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新形势下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

来源:画鸵萌宠网
2019年第38期(总第657期)科学咨询/科技管理高等教育对新形势下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罗世尚张振福(湖南省长沙市国防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73)摘 要:经过30余年发展,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取得 了很大的进步。然而,一些培养单位仍存在目标定位不清晰、 培养体系不完备、规章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本文在分析现有问 题的基础上,对新形势下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给出了针对 性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相对应的一种 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推进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协调 发展,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统筹全日制和 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从招生计划下达、招生 录取、培养质量标准、学历学位证书管理等方面对全日制和非 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进行了统一规范。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 进入新时代。单,只注重统一标准,尚未形成政策许可范围内有针对性的具 体举措。根本原因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 教育理念固化。(-)培养体系不完备、教学环节缺乏针对性在办学实践中,非全日制总体上落后于全日制研究生教 育。这就直接导致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体系不完备。在培养 方案的制订上,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基本上是参照全日 制研究生培养的方案来制订的,对符合非全日制研究生特点的 培养目标、能力模型表述不多。在课程设置上,非全日制与全 日制研究生课程的重复度高,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自身特点的 特色课程开设较少切。在课程讲授上,非全日制教育以集中授 课、理论讲解为主,实践性课程明显不足。(三)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环节缺乏针对性非全日制研究生由于是非脱产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这 从客观上增加了管理难度,并对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单位没有建立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独立 的学籍管理制度,只在修业年限、在校时间等方面针对非全日 制研究生做了简单的规定。有的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实践 要求没有单独规定,与全日制研究生一把尺子量长短。有的单 位在行政管理、学位管理等方面没有专门的制度,仅是参照全 日制研究生执行。一、 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现状改革开放之初,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 题。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正式实施,为发展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开辟了通道。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办公室在部分高校启动了在职人员申请学位的试点工作,并于 1985年前后下发了《关于扩大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博士学位试 点工作的通知》自此,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以多种存 在形式开启了 “从无到有”的艰辛探索根据研究生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国家对全日制和非全日 制研究生教育实施统筹管理。自2017年起,原来的在职研究生 全国联考纳入到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之中。全日制和非全 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将由教育部统一下达巴招生录取执行相 同的政策和标准。到2018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达到238 万,比2017年增加了37万人,增幅达到18.4%0其中,往届考 生较2017年增加了 19万人,增幅超过应届生。可见,统筹管理 对在职人员攻读研究生学位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并没有减退往 届生继续深造的热情。相反,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需 求持续旺盛。对比美英等西方教育强国可以发现,我国非全日制研究 生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应产生的效能并未得到充分释放。据 国家统计局数据,到2015年,我国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的在 校生人数达到58.8万人,占当年硕士在校学生数(158.5万) 的37%。英国早在十年前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注册人数(31.115 万)就已超过同期全日制研究生的注册人数(23.422万)。非 全日制成为英国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形式叫三、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对策建议为加强新形势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我们要把准 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概念。教育部通知明确[1]规定:非全日制研 究生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 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 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的 修业年限(一般应适当延长基本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 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 脱产学习的研究生。从定义我们可以发现,非全日制研究生具有年龄层次跨度 大、职业身份复杂、前置学历分散、学习时间难保证等特点0詢。 因此,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应立足上述特点因材施教,方能实现 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效益的最大化。(-)制订专门的培养方案我们制订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应紧贴职业需求导向, 突出实践能力这个重心,明确培养目标,并围绕目标优化课程 设置、构建课程支撑体系,提高实践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重, 更加注重实践环节的设计、丰富实践方式和内容,建立适应实 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实践基地,形成专属非全日制研究 生的完整配套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加强培养过程改革我们要立足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习时间、精力受限的实际,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跳出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范式的束缚,根据 学生需要,灵活采取集中与分散、白天与晚上、课堂与网络 等多种授课组织形式,尤其是乘“互联网+教育”东风用好慕 课、微课等网络教学资源,实现非全日制研究生突破时间、 地点限制的泛在学习。我们还要调动用人单位的资源,通过推 行双导师制、建好实践基地等形式加强校企联合培养、联合育 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95-二、 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经过30余年的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发 展。同时,我们应当看到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在招生环节、课 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缺乏针对性举措凶,因而

还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瓶颈问题。(-)目标定位不清晰、招生环节缺乏针对性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一些新设立专业 尤其是既招收全日制研究生又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专业,由 于办学时间不长、招生规模受限、非全日制研究生属于小众群 体等多种因素,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培养过程趋同。 反映在招生方面,有的高校落实教育部统筹管理的要求过于简

高等教育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年第38期(总第657期)《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郭正超唐鑫闫磊(重庆三峡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重庆404100)摘要:课程思政作为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高校 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路径,是实现新时代高校育人理念的新 内容、新发展、新方向,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新方略、新方 法、新途径。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把习近平总书记对 新闻舆论餉重要论述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本文以《安全生 产法律法规》为例,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探索。关键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导向与知识导向相融合,明确了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在教 学过程中,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国、爱 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以培养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等为思 路。我们要从教材解读-课件建设-教案撰写-思政讨论的建 设思路出发,充分发挥教师的灯塔作用,发挥学生在教学过 程中的思想能动性,从而形成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思政结合 的思路。⑵一、 建设目标学校通过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课程的思政建设,希望 能在安全工程专业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精神。为培育具有科学 精神、探索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我们将辩证 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的教学中,引导学 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意识。“我们通过本门课程的 建设与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的思 维。具体建设目标如下:1. 将新时代思政思想融入自然科学的教学中,在《安全生

三、具体措施1. 课程课件建设。我们要将思政思想与安全法律有机结

合。在安全生产中,最重要的是预防人的不安全行为。我们要 将思政改革融于教学之中,强调法律法规的推进与人的行为思 想的转变。2. 教案建设。在课程准备中,我们要强调安全生产法律

法规教案的撰写,从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事故案例、人与 物的状态等多个角度出发,将思政改革思想在教案中充分体 现出来。3. 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安全生产案例与

产法律法规》的课程准备阶段、课程教学阶段与课程成果总结 阶段,将思政思想建设融入多媒体课件、教案等文档材料中。2. 通过课程思政改革建设,初步培养本专业学生具有科学

思政思想,贯彻以安全生产为中心,技术理论与思想建设为手 段的教学方式。凶同时,我们要利用课上的时间与课后的实践

精神、工匠精神的品德。3. 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教学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4. 总结《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教学改革成果,形成具有可

环节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思想政治的纽带关系展开讨论。四'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课程思政建设的探讨, 简要概述了建设目标及思路,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具体建设思 路,为相关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参考文献:[1] 王全兴.《安全生产法》的定位[J].现代职业安全,

操作性的思政教学模式。二、 建设思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思政教学改革建设思路将价值基金项目:重庆三峡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安全 生产法律法规;重庆三峡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JGQN1808):重庆三峡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研究项 目(19djszyb12);重庆三峡学院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 目(XYJG201910).(三)构筑立体育人体系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只在教学改革上唱独角戏还不够,必 须从招生录取、培养方案、教材建设、教学实施、师资队伍、 学位管理上进行全方位、成体系的设计,立足学生实际构筑一 套完整育人体系。当然,囿于培养规模、办学资源限制,对一 些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人数少的专业和单位来说,它们在建立 这样的培养体系时要顾及成本,于是自然选择参照全日制模式 进行培养。因此,笔者建议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着手,由专业学位教指委等教育机构主抓,在国内相关单位成 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凝练数个可供借鉴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 范式,提供给本专业学位其他办学单位参考,以此带动和促进 全国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参考文献:[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 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2007 (7) : 75-76.[2] 陶爱萍.试论安全生产法的价值取向[J].煤,2007,

16 (10) : 63-64.[3] 王淑云,雷林,杨蓉,等.核特色安全工程专业《安

全法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8, 17 (22) : 151-152.A22/moe_826/201609/t20160914_281117. html.[2] 周文辉,等.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新形势、问题及对 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8(1) :81-86.[3] 白喻.浅谈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发展 [J]. 2006海峡两岸大学通识教育研讨会,2006.[4] 戴智勇.新形势下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思

考[J].高校论坛,2018(21).[5] 唐继卫,等.借鉴国际经验 完善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 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 12.[6] 高一华.关于新政策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 状及建议[J].高教学刊,2018(9) :191-193.[刀 张法碧,等.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育模式探索与建 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8(15) :198-199.[8]程鹤立.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研究[D].西南 大学,2014. 05.■9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