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瓶颈问题。(-)目标定位不清晰、招生环节缺乏针对性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一些新设立专业 尤其是既招收全日制研究生又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专业,由 于办学时间不长、招生规模受限、非全日制研究生属于小众群 体等多种因素,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培养过程趋同。 反映在招生方面,有的高校落实教育部统筹管理的要求过于简
高等教育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年第38期(总第657期)《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郭正超唐鑫闫磊(重庆三峡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重庆404100)摘要:课程思政作为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高校 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路径,是实现新时代高校育人理念的新 内容、新发展、新方向,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新方略、新方 法、新途径。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把习近平总书记对 新闻舆论餉重要论述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本文以《安全生 产法律法规》为例,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探索。关键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导向与知识导向相融合,明确了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在教 学过程中,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国、爱 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以培养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等为思 路。我们要从教材解读-课件建设-教案撰写-思政讨论的建 设思路出发,充分发挥教师的灯塔作用,发挥学生在教学过 程中的思想能动性,从而形成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思政结合 的思路。⑵一、 建设目标学校通过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课程的思政建设,希望 能在安全工程专业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精神。为培育具有科学 精神、探索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我们将辩证 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的教学中,引导学 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意识。“我们通过本门课程的 建设与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的思 维。具体建设目标如下:1. 将新时代思政思想融入自然科学的教学中,在《安全生
三、具体措施1. 课程课件建设。我们要将思政思想与安全法律有机结
合。在安全生产中,最重要的是预防人的不安全行为。我们要 将思政改革融于教学之中,强调法律法规的推进与人的行为思 想的转变。2. 教案建设。在课程准备中,我们要强调安全生产法律
法规教案的撰写,从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事故案例、人与 物的状态等多个角度出发,将思政改革思想在教案中充分体 现出来。3. 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安全生产案例与
产法律法规》的课程准备阶段、课程教学阶段与课程成果总结 阶段,将思政思想建设融入多媒体课件、教案等文档材料中。2. 通过课程思政改革建设,初步培养本专业学生具有科学
思政思想,贯彻以安全生产为中心,技术理论与思想建设为手 段的教学方式。凶同时,我们要利用课上的时间与课后的实践
精神、工匠精神的品德。3. 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教学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4. 总结《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教学改革成果,形成具有可
环节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思想政治的纽带关系展开讨论。四'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课程思政建设的探讨, 简要概述了建设目标及思路,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具体建设思 路,为相关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参考文献:[1] 王全兴.《安全生产法》的定位[J].现代职业安全,
操作性的思政教学模式。二、 建设思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思政教学改革建设思路将价值基金项目:重庆三峡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安全 生产法律法规;重庆三峡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JGQN1808):重庆三峡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研究项 目(19djszyb12);重庆三峡学院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 目(XYJG201910).(三)构筑立体育人体系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只在教学改革上唱独角戏还不够,必 须从招生录取、培养方案、教材建设、教学实施、师资队伍、 学位管理上进行全方位、成体系的设计,立足学生实际构筑一 套完整育人体系。当然,囿于培养规模、办学资源限制,对一 些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人数少的专业和单位来说,它们在建立 这样的培养体系时要顾及成本,于是自然选择参照全日制模式 进行培养。因此,笔者建议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着手,由专业学位教指委等教育机构主抓,在国内相关单位成 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凝练数个可供借鉴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 范式,提供给本专业学位其他办学单位参考,以此带动和促进 全国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参考文献:[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 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2007 (7) : 75-76.[2] 陶爱萍.试论安全生产法的价值取向[J].煤,2007,
16 (10) : 63-64.[3] 王淑云,雷林,杨蓉,等.核特色安全工程专业《安
全法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8, 17 (22) : 151-152.A22/moe_826/201609/t20160914_281117. html.[2] 周文辉,等.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新形势、问题及对 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8(1) :81-86.[3] 白喻.浅谈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发展 [J]. 2006海峡两岸大学通识教育研讨会,2006.[4] 戴智勇.新形势下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思
考[J].高校论坛,2018(21).[5] 唐继卫,等.借鉴国际经验 完善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 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 12.[6] 高一华.关于新政策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 状及建议[J].高教学刊,2018(9) :191-193.[刀 张法碧,等.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育模式探索与建 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8(15) :198-199.[8]程鹤立.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研究[D].西南 大学,2014. 05.■9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