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最新-自考2019342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精品

来源:画鸵萌宠网
自考11342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篇一:11342民间文学概论学习提纲民间文学概论学习提纲一、文学常识11、(仪式歌)是用于节日礼俗和祭祀等的歌谣。 2、(谜目)指的是谜语中要猜的范围和格式。 3、(二人转)是流传于东北地区的民间歌谣。

4、“民俗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汤姆斯)提出的。 5、《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彝族的一个分支)人的作品。 6、陈琳以(《长城谣》)为基础写出了《饮马长城窟行》。 7、民间文学整理方法有两种,即(综合整理)与单项整理。

8、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

9、芬兰学派以(库伦父子)为代表。

10、追悼会奏的哀乐,开运动会奏的《体育进行曲》,可被视为新的(仪式)歌谣。

11、东汉崔实编的(《农家谚》)是世界上最早的谚语集。 12、《伏波井》、《日月潭》属于(山川风物)传说。

1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模拟(竹枝词)创作而成的。 14、(谣)是不能唱的“徒歌”。

15、唐人传奇《李娃传》是根据民间故事(《一枝花》)写成的。 16、灯谜又叫(灯虎),突出它的疑难性。 17、阿凡提的故事是从(土耳其)传入的。 18、沙湾灯笼——何府(苦)是(歇后语)体裁。 19、说书艺人王少堂的《武松》用的是(评话)体裁。

20、《中国歌谣》是(朱自清)研究民间歌谣的专著,他将歌谣按用法分为(15)种。

21、《召树屯》是(傣)族的作品。

22、《柳毅传》是在传说(《龙女牧羊》)上加工创作的。 23、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规定部队要搜集民歌。

24、集体性标志着人民对民间作品的集体所有权,但同时也带来了(匿名性)

的特征。

25、(诸葛亮)被称为西南文明的传播者,知识和技术的偶像,甚至说他与火把节的来历也有联系。

26、在中国,“民间文学”一词是由(瞿秋白)在1921年最早提出来的。 27、《王贵与李香香》是用(信天游)体裁写成的。 28、清朝李调元的(《粤风》),选录了不少壮瑶民歌。

29、关汉卿的《窦娥冤》可以从(《东海孝妇》)找到它的影子。 30、李白的《静夜思》是从(《子夜秋歌》)脱胎而来的。

31、汉族流传的(梁祝)故事,传播到云南白族称为《读书歌》,在贵州布依族称为(英台姑娘和山伯相公)32、(郭沫若)说过“民间文艺是一面镜子,照出政治面貌来”,“民间文艺给历史学家提供了最正确的社会史料。

”33、我国第一部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引用了三十多条谚语来证明其主要观点。

34、“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是(鲜卑族)的民歌。 35、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被称为“中国民俗学之父”。

36、我国民俗学发轫时期,(《民俗周刊》)是中山大学主办的最有影响的刊物。

37、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包括《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和《江格尔》。 38、谜语:月巴(打一城市:合肥),这则谜语主要犯了(谜面不成文)的毛病。

39、(花儿会)指的是甘肃莲花山下一年一度的民间歌唱盛会。 40、“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是(谚语)体裁。 41动物故事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渔猎)时代。 42、植物故事的产生,最早要推移到(农耕)时代。

43、在各类巧匠故事中,最著名数量最多的是(鲁班)的故事。 44、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歌谣》中将歌谣分为(15)种。 45、冯梦龙编著的(《广笑府》),是一部著名的民间笑话集。

46、丁乃通先生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是以(分类法)为依据的。 47、“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是(政治)歌谣。

48、一般说来,(歌)是和乐唱的。

二、文学常识21、(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传说。

2、谜语包括(谜面、谜目、谜底)等几个构成部分。

3、(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山川风物传说、地方风情传说、动植物传说)属于传说的类型。

4、《狼外婆》故事在不同地方有(《猪哥精》、《老虎外婆》、《熊人婆》)等不同的叫法。

5、(中国、印度、希腊)是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

6、下列论文中(《德国民间故事书》、《爱尔兰歌谣札记》)是恩格斯著名的民间文学论文。

7、(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构成民间文学的特征。

8、(口传心记、没有著作权、流传环境不同、因人因地因民族而异、时代发展)导致了民间文学变异性的产生。

9、(内容通俗化、形态大众化、流传俗行化)是俗文学的特点。

10、(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加强研究、大力推广)是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的指导方针。

11、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的代表性理论刊物是(中大《民俗周刊》、北大《歌谣周刊》)。

12、原始人的思维缺乏(一贯性、统一性)。

13、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手段的喜剧性很强的一种民间曲艺。 14、传统评书内容多为(历史故事、侠义故事)。 15、快板又叫(顺口溜、数来宝)。

16、民间小戏大体分为(花灯系统、花鼓系统、采茶系统、秧歌系统),北方多为(秧歌戏),南方多为(花鼓戏)。

三、文学常识31、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传统的思想内容,传统的艺术形式和传统的故事情节。

(×传统的表现手法)2、仪式歌是人类最早的歌谣。

(×劳动歌)3、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是用汉中民歌茅山歌体写成的。

(×陕北民歌信天游)4、民间传说中,一般主人公的姓名、活动时间、地点都是泛指的。

(×民间故事)5、故事一般通过行动来刻画人物,很少静止的描写,物别是心理描写。

(√)6、芬兰学者阿尔奈把民间故事分为动物故事、普通故事和神话三大类。

(×笑话)7、我国第一部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引用了三十多则民间歌谣来证实它的观点。

(×民间谚语)8、《一幅壮锦》是一则生活故事。

(×童话故事)9、鲁迅说:昔者初氏,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之上。

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传说。

(×神话)10、民间文学是研究劳动群众的口头创作的一门学科。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人民)11、美国的大百科全书中,和两个条目并存,前者专指民间创作,后者专指民间文艺学。

(×民俗学)12、对于民间文学来说,作家的记录整理使它们得以长期保存,作家的创作又使它得以发扬光大。

(√)13、高尔基曾经指出:“最深刻,最鲜明,在艺术上十分完美的英雄典型,乃是英雄史诗所创造的。

”(×民间文学)四、知识延伸与应用:(一)民间文学的四性特征:民间文学具有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

、集体性1从创作和流传的方式上,理解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1、民间文学在创作方式上是集体创作、集体加工和修改;在流传方式上是集体流传、集体传播、集体保存。

2、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去理解:(1)它反映的是集体的思想、集体的心理和愿望。

(2)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加工、集体传播、集体保存的。 (3)民间文学表现的是集体的智慧、集体的艺术才能。

2民间文学的匿名性?民间文学的匿名性是民间文学集体性的表现方式。

集体性标志着人民对民间文学作品的集体所有权,在民间文学作品的传播中,可以进行集体创作、集体加工、集体修改、集体保存等。

因为民众没有著作权观念,所以就产生了民间文学匿名性的特点。 3民间文学的流传性?(1)流传性是民间文学集体性的一种表现,个人作品得到了群众的承认,为群众喜闻乐见,才能在群众中流传,通过流传又不断得到群众加工、修改,实际上也民间文学集体创作的继续。

(2)流传性是群众创作能否成为公认民间文学的一个关键,民间文学口头性的要求使得民间文学流传得更快、更广。

如有人在电台朗诵《红楼梦》,但听众和知音甚少;而关于《三国》、《水浒》、《西游记》、《杨家将》的传统故事却流传甚广,听众众多。

(3)流传性使得民间文学的优秀之作流布广远,有的甚至超越国界,流传千秋。

如“天鹅侠女的故事”、“灰姑娘的故事”、“狼外婆的故事”等,它们的传播都远远超越了本来的国界,成为了流传千古的故事。

、口头性1从创作和流传的方式上,理解民间文学的口头性:(1)民间文学运用口头语进行口头创作,并且在传播方式上以口头流传为主。

(2)口头语形象、鲜明、生动,富于表现力,使得民间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2民间文学的语言特点(口语化语言,进行口头创作)(1)民间文学语言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

(2)朴素自然,清新刚健。

(3)民间文学语言高度凝练,幽默风趣。

变异性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民间作品出由于集体创作、集体加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因而处于变化的状态之中而产生不同异文的现象,称为“变异性”。 (一)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如何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地域和民族的不同,是形成变异性的外在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1)口传心记,靠记忆保存,容易产生变异。

这是因为它的文词没有用物质形式(文字)固定下来,接受者再传开去时,就随时可能发生变动。

2)民间文学作品没有著作权观念,传播者同时也是创作者,有权加工修改。 包括许多著名的作品,其原始作者也无从查考;;一些新产生的作品,虽可查出作者姓名,但从不为读者所注意,作者本人对别人传播基至修改他的作品也并不关心。

这种情况,使得民间文学作品的变化愈演愈烈,不但同类作品可变,不同类型的作品也在交叉渗透。

3)流传环境不同,因人因地因民族而异。

如大家熟悉的“老虎外婆型”故事,河北叫“狼外婆”,山西叫“老狐精”,山东叫“马郎精”,潮汕叫“猪哥精”,广州叫“熊人婆”,四邑一带叫“老狨婆”,云南叫“老变婆”,讲的都是各种动物精灵假扮外婆的故事。

汉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流传到贵州罗甸布依族地区,大家闺女祝英台变成了美丽的山寨姑娘,她打柴挑水,样样能干。

在白族《读书歌》中,她还和梁山伯一起劳动建校,勤工俭学呢!(4)时代发展,社会生活内容和人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变化,因而使作品内容产生了变异。 这种变化,使作品换上了崭新的内容和艺术风格,更受群众欢迎。 、传承性它是民间文学中相对稳定的因素,传承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传统的思想内容(2)传统的艺术形式(3)传统的表现手法(二)综合整理方法(·托尔斯泰的整理方法):·托尔斯泰的整理方法民间故事整理方法之一。 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所倡导的,故名。

他主张从无数主题相同而讲法不同的故事中,挑选最有趣的一种为基础,再用别的语言和情节都生动的故事来丰富它。

实际上也是综合整理法,但加工的尺度更宽松一些。

(三)民间文学的故事性(新故事、生活故事的故事性)民间文学的故事性,是指民间故事要有趣可读,情节引人入胜,语言富于生活味,通俗易懂,即利于听讲者接受,也要利于传播者讲述。

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在情节布局上,要有情节,波澜起伏,环环相扣,出人意外,意化无穷,引人入胜。

2、在故事结构上,民间故事要完整,有头有尾,纲目清楚,层次分明,不管是单线发展,还是话分两头,都要交代清楚,易于民众理解。

3、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要有人物,有形象,以行动描写来刻画和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以肖像和语言描写为辅,很少做静止的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

(三)狭义民间故事狭义民间故事,是指神话、传说以外的那些以通称、广泛的背景,在完整而富有趣味的情节中,表现人民生活和思想的民间口头散文作品。

(四)关于《木兰诗》及其民族融合的体现?篇二:11342自考民间文学必考题目精选一、文学常识11、(仪式歌)是用于节日礼俗和祭祀等的歌谣。 2、(谜目)指的是谜语中要猜的范围和格式。 3、(二人转)是流传于东北地区的民间歌谣。

4、“民俗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汤姆斯)提出的。 5、《阿诗玛》是(撒尼(彝族一个分支))人的作品。 6、陈琳以(《长城谣》)为基础写出了《饮马长城窟行》。 7、民间文学整理方法有两种,即(综合整理)与单项整理。

8、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

9、芬兰学派以(库伦父子)为代表。

10、追悼会奏的哀乐,开运动会奏的《体育进行曲》,可被视为新的(仪式)歌谣。

11、东汉崔实编的(《农家谚》)是世界上最早的谚语集。 12、《伏波井》、《日月潭》属于(山川风物)传说。

1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模拟(竹枝词)创作而成的。 14、(谣)是不能唱的“徒歌”。

15、唐人传奇《李娃传》是根据民间故事(《一枝花》)写成的。 16、灯谜又叫(灯虎),突出它的疑难性。 17、阿凡提的故事是从(土耳其)传入的。 18、沙湾灯笼——何府(苦)是(歇后语)体裁。 19、说书艺人王少堂的《武松》用的是(评话)体裁。 20、《中国歌谣》是(朱自清)研究民间歌谣的专著。

21、《召树屯》是(傣)族的作品。

22、《柳毅传》是在传说(《龙女牧羊》)上加工创作的。 23、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规定部队要搜集民歌。

24、集体性标志着人民对民间作品的集体所有权,但同时也带来了(匿名性)的特征。

25、(诸葛亮)被称为西南文明的传播者,知识和技术的偶像,甚至说他与火把节的来历也有联系。

26、在中国,“民间文学”一词是由(瞿秋白)在1921年最早提出来的。 27、《王贵与李香香》是用(信天游)体裁写成的。 28、清朝李调元的(《粤风》),选录了不少壮瑶民歌。

29、关汉卿的《窦娥冤》可以从(《东海孝妇》)找到它的影子。 30、李白的《静夜思》是从(《子夜秋歌》)脱胎而来的。 31、云南白族《读书歌》讲的是(梁祝)故事。

32、(郭沫若)说过“民间文艺是一面镜子,照出政治面貌来”,“民间文艺给历史学家提供了最正确的社会史料。

”33、我国第一部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引用了三十多条谚语来证明其主要观点。

34、“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是(鲜卑族)的民歌。 35、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被称为“中国民俗学之父”。

36、我国民俗学发轫时期,(《民俗周刊》)是中山大学主办的最有影响的刊物。

37、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包括《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和《江格尔》。 38、谜语:月巴(打一城市:合肥),这则谜语主要犯了(谜面不成文)的毛病。

39、(花儿会)指的是甘肃莲花山下一年一度的民间歌唱盛会。 40、“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是(谚语)体裁。 41动物故事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渔猎)时代。 42、植物故事的产生,最早要推移到(农耕)时代。

43、在各类巧匠故事中,最著名数量最多的是(鲁班)的故事。

44、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歌谣》中将歌谣分为(15)种。 45、冯梦龙编著的(《广笑府》),是一部著名的民间笑话集。

46、丁乃通先生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是以(分类法)为依据的。 47、“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是(政治)歌谣。 48、一般说来,(歌)是和乐唱的。

二、文学常识21、(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传说。

2、谜语包括(谜面、谜目、谜底)等几个构成部分。

3、(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山川风物传说、地方风情传说、动植物传说)属于传说的类型。

4、《狼外婆》故事在不同地方有(《猪哥精》、《老虎外婆》、《熊人婆》)等不同的叫法。

5、(中国、印度、希腊)是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

6、下列论文中(《德国民间故事书》、《爱尔兰歌谣札记》)是恩格斯著名的民间文学论文。

7、(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构成民间文学的特征。

8、(口传心记、没有著作权、流传环境不同、因人因地因民族而异、时代发展)导致了民间文学变异性的产生。

9、下列(内容通俗化、形态大众化、流传俗行化)是俗文学的特点。 10、(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加强研究、大力推广)是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的指导方针。

1、简述神话与传说的区别?神话和传说都有大胆的幻想、离奇的情节,富有浪漫色彩,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加上前研究中对一些经典著作理解片面,认为原始社会以后神话就消失了,因而把后期产生的神话称为“神话色彩很浓的传说”,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实际上,神话和传说是有区别的。

主要在于:1)从题材内容上看,传说更富于社会性,它是以历史事作和历史人物为基础的,反映的是现实社会的生活,因此更“近于人性”,神话则充满了“神怪性”。

传说中也有些虚幻色彩,但不如神话浓厚,而且多含有历史的、社会的因素。 神话也有这些因素,但它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曲折反映的,它以“自然性”为基础,以“神”的活动为中心,即使是英雄神话,其人形、人性、人情、人味,也带有某种自然的属性。

对比之下,传说比神话更接近现实,主人公或生活在人间,或与人间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2)从表现形式上看,传说叙述人物事作常有特定的时间、地点,主人公有名有姓,虽然有些是假托的虚拟人物;神话则不然,如雷公、土地、灶君等,只是能称。

有的虽有姓名,如祝融、共工,但没有特定的活动时间和地点,祝融是黄帝的火官,曾奉命去杀鲧,后又帮助成汤伐桀,助武王伐纣,横跨三个朝代十一个世纪,凡人是不可能的。

从结构上看,神话古朴、单纯,传说一般情节较为曲折离奇、复杂。 由于传说有特定的背影,所以更富有乡土气息。

3)从产生的时间来年,一般来说,神话早于传说,而传说形成的时间又较神话长。

如黄帝,早期是神话人物,他是中央天帝,有四张面孔,主要的神职是司雷雨,后来逐渐历史化,成为炎帝同父母的兄弟,与之战于阪泉之野,炎帝兵败,其后裔蚩尤复战于涿麓;这些历史又传说化,到后期就成了传说人物,成为中华民族的祖先,说他发明了指南针,教人制衣裳等,其神格逐渐减弱,人性逐渐增强,这是神话演进为传说的结果。

但这些并不是绝对的,晚期的神话和早期的传说往往有交错的现象,如李冰治水的传说,有人把它归入英雄神话类,因为其“自然性”较强,这也是可能的。 11、关于“分类法”:“分类法”是民间故事分类方法之一,是由芬兰民俗学家阿尔奈所首创,美国民间文艺学家汤普森补充修订的一种民间故事的分类方法,它的特点是把题材类型和母题情节索引结合在一起。 是当今世界流传最广的一种分类方法。

案例分析3、区分以下哪些是成语,哪些是谚语,它们的区别在哪里?①鸡蛋里面挑骨头②熟视无睹;③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④八公山上,草

木皆兵;⑤守株待兔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⑦看菜吃饭,量体裁衣⑧袖手旁观答:谚语和成语有些相似,有些谚语同时是成语。

如“一叶知秋”,含义是“一叶落知天下秋”,是个完整的句式,表示了判断和推理。

而有些成语,如“熟视无睹”、“树碑立传”,就不是谚语。

它们的区别在于:1)谚语主要是口传,成语多用于书面,如“饮水思源”、“吹毛求疵”,这是成语。

同样的意思,谚语说成:“喝水不记忘打井人”,“鸡蛋里面挑骨头”,通俗,口语化。

2)成语句式固定,大多由四个或两组四个字组成。 如“守株待免”,“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谚语句式较灵活,还可变异。

如“一个好汉也要三个帮,一个篱笆也要三个桩”,也可说成“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一个桩”。

3)成语只表现客观现象、特点,如“青出于蓝”、“日以继夜”、“袖手旁观”等。

谚语表示判断。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个巴掌拍不响”。

4)成语只充当句子成分,如“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错觉之一例。 ‘声东击西’,是造成敌人错觉之一法”谚语一般可独立作句,直接用以印证要讲的道理。

如“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况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再如“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等,都表示一个独立的判断。

案例分析4、从《朱元璋与老乡》看人物传说的艺术特点。

朱元璋与老乡我们家乡安徽北部历史上出了许多名人,朱元璋就是其中比较出名的一个。

关于他的故事在我们那里流传很多,下面一个就是他老乡的事情。

朱元璋做了皇帝,他从前相交的一班苦朋友,有些还是照旧过着很穷的日子。 有一天,一个朱元璋从前的苦朋友,从乡下出来,一直跑到南京皇宫大门外面,见到朱元璋就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朱元璋一听就知道,他是当年的苦朋友,便让他做了大官。

这个消息让另一个苦朋友听到,也去见朱元璋,也说:“我主万岁!还记得吗?从前,你我都替别人家看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

你只顾从地下满把的抓豆子吃,却不小心边红草叶子也送进嘴去。 叶子梗在喉咙口,苦得你哭笑不得。

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里去的。

??”朱元璋没听完就连声大叫道:“推出去斩了!推出去斩了!”答:传说的艺术特点:1)历史性和传奇性的巧妙给合;2)采用粗线条刻画人物;3)富有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4)传说都有一定的中心点或纪念物。 在人物传说中,历史人物就是中心点。

2、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如何产生的?(注意: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很重要,它也常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但答题的思路是一样的)答:民间作品出由于集体创作、集体加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因而处于变化的状态之中而产生不同异文的现象,称为“变异性”。

社会历史条件,地域和民族的不同,是形成变异性的外在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1)口传心记,靠记忆保存,容易产生变异。

这是因为它的文词没有用物质形式(文字)固定下来,接受者再传开去时,就随时可能发生变动。

2)民间文学作品没有著作权观念,传播者同时也是创作者,有权加工修改。 包括许多著名的作品,其原始作者也无从查考;;一些新产生的作品,虽可查出作者姓名,但从不为读者所注意,作者本人对别人传播基至修改他的作品也并不关心。

这种情况,使得民间文学作品的变化愈演愈烈,不但同类作品可变,不同类型的作品也在交叉渗透。

3)流传环境不同,因人因地因民族而异。

如大家熟悉的“老虎外婆型”故事,河北叫“狼外婆”,山西叫“老狐精”,山东叫“马郎精”,潮汕叫“猪哥精”,广州叫“熊人婆”,四邑一带叫“老狨婆”,云南叫“老变婆”,讲的都是各种动物精灵假扮外婆的故事。

汉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流传到贵州罗甸布依族地区,大家闺女祝英台变成了美丽的山寨姑娘,她打柴挑水,样样能干。

在白族《读书歌》中,她还和梁山伯一起劳动建校,勤工俭学呢!(4)时代发展,社会生活内容和人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变化,因而使作品内容产生了变异。 这种变化,使作品换上了崭新的内容和艺术风格,更受群众欢迎。 民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口头性。

民间文学的其他基本特征的形成也和口头性有一定的关系?所谓口头性: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

尽管个别时候也有民间文学的抄本,还有搜集记录本,现在还有电子本,但文字不是民间文学必须的载体,只是辅助性的载体。 ?相反,作家文学用笔写作、通过书面文字流传。

个别时候,作家文学也诉诸口头传播,例如诗歌朗诵会,但口头传播对于作家文学而言是辅助性的。

?第一,人人都会口语,而文字却需要专门学习,所以,口头文学更加适合所有人。

?第二,口头表达适合各种生活环境,十分方便?第三,口头表达可以有表情、动作,更加富于表现力。

?第四,口头表达有时候是非正式的,由于不留痕迹,影响小,可以获得比书面表达更大的自由。

?忠实记录?歪曲讲述?口头表达对民间文学的艺术手法也有影响。 民歌中的起兴、复沓等手法,都和口头演唱有关。

民间故事的情节发展常常采用“三段式”,也和口头讲述有关。

?作家文学是署名的,作家个人享有著作权,其他人不得抄袭,未经允许也

不许改编。

而民间文学作品是不署名的(不是匿名),没有个人享有著作权,民众集团的每个成员都可以修改它,进行再创作。

?因此,民间文学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传播的文学。 这就是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

?民间文学的集体创作有三种形式其一,是若干人直接合作。

其二,是主要的形式,就是一个人首先创作出来,其他人在流传中不断借用、不断修改。

其三是民间艺人继承前人口头艺术,加以发展,形成一部完整的口头文学新作品。

?集体性保证了民间文学在民众中间的最大限度的自由传播。

?汉族的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祝和白蛇传,经历了无数人的再创作,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品,成为汉族民间文学的代表作。

其中的思想和艺术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一些特点和中国文化的内涵。

?所谓变异性,就是指一个民间文学作品在不同时间、地点被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讲述的时候,都会出现变化。

?有的时候,内容变异很大,以致于形成不同的民间文学作品,但是这些作品的叙事要素(母题)没有变,它们仍然属于同一个类型,这些作品也都是异文。 ——异文包括了同一作品的不同变体,也包括同一类型的不同作品。 下面讲述民间故事类型的时候再讲。 ?变异性的表现是很复杂多样的。

散文叙事方面,在基本情节、主要语言方面保持不变,或变化很小,而主人公姓名、故事时间、地点都可能变化。 ?变异也包括作品形式的变化。

从散文改为韵文,从一种韵文改为另外一种韵文,或从韵文改为散文?各个异文之间在真实性方面是平等的,但是,在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方面还是存在差异。

?产生变异的原因是什么??1、口头记忆?2、没有创作权概念,改动而不负

责任?3、地域性?4、时代性和社会性?如何找到好的异文??民间文学是由传承人讲述的。

好的传承人记忆力好,艺术表现力强,在合适环境下讲述出来的异文,情节完整,语言流畅,艺术价值高?民间文学作品是不断创新,不断变异的;同时,它也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世代传承。

?这些代表着民间文学传统的诸因素(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就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性。

?传承性主要体现在口头创作的手法和格式上,这些手法和格式,能够延续数百年,乃至千年。

歌谣的起兴手法,从《诗经》一直到现在。

?常见的起兴有“月儿弯弯照九州”、“高高山上一株槐”、“太阳出来暖洋洋”等等,这主要是为了压韵。

复沓手法,主要原因是乐曲的要求传承性也体现在内容方面。 当代农民歌谣中居然保存了很多古代的内容。

明代冯梦龙《山歌》、《挂枝儿》中记录的苏州民歌,在现代歌谣集依然可以找到。

?一些非常古老的传统、思想、观念和民俗等都是通过民间文学传承。 ?民间文学传承性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下层百姓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相对变化比篇三:民间文学教程复习资料11342《民间文学教程》复习资料11342刘守华绪论:1、文学从时间上可分为古典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 2、文学从体裁上可分为诗歌、小说、散文和剧本。 3、文学从国别上可分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

4、本教程将文学分为:作家文学、通俗文学、民间文学。

5、民间文学:指的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和感情的自发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6、非物质文学遗产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口头文学和语言;二是表演艺术;

三是民俗活动;四是传统手工艺;五是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民间知识和文化空间。 7、学习民间文学的目的:其一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其二我们对中华文化和中国历史的全面了解;其三树立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其四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自己的民间文艺学知识。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1、民间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是: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

2、其主导作用的是:集体性和口头性。

3、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既是文学现象,又是民俗文化现象。

4、民间文学从体裁上可分为三大类:民间散文作品、民间韵文作品、民间说唱作品。

5、集体性:由某个民族、地域或历史时期的广大民众共同创作、共同传承而显现出来的特性。

6、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所表现的三种形态:其一集体情境中的集体创作。 其二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后,再由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其三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7、口头性:由广大民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在口头传统中将这些作品延续下来,由此形成民间文学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和口耳相传的传播手段称为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8、变异性:因传承地域不同,环境、气候、语言和风俗各有差异,或因演述者口才风格的不同,都会产生异文。

9、传承性:又称传统性,它是指民间文学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又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经过民众世代传袭下来,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 10、传承人为可分为群体传承人和个体传承人。

11、传承人的共同特征:他们都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活动中崭露头角的佼佼者。 个人身世不凡,社会阅历丰富,有牢固的群众基础。

有固定的传承渊源(其三种形态:亲缘传承、地缘传承、业缘传承)。 形成了独特的传承风格。

神话:1、神话:是人类各共同体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

2、记载我国神话的古籍有:准南子、山海经、史记。

3、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神话有:苗族《苗族古歌》、瑶族《密洛陀》、纳西族《祭天古歌》《创世纪》、彝族《梅葛》、白族《开天辟地》、壮族《布洛陀》4、互渗律:在原始人的思维的集体表象中,客体、存在物、现象能够以我们不可思议的方式同时是它们自身,又是其他什么东西。

它们以差不多同样不可思议的方式发出和接受那些在它们之外被感觉的、继续留在它们里面的神秘的力量、能力、性质、作用。

5、母题:指一个主题、人物、故事情节或字句样式,其一再出现于某部文学作品里,成为利于整个作品的有意义线索,也可能是一个意象或原型,由于其一再出现,使整个作品有一个脉络,而加强。

6、记录岁时节日习俗的重要民俗学文献是:荆楚岁时记7、仙话:围绕仙人的活动而展开的故事。

内容较为复杂,既含有出世隐逸、与世无争的消极思想,又包含惩恶除暴、扶贫济困的积极进取精神,艺术表现手法奇特,想象别致。 8、神话资料最为丰富的古籍是:山海经。

9、中国神话:是指古往今来生活于这片土地上的各个民族创造的全部神话的集合。

10、人类如何起源大体可归三类:其一是自然变化,其二是神灵生育,其三是神灵创造。

11、宇宙起源神话、天柱神话、后羿射日和沃焦神话构成一套圆满的“宇宙论体系”。

12、神话在生活中两种形态:其一是与宗教仪式、民俗活动等结合一起,在其中完成特定的文化功能。 其二是作为单纯的故事来讲述。

13、屈原吸收楚地民族和神话传说创作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14、我国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把神话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人是:鲁迅15、人文神话:一个以人为主体,一个以物为主题,两者都是人类对未知事物的自我想象、解读或精神寄托。

16、神话的价值:其一文化史价值;其二是文学审美价值。

民间传说:1、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2、民间传说的分类:一种是以民间传说的情节为核心编制的分类系统,另一种是以内容为核心的分类系统。

3、民间传说的两种类型:端午节挂艾型,地陷为湖型。

4、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孟姜女、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 5、中国民间传说的种类: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地方风物传说、风俗传说、动植物传说。

6、人物传说分为:帝王传说,民族英雄传说,清官传说,农民起义英雄传说,近代革命领袖传说,文人传说,工匠传说,神医传说,宗教人物传说。 7、史事传说:叙述重大的历史事件为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记录历史事件的某一个片段,而不去关心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它的侧重点在记事。 8、地方风物传说:流传最为广泛,主要是解释各地山川名胜的由来,是具有较强解释性特点的传说。

9、风俗传说:指以某个流行的风俗习惯为中心构建的民间叙事。 10、动植物传说:主要是以动植物的情状和形态为核心构成的民间叙事。 11、民间传说与神话的区别:二者形成的思维机制不同:神话是先民经过不自觉原始思维加工而形成的;民间传说是民众自觉艺术思维的产物。

二者主人公属性不同,神话的主角是神,这类神具有超人或超自然的力量,他往往是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力量人格化而形成的,是以人拟神。 民间传说所叙述的不是神而是人,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历史上出现过的,他是历史人物的艺术化和传奇化的结果,是以神拟人。

12、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的区别:民间传说总是与一定的纪念物相关联,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叙事;民间故事却无需围绕客观实在物构建故事,如果说有些故事中出现客观实在物,它也不是故事叙述的中心,只是作为情节的需要而安置的。

民间传说的主人公一般是历史上的;民间故事却完全不受历史限制的。 民间传说的幻想和虚构是有限的,民间故事是不受具体时间、特定空间的限制。

13、民间传说的特征:其一是可信性的内容;其二是传奇性的情节;其三是箭垛式的人物形象;其四是相对固定的传承范围。

14、箭垛式:是指民众把一些同类情节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身上的现象。 15、传说核:在民间传说的创作中,客观存在物始终处于核心位置。 16、民间传说的价值:其一是民间传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其二民间传说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

其三民间传说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乡土文化和民族精神。

17、八仙: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铁拐李、汉钟离、曹国舅、张果老、韩湘子民间故事:1、民间故事:是广大民众创作并传承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

2、分类法:是由荷兰学者阿尔奈提出,他分析比较了荷兰和北欧其它国家以及欧洲一些国家所出版或保存的民间故事记录,把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加以综合,以简洁的文字写出了梗概提要,并根据一定的原则对这些故事情节进行了分类编排。

美国学者汤普森针对其存在的局限性,进行补充和完善。

这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被各国学者称为“分类法”或“阿尔奈-汤普森体系”3、幻想故事:也称为童话、魔法故事,是以丰富的想象及虚构为手段,来表现人类的生活和理想愿望的故事。

具有代表性的幻想故事有:求好运,田螺姑娘,灰姑娘,蛇郎,青蛙少年,兄弟分家,狼外婆,两伙计出门,小鸡崽报仇,十兄弟对敌。

4、生活故事: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而展开的叙事,这类故事现实性极强,反映生活的面十分广泛。

主要类型有:交友道德和家庭伦理故事,奇巧婚姻故事,巧女故事,呆婿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等。

5、民间笑话:是一种将嘲笑和训诫蕴涵于谈笑娱乐之中的短小故事。 主要两大类:其一为揭露与嘲讽笑话;其二是讽刺与幽默笑话。

6、民间寓言:是由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7、民间故事的内容具有哪些特征:第一:在人类社会早期形成并传承下来

的故事,内容多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在古老的故事继续流传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表现阶级社会矛盾冲突的故事。

第三:以一种立足于现实生活基础上的幻想和虚构,对纷纭繁复的世间生活、人生百态,进行了全景式勾描。

8、民间故事的艺术具有哪些特征:第一:民间故事的主人公多是泛指,故事的时间、地点也多是模糊含混的。

第二:民间故事的人物设置与情节结构具有程式化特点。

其结构主要有单纯式和复合式(三段式)两种,而复合式又分为三段式和连缀式(如一千零一夜)。

第三:民间故事的情节构思具有类同性特点,形象塑造多体现“二元对立”(一好一坏,一善一恶,一忠一奸等)的美学原则。

9、民间故事的传承具有哪些特征:第一:故事传承的时间与场所。 第二:故事传承的路线(家庭传承(具有集体流传的特点,从实态上来看却是通过具体的、个别化的、有时甚至是单线传承来体现的。 社会传承(包含地缘传承、业缘传承等)。 第三:民间故事传承人。

(特点:能够讲述较多数量的故事;讲述活动有较大的影响;具有较高的讲述技巧;有自己的传承路线。

10、民间故事家有:朝鲜族女故事家:金德顺;山东省女故事家:胡怀梅;国家级辽宁省故事家:谭振山;湖北省故事家:刘德培(当地民艺民风的集大成者)。

11、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两种哲学:一种学术性的、书本上的、庄严而堂皇的;另一种是日常的、家常的、平凡的。

12、民间故事的教育价值体现于直接和间接的两个方面。 直接的价值主要体现于各种知识的传授。

间接的价值主要体现于对社会成员的习俗养成及道德规范的培养。 13、故事的三段式结构:使情节的进展具有诗的节奏感,故事中的象征性的形象,使内容显得单纯而又富有诗意,在语言风格方面,比喻、拟人、夸张等手

法的大量运用,都从某种程度增强了故事的诗歌情调,使其显示出演同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独有魅力。

史诗:1、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

2、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

3、世界上最古老的史诗:古代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约有四千年历史。 4、史诗:是一种古老而源远流长的韵体叙事文学样式,是叙事文学的鼻祖。 有希腊史诗、印度史诗、巴比伦史诗、荷兰史诗、中国名民族史诗。 5、史诗在结构上符合的八个尺度:诗歌的、叙述的、英雄的、传奇性的、篇幅巨大的、具有多重属性以及互文性的、具有多重功能、在特定文化和传统的传播限度内。

6、史诗的三个传统背景:全球的、区域的和地方传统的。

7、史诗的存在文本形态:手抄本、木刻本、石印本、现代印刷本、以传统为导向的改编文本、口头记录本、录音整理本、视频和音频文本等。

8、史诗文本类型的三个层面:一是口头文本、二是来源于口头传统的文本、三是以传统为导向的口头文本。

9、简单介绍中国三大史诗:第一《格萨尔》,这部史诗是关于英雄格萨尔一生业绩的神圣叙事。

格萨尔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赛马称王后,率领岭国部落进行一系列征战,他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安置三界,最后从地狱中救出母亲和爱妃,完成人间使命,一同返回天国。

《格萨尔》起源于古代的部落社会,它继承了古老的说唱故事、谜语或占卜的传统,具有深厚的西藏本土信仰——苯(三声)教色彩。

第二《江格尔》,蒙古族,它是一部以主人公江格尔的名字命名的史诗。 它热情讴歌了以圣主江格尔汗为首的六千多位勇士,歌颂了他们为保卫以阿尔泰圣山为中心的美丽富饶的宝木巴国,同来犯的形形色色凶残的敌人进行的英勇而不屈不挠的斗争。

《江格尔》是以英雄人物的活动为主线的结构特点为体系。

在情节上互不连贯,各自像一部独立的长诗,并作为一个个组成部分平等地

共存在整个英雄史诗当中。

这种结构,被称为“并列复合型英雄史诗”。 第三、《玛纳斯》,柯尔克孜族。

它由八个部分构成:玛纳斯、赛麦台、赛依铁克、凯耐尼木、赛依特、阿斯勒巴恰与史克巴恰、索木碧莱克、奇格台。

史诗以玛纳斯及其7个子孙的英雄业绩为主线,反映了柯尔克孜族人民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玛纳斯是第一部史诗中英雄主人公的名字,同时也是整部史诗的总称。 它是一部典型谱系式衔接的英雄史诗。

民间长诗:1、民间长诗分为:民间叙事长诗和民间抒情长诗2、民间叙事长诗: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并注重人物刻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也称故事歌或故事诗。 多以第三人称叙事。

3、民间抒情长诗:是人民群众创作、口头流传的以抒情为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往往采用第一人称歌唱,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结构也比较灵活,一部分民间抒情长诗主要抒发世俗生活中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情感,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民间婚丧、生产习俗、宗教活动中的情感抒发,是民间礼仪活动的组成部分。

4、民间叙事长诗与史诗的区别:史诗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国家形成的初期,是在神话的基础上产生的大型口头创作;民间叙事长诗则多为阶级社会的产物,没有史诗庄严的特点、宏大的规模、总汇民族知识的功能。

5、民间叙事长诗和民间抒情长诗的区别:民间叙事长诗要叙述完整的故事,其故事有头有尾,多以主人公的曲折经历为线索单线递进发展,环环相扣,一波三折。

而民间抒情长诗重在抒情,没有故事情节,多由一组短歌连缀而成;一部分首尾连贯的抒情长诗虽然有一定的叙事性,但也只是事件的梗概或情节的片段与若干过去生活的画面,它们的出现不是为讲述完整的故事,而是为了配合主人公的抒情。

6、堪称中国民间叙事第一部精品的长诗是:汉乐府《焦仲卿妻》7、堪称我

国古代民间叙事长诗中璀璨耀眼的“双子星座”是:汉乐府《焦仲卿妻》、北朝《木兰辞》8、隋唐时期的叙事诗有:《孟姜女》、《燕小赋》、《韩朋赋》等9、明清时期的叙事诗有:《钟九闹漕》叙述清末农民起义斗争的故事,《崇阳双合莲》反映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

10、少数民族叙事长诗有:彝族的《阿诗玛》、傣族的《召树屯》、《娥并与桑洛》、蒙古族的《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嘎达梅林》、《达那巴拉》、维吾尔族的《艾里甫与赛乃姆》、回族的《尕豆妹与马五哥》、苗族的《仰阿莎》、土家族的《锦鸡》等等11、民间叙事长诗的艺术特征:其一,歌颂反抗斗争,描写爱情悲愤。

其二,叙事曲折故事,抒发浓烈情感。 其三,塑造人物形象,多用诗歌表现方法。

12、傣族的《娥并与桑洛》叙述了一个近似汉族梁祝悲剧的故事。 彝族的《阿诗玛》更突出地揭露了封建恶势力的凶残与野蛮。

回族的《尕豆妹与马五哥》讲述的是清朝末年发生在甘肃宁夏的一个真实事件,对至死不渝的爱情的赞颂,也是对封建邪恶势力的愤怒控诉。

裕固族的《黄黛琛》,分四个章节《爱情》《逼婚》《冤仇》《屈死》,讲述黄黛琛与苏尔旦的爱情悲剧故事。

突出地表现了黄黛琛不畏强权,为争取婚姻的自由而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精神,塑造了一个在裕固族人民心目中获得崇高地位的美好的女性形象。 汉族的《崇阳双合莲》通过一个爱情悲剧揭露了以族权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罪恶面目。

13、民间抒情长诗的特点:其一以抒情为主,没有故事情节,只有中心事件,片段叙述描写是为了抒情。

其二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抒发情感。 其三,一般结构较为松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