后松开手,学生观察并叙述物体在液体中的运动过程和最终情况。

各个学习小组分别按设计进行实验,讨论交流,总结结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请同学们交流并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情况点拨:浸没在水中的木块在水中会上升,最终停在水面上。木块从液体中向上运动称作为上浮,最终停留在液面上(部分露出液面)叫漂浮。再看铁钉,没入水中以后,放手,铁块向下运动,这个过程我们称作为下沉,最终停在液面下,我们称作为沉底。那么鸡蛋呢?松开手后停在盐水中某一位置,我们把这个状态称作悬浮。(通过教师点拨可以规范科学术语) 演示实验:

鸡蛋浸没事先准备好盐水中,然后放手,让学生看到鸡蛋悬浮在盐水中。

(1)提出问题:木块和铁钉在同样的液体中,为什么木块上浮、而铁钉下沉呢?而鸡蛋为什么又能够悬浮在盐水中呢?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通过问题的提出和交流任务的驱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习的欲望和捍卫本学习小组荣誉的冲动。)

(2)学生总结: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漂浮、悬浮、下沉。 分别依次请各学习小组的学生代表总结。

(引导学生,猜想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不是凭空的想象,所以要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寻找。)

(本堂课提供的木块的密度大约是0.6×103kg/m3,钢铁的密度是7.9××103kg/m3,铝的密度是2.7×103kg/m3)。 2、自主学习,实验验证 分组实验(二):教师先演示,将一个普通鸡蛋放入清水中,鸡蛋沉入水底;而将鸡蛋放入加入适量盐的盐水中,鸡蛋则悬浮在盐水中。同学们也做一做往清水中加入适量的盐,并且比一比看哪个学习小组能先将鸡蛋悬浮在盐水中,并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再让鸡蛋在水中的位置发生变化,看一看鸡蛋是否在悬浮在盐水中的任何位置。

全班同学8个学习小组,分别按设计进行实验,讨论交流,总结结论。

(体现课程标准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① 提供的器材:水、鸡蛋、食盐、烧杯。 ② 分组实验,验证实验结论

③ 希望同学们分组思考、讨论实验结论与猜想是否一致,并思考猜想的正确与否。(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动后进行试验,是新课程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基本要求,教师应尽量多的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并评分。 3、分析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依据实验中现象及记录数据,分析、论证猜想后再相互交流并形成条理性结论,

对于学生能说出的道理教师不必多解释,予以表扬与肯定,还要对其他同学及时鼓励,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自信心打基础,使全体同学都有进步。(给学生以交流讨论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的能力提高,这也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

(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浮沉,总结规律,加深学生对浮沉条件的印象) 4、拓展延伸,激发潜能

同学们在课前预习和做导学案的时候,已经了解了造船的原理。 演示实验:

将铝箔放入水中,铝箔沉入水底,而铝箔做成中空放入水中铝箔漂浮在水面上,而且还能够承载重物。

分组实验(三)造船实验大比拼!

1、利用金属箔造船,看看哪个小组所造的船的承载重物(石块)的量最大。 2、让学生利用浮沉条件解释看到的现象。

3、请同学们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浮沉状态,并尝试思考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改变它们原来的浮沉状态的?

在学生解释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整理: 上述实验告诉我们:

1、采用“空心”的办法,不仅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还可以使下沉的物体变得上浮或漂浮。

2、物体的浮沉取决于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调节物体受到的浮力或重力大小可以调节物体的浮沉。 (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来挖掘教材的深度,使学生理解为实现物体的浮沉所采取的措施,为下面应用实例的学习埋下伏笔。)

(通过这个延伸实验活动来激发学生应用物理的兴趣,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分组实验(四):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和他的学生在瑞典的维纳恩湖上泛舟。学生向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请教:如果我将船上的石头投入水中,湖内的水位将如何变化?这位科学家不假思索,立刻判断水面会上升!因为船中石头投入水中后,池水因为石头占去一定体积而“膨胀”,水位应该上升.事实说明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解释错了,此事因而成为名人的一则趣闻,请分析一下他到底错在何处? 现在请同学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将同学们所在船上的石块投入到水槽中,你讲两次,水位看有没有差异,水位是上升还是下降?

教师总结:原来,船和石块整体是漂浮在水面上的,那么浮力和重力是相等的。而后来由于石块沉入水中,那么整体的浮力变小,导致V排变小,水位会下降。

(通过这个拓展活动,让学生在体验“眼见为实”中思考和理解相应的物理道理。) 5、物理生活,息息相通

物理来自生活,又最终服务于社会。有了前面实验中对调节浮沉的理解作铺垫,浮力的几个应用实例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利用自身潜能自学,教师只适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各应用实例的工作原理,从而体现当今教育中“教师教是为学生学服务”的理念。 播放视频:

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气球飞艇,热气球的工作原理、孔明灯的放飞实验。

(四)反馈检测,学以致用

物理学习的重要目的,是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基于这

样的考虑,检测中提供一些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题目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成长。

1、当一艘轮船从东海驶入长江时,它所受的浮力____________自身重力(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船身将 (选填“上浮”或“下沉”)一些。 2、重为20N 的物体,将其浸没在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为10N,松手后物体将______。(填“上浮”、“下沉”或“悬浮”)。

3、分别将实心的木块、铝块投入水中(木块的密度大约是0.6×103kg/m3,钢铁的密度是7.9××103kg/m3,铝的密度是2.7×103kg/m3),由于木块的密度 于水的密度,木块将 ;铝块的密度 于水的密度,铝块将 。

4、体积相同的用不同物质制成的小球,都放在水中后,甲球沉入水底,乙球悬浮于水中,丙球漂浮于水面上。则它们的密度ρ甲______ρ乙______ρ丙。

5、将同一木块分别放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中,木块均有一部分露出液面,如果甲液体的密度大于乙液体的密度,则( )

A、木块在甲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 B、木块在乙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

C、本块在甲液体中露出液面的体积较大 D、木块在乙液体中露出液面的体积较大 6、绿豆汤可以消暑解毒,小李同学在煮绿豆汤前,将绿豆倒入盛水的容器中,发现成熟饱满的绿豆甲沉入水底,干瘪、虫蛀的绿豆乙漂浮在水面上,下列关于其所受的浮力与重力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受的浮力小于重力,乙受的浮力大于重力 B.甲受的浮力小于重力,乙受的浮力等于重力

C.甲受的浮力大于重力,乙受的浮力等于重力 D.甲受的浮力等于重力,乙受的浮力小于重力

(五)课堂小结,分享收获

小结是一节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让学生汇报有哪些收获与大家分享来小结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理解,在课堂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结:

1、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情况决定于物体所受 力和 力之间的关系; 若物体上浮,则物体所受浮力 物体的重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若物体下沉,则物体所受浮力 物体的重力(选填“大于”、“小于” 或“等于”); 若物体悬浮,则物体所受浮力 物体的重力(选填“大于”、“小于” 或“等于”)。 2、当物体漂浮,则物体所受浮力 物体的重力(选填“大于”、“小于” 或“等于”)。 3、思考: 木头能漂浮水面,而把一根木头挖成空心,做成独木舟后,其自身的重力将 (选填“增大”或“减小”),它可载货物将 (选填“增大”或“减小”)

我们知道,钢铁的密度远大于水的密度,而钢板制成的轮船却能漂浮在水面上,轮船是用“空心”方法使它排开水的体积 (选填“增大”或“减小”), 使其平均密度 于水的密度(选填“大”或“小”),从而使其漂浮在水面上。轮船的排水量指的是 。

4、浸没在液体中的潜水艇受到的浮力是不变的,对艇内两个水舱即时的充

(六)课后作业

隐藏内容

1、书面作业:课本第60页中的第1、2、3、4、5五题是对知识及时巩固。

2、调查作业:了解家中卫生间里坐马桶的排水装置里有哪些浮力知识的应用。

3、小制作:查阅资料,自制潜水艇模型,孔明灯等利用浮力的物体,交流制作心得,体验收获,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浮力为人类服务。(以上2、3作业的设计与生活实际联系,让学生感受物理无处不在,身边也有许多物理知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课程理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