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画鸵萌宠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宋代地方志南北修撰异同论

宋代地方志南北修撰异同论

来源:画鸵萌宠网
2009年第2期 史学史研究. No.2,2009 总134期 JOURNAL 0F HISTORIOGRAPHY Serial No.134 宋代地方志南北修撰异同论 郑利锋 (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宋代地方志在我国方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编纂随着两宋时期的 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情势的发展变化显示出不同的撰修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从这一时 期地方志的编修时间、体式类别和所隶属的空间地域这三个方面展现出来。两宋地方志 的撰修如此的繁荣,而导致出现这种繁荣景象的原因,与地方志修撰的主持者及其编修地 方志的目的、寄寓与整个社会修史的风气和时代环境息息相关;这些影响地方志纂修的因 素,在北宋与南宋这两个不同的时期,又显示出时代的变化和差异。 [关键词]北宋 南宋 方志 撰修 原因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332《20o9)o2—0101.10 宋代方志在我国方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如张国淦在《中国古方志考・序》中所言:“方 志之书,至赵宋而体备。举凡舆图、疆域、山川、名胜、建置、赋税、物产、乡里、风俗、人物、方技、金 石、艺文、灾异无不汇於一书。隋唐以前,则多分别单行,各自为书。其门类亦不过地图、山川、风 物、物产数种而已。” 其后元、明、清及近代的方志也是在宋代方志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成熟,所以宋 代方志撰修存在的地位和意义自不待言。然而学界对宋代方志撰修的总体情形及其原因的探讨, 还稍嫌空泛,有进一步深入细化的必要。有鉴于此,我们根据两宋官修目录《崇文总目》、《秘书省续 到四库缺书目》、《中兴馆阁书目》,私家目录《遂初堂书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和史志 目录郑樵《通志》、王应麟《玉海》、马端临《文献通考》与《宋史・艺文志》、《宋史艺文志补》,再参考张 国淦《中国古方志考》,对宋代方志的撰修进行总体的研究和分析。 一、两宋地方志撰修总体情形 为了对有宋一代地方志总体的撰修情形,有个宏观的了解,我们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方面展开对 宋代方志总体撰修情况的分析。 首先北宋历代方志撰修的情况,如图表1所示②: [收稿日期]2008.10.17 [作者简介】郑利锋(1978一),男,山东临沂人,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①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页。 ②此图表据宋代官修、史志、私家各目录书中的《史部・地理类》所著录的宋代所有方志的数量绘制而成,此下图2、图3、图4 也是如此,故在此说明。 101 宋代地方志南北修撰异同论 图1:北宋历代编修地方志数量总结(单位:种) 时间 数量 时间 数量 时间 数量 时间 数量 时间 数量 时间 数量 时间 数量 时间 数量 建隆 3 太平兴国 3 成平 5 天圣 l 治平 3 熙宁 8 元{右 3 建中靖国 1 乾德 2 雍熙 1 景德 3 明道 元丰 5 绍圣 崇宁 2 开宝 5 端拱 大中祥符 42 景祜 不明 l 元符 大观 2 不明 1 淳化 天禧 3 宝元 政和 5 至道 l 康定 4 重和 庆历 3 宣和 7 皇祜 至和 嘉祜 2 不明 3 太祖 11 太宗 5 真宗 53 仁宗 13 英宗 3 神宗 14 哲宗 3 徽宗 17 小计 ll9 不明 19 总计 138 南宋历代方志撰修的情形,如图表2所示: 图2:南宋各代编修地方志数量总结I单位:种) 时问 数量 时间 数量 时间 数量 时间 数量 时间 数量 时间 数量 建炎 4 隆兴 1 绍熙 24 庆元 20 宝庆 8 咸淳 18 绍兴 27 乾道 26 嘉泰 18 绍定 7 淳熙 51 开禧 6 端平 3 嘉定 55 嘉熙 3 淳祜 16 宝祜 ’ 6 开庆 3 高宗 3l 孝宗 78 光宗 24 宁宗 99 理宗 50 度宗 18 小计 30o 不明 54 总计 354 这是从时间角度看宋代方志的撰修情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南宋方志撰修的数量,远远 大于北宋方志修撰的数量。(二)宋代方志的撰修,在南北各代,均有高峰,北宋出现在太祖、太宗、 真宗、仁宗和徽宗之时,南宋出现在高宗、孝宗、宁宗、理宗和度宗之时,也就是说在两宋的早、中、 晚,都有大量方志的产生。可见,两宋方志的撰修,一脉相承,发展迅猛。(三)为了更为透彻地了解 宋朝各代撰修方志的具体情形,我们又对宋代方志按其名目作了分类,即按两宋时期所出现志书的 名称,划分其体类,如此,我们就可以更加清楚地知道,在宋代各个时期,都修撰了什么样的方志:即 所修撰方志的类别,这样也就可以更为清楚地把握宋代方志发展的脉络。 图3:北宋地方志撰修的体类分属情况:(单位:种) 时间 图 地图 图经 经 图籍 图志 志 郡谱 记 录 类编 会要 乘 传 编 拾遗 合计 太祖 5 4 1 l ll 太宗 1 1 2 1 5 102 史学史研究 2009年第2期 时间 图 地图 图经 经 图籍 图志 志 郡谱 记 录 类编 会要 乘 传 编 拾遗 合计 真宗 6 3 38 1 1 2 1 1 53 仁宗 2 3 2 3 1 l 1 13 英宗 1 2 3 神宗 3 1 4 5 1 14 哲宗 l 2 3 徽宗 7 l 5 2 1 1 17 小计 17 7 55 1 1 3 18 l 9 2 2 2 l 119 不明 6 4 1 5 1 1 l 19 总计 17 7 61 1 l 3 22 2 14 2 2 2 1 1 1 1 138 图4:南宋地方志撰修的体类分属情况(单位:种) 时间 J=  记 图经 图志 记 谱 乘 编 录 补遗 类考 合计 高宗 16 2 8 l 3 1 3l 孝宗 54 13 4 5 1 l 78 光宗 18 2 2 l 1 24 宁宗 85 6 3 3 1 l 99 理宗 48 1 1 50 度宗 14 3 l 18 小计 235 2 33 10 12 2 l 2 2 1 300 不明 40 2 6 2 2 1 l 54 合计 275 4 39 12 14 2 1 2 3 1 1 354 总计 354 由此可以看出,北宋初期,太祖、太宗、真宗之时,都以图、地图、图经、图籍为主,在真宗时,各种 志书发到了一个高峰,在这一时期,纂修了大量的图经,而其他形式的方志,如图、地图、经、图籍、图 志、郡谱、记,也有相当数量的修撰,仁宗朝持续了真宗时的修志高潮,在各种形式的志书的修纂中, 也有很高的成就。宋初的这种修志风气的出现,当然与建国之始的政治、军事形势紧密相关。如 《玉海》卷十四记载的《至道西鄙地图》修纂的经过,就可以说明如此: 至道三年七月四日,真宗语宰臣日:朕欲观边防郡县山川形势,可择使以往。乃选左藏副 使杨允恭,崇仪副使窦神宝,朋门祗侯李允则乘传视山川形势。九月允恭以山川郡县形胜绘图 以献。丙寅四月御滋福殿,召辅臣观西鄙地图,指山川保壁日:朕已令屯兵於地内州郡,简冗省 费,以息关辅之民。① 此后,图经在北宋各代都有修撰,然与图、地图的纂修一样,已经不象建国初期那样兴盛,而志 的修撰,如图志、志,在此前发展的基础上,却慢慢的兴盛起来。到神宗、徽宗之时,出现了北宋方志 撰修的第二次和第三次高峰,此次,虽也有不少图经的撰修,但无疑此时的志已经成为这两次志书 撰修高峰的主流,此外,象记、录,类编、会要等方志形式,在这两次兴盛修志的潮流中,也有较大的 发展。到了南宋,志书的修撰,已经成为方志纂修中绝对的主流,在南宋历代均有大量的产生,其中 当以宁宗、孝宗和理宗时为最盛,即使在南宋末度宗之时,在这种修志风潮的延续下,还有多于十种 以上的志书的出现。在南宋,除志书如此繁盛的发展外,其他形式的方志,如图经、图志、记、谱、乘、 编、录、补遗,也都有不少的修撰,而其中以图经、图志为主。 我们再从空间的角度,看宋代方志在各地撰修的情况。如图表5(见附录)所示,我们可以看出 ① 王应麟:《玉海》卷14,<山川郡县形势图》条,四库全书本,第347页。 lO3 宋代地方志南北修撰异同论 (一)如果我们把宋代版图以黄河、长江为线,分为北、中、南三片的话,那么,无论是在北宋,还是在 南宋,北方产生的方志,少于中部产生的方志,而中部产生的方志又少于南方产生的方志,其中以两 浙路产生的方志最多。联系上面论述,我们知道,北宋时,由于北方、西北地广人稀,又是边境,面临 外族的军事威胁,所以此地志书的修撰以图和地图为主,如《幽燕地图》、《咸平陕西地图》、《郎延山 川形势图》、《咸平河西陇右图》、《泾原环庆两路州军山川城寨图》,都是如此;当然在当时全国性图 经的纂修中,如《开宝诸道图经》、《祥符州县图经》中,也有对此地的载录。中部,在北宋时,是政治、 文化中心,河南开封为首都,此外,西京洛阳,南京应天,也都在此部。由于这时的政治中心在此,所 以掌控着全国各地的文化活动,为行政、军事需要,对全国各地都有大量志书编纂。南方各地志书 的编修,当在此风气中。而到了南宋,淮河以北为金所据,政治文化中心南移,所以南方各地产生的 方志尤多,而杭州临安为首府,再加上此地风景秀丽、经济发达、历史丰厚,所以两浙路一地的方志 修撰的最多。(二)如果我们把宋代版图分为五区的话,即两北、西南、东南、中部、北部,如此,宋代 的方志,则大多集中在中部、西南、东南三部。这其中的原因,当然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因素 密切相关。(三)无论在北宋,还是在南宋,各地所修的方志,以东南三路,即福建路、广南东路、广南 西路,次于两浙路,为第二多,其他各路又次之。这当于人民南徙和此地开发与经济文化的迅速发 展有关。 二、两宋地方志撰修的异同 如上所示,我们从宋代方志编修的时间,志书的体式和产生的地域三个方面,对其作了较为完 整的考察。那么北宋方志的撰修与南宋方志的修撰的原因及其所显示的异同,则是下面我们要讨 论的问题。 首先从实施者来看,北宋志书的修纂,大都是与皇帝和朝臣有关,是承皇帝的诏令,由朝臣借国 家的力量完成。如《玉海》卷十四“祥符州县图经”条,载录的此次图经编修的经过: 景德四年二月乙亥,命学士邢呙、吕佑之、杜镐、戚纶、陈彭年编集车驾所经古迹。庚辰真 宗因览西京图经有所未备,诏诸路州府军监以图经校勘,编入古迹,选文学之官纂修校正,补其 阙晷来上。及诸路以图经献,诏知制诰孙仅、待制戚纶、集贤院王随、评事宋绶、邵焕校定,仅等 以其不一,遂加例重修,命翰学李宗谔、知制诰王曾领其事,又增张知白、晏殊,又择选人李 垂、韩羲等六人参其事。祥符元年四月戊子,龙图待制戚纶请令修图经官先修东封所过州县图 经进内,仍赐中书密院、崇文院各一本以备检阅,从之。三年十二月丁巳书成,凡一千五百六十 六卷,宗谔等上之。① 由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皇帝、朝臣和国家力量在此次志书的修编中,所起的作用是多么重 要。这是图经,又如图、地图的绘制,图如《景德山川形势图》:“四年七月戊子,诏翰林遣画工分诣诸 路,图上山川形势、地里远近,纳枢密院,每发兵、屯戍、移徙、租赋,以备检阅。元年十月甲午,令张 齐贤、丁谓具青、淄、齐、郓、濮等州山河道路形势画图以闻。”②地图如《陕西本路地图》、《河东本路 地图》、《河北本路地图》:“康定元年十月癸卯,诏陕西、河东、河北转运司,各上本路地图三本,一进, 二送中书密院。”③图记、图志的兴修,也有如此,得到皇帝的支持和力量的参与,如《皇祜方域 图志》,“皇祜三年七月己巳,知制诰王洙,直集贤院掌禹锡上新修《地理图》五十卷《图绘要览》一卷, ①‘玉海>卷14,‘地理・祥符州郡图经》条,第349页。 ② ‘玉海)卷14,‘地理・景德山川形势图>条,第348页。 ③‘玉海>卷l4,<地理・祥符州县图经》条,第350页。 104 史学史研究 2009年第2期 诏赐名《皇祜方域图志》(《会要》云:“《九域志》云:‘图记”’)”①。《大观详定九域图志》:“大观二年 四月二日,详定九域图志,强渊明上言续修其书,诏四方以事来上。”②由此可见,在北宋方志的修 撰中,和国家力量,发挥了多么大的作用。 南宋方志的纂修,其主要实施者,则是地方官,一般由地方长官主持,其下由士人幕僚与教授编 纂。如南宋《绍熙江阴志》的修撰,俞巨源序中言:“郡各有志,澄江独未之作也,吴兴施公太博知军 事,慨然以为缺典,首命郡博士郑君、邑大夫徐君,相与菟猎,以编为书,庶几来者有考。”④由此可 知,此次志书的修撰,是以军政长官施迈主持,而由郑应中和徐纲修撰。其他南宋方志的撰修,也是 如此,如南宋《咸淳镇江志》的修撰,方逢辰序日:“景定癸亥之冬,逢辰问戍来润,今吴门史君常平使 者府卿陈公,均开藩之初也,公一日命余日:郡有志,嘉定七年史贰卿畀校官重修,今余四十年,若军 若府之事,革去旧者固多,更而新者亦不少,子盍为我网罗而辑续之。辞再至弗获,……更四政而后 就。”④由此可知,此志的撰修,也是承郡长之命而成。他如,南宋《莆阳志》的修撰,赵彦励序云: “莆阳山川之秀,甲于闽中,人物奇伟,自唐以来,间见层出,而图志缺焉。彦励假守是邦,日以事夺, 未暇搜访,比将秩满,亟延郡之诸彦而谋之,皆日曩尝纂辑,阻於异议,请及今类而次之,以竞其事, 未几书成。”⑤由此可以看出,在南宋地方长官对于方志的修撰,所起的作用,是多么重要。这与北 宋主要由朝廷修志,是不同的。 (--)从志书的修撰目的看。宋朝历代大举修志,目的之一,就是使人了解此地,便观览而资问 答,如北宋,在重刻宋敏求《河南志》时,司马光序中记载了宋氏家人的心声:“壹徒先人蒙不朽之赐 于泉壤,抑亦使四方之人未尝至洛者,得之如游处已熟,后世闻今日洛都之盛者,得之如身逢目 睹”⑥朱长文撰修《吴郡图经续记》时,也有此目的在内,此可从林虑的序中可知:“余虽少长于苏, 而山川城邑津梁园观,往往未知其所由来,尝以问乐圃先生,先生出所为图经续记以示我日:此一览 尽之矣。”⑦沈立的《会稽图》,更是在序中,道出此种心愿:“立曾高本越人也,间领漕居杭,尝为《钱 塘图》,今遂请守越,因作《会稽图》,少冀好事者知其梗檗耳。”⑥南宋修志,也继承此种传统,由此 目的直接产生的志书是宋之瑞的《天台图经》,其序中云:“之瑞弱冠游太学,先是未尝一登胜迹,或 有问者,辄口砝不能对,居忧多暇,与一二释子,穷探极诣,不惮茧足,凡高僧逸士之所栖隐,骚人墨 客之所赋咏,断碑残刻,灵纵异状,随笔之纸,归而参以《祥符图经》,所载殊略,盖是时委官会稗,急 于趣就,矧距今垂二百祀,其户口之繁庶,赋人之增益,与夫人材辈出,区宇创建,自应月异而岁不同 矣。於是门分汇次,纛成一编,惟荒诞不经者,削去弗录,故以便览观而资问答,藏之巾笥有年 矣。”③《云间志》的修撰,也是为此,如杨潜所序:“是书也,虽一邑之事,未足以广见闻,异时对友朋 则可以资谈麈,事君父则可以备顾问,孰谓其无补敷。”0 这是此种修志传统在南宋的表现,然而在南宋,此一传统,更为引人注意的是由“便观览而资问 答”、“资谈麈”向“备顾问”、资政考的深化转变,如此修志其目的更为明确,就是要成为施政的依据。 上面所举《云间志》正是处于此种风气的转变之中,而更为明显的则是南宋《永宁编》编撰,留元刚在 序中言:“是编非取夫搜摭新故,蓊诩形胜而已,事变之会,风俗之趋,盖将有考焉。观叙州自晋以 <玉海)卷14,<地理・皇祜方域图志)条,第352页。 《玉海>卷15,<地理・元丰郡县志)条,第376页。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269页。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284页。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436页。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457页。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246页。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370页。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389页。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258页。 105 宋代地方志南北修撰异同论 来,守凡几人,孰贤孰否;观叙人自国初以来,作者几人,孰先孰后;熙宁而后,所易兵制,善于古否; 建炎而后,所增税赋,要于民否:水利何为而便,役法何为而病,是非得失之迹,废兴沿革之由,安危 理乱,於是乎在,一言去取,万世取信。”①郑兴裔更是在《广陵志序》中,明言此书之修撰,是:“虽微 必录,无隐不宣,数百里封域中之事,群汇而笔之於书,则身虽不下堂阶,而广陵错壤,恍然在目,斯 无负守土牧民之责乎。圣天子采风问俗,藉以当太史之陈,后之来守是邦者,亦庶乎其有所据依 矣。”②《恩江志》的修撰,也是如此,陈丰元在序中,对此即有明言:“永丰县者,庐陵之支邑,其江山 之秀,人才之胜,户口之殷,稻粱之饶,他邑鲜俪,自至和改元,分吉水县为邑,迄今百有七年,而此书 尚缺,治政者无所稽考。予承乏兹土,欲汇为成书久矣,每以谍讼之喧嚣,催科之倥偬,力不暇给,今 值瓜代有期,虑复辍於因循,爰与诸学士裒辑而编次,得四万余言,自总序至拾遗,析为十卷,目日恩 江志。”③在吴机《仪真新志》的序中,我们更可以深刻的体会到,编修者那种保一方昌盛的为政苦 心:“及考其所以盛衰之故,而求诸古之图志,则缺而不修。吏或持绍熙间侯韩公录本以进者,问其 板,日火於兵久矣,传录舛讹,固不足以备缙阅,而废不续者,又三十年,后将何据。皇朝令甲所载, 诸州地图,十年一造,盖不以边郡而独置也,顾可终废而不续哉。於是命扬子令丁宗魏等相会萃而 伦次之,俾后得以考其盛世衰之故,而益求保夫常盛不衰之实。”④ 如此,我们可以看出志书修志修撰的目的,在北宋的是以介绍观览为主,而至南宋虽也有此目 的存在,但大多数志书的修撰,却是直接为稽考当地史实,为民政服务,而且成为了南宋修撰志书的 主要目的所在。 (三)从志书修撰的寄寓看。宋代修志,不只是载录一地之史实,而是在其中又蕴含着撰修者的 情志。如北宋朱长文所修的《吴郡图经续记》,通过林虑和常安民的两篇后序,我们可以了解朱氏在 其志书的编修中,所寓藏的深沉的情志。林虑的后序: 先生之书三卷,若干条,而所包括者,古今图籍,不可胜数,虽浮图方志之书,小说里谚之 言,可以证古而传久者,亦尽取而并录,先生岂欲矜淹博而华藻哉。举昔时牧守之贤,冀来者之 相承也;道前世人物之胜,冀后生之自力也;沟渎涤浚水之方,仓庾记裕民之术,论风俗之习尚, 夸户口之蕃息,遂及于教化礼乐之大备,於是见先生之志,素在於天下也,岂可徒以方域舆地之 书视之哉。先生未冠而擢第,英声振於士林,不幸以末疾卧家,不得建其志於斯民,然而潜心古 道,笃於著述,其所撰次成秩如是书者非一。伏读终篇,感先生之未遇,辄书卷末,庶几万一有 儆于朝廷今日当为官而择人者。⑤ 常安民的后序: 辞曹朱伯原,少以文学第进士,退居吴郡,博览载籍,多所见闻,因为图经续记,以补缺遗。 观其论户口则继之以教,陈风俗则终之以节,至于辩幻玉之悲,正语儿之妄,纪谭生之讥,其论 议深切著明,皆要之礼义,与夫守牧之贤,人物之美,事为之善,凡前言往行有足称者,莫不褒嘉 叹异,重复演说,信乎所谓君子於言无所苟者。⑥ 由此,可以看出,志书的撰修,其中所寓含的个人的情感,是不能忽略的。赵扦撰修《成都古今 集记》,其体例的安排,史实的采录和文章的笔法,皆有深意,此在其序中就有明言:“不始乎蚕丛而 始乎《牧誓》之庸、蜀,从经也。从经则蚕丛不必书,而书之后从何也,扬雄纪之,吾弃之不可也,参取 之而已矣。事或至於数说何也,久论之难详也,昔者齐太公仕於周,司马迁有二说焉,疑以传疑可 ①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406页。 ②张国淦:<中国吉方志考》,第236页。 ③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580页。 ④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239页。 ⑤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宋元方志丛刊本,第687页。 ⑥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第687页。 106 史学史研究 2009年第2期 也。神怪死生之事,不可以为教,书之何也,吾将以待天下之穷理者也。书乱臣所以戒小人,书寇盗 所以惊出没,书“蛮夷”所以尽制御之本末,终之以代蜀,使万世之下,知蜀之终不可苟窃也。”① 南宋志书的修撰,也承此传统,如南宋《仙溪志》黄岩孙所跋I此志之修撰是“博观约取,诞去实 存,而笔诸小序,尤深致意焉。论财赋必以惜民力为本,论山川必以产人杰为重,人物取其前言往 行,否则虽穹弗载焉。诗文取其义理法度,否则辞虽工弗录焉。按是非於故实之中,寓劝戒於微言 之表,匪直为纪事设也。越半载而书成,官乎此者,睹前人之政绩,庶几有所钦式,生乎此者,闻庆历 元祜诸先生之高风,庶几知所兴起乎,后将有考於今,亦犹今之有考於昔也。99②《严州图经》的编纂 和《赤城续志》的修撰,也是如此,如《严州图经》董菜序: t 凡是邦之遗事略具矣,岂特备异日职方举闰年之制,抑使为政者究知风俗利痛,师范先贤 懿绩,而承学晚生,览之可以辑睦而还旧俗,宦达名流,玩之可以全高风而励名节,渠小补也 哉。③ 《赤城续志》吴子良序: 门类率与本志协,所证所聚愈详矣而书岂徒取其详而已乎,使读《赤城志》者,诠评流品,而 思励其行,细咀篇什,而思畅其才,睹是非而开漫漶,念得失而重沿革,悟劝戒而审趋舍,讵小补 哉。④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志书修撰,都蕴含着作者的心志。这一心志,在马光祖为《景定建康 志》所做的序中,得到总结:“郡有志,即成周职方氏之所掌,岂徒辨其山林川泽都鄙之名物而已。天 时验于岁月灾祥之书,地利明于形势险要之设,人文著于衣冠礼乐风俗之臧否。忠孝节义,表人材 也;版籍登耗,考民力也;甲兵坚瑕,讨军实也;政教修废,察吏治也;古今是非得失之迹,垂劝鉴也。 夫如是然后有补于世,郡皆然,况陪都乎。”⑤即志书的编撰,或是发政事、或是崇劝戒,或是励风 俗,或是正名节,或是载军事,都是寓有作者有补于世的情感心志。由上所论,我们或许能体会到, 北宋在志书的寄寓的主要是在社会风俗的劝鉴方面,而在南宋修撰志书的寄寓中,励行名节则是其 主要的关注点,如《南海志》,李昴英序日:“志州之土地风气,莫先於表其产之良,以矜式生乎后之 士,此一书大纲领也。”⑥,也可以说明於此。当然这不是说,这两个时代,上面所列的其他的一些情 感寄寓不存在,只是侧重点有异而已。至程大昌的《雍录》,则是把这些情感,作了一次提高和升华, 提升到收复故土和实现国家的统一,《四库全书总目》也论述到这一点,云:“考大昌之时,关中已为 金土,而隔越江表,为邻国著书,殊为无谓。盖孝宗锐意恢复,有志中原,大昌所作《北边备对》一书, 即隐寓经略西北之意,此书犹此志焉耳。第五卷中特创汉唐用兵攻取守备要地一图,其图说多举由 蜀入秦之迹,与郭充蹈《蜀鉴》所谓由汉中取关陕者,大旨相合,其微意固可见矣。”⑦为“邻国著书” 的还有《汴都名实志》、《浮光图志》、《新浮光志》、《临汝图志》、《都梁记问》、《绍熙都梁志》、《嘉泰都 梁续志》、《重修徐州图经》、《临漳志》等,载录故地史实,抒发故国的情怀,渴望收复故土和国家统 一,以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这是对志书修撰所寓感情的极大升华,升华到国家民族的层面,当然 这种升华的完成,是在继承此前志书修撰寄寓的传统的基础上,又在一定历史条件激发下演变而形 成的。 (四)从志书修撰的风气看。宋代之所以有此大量方志的撰修,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修撰者都有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666页。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438页。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398页。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385页。 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宋元方志丛刊本,第1315页。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599页。 永蝽:《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60页。 107 宋代地方志南北修撰异同论 很强的史的意识,自觉的继承前代的修志传统,而当时志书的存在又都不完备,因而他们自觉的修 志,以补正保存当时的地方史料,以传其永。如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的修撰,就有这方面因 素的考虑,如其在序中说:“方志之学,先儒所重,故朱赣风俗之条,顾野王舆地之记,贾耽十道之录, 称於前史,盖圣贤不出户知天下,矧居是邦而可懵於古今哉。按唐《六典》,职方氏掌天下之地图,凡 地图命郡府三年一造,舆版籍偕上省,圣朝因之,有闰年之制。盖城邑有迁改,政事有损益,户口有 登降,不可不查也。吴为古郡,其为图志相传吲久,自大中祥符中诏修图经,每州命官编辑而上,其 详略盖系乎其人,而诸公刊修者立类例据所录而删撮之也。夫举天下之经而修定之,其文不得不 简,故陈迹异闻,难於具载。由祥符至今,逾七十年矣,其间近事,未有纪述也0”q)就可以说明这一 点。南宋《赤城志》,也是为此而修,陈耆卿序中言:“图牒之传尚矣,今地跆万里,县不登万户,亦必 有成书焉。矧以台为名邦,且称辅郡,绵涉千岁,迭更数百守,而阙亡以诏难之欤,抑因陋袭简,不暇 问欤。昔有守四人,尝匿其力於斯矣,如尤公袤、唐公仲友、李公兼类鞅掌不克就,最后黄公努(力为 田)公辱以命余,偕陈维等纂辑焉,会黄去,匆匆仅就,未备也,束其稿十年矣,更久则非惟不备,而并 与仅就者失矣。今青社齐公硕始至,欲迄就未暇,逾年报政,遂复以命余,於是……半载而书成。”@ 又如《连江志》的修撰,宋日隆序日:“郡邑有志,其来尚矣,是邑鼎始於晋太康,唐为上县,今为望邑, 乃始志於嘉定陶宰武,缺不续又六十年,汤火焦熬,率不暇问。适鄙观陈先生,以魁从镇福唐,於是 约学正黄岸及许师武辈,举斯志而欲修之。”④ 由此可见,两宋志书的修撰者,都自觉地继承前代纂修志书传统,都有很明确的修志意识,自觉 地修志,甚至南宋时有的地方官,认为修志是他们的责任,如《绍熙广陵志》纂修的原因之一,就是因 为当时社会上有“名邦掌故,终命沦亡,殊非守土牧民之责”的意识,因而此书的修撰就是为了“斯无 负守土牧民之责乎。”④有如此强烈的修志存史的意识,所以在南宋产生大量志书的增订续补,这 是与北宋所不同的。如南宋《续恩江志》的修撰,就是“将以鳌前误而纪新闻”⑤,对前志进行修补, 即如苏升序中所言:“《永璺县志》,经前宰陈侯纂修,独迁莺乡缺焉,宜有以补之,而志中岁月有舛讹 者,亟思有以正之,予因莅政之暇,按其凡例;撮其枢要,凡有稗於治道者录之,简略之讥,夫复何 辞。”⑥而最典型的当是对《成都古今集记》的续修补订,北宋赵扦修有《成都古今集记》三十卷,成 书于神宗熙宁年间,而南宋自高宗绍兴至孝宗淳熙年间,对此志进行了四次修补,即中的《续修 成都古今集记》、范成大《成都古今丙记》、胡元质《成都古今丁记》和孙汝聪的《成都古今前后记》。 其续修的原因,正如范成大《成都古今丙记》序中所言:“《前记》赵清献公作於熙宁七年甲寅,凡三十 卷,蜀之始封,及分野,梁、益州、剑南、西川、成都府属郡县得名之所自,废置因革之不同,考之详矣。 后八十七年,当绍兴三十年庚辰,王恭简公续为之记,有辨其差误,附益其未载者,二记今皆具存。 续记之成,距今才十有八年,虽事之当书者,不至甚多,然恐自是日月寝久,来者难考,及汇耳目所及 者,继书之,名日丙记,其二书已载者,皆不重出云。”⑦其他志书续订修撰,也是如此,为了存史,如 《宝庆会稽续志》的续修,张溟序日:“《会稽志》作於嘉泰辛酉,距今二十有五年,夫物有变迁,事有沿 革,今昔不可同日语也。况城府内外,斩然一新,则越又非曩之越矣。苟不随时记录,后将何所考。 溟虽世本中原,侨寓是邦,盖有年矣,山川风物之详,与夫事物之沿革变迁曩尝访闻,兹又目击,於越 ①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246页。 ②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383页。 ③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420页。 ④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236页。 ⑤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262页。 ⑥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580页。 ⑦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669页。 108 史学史研究 2009年第2期 事亦粗稔,悝其久而遗忘,辄裒辑而汇次之,总为一编,日《会稽续志》。”①这样的续志,还有如《赤 城续志》、《景定建康志》、《新定续志》、《清漳新志》、《续恩江志》、《新安续志》等,据不完全统计,南宋 的续志竟达三十六种之多。由此可见,南宋志书的修撰者,其修志存史的意识是多么强烈,也正是 这个原因,才促使方志在南宋如此繁荣发展。 (五)从志书修撰的环境条件看。北宋的方志图经,大多由皇帝诏令,朝臣以的力量完成, 因而不怎么特别强调环境因素;而南宋的方志,多由地方长官主持修成,而地方官事冗杂,只能在较 好的环境条件下,即政事许可的情况下,才有时间修志,因此南宋志书的修撰,特别强调修志的条件 机遇。如《景定建康志》的修撰,就可以说明这一点,首先马光祖认识到建康修志的必要性:“窃以紫 盖东南,势雄建郑,青山表里,景似洛阳,吴晋以来,皆号京畿,秦楚之间,已占王气,洗前日六朝之 陋,肇吾宋万世之基,爰重异州,遂开节镇,嘉祜之进大国,龙飞犹轸於初潜,绍兴之作新宫,马渡喜 逢于再造,发天作地藏之胜,著祖功宗德之隆,建邦设都,非列城之能拟,诏今传后,岂巨典之所缺。” 而此前志书存在的情况,是“乾道有旧志,庆元有续志,皆略而未备,庆元迄今逾六十年,未有续此笔 者。”所以马氏一直想修一部《建康志》,然而此志修撰的条件和过程,却是艰辛波折的,“宝祜丁巳, 光祖蒙恩来司留铺,因阅前志,编摩在念,一年而勤民,二年而整军,三年而易碎阃荆州,未暇也。己 未重来,汲汲守御,补尺籍,治战艋,备器械,固城池,日不暇给,未几,鼓柑惊涛,风餐露驰于舒蕲江 黄之间,往复无虑数四,元勤振旅,长江肃清,光祖始得少休于郡。兴滞补废之余,爰及斯文。”②由 此可见,环境条件对志书的修撰影响有多大。又如《严州图经》的修撰,也是如此,刘文富序日:“国 朝沿唐郡县之旧,而其经理视唐尤为尽善,大中祥符三年十二月丁巳,翰林学士李宗谔等上新修诸 道图经,由是图籍大备。而严之为州,自东汉建安中至是适八百年矣,其迁徙废置,详载於经,郡有 板本,中更遗漏不存。淳熙甲辰,太守陈公公亮下车之初,悯其废堕而未暇也。逾年时和年丰,讼简 刑清,百废具举,课最之余,因取旧经命文富订正之。”③再如《宝庆四明志》,也是在一定历史条件 的许可下,才修撰成功的:“自明置州,至是四百三十二年,而城治之迁徙,县邑之沿革,人未有知其 的者,唐刺史韩察,实移州城,石刻尚存,於时且未之见,他岂暇详,甚者作者之难,固有俟乎述於后 者也。尚书庐陵胡公,以宝庆二年被命作牧,上距锓梓之岁,甲子欲周,而竟未有述之者,越明年,政 修人和,百废具兴,爰命校官方君万里,取旧图经,与在泮之士重订之,未几方君造朝,事遂辍。又明 年,溶调官迟次来谒铃斋尚书,俾专任斯责,因得与士友胥讲论,胥校善,且朝夕质诸尚书,由孟夏迄 仲秋,成二十一卷,图少而志繁,故独揭志名,而以图冠其首。”④其他的,如《春毂志》的修撰是在 “邑以大治,遂无他事”的环境下完成的,《咸淳临安志》是在“幸遇朝廷治平,年谷屡登,浩壤之府,化 为简静”的机遇下修成的⑤。如此可见,环境条件与时机对志书的修撰,是多么的重要,甚至关系到 一部志书有无完缺。这种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在北宋时还不很明显,而在南宋,这一因素却已成为 志书成功修撰的关键,至关重要。宋代虽与外族辽、金都发生过战争,但也有相对的持久和平,如此 的历史机遇,为志书修撰提供了必要的外在条件;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人们更加珍惜和重视国家的 和平与发展,因而各地,勤勉为政,治下清静,发展稳定,这也为志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必备的 内在条件。如此,在这种历史环境的大背景下,才有两宋,尤其是南宋志书的繁荣发达。 这是我们对两宋方志撰修之不同,所作的一些探讨;而综合起来,则是宋代方志繁荣发展原因 的展示。在这些历史机遇和时代条件的促生下,才有宋代地理志书的兴盛与繁荣,为中国方志学史 写下辉煌的一笔。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373页。 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宋元方志丛刊本,第1316页。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398页。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356页。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328、330页。 109 宋代地方志南北修撰异同论 附录: 图表5:宋代各地撰修地方志数量总结。(单位:种) 北 京 京 京 尿 尿 河 河 河 陕 两 淮 淮 江 江 荆 荆 福 成 梓 利 夔 广 广 另 宋 畿 东 东 西 西 北 北 东 西 浙 东 西 南 北 东 西 南 南 南 南 湖 湖 建 都 东 西 东 西 北 南 府 州 州 州 东 西 计 不 计 南 南 小 有 合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定 数 3 2 2 2 2 1 3 3 11 24 3 4 7 6 5 6 7 7 7 9 7 10 4 135 3 138 量 金 金 — 金 陕 两 两 淮 淮 江 江 荆 荆 南 南 山 尿 河 福 成 潼 利 夔 广 广 另 宋 .一 东 西 北 西 浙 浙 南 南 南 南 湖 湖 建 都 川 州 州 南 南 小 有 合 尿 路 东 西 东 西 东 西 北 南 路 府 府 路 路 东 西 计 不 计 路 西 南 西 路 ②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定 路 路 数 7 l 4 1 3 41 49 12 12 3l 43 19 21 28 14 9 8 7 26 16 352 2 354 量 尿 尿 尿 一 .一 .~ 不 东 西 西 河 陕 两 淮 淮 江 江 荆 荆 福 成 梓 利 夔 广 广 南 南 南 南 湖 湖 建 都 州 州 州 南 南 小 合 明 西 南 北 东 西 浙 东 西 东 两 北 南 府 东 西 计 计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数 2 3 3 2 7 36 4 6 6 6 l 5 7 6 7 7 1l 14 43 176 176 量 总 4 7 5 1 4 5 21 150 19 22 44 55 26 32 42 27 23 24 25 50 63 663 5 668 计 ①此图表宋代的行政区划是根据<宋史・地理志)和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宋辽金时期>等资料绘制而成。 ②北宋时的陕西各路,到南宋已成金土,为金京兆府路、风翔路、酆延路、庆原路和临洮路。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erences of Chorography Writing in the Song Dynasty Zheng Lifeng [Abstract]The analysis is to find the law preserved in hte chomgraphy writing of Song Dynasty from two angles of the time and space.1 ater by analysis and comparison。the similarities and diferences are disclosed from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in an attempt to understnad the cause that made chomgraphy prosper. [Key words]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Chorography Writing Causes (责任编辑许殿才) 1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8.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23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