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贤德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138 更新时间:2013-2-2 荐 ★★★★★
75世三泰公,千三公之长子,妣张氏,宋末间始泊漳州处潮州通判,住新村条鱼赤竹寨。
75世三十一郎,千三公之次子,妣林氏、刘氏,住新村条鱼赤竹寨。 75世廷华公(本房祖) 千三郎之三子,妣曾氏。为避兵燹迁来广东程乡县白渡堡象湖坪定居,与刘苔石邻居。子九:念一、念二、念三、念四、念五、念六、念七、念八、念九。
八百郎号廷华谥守庸寿91公冢原坟在茅田大塘侧凹下坪,后查无获,合并于妣坟妣曾氏四娘谥德助享91寿象炉坪飞娥投水形,坐南向北丁山癸向兼未分金。据旧谱记载:明季天荒,修整千三、廷华、念四、福兴此四代,因路远不能协工失祭,乾隆十六年辛未经呈控州宪公断批复:复祭。八百郎廷华公修坟未协工失祭裔孙在族谱上把廷华公错记为六四公。千三郎错记...................为千九郎。民国卅年十月,嵩山乡长吴振春、西洋吴访儒、皇坪乡吴辉云曾....倡修。
千三郎墓、廷华墓:1986年十月初四日,千三郎墓、廷华墓由蕉岭县叟乐旅印尼吴嵩喜率男建章、建锋复重修,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举行园坟大典。
千三郎之第三子廷华,在宋末年间,因避兵燹,由大埔迁来程乡县白渡堡象湖坪,披荆斩棘,与刘苔石邻居,吴象形右边,后来千三郎夫妇随子廷华共住,千三郎仍有六子分居新村条鱼赤竹寨。廷华公尊立父亲千三郎为白
渡始祖,查二世祖廷华公谥守庸守者守住也,庸者功劳也是开基的功劳又要守住。为使后人知道白渡象湖坪实为廷华公所开基,所以千三郎换作千十三郎,这千三郎其间加补十字横笔的行位隐示不说几世的意思,直笔谈的行位,不记其生平谥的意思,这是千三郎换作千十三郎的所以然焉。
75世四十一郎,千三郎之四子,妣林氏、廖氏,住新村条鱼赤竹寨。 75世四十二郎,千三郎之五子,妣温氏,住新村条鱼赤竹寨。
75世三十八郎,千三郎之六子,妣钟氏、范氏,住新村条鱼赤竹寨。 75世三十九郎,千三郎之七子,妣林氏,住新村条鱼赤竹寨。
76世念一公,廷华公之长子,讳宾玉字庆瑾名如珍。念一子之三季远即十一郎,由永定避居嘉应嵩山堡石岗坪。
76世念二公,廷华公之次子,字庆琮,名如圭,妣张氏六娘生二子:长源广字禀生妣黄氏生子孟伯,次源远字增生。南宋末随文天祥抗元散落闽粤边区与畲族结好定居永定。元末畲族人民起义抗元,由陈满率领,元将易正大由西北陆路进剿,孟伯妣赖氏避战,乃携三子从仁、从义、从智由永定避乱到镇平径村里、高思岩下定居,葬于径村蟹形岗。
76世念三公,廷华公之三子,字庆璋,名如壁,念三之何氏偕子逸创媳钟氏由永定徙镇平。
76世念四公,廷华公之四子,号祖阴,字庆晖,名如湖,留守家园。其余兄弟参加了抗元义军,失败后散处闽粤赣边区。
76世念五公,廷华公之五子,字庆珩,名如玉,原散落江西会昌,再由江西会昌来平远。
76世念六公,廷华公之六子,字庆琼,名如玖,初落居福建武平孔下,后往嘉应之小柘村,转梅县安贺岭。
76世念七公,廷华公之七子,字庆英,名如珀,居镇平县大地村石禾坪。二世奕兴妣廖氏。三世承宗妣安氏。四世荣裔妣钟氏,担维锦到葵岭枫树下开基。
76世念八公,廷华公之八子,字庆瑞,名如珮,生四子先一、先二、先三、先四,由平远义化都小柘村移居龙川增城。
76世念九公,廷华公之九子,字庆琪,名如瑜,配钟氏生子甫*,移居高峰桥、苦竹头,添顺、添逊迁饶平县蔗林、铜架、销城。
廷华公派下念世兄弟分居嘉属原由:嘉定年间(1208-1224)汀州寇作乱,五四公因避乱,由永定群萃洲徙广东大埔锡坪家焉。五四郎公妣张氏六娘生九子千一至千九,命名千:男执干戈,女甲裳,示抗元意。南宋理宗公元1264年蔡蒙吉领导汉族客家人抗元被元将易正大杀得所剩无几,廷华公为避三河坝地元兵,遂迁来程乡县白渡堡象湖坪,妣曾氏生九子念一至念九,宋沦陷后,其命名念,是冀图东山再起,思念宋朝之意也。公元1277年文天祥率勤王师抗元来梅,失败后残兵散落闽粤赣边区各山岭与当地畲族结好定居下来。为了反抗元朝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掠夺,念世兄弟前仆后继,纷纷参加了抗元义军,元末明初他们的后裔中有一部分才陆续迁回梅县、平远、蕉岭等地。(注:元朝1206-1377,元灭南宋1279)。
注:原来最老家谱:
74世千九郎(本房祖),五四郎之九子,生于南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14)甲申岁,妣廖氏,生二子:六四郎、六五郎。
75世六四公(本房祖),千九公之长子宋度宗咸淳年(1265),娶黄四娘,继聚陈氏六娘生九子:念一、念二、念三、念四、念五、念六、念七、念八、念九。
76世念七公(本房祖),六四公之七子,妣钟氏。在程乡(即蕉岭)县大地石禾坪开基,卒葬大地。生子一:奕兴
春秋时期,吴国被越国所灭,其王族支庶子孙不忘亡国之恨,便以国名“吴”为姓。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后还繁衍于江西、浙江、安徽、山东、河南境内的一些地方。隋唐时期,吴氏已广泛分布于大江南北。吴国王族自汉魏唐以来的千余年间,有濮阳甄城、冀州渤海、中州陈留、湖州吴兴、潭州长沙、豫州汝南、荆州武昌、常州延陵等郡成为名门望郡。唐高宗时,有吴姓将佐随陈政、
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又有吴姓将佐随王审知入闽。唐宋以后,吴氏称雄于东南,其中季札的第53世孙吴宣是后蜀附马,家族显赫。据载,吴宣(874——948)娶四川节度使孟之祥女为妻。因心念李唐,淡泊名利,见孟之祥及其子孟昶自立蜀国,自称蜀王,乃不膺王爵,抛弃附马与国舅尊荣,于公元936年举家东迁,落足江西抚州石井。后又与长子、三子徙居南丰嘉禾驿梓口李宁庄,再迁祝家山金斗窠建立基业。死后葬南丰县世贤乡青鱼潭华家中窝。生三子:纶、经、绍。其中吴纶和吴经均于宋初高中状元。一时家族显赫,名震华夏。 吴纶生十子:宏、宥、华、福、珍、万、义、宝、仪、景。第二个儿子叫吴宥。 吴宥,字承顺,号仁郎,为宋进士,敕封文林郎,诰封中宪大夫,生于唐天成三年(928年),8岁时随祖父、父亲、叔伯、兄弟自四川迁居江西抚州石井,后迁金斗窠,时遭不靖,再迁福建宁化石壁村,又徙龙岩肇基。生四子:长坎一,次坤二,三震三,四巽四。是卒于北宋仁宗年间,与妣邹、彭氏合葬于龙岩龙门石牌前。该墓坐西南向东北,虎形,迄今已历900余年,现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另有银牌一穴葬于上杭官庄坪。后裔在上杭、广东大埔胡寮建有祀奉吴宥的祠庙。闽、粤客家吴姓多为其后裔,因此他被认为客家入闽始祖。 吴坤二, 吴宥次子,随父由宁化石壁徙迁龙岩,宋敕赠文林郎,钦擢御史奉政大夫,生三子,长子吴泰甫、次子吴兴甫、三子吴吉甫。吴坤二卒于大埔湖寮乡。 吴吉甫,讳诵,吴宣五世孙,吴宥之孙,生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壬戌(1082年)正月二十日,宋进士,任广东罗博县县令。卒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享寿82岁。葬永定丰田里莲塘岗上,绣针落槽形,庚山。因建梅州至坎市铁路需要,于1998年将吴吉甫骨骸迁移至湖雷镇石坑前头岗山上。 夫人林福娘葬广东大埔兰树窖狗社坪。吴吉甫成为吴氏入粤第一人,生子二:五四郎、五五郎。 吴六四,吴吉甫之重孙,生下九子:长念一,传梅县南口,奇峰、嵩山等处,次念二,传蕉岭、高思、丰裔、徐溪等处,三念三,传梅县、珠王坑、松溪、松口、蕉岭、徐溪等处;五念五,传仁居、东石、畲脑等处;七念七,传梅县、葵岭等处。 吴念五,吴六四第五子所传仁居、东石、畲脑等。其后裔有一支吴氏,自清乾隆以至咸、同间,亦多迁移至四川新繁、灌县等地者。 在坝头东片,贤关,小柘有吴念一的裔孙,长田有吴念三的裔孙。 平远十大名人中吴康和吴三立都是念五的裔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