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名校专项习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这则寓言名叫《_______》,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时期______家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____________ (2)物莫能陷也_____________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____________ (4)其人弗能应也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誉之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A.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夸大,否则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B.不要自己夸耀自己。
C.同伙间不要相互争吵或冲突。
D.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发生矛盾。
2. 阅读《孔子论学》,完成练习。
“三人行①,必有我师焉②。”“温故③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④之,不亦说乎⑤。”
——(选自《论语》)
[注释]①行:行走。②焉:在其中。③故:旧的知识。④习:复习⑤说:同“悦”高兴、快乐。
[1]请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说_____(shuō yuè) ②矣_____(yǐ ài) [2]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时可这样停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用以上句子选自《论语》。《论语》记录的全是孔子说的话。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的是学过的内容经常练习是愉快的事。
1 / 7
D.孔子通过以上句子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3]读了以上文段,你得到的启示是:学习应该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课文《杨氏之子》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 ),甚( )。孔君平( ),父不在,( )呼儿出。为设果,果有( )孔指以示儿曰:“( )。”儿应声答曰:“( )。”
(1)用原文中的词语来回答:杨氏之子待客很热情,是从____________看出来的;他反应很敏捷,是从____________看出来的;他说话委婉而有礼貌,是从____________看出来的。
(2)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___________________。
4. 课外阅读。
守株待兔 ——《韩非子》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lěi)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
[注释]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②走—奔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④翼——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1]根据注释,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冀复得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你用现代汉语把这个小故事翻译出来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理解。
陈太丘与友期①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②,过中不至,太丘舍③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④?”答曰:“待君久不至,已
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⑤。”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⑥之,元方入门不顾⑦。
注释:①期,约定。②日中,正午时分。③舍:舍弃,抛弃。④不,通“否”。⑤委:丢下,舍弃。⑥引:拉。⑦顾:回头看。 [1]文中加点字的意思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去:离开 乃:就,于是 B.去:去掉 乃:才
2 / 7
C.去:离开 乃:才
D.去:去掉 乃:就,于是
[2]选出下列句子意思正确解释。 (1)待君久不至,已去。(_____)
A.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B.您等了我父亲很久他却还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 C.我父亲没有等您,已经离开了。 D.我父亲等了您不久,已经离开了。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_____)
A.朋友感到生气,下了车想去拉扯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B.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和元方握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C.朋友感到高兴,下了车想去和元方握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D.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扯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____)
A.和别人相约同行,却相互推诿后离开了。 B.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C.和别人相约同行,却和其他人先离开了。
D.和别人相约同行,却委托别人来,自己先离开了。 [3]选一选,在括号中填上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A.陈太丘的朋友 B.元方 C.陈太丘 (1)(________)过中不至
(2)(________)去后(________)乃至
[4]《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_______和________两个人,通过对比描写,突出了___________聪明、勇敢、识礼、有节,__________无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批评的性格特点。
6.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楚人有涉①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②(jù)契③其舟曰:“是④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⑤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①涉:渡。②遽:急忙,立刻。③契:刻。④是:这儿。⑤求:寻找。
[1]参考注释,翻译下面的句子。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的字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楚人有涉江者/郑人有欲买履者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杨氏之子
[3]这篇古文的内容可用成语“__________”概括。从修辞手法上看,最后一句是______句。
[4]对这篇古文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
B.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考虑到事物是在不断变化中的,不能墨守成规。 C.楚人找不到剑是因为水流太急,把剑冲走了。
3 / 7
7. 阅读理解。
徐孺子赏月(一)
徐孺子年九岁,尝①月下戏②,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③?”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
①尝:曾经。②戏:玩耍。③邪:文言疑问词,有时也作“耶”。④瞳子:瞳仁。
(二)
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呢?”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鉴赏感悟:
本文描写了徐孺子的机智风趣,把一个问题巧妙地回答到极致:他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了比较,他不是正面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借助了某样东西来告诉提问者他的回答。文章语言简练,叙事清楚,把徐孺子的特点描写的淋漓尽致。
[1]文段(一)是文言文,对照文段(二)读懂它的意思。 [2]根据文言文注释,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①尝: ②戏: ③邪: ④瞳子:
[3]与文段(一)中“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在文段(二)中用“ ”画出。 [4]理解加点词的意思。
“人语之曰”,“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此必不明”,“此”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徐孺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他与杨氏之子,哪些特点值得我们大家称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课内阅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甚:_____ 惠:_____ 诣:_____ 乃:_____ 为:_____ 设:_____ 示:_____ 未闻:________ 家禽:________ [2]用/ 给短文划分节奏。
[3]用四字词语夸一夸杨氏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也会说:
4 / 7
①李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 ②龙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
9. 课内阅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甚:______________未:______________夫子:______________ [2]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杨氏之子反应很敏捷,是从“________”看出来的,他有礼貌,是从“________”看出来的。
[3]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如草坪上“别踩我,我怕疼”;汽车后“别让我们因相撞而相识”。你还发现了哪些有趣的提示语?请选择一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选择带线字的解释,在括号里打“√”。 (1)伯牙鼓琴
①乐器( ) ②弹奏( ) ③发动( ) (2)洋洋乎若江河
①如果( ) ②好像( ) ③你( ) (3)志在流水
①志向( ) ②记住( ) ③记号( ) (4)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①足够( ) ②值得( ) ③脚( ) 2.解释带线字的意思。
(1)方鼓琴而志在高山( ) (2)巍巍乎若泰山( ) (3)少选之间( ) (4)洋洋乎若江河( ) (5)伯牙破琴绝弦(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从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 钟子期死后,伯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5 / 7
文中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个动词写出了伯牙___________的心情。 5.现在,人们常常用“高山流水”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文言文阅读。
月攘一鸡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
(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______ (2)或告知曰________ (3)然后已_____ (4)请损之_________ [2]用现代文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课外阅读。
约不可失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③之。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罢:停止,取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日,饮酒乐,天雨(___________________) (3)公将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岂可不一会期哉(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_____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13. 文言文阅读。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盐已口爽,反为其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主人与食( ) (2)更为益盐( ) (3)缘有盐故( )
6 / 7
(4)反为其患( )
[2]愚人发现食物因盐而好吃之后,做了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这则文言文蕴含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短文,完成文后的练习。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 [1]将原文补充完整。
[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诣:__________ 乃:_________ 示:___________
[3]本文选自《__________》。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