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分析
王琰华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急救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采用积极有效的急救与护理, 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经过急救护理后, 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治愈46例, 显效7例, 出现后遗症2例, 死亡1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4.%。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积极有效的急救及护理, 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急救;护理DOI:10.14163/j.cnki.11-57/r.2019.27.076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 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 引起部分心肌缺血坏死。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常见急症, 起病急骤, 变化迅速, 常并发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
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1]
。如果在发病早期得到及时处理, 即可以减少梗死范围和并发症的发生, 也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的关键。本文选取本院心内科2017年1~12月收治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急救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1, 报告如下。
1.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心内科2017年1~12月收治的 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 239例, 女17例;年龄32~681. 2. 1 护理方法岁。1. 2. 1. 1 一般护理
休息 发病后不要随意挪动患者, 就地抢救为宜。由于发病48 h内病情易变, 死亡率高, 应向患者解释急性期卧床休息可以减轻心脏负荷, 减少心肌耗氧量, 或缩小梗死范围, 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因此, 第1周要绝对卧床休息, 进食、排便、翻身、洗漱等一切日常生活由护理人员帮助照料1. 2. 1. 2 , 避免不必要的搬动饮食 患者进入监护室后前, 并亲友探视。
4~6 h禁食, 随后根据不同患者的临床状态开始个别化进食。给予患者高维生素的流食和半流食, 如果汁、菜汤、面片等, 心力衰竭者尽量食用盐。急性期后恢复冠心病饮食1. 2. 1. 3 保持二便通畅 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卧床休息、消, 以少食多餐为原则。化功能减退, 使胃肠功能和膀胱收缩无力, 易发生便秘和尿潴留。要酌情给予缓泻剂, 嘱咐患者排便时勿屏气, 避免增加心脏负担和导致附壁血栓脱落[2]。排便不畅时, 可以加用开塞露。如果5 d无大便者可保留灌肠和低压盐水灌肠。对排尿不畅者1. 2. 1. 4 吸氧 吸氧可以改善低氧血症, 可以采用诱导法协助排尿, 必要时行导尿。, 有利于心肌梗死的康复。急性期给予患者高流量吸氧, 持续48 h。如果合并急性左心力衰竭, 出现重度低氧血症时死亡率较高, 可采用加压吸氧。
1. 2. 1. 5 防止血栓性静脉炎或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行静脉
作者单位:257055 山东省东营市 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理局胜利医院心内科
穿刺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如果患者感觉局部皮肤疼痛或者红肿, 要及时更换穿刺部位。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一般在血栓较大引起阻塞时才出现患肢肤色改变、皮肤温度升高和可凹性水肿[3]。协助患者做被动下肢活动, 2~3次/d, 注意下肢皮肤温度和颜色的变化1. 2. 1. 6 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属内科急症, 避免选用下肢静脉进行输液。, 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 患者体验到强烈的濒死感, 表现为极度恐惧, 加之疾病发作时需要在短期内采取一系列的检查和治疗措施, 患者恐惧情绪明显[4]。此时患者均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变化, 影响治疗效果。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 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如果患者精神紧张、持续剧烈的疼痛, 要立即遵照医嘱给予镇静和止痛。同时耐心安慰患者, 消除其恐惧心理1. 2. 2 病情观察与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系危重疾病,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 应早期发现危及患者生命的先兆表现, 如果能够得到及时处理, 可以使病情转危为安。因此要严密观察以下病情变化。
1. 2. 2. 1 血压 开始发病时每0.5~1.0 小时测量1次血压, 随着血压恢复情况逐步减少测量次数, 改为4~6次/d, 基本稳定后改为1~2次/d。如果收缩压<90 mm Hg(1 mm Hg= 0.133 kPa), 脉压下降, 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状态、脉搏、面色、皮肤色泽以及尿量等, 是否有心源性休克发生。此时, 在通知医生的同时, 积极做好抢救准备工作。有条件者要准备好中心静脉压测定装置, 以正确计算输液量及调节液体滴速。如发现患者意识恍惚、烦躁不安, 要注意观察血流动力学及尿量的变化1. 2. 2. 2 心率、心律, 警惕心源性休克的发生。
要注意观察患者心率及心律的变化, 及时检出可能作为恶性心动过速先兆的任何室性早搏、室颤、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及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房性心律失常等。室性早搏判定[5]:①频率>5次/min;②呈二、三联律;③多元性早搏;④室性早搏的R波落在前一次主搏的T波之上, 均为转变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的先兆, 容易造成心搏骤停。遇有上述情况, 要立即准备好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并准备好除颤器和人工心脏起搏器, 协同医生进行抢救。
1. 2. 2. 3 胸痛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伴有持续剧烈的胸痛, 因此, 要注意观察患者胸痛的程度, 因剧烈胸痛可导致低血压, 加重心肌缺氧, 扩大梗死面积, 引起心力衰竭、休克及心律失常。要按照医嘱给予患者止痛剂, 同时在护理中要注意观察可能出现的药物副作用, 观察血压、尿量、呼吸以及一般状态, 确保用药安全。
·134·
中国实用医药2019年9月第14卷第27期 China Prac Med, Sep 2019, Vol. 14, No. 27
1. 2. 2. 4 呼吸急促 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状态, 对有呼吸急促的患者要注意观察血压、皮肤黏膜的血循环情况, 肺部体征的变化以及血流动力学和尿量的变化。如果发现患者有呼吸急促、不能平卧、烦躁不安、咳嗽、咯泡沫样血痰时, 立即给患者取半坐位、吸氧, 准备好强心、利尿剂, 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处理。
1. 2. 2. 5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需注意在急性心肌梗死后 2周、数月甚至2年内, 可并发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表现为肺炎、胸膜炎和心包炎征象, 同时伴有发热、胸痛、血沉和白细胞升高现象, 疑似急性心肌梗死复发[6]。这是由于坏死心肌引起机体自身免疫变态反应所致。如果心肌梗死的特征性心电图变化有好转现象又有上述表现时, 应做好X线检查的准备工作, 配合医生做出鉴别诊断。
1. 3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文献[7]对治疗效果进行判定, 分为治愈、显效、出现后遗症及死亡, 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经过急救护理后, 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治愈46例, 显效7例, 出现后遗症2例, 死亡1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4.%。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相应的心肌因严重持久的缺血而导致的局部坏死, 是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 起病急骤, 变化快, 病死率高[8]。因此,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抢救治疗的时间越早, 患者病死率越低。所以,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的主要任务是缩短患者从发病到入院的时间, 从而为抢救争取更多的时间, 并在治疗后给予患者有效临床护理, 以加快患者术后恢复,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9, 10]。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急救护理后, 56例急性心肌梗
死患者中治愈46例, 显效7例, 出现后遗症2例, 死亡1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4.%。
综上所述,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密切观察病情、积极抢救、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李宜, 张国娟. 急性PCI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护理. 护士
进修杂志, 2008(23):81-82.
[2] 高润霖, 朱文玲, 胡大一, 等.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治疗指南. 中
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12):710.
[3] 姚勋霞.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程序模式应用. 安徽
医学, 2011, 6(3):358-359.
[4] 马先莉. 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围术期护理. 齐
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10):1553-15.
[5] 丛丽文. 5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 中
国医药指南, 2015(32):225-226.
[6] 邹梅平, 苏延莹, 李木珍. 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
过程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7, 22(6):591-592.
[7] 韩巧利. 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药
品评价, 2016, 29(B12):234.
[8] 刘春梅. 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护理观察探究. 大家健康
(学术版), 2014(15):172-173.
[9] 张素君. 优质护理对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河
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 28(4):336-337.
[10] 马淑梅, 韩自华. 急救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效果
分析. 医学信息, 2017, 30(3):181-182.
[收稿日期:2018-12-19]
循证护理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
积极作用研究
王宪新
【摘要】 目的 研究循证护理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60例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后家属满意度、心脏复常时间及住院时间。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结果 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76.67%(23/30),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6.67%(29/30);
16.67%(5/30),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0%(12/30);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脏复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6.4±1.3)、(9.8±2.4)d, 对照组心脏复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9.7±2.5)、(14.6±3.5)d;观察组心脏复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 既能提升患者抢救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缩短心脏恢复正常及住院时间, 又能提高患者满意度, 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心力衰竭;循证护理【关键词】 心肌梗死;
DOI:10.14163/j.cnki.11-57/r.2019.27.077在临床疾病中, 心肌梗死属于常见病、多发病, 病症一般发病较为突然, 且病情进展较快, 极易引发心力衰竭等一
作者单位:274300 单县海吉亚医院科室心内科
系列严重并发症, 且致死率较高, 因而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
成严重危害[1]。针对并发心力衰竭的心肌梗死患者, 在治疗过程中对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加以干预尤为关键, 其不仅能提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还能避免和减少相关并发症, 从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8.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23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