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卷 第6期 2013生 中 国水运 Vo1.13 June No.6 2013 6月 Oh i na Water Transport 薄壁墩盖梁的计算比较 刘 涛 (广东省公路勘察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507) 摘要:通过对四车道、六车道高速公路左右幅分离式桥墩20m、30m、40m跨T梁盖梁的计算,给出盖梁计算 比较结果。 关键词:下部结构;薄壁墩;盖梁 中图分类号:U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3)06—0288—03 一、概述 两种方式控制。 近年来薄壁墩在高速公路桥梁上的应用有增加的趋势, 薄壁墩盖梁为悬臂构件,从控制裂缝的角度考虑,一般采用 预应力构件,由于其后期荷载(上部自重)的比例占绝对优 势,故预应力采取分多批张拉的形式。由于下部结构的施工 E、造价比较:以2012年广东省的定额和行情为准,即 C40砼778.38元/m。,HRB335钢筋6.40元/kg,钢绞 线l4.09元/kg。 三、盖梁尺寸拟定 A、盖梁长度 与预制梁的架设难以协调,经常导致第二批预应力钢束在盖 梁混凝土浇筑较长时间后才能张拉,由此引起预应力钢绞线 发生锈蚀,造成安全隐患。 盖梁长度按以下布梁方法确定:对四车道的情况,半幅 路基宽度13m,左右幅之间留50cm宽的空隙,桥面宽度为 12.75m,桥跨结构由6片T梁组成,T梁中距为2.15m。 对六车道的情况,半幅路基宽度16.75m,左右幅之间留 50cm宽的空隙,桥面宽度为16.50m,桥跨结构由7片T 梁组成,T梁中距为2.35m。挡块厚度均取为40cm,梁肋 到挡块的净距均取为5cm。 图1薄壁墩盖梁示意图 B、盖梁截面 本文以现规范的相关条文为控制因素,以2008年部颁 T梁通用图为假定的上部结构,以构件“预应力度”(预应力 度、裂缝宽度)、盖梁根部高度为变量进行计算比较,对薄壁 墩悬臂盖梁给出计算比较的结果。希望通过该计算比较得到 盖梁设计的一些新思路。 二、控制因素 盖梁宽度:盖梁宽度一般由三个控制条件,第一为支座 布置空间,第二为抗震构造要求,第三为墩顶现浇段长度与 筒支状态的搁置长度。经分析,在平面曲线半径取700m, 墩顶现浇连续段的长度取为60cm,简支状态的预制梁在盖 梁上的搁置长度取0.015倍理论跨径,且不小于40cm不大 于60cm的情况下,盖梁宽度由第三种情况控制。 盖梁最小截面积:盖梁最小截面积根据04规范P29页 A、结构材料:盖梁均采用C40混凝土,普通钢筋均采 用HRB335级,预应力钢筋采用fpk=1,860级。 5.2.9条计算拟定,使盖梁根部截面满足 B、最小配筋率: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最小截面配筋率为 0.2%。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普通钢筋的截面配筋率为0.2%,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A类构件普通钢筋的截面配筋率为0.3%。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施工期间受拉区的截面配筋率为0.2%。 C、最大用筋量:钢筋混凝土构件,根据04规范的9.3.4 】.2 0.51xl0 √ ,此处vd为盖梁根部截面处的剪力 设计值;经初步分析,盖梁端部附近(边主梁附近)不控制 设计,端部截面积拟为盖梁根部尺寸最小截面积的0.5倍, 并在高度上按10cm向上取整,且不小于60cm。拟定截面 时不考虑盖梁自重。 及9.3.12两条,最大用筋量时的配筋情况为6层直径32mm 的钢筋组成钢筋骨架,钢筋骨架的间距为75mm。 在上述最大用筋量的情况下若不能满足承载力或裂缝要 求,则不再采用钢筋混凝土构件,而应引入预应力。 D、应力及裂缝控制:预应力盖梁在运营阶段,按部分 预应力混凝土A类构件考虑。施工期间的应力按04规范P71 页7.2.8控制,其中拉应力按0_70 控制。同时不采用“双预 盖梁高度:盖梁最小高度由盖梁最小截面积、盖梁宽度 计算确定;盖梁最大高度由上文定义的最大用筋量和最小截 面配筋率控制,该计算值较大,经结构计算和经济分析最后 确定盖梁最大高度。 盖梁梁高从端部到根部按二次曲线变化。 C、盖梁尺寸汇总 根据以上论述,结合近期工程实例的具体情况,盖梁尺 寸汇总如下表1。 应力”。裂缝控制:混凝土构件的裂缝按0.2mm,0.1mm 收稿日期:2013—02~08 作者简介:刘涛(1980一),男,山东人,广东省公路勘察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路桥工程师,毕业于湖南大学,从 事道路桥梁设计工作。 第6期 双 车 三 车 刘涛:薄壁墩盖梁的计算比较 289 道 道 表1盖梁尺寸 舯 跨径 盖梁长度车道数 (m) (m) 护栏、铺装等二期荷载,通过主梁传递过来的车道荷载,预 ∞ 盖粱高度(Cn1) ∞ ∞ 盖粱宽度 根部起 根部最大高度 (cm) 端部 他 坫 5 5 6 算高度按配筋计算 实际取值 应力荷载。 六、计算结果 盖梁为悬臂构件,且为关键的传力构件,故其重要性系 数 取为1.1。 8 1 王 5 9 2 7 限于篇幅,仅将盖梁根部高度按40cm的级差列出,但 并不影响结论。具体情况如下表2。 盖梁按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时,主筋用筋量由裂缝控制, ㈤ ㈣ ㈩ ㈣ ㈤ ㈨ 钔 ∞ ∞ ∞ ∞ 舯 裂缝宽度和钢筋应力正相关,与配筋率负相关,钢筋应力随 梁高增加减小,配筋率亦随梁高增加减小,故仅增加梁高对 " 卯 ∞ 钙 勰 9 3 6 9 3 6 9 3 6 2 3 4 2 3 犯 犍 粥4 2四、计算变量 裂缝宽度的影响不大。箍筋采用常用的构造性配筋方式,未 随梁高增加进行调整。因以上两因素,总用筋量没有随梁高 增加明显减少,有些情况下反而增加。 七、结论 计算变量共两个,分别是构件“预应力度”(预应力A类 构件、裂缝宽度0.1ram,裂缝宽度0.2ram)、盖梁根部高 度;其中“预应力度”为第一变量,盖梁根部高度为第二变 鲫 m ∞ 柏 ∞ 7伽一一 8 7 6 一一 9 4 6 ㈣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9 5 3 O 8 6量。其中盖梁根部高度调整的级差为20cm。 五、计算荷载 盖梁自重,预制梁重量,横隔板、湿接缝、整体化层、 A、薄壁墩盖梁无论按预应力混凝土A类构件设计还是 按普通混凝土构件设计(裂缝宽度按0.1mm和0.2mm控 制)都能实现。 表2不同跨径下的相关参数 舱 仃 吣 龇 鹎 坞 s{ ∞ s{ 枷 姗 1009 ∞A类 705 548 3 ¨ 3 2 3 3 2 3 3 2 7 强 虮 6 5 7 n 叭 6 5 7_ ) f埘4 6 ; O一 5 9一; 2 ~ 5 1㈨; 4 5 8一; 5 6 } {1011 ●{;;; A类 784 627 % 卯 盯 虬 ∞ 坫 驺 " 拍1392 A类 1114 911 (下转第2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