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题人教版

来源:画鸵萌宠网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题人教版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阅读短文,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齐心抗疫

①己亥末,荆楚①初有疾,人蔑②之。庚子春,染者剧增,溢至九州,人皆惶恐。此疾曰新冠,或因③愚人以鸟兽蛇虫为上肴④,滥食,终致疫至。

②京师得讯,颁令战疫,封三镇之城,召九州之医。子离高堂,母别稚子。临别无他言,唯曰:国有召,召必前,前必胜。不计报酬,无论生死。吾辈必不辱使命也。嗟夫⑤!世间无天降之英雄,唯⑥挺身之凡人耳⑦。

③数万白衣医者聚至荆楚重地,共议疫,同抗之。然毒流之广,实非几日所控。于是乎,急建火神、雷神二院,誓十日成。世间诸国多以为妄语⑧,或曰:是言儿戏乎?遂万余巧匠夜以继日,身不反顾。未十日,立⑨。举世⑩惊。世间诸国叹曰:奇迹也!然国人笑曰:常事尔,吾辈乃龙之后也,何奇之有哉?

④今抗疫逆行者以救国为己任,医无惧,警无畏,民齐心。举国上下,众志成城。经数月,云销雨霁(jì),彩彻区明⑪。春风十里又拂绿神州大地,膏(gāo)壤⑫沃野再沐浴黎明朝阳。

(注释)①荆楚:是指古域包括现今湖北全域及其周围,现指湖北省。②蔑:这里是

1 / 18

轻视的意思。③或因:或许因为。④肴:做熟的鱼肉等。⑤嗟夫:表示感叹。 ⑥唯:只是。⑦耳:罢了,只不过的意思。⑧妄语:虚妄不实的话、谎言;说假话。⑨立:指建立起来。⑩举世:全世界。⑪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意思是:雨过天晴,虹消云散,阳光朗煦。⑫膏壤:指肥沃的土地。

[1]下句朗读的正确停顿是( )

A.或因愚/人以鸟兽/蛇虫为上/肴

B.或因/愚人/以鸟兽蛇虫/为上肴

C.或因愚人/以鸟兽蛇/虫为上肴

[2]结合上下文,借助注释,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1)未十日,立。举世惊。世间诸国叹曰:奇迹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医无惧,警无畏,民齐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②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世间无天降之英雄,唯挺身之凡人耳”,陈述了英雄与凡人的关系。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 / 1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理解。

司马光幼时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即了其大旨 ___________ (2)自是手不释书, ___________

(3)众皆弃去 ___________ (4)光持石击瓮破之 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迸,儿得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18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凛然如成人”中“如”是“如果”的意思。

B.司马光小时候非常喜欢《左氏春秋》。

C.“破瓮救友”一事发生在司马光七岁时。

[4]这则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课外阅读。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③,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④,是炎帝之少女⑤,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注释:①发鸠(jiū)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旧说在山西境内。②柘(zhè)木:柘树。③文首:头上有花纹。④其鸣自詨:它的叫声像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⑤少女:小女儿。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 / 18

(1)白喙:__________________(2)以堙于东海: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女娃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课内阅读。

子曰:“温___________而知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子曰:“见___________思齐焉,见不贤而内___________也。”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所填的词语,把意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5 / 18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小古文阅读。

王华还金

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足,以①大醉,去,遗②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公度③其醒必复④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求尔⑧金耶?”为⑨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铤⑦为谢,却不受。

[注释]①以:因为。②遗:丢失。③度:估计,思考。④复:再。⑤尔:你,你的。⑥为:替,给。⑦铤:同“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6 / 18

(1)与群儿戏水滨(___________) (2)其人果号而至(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个故事发生在王华六岁时,地点是水边。

B.王华将金子投到水中,是想等人们走后,自己再取走,没有想到那人找回来了,于是只好把金子还给他。

C.其人“号”是因为担心找不到他的金子,其人“喜”是因为金子失而复得。

D.王华拒绝那人的报酬更加体现了他拾金不昧的可贵品格。

6. 课内阅读我最棒。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① ,父不在,② 。

为设果,③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写出所填句子的意思。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 18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理解。

孟母三迁

邹①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②近墓。孟子之少时,嬉③游为墓间之事④。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⑤。”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⑥炫卖⑦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⑧,揖让进退⑨。孟母曰:“真可以居子矣。”遂居。

(注释)

①邹:周朝国名,在今山东邹城一带。②舍:房屋,住宅。

③嬉:游戏,玩耍。④墓间之事:指祭扫坟墓一类的事情。

⑤居处子:安置儿子的地方。⑥贾人:商人。

⑦炫卖:沿街叫卖。⑧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

⑨揖让进退: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结合注释,写出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8 / 18

(1)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母曰:“真可以居子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母两次认为“此非吾所以居处子”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则故事,你在学习方面有哪些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小古文阅读。

引婴投江

有过①于江上者,见人方②引③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④,曰:“此其父善⑤游!”

(注释)①过:经过。②方:正。③引:拉着。④故:缘故。⑤善:擅长、善于。

[1]“有过于江上者”看到了一件什么事?用“ ”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9 / 18

[2]“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的理由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这则寓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领的获得既要靠自己,也要靠先天的遗传。

B.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或环境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要随之改变,要因人因事而异。

C.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

9. 课外阅读。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天帝使我长百兽(____) (2) 兽见之皆走(____)

10 / 18

(3)子以我为不信(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____,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是_____,它们都是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的一类人。

[4]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课内阅读我最棒。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吾盾之坚(_____) 吾矛之利(______) 或曰(______) 弗能应也(______)

[2]那个人采用了什么办法让楚人哑口无言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1 / 1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古人谈古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12 / 18

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清]曾国藩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耻:可耻 B.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C.学而不厌 厌:满足 D.却只漫浪诵读 漫浪:随意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是( )

A.默而识之 如井蛙之窥天 B.心不在此 此三者缺一不可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实事求是

[3]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养竹记

13 / 18

急:重要

[唐]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①,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②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③者。竹心空,空以体道④;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⑤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⑥名行⑦,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注释)①本:根。②建:树立。③倚:偏颇。④体道:包含仁德。⑤虚受:虚心接受。⑥砥砺:磨炼。⑦名行:名节操行。

[1]读文中画“”的句子,结合下面的译文,用“/”给此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译文:竹根深固,根本深固是为了培养德操;君子看到它的根本,就想到善于树立德操、坚贞不拔的人。

A.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B.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C.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D.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2]把文中画“”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

14 / 18

A.竹子是空心的,空心包含仁德;君子见到竹心,就会想到虚心

B.竹心虚空,内心虚空用来实践天地正道;君子看到它的内心,就会想到适应需要虚心接受意见的人

C.竹心虚空,内心虚空;包含仁德,君子见到,就会虚心接受意见

[3]文中“竹似贤”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课外阅读。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写景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抒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 18

(3)用自己的话说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③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④大姓⑤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⑥而不求偿⑦。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⑧以书,遂⑨成大学。

(注释)①匡衡:西汉经学家。②不逮:指烛光照不到。③穿壁:在墙上打洞。④邑人:同县的人。⑤大姓:富户,大户人家。⑥佣作:被雇佣劳作。⑦偿:报酬。⑧资给:资助。⑨遂:终于。⑩大学:有学识的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邻居有烛而不逮 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人怪而问衡 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16 / 18

①第一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课内阅读。

古人谈读书(节选)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1]下列对“士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士 B.读书人 C.老百姓

[2]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 18

[3]下列诗句最能体现曾国藩所说的读书方法的哪一点?(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A.有志 B.有识 C.有恒

18 /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