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探讨河道整治在黄河上游防洪中的作用

来源:画鸵萌宠网


探讨河道整治在黄河上游防洪中的作用

【摘要】黄河上游河段由于长期泥沙淤积而形成了悬河,这一情况会直接威胁到河道的正常使用,危险性极大,最终会导致黄河上游部分地区发生堤坝决口的现象。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展,我国在上个世纪中期就已开展了河道整治工作,并在黄河上游分段建立了一些河道整治工程。通过实践分析,这些工程在很大程度上稳定河势,提高了其安全性能。本文就河道整治在黄河上游防洪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河道整治;黄河上游;防洪;作用

在黄河上游地区,由于长期泥沙淤积而成为了“悬河”,最终导致黄河上游河势多变,且降低了其安全性。为了提高黄河的安全性能及防洪能力,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已开展的河道整治工作。所谓河道整治也就是国家在河道变化规律的情况下适当调整河道的主流位置,通过改善水流、泥沙运动来提高黄河的排水能力以及防洪能力,最终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下文从河道整治的发展入手,简单阐述了河道整治在黄河上游防洪中的作用。

一、河道整治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我们一般会修建河道整治工程来提高黄河上游的防洪能力,过去,人们一般会修建险工来保护黄河上游地区较危险的堤段,当时,人们所采用的材料都是秸料。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人们将秸料转变为了砌石,这才有效的提高了河道防治工程的安全性与防洪能力。

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河道整治也有了显著的发展。在上个世纪中期,人们在黄河上游段修建了控导工程以及堤防险工工程,这两项工程都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主流,提高了堤段的安全性以及防洪能力,以为后期河道整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在上个世纪50年代,经过不断探索,我们将弯曲性河道整治方式引入到实际工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当时,人们以为修建各种水库能够提高黄河上游地段的防洪能力,所以人们采取了梯级开发的方式来对黄河上游实行河道整治。在治理黄河上游地段时,人们所采取的措施是“纵向控制,束水攻沙”。其中纵向控制也就是人们通过梯级枢纽的修建来起到灌溉的作用,等到工程建设完毕之后,人们采用了以水攻沙的方法来避免泥沙在回水区淤积,以保证航运以及提防的安全性能。但是在实际运行中,水库投入使用之后发现,库区存在大量的泥沙,并且建设的各个梯级枢纽也淤积了过多的泥沙,为了保证其安全性,人们破除了各大枢纽。

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为了控制黄河上游的河势,国家在黄河上游的过渡型河段中建设了规模较大的河道整治工程,这有效的改造了上游的部分险工。但是

我们需要清楚的知道,这一河道整治工程虽然对过渡型河段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对于河道宽浅的游荡型河道无法起到作用。为了对河道宽浅的问题进行治理,我们采用了控导护滩以及滩面治理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践证明,这一方式并不能够有效的治理滩面,而在之后的十年,通过各种河道整治工程日益增多,黄河上游段的河势有了一定的改善。

之后的三十多年里,相关研究者对黄河上游地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吸取了过去的经验,以防洪为主,建立了一定的模型,从而控制河势,达到防洪的目的。

二、河道整治后黄河上游地段的防洪形势

1、河道整治后的效果

(1)限制了上游主溜的摆动范围,有效的控制了河势,改善了河道床的结构

首先,通过河道整治有效的控制了水流路。自国家建设河道整治工程以来,考核记录是衡量河势控制效果的重要指标。通过长期的实践证明,河道整治工程能够有效的控制河势,达到防洪的目的。

其次,通过河道整治能够有效的限制主溜的摆动范围。根据分析表明,在黄河上游地段,在河道整治工程修建位置,其主溜摆动范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提高了工程的安全性。

最后,通过河道整治工程的建设能够改善河道的平面形态。在黄河上游地段,为了提高其安全性以及防洪能力,国家建设了一系列河道整治工程,通过该项工程的建设,减少了泥沙淤积河床的几率,加大了水流输沙能力,提高了河道的安全性。

(2)保证了滩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黄河滩地不仅是大洪水时排洪、滞洪、滞沙的区域,同时也是广大滩区群众赖以生产和生活的场所。河道整治以前,河势游荡多变,造成村庄和滩地大量坍塌。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平均每年坍塌滩地0.67万hm。河道整治后特别是近十几年来,随着工程不断增加,河势得到改善,掉村现象已很少发生,塌滩现象也大为减轻,为滩区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2、河道整治对防洪的作用

(1)整治前河势变化

①经常出现畸形河湾。整治前一些河段曾反复形成畸形河湾,这类河湾流路长、阻力大、水流方向改变快,洪水期易造成河势突变,枯水期易造成滩岸坍塌,凌汛期易卡冰造成封河,甚至形成冰坝,对防洪防凌不利。

②易出现横河。由于横河与堤防的交角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首先造成滩地的大量坍塌,临堤后将造成被动抢险,抢护不及即会造成决口。

③堤内自然改河。自然改河是指主溜在两堤之间自行改道,左岸的村庄变成右岸的村庄。主溜的突然变化不但给堤防带来巨大的防洪压力,同时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2)整治后变化

①增强了对洪水的控制作用。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修建更多的河道整治工程能够有效的控制河势,提高其防洪能力,避免在控导工程中出现滚河现象,最终降低上游河段提防的安全性,提高了其防洪能力。

②减轻了堤防冲决的威胁。黄河上游游荡型河道在自然状态下,曾因横河、斜河顶冲而造成堤防多次决口。新中国成立后也不断出现横河、斜河顶冲堤防,严重威胁堤防安全的局面。经过大规模河道整治后,在工程配套完善的河段,流路比较归顺,发生横河、斜河的局面基本得到控制。

③改变了临堤抢险的紧张局面。上游河道在有计划整治以前,防洪没有重点,不仅临堤抢险紧张,而且使堤防布满险工。开展河道整治以后,减小了主溜顶冲堤防长度,增强了防洪的主动性。如某河段,在修建某河段大坝控导、双井控导等控导工程前主溜顶冲位置不定,不但所有工程经常靠溜出险,而且小空挡平工段也会出险。修建东大坝、双井等工程后,对河势流路基本得到控制,避免了上游多个河段险工靠溜顶冲的局面。

三、结束语

黄河上游地段由于大量泥沙淤积而导致堤段出现一定的危险性,为了提高黄河上游地段的防洪能力以及安全性,我们很有必要开展河道整治工作。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不断实施河道整治工程,现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有效的提高了黄河上游的防洪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燕,江恩惠,张清,赵磊.黄河上游桃花峪—双井河段工程适应性分析[J].人民黄河.2013(07)

[2] 章志强,高敏燕.河道整治工程对沿江(河)工业用地地价影响的量化方法与实证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0(10)

[3] 刘燕,江恩惠,赵连军,李军华.黄河与辽河河道整治对比分析[J].人民黄河.2010(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