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中学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面对蜂拥而入的现代化因素,中华传统文化在固守民族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以其超强的稳定性坚守着现代化发展的民族底色。中华文化延绵几千年,历经沧桑而不衰,面对外敌入侵和历史剧变的考验,依然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顽强的意志力,始终与中华民族的特质连在一起。中华民族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积极作为的品性,能够处变不惊,以平常心对待外来一切,能够很好地面对各种变化,表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新文化运动崇尚西方文化,弱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但传统文化并没有因此减少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力。即便是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对峙的过程中,我国思想领域出现的新儒学派和西化派的交锋都没能摆脱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西化派的思想家尽管抨击传统文化的弊端和糟粕,但他们仍然总是从民族主义出发考虑问题。西化派代表人物胡适一生追求民主、自由、人权,他从世界文明的角度观察思考中国,所关注的是中国的现实问题,关注的是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中国在现代化中的位置问题。
二是对外来文化思想展现出超强的同化能力。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几千年连续不断,说明我们民族有着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有着能够吸纳其他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能力。重本抑末,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我国农业社会的一贯主张。而在南宋时期的永嘉学派则强调事功,认为义理不能离开功利,故而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主张农商一体,同时认为在坚持国学的同时也要注意吸收西学,借鉴西方文明成果。这种对中西文化的辩证态度,以及对“合内外之道”的不懈追求和可贵探索,成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见解。正是在融会中西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保持了长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三是始终坚持以我为大或以我为主的惯性思维。由于国力的强盛,中国与周边国家一直是宗主国和附属国的关系,尤其到了清朝以后,人们把本国本朝当作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他一切国家都是需要朝拜自己的藩属小国。在这种环境中延续发展的中华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一种唯我独尊、蔑视天下的优越心理,这也造成国民对国家地位、发展方向以及自身不足等方面缺乏客观的认识。大国心理一方面带来了夜郎自大、唯我独尊的心态和故步自封、停滞不前的状态,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使文化发展局限于自己民族的视野,带有浓重的民族色彩。
(商志晓《筑牢并中护现代化发展的民族文化根基》)
材料二:
不少民族解决信仰缺失的方式是借助于传统。中国有上下五千年历史,有诸子百家文化传统与文化资源。有传统、有资源,不等于就真正能解决当代人的精神问题,必须让传统经过现代洗礼并进行现代化意义上的重构才行。当然,也不是所有传统都能经得起现代洗礼并重构得有意义,只有那些与现代精神合拍,经过现代理论与现代知识检证的传统才会重构得真正有意义。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有意义,并不是在
它们是传统这个意义上而言的,而是说它们有符合现代精神的文化气质。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注重和谐,重视天时地利人和,强调内在精神与气质的养成,这恰恰可以弥补当代人“外强内弱”的特点(指物质生活相对富裕,精神生活相对贫乏)。正是在强调科学理论、科学知识指导并以先进制度为保证的前提下,我们才能认同可以用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去完善中国人的意义世界。
(杨生平《文化中国:文化强国的价值坐标》)
材料三:
只有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挖掘出原有思想资源的现代价值,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延伸释义和拓展阐发,这就不难发现其现代价值。如儒家强调的“仁者爱人”“博施济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思想,就鲜明地表达了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道德内涵。如果深入挖掘,可以发现其中包含了以人为本、包容共生、和谐友善等现代价值。将它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大力培育人们的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精神,有利于友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的形成。其次,我们必须按照时代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改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体现了古代统治阶级的民本思想。过去,学术界往往根据西方理论贬低中国的民本思想,但民本思想经过改造也能够具有与唯物史观相通的真理性:老百姓是社会的基础、国家的根本,只有老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繁荣,国家才能稳定,统治者地位才能巩固。我们必须解构民本思想把统治阶级作为历史主体的内容,恢复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地位,确认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基础性力量。这就是说,我们必须将民本思想加以改造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我们党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最后,要直接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性内涵。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基于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演化而铸就的,反映着中华民族在中国大地上的生命体验、观念思考和精神追求,因此必然带有中华民族特有的形态、内涵和实质。在当今中国,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整体的社会和谐了,个体的人们才能过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的生活,才能在敬业和友善的环境下获得富足而有尊严的生活。
(微博橙子辅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处变不惊、虚怀若谷等精神特质使中华传统文化延绵几千年,能够与西方文化对峙,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B.胡适一生追求民主、自由、人权,所以他特别关注中国的现实问题,关注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及中国在现代化中的位置等问题。
C.只有符合现代精神的传统文化才有真正的文化气质,只有经得起现代洗礼的传统文化才有助于一个民族建立自己的精神信仰。
D.“民本思想”古已有之,若加以改造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真正确立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地位,才可能出现整体的社会和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具有超强的稳定性,而且对外来文化有超强的同化能力,这使得它在坚守文化传统的民族性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B.儒家的“仁者爱人”主张与南宋永嘉学派强调事功的主张如出一辙,其根本内核都是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在不同文化层面的体现。
C.我们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重构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改造传统文化,就是为了拓展文化发展的民族视野,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
D.儒家文化对建构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有着重要意义,但离开科学理论、科学知识的指导及先进制度的保障,这种文化根基就会遭到动摇。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客观地分析了传统文化对固守民族性所发挥的作用,但也委婉地指出了“以我为主”的大国心态所带来的弊端,思维缜密。
B.材料二与材料三都充分肯定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并指出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改造才会产生新价值,现实感强。
C.三则材料写作目的不同,但都围绕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中心内容进行阐释,对弥补当代中国人的“内弱”特点意义重大。
D.传统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概念,材料二与材料三虽然论述视角不同,但都表现出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的思考。
4.请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
5.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讲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请根据上述材料,结合当下现实,谈谈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最后的阵地 石钟山
①咣当一声,先是一颗炮弹落在阵地上,接二连三,铺天盖地的炮弹便雨点似的落下,阵地上硝烟弥漫,战火冲天。张守望从硝烟里走出来,身穿军装,提着冲锋枪,指着李满田的鼻子大声吼道:你的援兵为什么不来?
②每次梦到这里,李满田都会从梦里醒来。他先是摸一把早就湿了的脸,抖抖地坐起来,把腿放到床沿下,披了件衣服。李满田觉得胸闷,还有很多委屈,他要找人叙说,连同满腔的委屈。
③一大早,李满田扯了老邢,又拉了老徐,三人坐在干休所凉事的石凳上。李满田委屈地搓着手说:张守望在汉江丢了阵地,你们说这事怪我吗?
④汉江阻击战那会儿,老邢是团长,老徐是团政委,李满田和张守望都是营长。说那是一场阻击战,还不如说是场遭遇战。整整十几天时间,美军用几倍于我军的飞机、坦克、火炮,轮番向我阻击阵地发起进攻。美军明白,攻下汉江等于断了志愿军后路,将不战而胜。阻击敌人的志愿军也明白,汉江守不住,之前付出的所有牺牲都白费了。全军将士分布在汉江外围的几十座山头上,面对美军疯狂的进攻,以血肉之躯捍卫着阵地。
⑤张守望的一营,是进入阵地的第一拨阻击兵力。阵地不大,他先是把一个连派上了阵地,可结果,还不到一个白天,一个连队几乎全连覆没:连干部牺牲了,排长上,排长牺牲了,班长接替……
⑥仗再打下去,连护送伤兵撒下阵地的人都没有了。先是上一个连,然后一个排,到最后一个班一个班地上了。阵地就如同一台绞肉机,张着血盆大口,有多少肉都能生吞下去。张守望最后上阵地时,是带着炊事员、警卫员、卫生员一起上去的,总共也不过十来个人。他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他挺了挺轻机枪,红着眼睛,哑着声音冲仅有的十几个士兵喊:阵地就是我们的坟墓。他喊完,挥了下手臂。十几个人跟着他,跃
上了阵地。
⑦阵地早就焦煳一片,弥漫着一股血腥味,让人作呕。山下几辆坦克并排地向山上攻来,坦克身后是密密麻麻的美军。炮弹在焦土上炸开,细碎的粉尘遮天蔽日,犹如黑夜。在这之前,他向团部求过援,那会儿电话线路还是畅通的,当初团里安排阵地时,他知道李满田的三营是预备队。他还剩下一个连时,就恳求过邢团长增援,邢团长在电话里冲他咆哮道:预备队已经没人了!没有预备队,你也要把阵地给我守住!
⑧再后来,他只剩下一个排了。电话线早就炸飞了,他用电台向团里求救,邢团长回话:你们营只剩下一个人也得把阵地守住。
⑨再后来,电台都被敌人的炮弹炸飞了,团部和他们彻底失去了联系。张守望抱着最后一战的必死之心,上了阵地,那会儿什么炮弹、坦克、美军,在他眼里都成了皮影戏。声音没了,一切都安静了,他的耳朵已被炮弹炸聋了,他一遍遍地喊:打,射击,往死里打。他的机枪口都打红了,冒着缕缕青烟。那会儿,张守望觉得自己已经飞起来了,身子似乎不存在了,轻飘飘的,他把打坏的机枪扔到一边,又端起另外一支枪向外射击……就在这时,他的后方升起两颗信号弹,就是两颗,这是邢团长之前规定的。两颗信号弹升起,就是他们撤出阵地的约定。
⑩军命如山,他又射光了枪里最后一粒子弹。在这之前,美军已经潮水似的撒下去了,他知道不用多时,阵地上将迎来一拨更猛烈的炮火。他冲身边吼:撒,撤离阵地!
⑪直到和大部队会合,他才知道,他们营已经在阵地上坚守十三天了。在暗无天日的阵地,他早已失去了时间的概念。最后一个军撒出战斗,稀稀拉拉的队伍从队首都能看到队尾,可他们上阵地时,足足有几万人呢。为了汉江,为了志愿军的大后方,他们几乎把一个军拼光了。
⑫从那时开始,张守望不仅耳朵聋了,还留下了一个爱做梦的毛病。每次的梦境都千篇一律:他不停地摇着电话,一遍遍向电话里请求团部增援。他得到的答复是:增援的部队在路上。他一次次张望,却不见一兵一卒来增援。
⑬现实生活中,他就把恨记在李满田的身上,他分明记得李满田是预备营长,他们上阵地前,团长老邢、政委老徐就是这么分工的。可直到他们营打光了,却不见李满田派出一兵一卒。
⑭他在撇下来时就知道,他们奔上阵地不久,李满田的预备营就拉上了阵地,团里从战斗打响那一刻就没有了预备队。可张守望还是说:满田,为啥不来增援我们呢?哪怕来一兵一卒也好哇。
⑮李满田哽咽着声音说;守望,我还指望你给我派一兵一卒呢。张中望还知道,作为团长的老邢和政委老徐,也已经带着团部的警卫排上了阵地,据说他们军长都做好了棺材,带着警卫兵上了阵地。
⑯这个理张守望懂,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老军人,这一切他能不懂吗?可梦依旧做,每次的梦境都是雷同的:他坚守的阵地变成了一座孤岛,每次他求援,团部的答复都是千篇一律——援军就在路上。可阵地都丢了,援军却仍不见一个人影。
⑰有时喝多酒,他还和李满田磨叽。他拉着李满田的手——眼前李满田已经是三头六臂了——然后一遍遍地说:满田,你咋才来呀?阵地都丢了。
⑱张守望就抱着李满田哀哀地哭,像一个被遗弃的孩子。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满田梦见张守望把阵地失守的责任归咎于他,使他心生愧疚并难以入眠,只能找来两位老战友一吐心中的委屈。
B.炊事员、卫生员这样的战士都走上了阵地,足见战争的惨烈,更表明志愿军战士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
革命精神。
C.张守望之前就知道李满田是预备营长,所以他满心希望李满田派兵支援,这个信念支撑着他坚守阵地长达十三天。
D.写整个军队从最初的几万人到最后仅存的稀稀拉拉的队伍,主要是为了展现汉江阵地的重要和敌我力量的悬殊。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阵地就如同一台绞肉机,张着血盆大口”,作者连用比喻和比拟的手法,将血淋淋的战场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出来。
B.用语从“求援”到“恳求增援”到“求救”,暗示了张守望的一营伤亡惨重,也写出了他从焦急到无助的心理变化。
C.“机枪口打红了,冒着缕缕青烟”,颜色词的运用非常传神,一红一青给暗无天日的战场增添了一丝悲情的色彩。
D.小说由梦境到现实再到回忆,通过李满田的思绪展现了志愿军在汉江保卫战中的壮烈与英勇,也加快了叙述节奏。
8.小说第⑦段关于阵地的描写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9.流行歌曲《孤勇者》中用“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来描述“孤勇者”,小说中的张守望就是这样的孤勇者。请依据小说人物细节描写,简析张守望“孤勇者”的形象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北汉主闻太祖晏驾,甚喜,谋大举入寇,遣使请兵于契丹。二月,契丹遣其武定节度使、政事令杨兗..将万馀骑如晋阳。北汉主自将兵三万,以武宁节度使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与契丹自团柏南趣潞州。北汉兵.屯梁侯驿,昭义节度使李筠遣其将穆令均将步骑二千逆战,筠自将大军壁于太平驿。张元徽与令均战阳不胜而北令均逐之伏发杀令均俘斩士卒千余人。筠遁归上党,婴城自守。
世宗闻北汉主入寇,欲自将兵御之,群臣皆曰:“刘崇自平阳遁走以来,势蹙气沮,必不敢自来。陛下新即位。山陵有日,人心易摇,不宜轻动,宜命将御之。”帝曰:“崇幸我大丧,轻朕年少新立,有吞天下之心,此必自来,朕不可不往。”壬辰,帝过泽州,宿于州东北。北汉主不知帝至,过潞州不攻,引兵而..南,是夕,军于高平之南。癸巳,前锋与北汉兵遇,击之,北汉兵却。帝虑其遁去,趣诸军亟进。北汉主以中军陈于巴公原,张元徽军其东,杨兗军其西,众颇严整。时河阳节度使刘词将后军未至,众心危惧,而帝志气益锐,介马自临阵督战。杨兗策马前望周军,退谓北汉主曰:“勍敌也,未可轻进!”北汉主奋髯,曰:“时不可失,请公勿言,试观我战。”兗默然不悦。麾东军先进,张元徽将千骑击周右军。合战未几,..右军溃。步兵千馀人解甲呼万岁,降于北汉。帝见军势危,自引亲兵犯矢石督战。太祖皇帝时为宿卫将,谓同列曰:“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太祖皇帝身先士卒,驰犯其锋,士卒死战,无不一当百,北汉兵披靡。北汉主知帝自临阵,褒赏张元徽,趣使乘胜进兵。元徽前略陈,马倒,为周兵所杀,北汉兵大败。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周纪二》,有删改)
【注】①指后周太祖郭威。②指宋太祖赵匡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元徽与令均战/阳不胜/而北令均逐之/伏发/杀令均/俘斩士卒千余人
②
①
B.张元徽与令均战/阳不胜而北/令均逐之伏发/杀令均俘/斩士卒千余人 C.张元徽与令均战/阳不胜而北/令均逐之/伏发/杀令均/俘斩士卒千余人 D.张元徽与令均战/阳不胜/而北令均逐之伏发/杀令均/俘斩士卒千余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晏驾,车驾晚出,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类似用法还有“驾崩”“山陵崩”等 B.如,意为“到,往”。与《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的“如”意思相同。 C.壬辰,干支之一,可纪年月日。如纪年,则之前一年是辛未,后一年是癸巳。 D.未几,泛指时间短暂。表示时间短暂的副词还有“俄而”“斯须”“无何”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与北汉军队的正面交锋中,北周大军被张元徽所败。主将李筠逃归上党,据城自守。 B.世宗认为刘崇会趁后周太祖去世,年轻的新主登基未久的大好时机亲自率军进攻后周。 C.面对军容整饬的北汉大军,周世宗毫不畏惧,反而意志愈发坚决,骑马亲临阵前督战。 D.在世宗冒死奋战精神的感召下,赵匡胤亦身先士卒,快马冲向北汉前锋,大溃北汉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帝虑其遁去,趣诸军亟进。 (2)帝见军势危,自引亲兵犯矢石督战。
14.面对北汉军队的入侵,意欲亲征的周世宗为何被群臣阻止?请简述其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耶溪书怀寄刘长卿员外(时在睦州)
秦系
时人多笑乐幽栖,晚起闲行独杖藜。 云色卷舒前后岭,药苗新旧两三畦。 偶逢野果将呼子,屡折荆钗亦为妻。 拟共钓竿长往复,严陵
[注]严陵:东汉隐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是诗人身居耶溪时有感而作,寄给彼时正在睦州为官的好友刘长卿。 B.诗人开篇介绍自己的日常生活,虽然经常被时人嘲笑,但是他却乐享其中。 C.“晚起闲行独杖藜”跟陶渊明“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心境相似。 D.尾联中诗人希望刘长卿能跟自己一起生活,共享垂钓清溪、泛舟五湖之乐。
16.本诗首联中谈到“时人多笑乐幽栖”,请结合全诗简析诗人之“乐”的具体内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为了追求向往的美德,甘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后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运用比喻手法描写宫女早上起来梳头的壮观场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滩上胜耶溪。
(3)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诗中连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问句探究人与月的关系,与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颇有几分相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喜欢旅游或开车的人,时常会用到地图和导航。那么,地围和导航的资料是怎么来的,普通人可能 ① 。这背后,就不能不提到一支神秘的队伍——国家大地测量第一大队。
解放前,我国贫穷落后,资料匮乏,几乎所有的地图、地理资料都被国外垄断,连先进的制图都无法完 成,更别说一般的测量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 ② 的情况下组建起自己的大地测量队伍,开展了全国国土的大规模测量工作。数以千计的军人、科技工作者离开大城市,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到边疆,去高原,涉江河。没有交通工具,他们就徒步前行;没有路,他们就 ③ ,遇水搭桥,硬是用双脚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逐步摸清了我国国土的基本情况,为绘制各类地图、建立国家大地资料库奠定了基础,为巩固国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代大地测量工作者被称为“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的人”。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疫情三年,几乎没有出过远门,人就像这桑拿天一样,内心潮湿而压抑,是时候调整一下了。搜了一下全国中高风险地区,云南相对安全,说走就走,目的地——大理。
大理原本是旅游热点城市,但当我再次踏上大理老街的时候,整个街区显得非常安静。外来游客不多,沿街店铺也未开齐,全然没了疫情之前的火爆。少了一分喧嚣,多了一分沉静;少了一分粗狂。多了一分温婉;少了一分妩媚,多了一分素雅。慢下来,回归本色,这才是我心中的大理。
在大理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收获什么?一千个游客有一千种答案。在我看来,对大理风情的最佳概括还是“风花雪月”四个字。上关风,下关花,苍山雪,洱海月,不要说亲临欣赏,想想这名称,就让人浮想联翩。临风而立,走马观花,远眺雪山,荡舟赏月,何其乐哉。湖光山色,民族风情,自然人文,音乐歌舞……独特的景观令人向往,慵懒的格调让人沉醉,这正是大理独特的魅力所在。 ..20.如果把第1段末尾的破折号改为“就是”,表达效果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妙处。(4分)
22.文章结尾使用了“慵懒”一词,请结合语境简析作者使用这一词语的用意。(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建设城市要先做规划,盖房子要先打地基,然后按围施工,这是所谓的工程师思维。还有一种思维,叫艺术家思维,艺术家思维是倒过来的。一张宣纸,铺在案子上,拿起一支笔来,蘸了墨以后,一不小心.一滴墨滴到纸上了,然后他因势就形,把这个墨点画成一幅想要的图画,这是艺术家。
两种思维各有短长、优劣,都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选择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巴蜀中学高2023届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答案】D【解析】A项,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延绵不绝有很多原因,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只是其中之一。这种精神特质也不是构成中西方文化对峙的条件。B项,因果关系不成立。C项,说法太绝对。
2、【答案】A【解析】B项,“如出一辙”、“内核都是‘民本思想’”等说法缺乏依据。C项。“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不是目的而是手段。D项,“离开科学理论,科学知识的指导及先进制度的保障,这种文化根基就会遭到动摇”的说法于文无据。
3、【答案】D【解析】A项,不是委婉批评,而是客观陈述。B项,“必须”说法太绝对。C项,三则材料所阐释的中心内容是各不相同的。
4、【答案】①论证思路清晰。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开篇抛出中心论点后,从坚守民族底色,同化外来文化、坚持惯性思维三个方面进行论述。②运用举例论证手法,例证材料准确丰富。举出胡适、永嘉学派等事例,紧扣观点分析论证。(每点2分,共4分)
5、【答案示例】①中华传统文化在固守民族性上产生过深远影响,在解决现代社会信仰缺失、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②我们要“占有”中华传统文化,然后进行挑选、挖掘、重构。③结合时代要求,或发掘其现代价值,或进行现代性改造,或直接赋予时代性内涵,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让传统文化服务现实。(每点2分,共6分)
6、【答案】B【解析】A错在李梦田梦见张守望向他索要援兵而不是归咎责任。C错在这个信念支撑他坚守阵地,支撑他的是守护阵地的决心。D主要为了展现志愿军们为捍卫阵地而做出的牺牲。 7、【答案】D【解析】“加快叙述节奏”错误,是使叙事节奏张弛有度。
8、【答案示例】①阵地焦煳,弥漫着血腥味等描写,照应前文一营战士大量牺牲,张守望带着仅存的十几人跃上阵地的情节。②坦克攻来,密密麻麻的美军,炮弹炸开等描写,既照应了前文美军的疯狂进攻,又为后文的弹尽粮绝,被迫撤退做铺垫,暗示了阵地的失守。(每点2分,共4分)
9、【答案示例】①“红着眼睛,哑着声音喊:阵地是我们的坟墓”既表现张守望的孤立无援的处境,又表现他视死如归的气概,如同孤勇者在“黑夜里的鸣咽”。②“一遍遍地喊;打,射击,往死里打”展现了张守望痛击敌军时的勇猛无畏,符合孤勇者在坚持黑夜中“怒吼”这一特点。③醉后“一遍遍地说,阵地都丢了”“抱着李满田哀哀地哭”表现了张守望对保卫阵地有极强的责任感,符合孤勇者虽然失败仍不失为英雄的形象特点。(每点2分,共6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0、【答案】C
11、【答案】C【解析】按照干支顺序,王辰年前一年是辛卯年,后一年是癸巳年。
12、【答案】A【解析】被张元徽打败的是率二千步兵迎战的穆令均,而非北周的主力军队,双方作战时,李筠正率领北周大军驻扎在太平驿。
13、【答案示例】(I)世宗担心敌军逃跑,催促各路军队急速前进。(其中,“遁”“趣”“亟”各1分,句意1分)
(2)后周世宗看到形势危急,自己带领贴身侍卫冒着流矢飞石督战。(其中首句1分,“引”“亲兵”“犯”各1分)
14、【答案示例】北汉主刘崇从平阳逃跑以来,势力缩小,士气低落,必定不敢亲自来犯;周世宗刚即位不久,人心容易动摇,不宜轻易出动。(一点1分,两点3分)
15、【答案】D【解析】从“拟共钓竿长往复”句可知,作者只是希望和刘长卿时常保持往来,并不是要和他一起生活。
16、【答案示例】①抛却俗务的清闲之乐。“晚起闲行独杖藜”。写自己每天无须起早上朝,也不必拘泥各种礼节,可以自己拄着拐杖悠闲地田园漫步。②躬耕自资的农事之乐。颔联写房前屋后群山围绕,峰峦叠着、云卷云舒;诗人开荒种地,还种植了两三畦药苗。③和睦共处的天伦之乐。“偶逢野果将呼子,屡折荆钗亦为妻。”诗人给孩子采摘野果,还用荆枝为妻子制作髻钗,一家人和和睦睦,其乐融融。(每点2分,共6分)
17、【答案】(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2)绿云扰扰 梳晓鬟也(3)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每句1分)
18、【答案示例】①知之甚少(对某方面知道很少);②一穷二白(形容基础差,底子薄);③逢山开路(形容不畏艰险,开路前行)(一空1分,共3分)
19、【答案示例】划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地图”与“地理资料”具有包容关系,不能并列。可删去“地图”;二是按事理逻辑,应该是先测量,后制图,可改为“连一般的测量都无法完成,更别说先进的制图了”。(改对一处得2分,共4分)
修改:解放前,我国贫穷落后,资料匮乏,几乎所有的地理资料都被国外垄断,连一般的测量都无法完成,更别说先进的制图了。
20、【答案示例】不同。(1分)这里的破折号是直接解释,干净利落,既契合文本简洁爽利的文风。又能表达久别而往的急切心情:(2分)改为“就是”,表意变得普通、简单、无味。(1分) 21、【答案示例】①排比(1分),多角度展示出大理老街的现实风貌,表意丰富。(1分) ②拟人和对比的运用(1分),凸显大理老街因疫情慢下来后独有的特质和韵味,生动传神。(1分) 22、【答案示例】“储懒”原指一个人困倦、懒散的样子,但在文中属贬词褒用,(1分)它赋予大理以人的情态/运用拟人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疫情之下大理慢下来之后人少悠闲的样子,(1分)流露出作者对大理风情的喜爱,(1分)以及渴望放松心灵、追寻宁静自由的心境。(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3、写作(60分) 【审题提示】 材料关键词:
工程师思维——系统、规划、次序、步骤、严谨、理性、实用、束缚、死板、顺从、按部就班,墨守成规、难于创新……
艺术家思维——发散、随性(感性)、自由、直觉与情绪、审美趣味、摆脱束缚、创新性,脱离现实、理想化……
【文言文参考译文】
北汉主听说后周太祖去世,非常高兴,图谋大举进攻后周,派遣使者到契丹请求出兵。二月,契丹派遣其武定节度使杨兖率领万余骑兵到晋阳去。北汉主亲自率领三万士兵,任命武宁节度使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和契丹军一起从团柏南部赶赴潞州。北汉军队驻扎在梁侯驿,昭义节度使李筠派遣他手下的将领穆令均率二千步兵迎战,李筠亲自率领大军驻扎在太平驿。张元徽与穆令均作战,假装战败逃走,穆令均追击他,北
汉伏兵突然出击,杀死穆令均,俘房斩杀士兵一千多人。李筠逃归上党,据城自守。后周世宗听说北汉主领兵入侵,准备亲自率领军队抵抗,朝廷群臣都说:“刘崇从平阳逃跑以来,势力缩小,士气沮丧,必定不敢亲自再来。陛下新近即位,为帝不久,人心容易动摇,不宜轻易出动,应该命令将领去抵抗。”世宗说:“刘崇庆幸我国有大丧,轻视朕年轻新近即位,有吞并天下的野心,此次必定亲自前来,我不能不去。”王辰日,世宗路过泽州,住宿在州城东北。北汉主不知后周世宗到达,所以经过潞州时没有进攻,领兵向南,当晚,军队驻扎在南平城南。癸巳,后周前锋部队与北汉军队相遇,发起攻击,北汉军队后退。世宗顾虑敌军逃跑,催促各路军队急速前进。北汉主率中军在巴公原摆开阵势,张元徽宰军在东边,杨兖率军在西边,部众十分严整。这时后周河阳节度使刘词率领后续部队尚未到达,大家心感危险惧怕,但世宗意志情绪却更加坚决,骑着披甲的战马亲临阵前督战。杨兖驱马向前观望北周军队,退下来对北汉主说:“是劲敌啊,不可轻易冒进!”北汉主扬起两颊长须说:“时机不可丧失,请您不必多言,试看我出战。”杨兖沉默不快。北汉主指挥东面军队首先发动进攻,张元微率领一千骑兵攻击北周右路军队。交战不多时,北周右路军队溃败,一千多步兵脱下盔甲口呼万岁,向北汉投降。后周世宗看到形势危急,自己带领贴身侍卫冒着流矢飞石督战。宋太祖皇帝赵匡胤当时任后周警卫将领,对同伴说:“主上如此危险,我等怎么能不拼出性命!”宋太祖皇帝身先士卒,快马冲向北汉前锋,士兵拼死战斗,无不以一当百,北汉军队溃败。北汉主得知后周世宗亲临战阵,便嘉奖重赏张元徽,催促他乘胜进兵。张元徽前往攻阵,坐骑摔倒,被后周士兵所杀,北汉军队大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