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达标名校高考生物三模试卷含解析

来源:画鸵萌宠网
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适宜温度和大气CO2浓度条件下,测得甲、乙两种植物的光补偿点(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的光照强度)分别为E1和E2,且E1小于E2;甲、乙两种植物的光饱和点(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所需的最小光照强度)分别为E3和E4,且E3小于E4。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持续保持光照强度为E1,则乙种植物能正常生长,甲种植物停止生长 B.若持续保持光照强度为E2,则甲种植物能正常生长,乙种植物停止生长 C.光照强度低于E3时,限制甲种植物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CO2浓度 D.光照强度高于E4时,限制乙种植物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

2.甲氧西林是一种用于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抗生素,但由于早期抗生素的滥用,在某些患者体内发现了能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一种“超级细菌”)。科研人员从另一种细菌中提取出能破坏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膜的新型抗生素(Lysocin E)。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形成表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B.“超级细菌”的产生说明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 C.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无关 D.该新型抗生素(Lysocin E)可用于治疗病毒引发的疾病

3.下图是某家族甲(A/a)、乙(B/b控制)两种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已知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不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Ⅲ-2、Ⅲ-3体内的致病基因分别来自Ⅱ-1和Ⅱ-2

B.Ⅱ-2产生的卵细胞中不可能同时存在基因A和基因B

C.若Ⅲ-1为XYY综合症患者,理论上,其产生YY精子的概率为1/4 D.若Ⅲ-4与Ⅲ-5近亲婚配,则生育正常子代的概率为1/2

4.下列关于细胞中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中的脂质能够与糖类结合 B.细胞中的脂质不会含有氮元素

C.细胞膜上糖类与蛋白质的结合物具有识别作用 D.细胞中的糖类不能作为人体的直接能源物质

5.单羧酸转运蛋白1(MCT1)是哺乳动物细胞膜上同向转运乳酸和H+的跨膜蛋白。在癌细胞中,MCT1基因显著高表达,呼吸作用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当葡萄糖充足时,MCT1能将乳酸和H+运出细胞,当葡萄糖缺乏时则运进细胞。下列表述或推测错误的是 ..

A.合成与运输MCT1,体现细胞内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B.乳酸被MCT1运进细胞,可作为替代葡萄糖的能源物质 C.癌细胞细胞质中乳酸产生较多,使细胞内pH显著降低 D.MCT1会影响癌细胞增殖,其基因可作癌症治疗新靶点

6.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一种在低光照环境中能吸收光能并释放氧气的蓝细菌——温泉拟甲色球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温泉拟甲色球藻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酸 B.温泉拟甲色球藻含有核糖体,核糖体中不含有磷元素

C.温泉拟甲色球藻的拟核区存在某种蛋白质结合在 DNA 上发挥催化作用 D.温泉拟甲色球藻吸收光能并释放氧气的化学反应是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的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9分)科研人员调查了东北某个以白桦为主的群落。试回答相关问题:

(1)研究者采用________法进行调查白桦树的种群密度。可尺检乔木的胸径,对乔木的树龄划分为三个年龄组。幼龄林是10年生以下;中龄林和近熟林是10-40年生;成熟、过熟林是40年生以上。统计后绘成曲线如图,这种研究方法叫模型构建法,则该曲线属于________模型。

(2)图示结果出现的可能原因是:上层林冠茂密,林下________,导致________(填“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

的生长难以进入下一龄级。据此预测白桦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3)在群落内部,捕食关系会使狼和兔的种群数量增长受到抑制,趋向于平衡稳定,这种自我调节的方式称为________________。

(4)该群落中,狼会依据兔残留的气味寻找到兔,而兔也会依据狼的痕迹躲避狼,这说明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8.(10分)最先是在一玉米田堆放的有机肥中检测到放射性,施肥后在玉米体内检测到了放射性,随后在田间小动物玉米螟、狼蛛、蚂蚁(分解者)体内检测到放射性情况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

(1)若放射性来自某一种元素,则可能是______(填“15N”或“32P”)。该有机肥中的放射性物质进入玉米体内的具体途径是_______。题中的一条食物链为_______。

(2)图中甲代表的动物是________,它属于第_______个营养级。丙代表的动物体内最迟才出现放射性的原因是_______。该放射性元素自身衰减需要漫长的时间,然而,曲线显示三种动物体内的放射性强度都很快降低,其降低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

9.(10分)已知玉米籽粒有色(B)对无色(b)为显性,饱满(R)对凹陷(r)为显性。为研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特点,某小组用纯合有色饱满玉米与无色凹陷玉米杂交,所得F1自交,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有色饱满∶有色凹陷∶无色饱满∶无色凹陷=281∶19∶19∶81。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杂交实验中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2)F1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其种类和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在用纯合有色玉米与无色玉米进行杂交实验时,在后代群体中偶然发现了一粒无色玉米(甲)。出现该无色玉米(甲)的原因可能是亲本玉米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片段缺失。现有正常纯合有色玉米(乙)与无色玉米(丙)可供选择,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预测,以探究其原因。(注: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缺失相同片段时受精卵致死;各型配子活力相同)

实验步骤:①用该无色玉米(甲)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杂交,获得F1; ②F1随机交配,观察、统计F2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I.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为基因突变; II.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则为染色体片段缺失。

10.(10分)为探究盐溶液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科研人员用水培法开展研究。回答以下问题。

(5)一般植物在盐浓度过高时,会表现出叶片下垂,叶小暗绿,植株矮小,生长缓慢等现象。分析原因可能是:植物对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吸收能力下降,造成营养不良,影响蛋白质合成。同时,这种生理干旱导致叶片_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_受阻,导致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加之呼吸消耗增加,所以,生长缓慢,植株矮小。 (2)某耐旱植物在不同盐浓度下的表现如下表,分析数据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最可能与____________的变化有关。 不同浓度NaCl (mmol/L) 对照 25 53 533 553 233 253

11.(15分)番茄植株有无茸毛(A、a)和果实的颜色(B、b)由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已知在茸毛遗传中,某种纯合基因型的受精卵具有致死效应,不能完成胚的发育。有人做了如下三个番茄杂交实验: 实验 1:有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无茸毛红果=2∶1

实验 2:有茸毛红果×无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有茸毛黄果∶无茸毛红果∶无茸毛黄果=3∶1∶3∶1 实验 3:有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有茸毛黄果∶无茸毛红果∶无茸毛黄果 (1)番茄的果实颜色性状中,______果是隐性性状。致死受精卵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 (2)实验 1子代中的有茸毛红果番茄的基因型为___,欲进一步确认,最简便的方法是__________。 (3)实验 2中甲、乙两亲本植株的基因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 3产生的子代有 4种表现型,理论上其比例应为______,共有______种基因型。

CO2吸收速率 (μmol/m2/s) 5.95 4.53 6.32 5.9 5.4 5.9 5.5 叶绿素含量 (mg/g) 2.4 2.43 2.65 2.52 5.6 5.5 5.4 类胡萝卜素含量 (mg/g) 3.85 5.32 3.55 3.45 3.32 3.24 3.58 (5)在生长环境适宜的情况下,让实验 2子代中的有茸红果番茄植株全部自交,所得后代个体中出现有茸毛黄果的概率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B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甲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低于乙植物,光照强度为E1时,甲植物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但乙植物的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光照强度为E2时,甲植物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但乙植物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光饱和点之前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为光照强度。 【详解】

A、乙植物的光补偿点为E2,且E1小于E2,当光照强度为E1时,乙植物的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没有有机物的积累,所以若持续保持光照强度为E1,则乙种植物不能正常生长,由于甲植物的光补偿点为E1,此时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植物没有有机物的积累,所以若持续保持光照强度为E1,甲种植物也不能表现生长,A错误;

B、光照强度为E2时,甲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大于0,乙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等于0,所以若持续保持光照强度为E2,则甲种植物能正常生长,乙种植物不能生长,B正确;

C、E3是甲种植物的光饱和点,光照强度低于E3时,限制甲种植物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C错误; D、E4是乙种植物的光饱和点,超过光饱和点后,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之外的其它因素,由于实验条件温度适宜,所以光照强度高于E4时,限制乙种植物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CO2浓度,D错误。 故选B。 2、A 【解析】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其的影响了,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产生是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其,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 【详解】

A.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超级细菌的形成是原有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一定发生了进化,A正确;

B、抗生素对细菌起到选择作用,不诱发产生基因突变,B错误;

C、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C错误;

D、该新型抗生素(Lysocin E)可破坏细胞膜,而病毒无细胞结构,无细胞膜,故该新型抗生素(Lysocin E)不可用于治疗病毒引发的疾病,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细菌抗药性形成的原因,要求学生利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来解释相关考点。 3、D 【解析】

Ⅱ-5和Ⅱ-6都患乙病,而Ⅲ-5正常,可知乙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1和Ⅱ-2都患甲病,Ⅲ-1没病,可知甲病为显性遗传病,由题干可知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不同,所以甲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 【详解】

A、Ⅱ-1的基因型bbXAY和Ⅱ-2的基因型BbXAXa,Ⅲ-2、Ⅲ-3的基因型为bbXAX-,其致病基因可以来自母方或父方或双亲,A错误;

B、由Ⅱ-2的基因型BbXAXa可知,其可产生BXA的卵细胞,B错误;

C、若Ⅲ-1为XYY综合症患者,其产生的精子种类及比例为:X:YY:XY:Y=1:1:2:2,YY精子的概率为1/6,C错误; D、若Ⅲ-4(bbXAY)与Ⅲ-5(bbXaXa)近亲婚配,则生育正常子代的概率为1/2,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判断和相关计算,解题关键是先通过系谱图的规律判断遗传方式,再应用自由组合定律计算概率。需要掌握的规律有: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患病为常隐;有中生无为显性,生女正常为常显。 4、B 【解析】

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 功能分类 储藏脂类 结构脂类 化学本质分类 脂肪 磷脂 功能 储藏能量,缓冲压力,减少摩擦,保温作用 是细胞膜、细胞器膜和细胞核膜的重要成份 胆固醇 细胞膜的重要成份,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及雌性动物固调节脂类 醇 性激素 的性周期 维生素促进动物肠道对钙磷的吸收,调节钙磷的平衡 D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是可以流动的;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

(3)在细胞膜的外表,少数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详解】

A、细胞膜中的脂质可以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脂,A正确; B、磷脂含有氮元素,B错误;

C、糖类与蛋白质的结合形成糖蛋白,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C正确; D、人体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D正确。 故选B。 5、C 【解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癌变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

单羧酸转运蛋白1(MCT1)是一种跨膜蛋白,其合成与运输过程与分泌蛋白类似,即在核糖体上合成后,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因此合成与运输MCT1,体现细胞内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A正确;当葡萄糖缺乏时,乳酸被MCT1运进细胞,说明乳酸可作为替代葡萄糖的能源物质,B正确;当葡萄糖充足时,MCT1能将乳酸和H+运出细胞,当葡萄糖缺乏时则乳酸运进细胞,说明癌细胞存在乳酸代谢机制,因此癌细胞细胞质中乳酸产生较多,细胞内的pH不会显著降低,C错误;在癌细胞中,MCT1显著高表达,说明MCT1会影响癌细胞增殖,其基因可作癌症治疗新靶点,D正确。 【点睛】

本题是一道信息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如MCT1是一种跨膜蛋白、控制其合成的基因在癌细胞中显著高表达等,据此结合所学的细胞癌变等相关知识展开联想,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6、C 【解析】

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脂质,其次还有少量糖类,脂质中主要是磷脂,动物细胞膜中的脂质还有胆固醇。

2、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真核细胞含有核糖体在内的多种细胞器。 3、核糖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RNA,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详解】

A、温泉拟甲色球藻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A错误;

B、温泉拟甲色球藻含有核糖体,核糖体中含有RNA,因此核糖体中含有P,B错误;

C、温泉拟甲色球藻的拟核区存在某种蛋白质结合在 DNA 上发挥催化作用,如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等,C正确;

D、温泉拟甲色球藻是原核生物,没有类囊体,D错误。 故选C。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样方 数学 光照不足(或弱)(意思对即可) 幼龄林 逐渐减少(或下降) (意思对即可) 负反馈调节 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

分析曲线图:图中白桦10~20年生的数目较少,而40~50年生的数目较多,其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预测白桦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减少。 【详解】

(1)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对于绘制的曲线图属于数学模型。(2)由图分析可以看出,白桦10~20年生的数目较少,而40~50年生的数目较多,推测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上层林冠茂密,林下照不足,导致幼龄林生长难以进入下一龄级。据此预测白桦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减少。

(3)在群落内部,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会使两者数量增长受到抑制,趋向于平衡稳定,这种自我调节的方式称为负反馈调节。

(4)狼会依据兔残留的气味寻找到兔,而兔也会依据狼的痕迹躲避狼,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功能。 【点睛】

本题借助于曲线图考查不同群的年龄结构,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试题。

8、32P 有机肥(→分解者)→无机盐→玉米 玉米→玉米螟→狼蛛 狼蛛 三 (丙是蚂蚁/分解者,)食

用狼蛛、玉米螟尸体后才出现放射性 (含放射性的物质经代谢后)排出体外 【解析】

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将死亡的动植物的遗体分解的微生物。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分解有机物。分解者将死亡的有机体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并释放出能量,其中无机物能被植物再利用而保持生态系统的循环 【详解】

(1)由于15N没有放射性,所以若放射性来自某一种元素,只可能是32P。该有机肥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变成无机物被玉米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据此可知该有机肥中的放射性物质进入玉米体内的具体途径是有机肥(→分解者)→无机盐→玉米。根据题意可知题中的一条食物链为玉米→玉米螟→狼蛛。

(2)根据题中动物的食物关系可知,图中甲代表的动物是狼蛛,乙代表的动物是玉米螟,甲属于第三营养级生物。丙代表的动物体内出现放射性最迟,故可知丙代表的动物应该是分解者,即为题目中的蚂蚁,因为分解者体内的放射性来自于动物的排泄物和尸体,而且是排泄物和尸体被利用后才能在分解者体内出现,故分解者体内出现放射性最晚。该放射性元素自身衰减需要漫长的时间,然而,曲线显示三种动物体内的放射性强度都很快降低的是由于动物体内的含放射性的物质经代谢后排出体外导致的。 【点睛】

熟知分解者的作用以及有机物被动物摄入后在体内的流向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辨图能力是本题重要考查的能力之一。 9、不遵循 F2中每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都符合3∶1,而两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不符合9∶3∶3∶1及其变式,因此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R∶Br∶bR∶br = 9∶1∶1∶9 正常纯合有色玉米(乙) 有色∶无色=3∶1 有色∶无色=4∶1 【解析】

用纯合有色饱满玉米与无色凹陷玉米杂交,所得F1自交,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有色饱满∶有色凹陷∶无色饱满∶无色凹陷=281∶19∶19∶81,其中有色∶无色=(281+19)∶(19+81)=3∶1,饱满∶凹陷=(281+19)∶(19+81)=3∶1,即每对基因单独都符合分离定律,但两对性状之间综合分析并不符合9∶3∶3∶1的变式,说明两对等位基因之间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

(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F2中每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都符合3∶1,而两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不符合9∶3∶3∶1及变式,因此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用纯合有色饱满玉米与无色凹陷玉米杂交,所得F1自交获得F2,根据子二代中无色凹陷(bbrr)个体占81/400,可知子一代产生的雌雄配子中br均占9/20,子二代中无色饱满(bbRR、bbRr)的个体占19/400,设子一代产生的雌9/20×a=19/400,雄配子中bR所占比例均为a,则a2+2×解得a=1/20,同理,根据子二代中有色凹陷(B-rr)个体占19/400,9/20×b=19/400,解得b=1/20,则子一代产生的雌雄配子中BR占设子一代产生的雌雄配子中Br均占b,则b2+2×

1-9/20-1/20-1/20=9/20。所以F1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种类和比例是BR∶Br∶bR∶br = 9∶1∶1∶9。

(3)无色玉米甲若为亲本减数分裂时发生了基因突变形成的,则甲的基因型为bb,无色玉米甲若为亲本减数分裂时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缺失形成的,则甲的基因型为b0,若甲与无色玉米植株杂交,无论哪种变异,其杂交后代均为无色植株,无色植株自由交配的后代均不发生性状分离,故不能区分甲植株的变异类型;如甲的形成为亲本减数分裂时发生了基因突变,则甲的基因型为bb,甲植株与正常纯合有色玉米(乙)杂交,后代基因型为Bb,子一代自由交配的后代会出现有色∶无色=3∶1;若甲的形成是由于亲本减数分裂时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缺失,则甲的基因型为b0,与正常纯合有色玉米(乙)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Bb、B0,两种基因型各占1/2,产生的配子类型为B∶b∶0=2∶1∶1,1/4=1/161/4=1/16,子一代继续自由交配,后代中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缺失相同片段的占1/4×(死亡)、基因型为bb的占1/4×1/4+1/4×1/4=1/8,其余(1-1/16-1/16-1/8=12/16)均表现为有色性状,所以子二代有色∶无色基因型为b0的占1/4×

=12∶3=4∶1。综上分析可知实验步骤应为:

①用该无色玉米(甲)与正常纯合有色玉米(乙)杂交,获得F1; ②F1随机交配,观察、统计F2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I.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有色∶无色=3∶1,则为基因突变; II.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有色∶无色=4∶1,则为染色体片段缺失。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的连锁和变异类型的判断,要求考生掌握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子二代的分离比推断子一代产生配子的类型和比例;能设计简单的遗传实验进行验证生物变异的类型,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10、水 矿质元素(无机盐) 气孔导度减小(气孔几乎关闭) 二氧化碳的吸收(二氧化碳的固定、暗反应)低盐浓度会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高盐浓度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或叶绿素含量或光合色素含量) 【解析】

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含水量和矿质元素。 【详解】

(5)盐浓度过高,植物表现生理干旱。叶片下垂,是植物缺水的体现。因此,植物吸水能力下降,矿质元素的吸收虽然是主动运输,但是离子是溶解在土壤溶液里面,因此,吸收无机盐的能力也会下降。同时,植物缺水状态下,气孔导度下降,使得二氧化碳的固定受阻,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2)从表格数据分析,CO2吸收速率、光合色素的变化都呈现先升高后下降,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低盐浓度促进光合作用,高盐浓度抑制光合作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有关。 【点睛】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光合作用过程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流程图分析,表格比较,典型练习分析强化学生的理解。

11、黄 AA AaBB、 AaBb 让子代中的有茸毛红果自交,看果实颜色性状是否发生性状分离 AaBb 、

aaBb 6:2:3:1 6 1/9 【解析】

根据实验1后代有茸毛红果:无茸毛红果=2:1,推测有茸毛红果的基因型是AaBB,同时番茄植株中,致死合子的基因型是AA。

根据实验2后代有茸毛红果:有茸毛黄果:无茸毛红果:无茸毛黄果=3:1:3:1,推测有茸毛红果的基因型是AaBb,无茸毛红果的基因型是aaBb。 【详解】

(1)实验2红果后代出现黄果,说明黄果是隐性性状;根据实验1后代有茸毛红果:无茸毛红果=2:1,推测有茸毛红果的基因型是AaBB,同时番茄植株中,致死合子的基因型是AA。

(2)实验1子代中的有茸毛红果番茄的基因型有AaBB和AaBb;欲进一步确认,最简便的方法是让子代中的有茸毛红果自交,看果实颜色性状是否发生性状分离。

(3)根据实验2后代有茸毛红果:有茸毛黄果:无茸毛红果:无茸毛黄果=3:1:3:1,推测有茸毛红果的基因型是AaBb,无茸毛红果的基因型是aaBb。

A_B_,根据F1中两种性状均出现性状分离可确定双亲基因型(4)根据实验3中亲本的表现型可推测基因型为A_B_×

AaBb,F1中每种性状的分离比有茸毛:无茸毛=2:1、为AaBb×由于AA纯合致死,红果:=3:1,基因型分离比为Aa:aa=2:1、BB:Bb:bb=1:2:1,有茸毛红果:有茸毛黄果:无茸毛红果:无茸毛黄果=6:2:3:1;基因型总共有2×3=6种。

(4)因AA纯合致死,实验2的F1中有茸毛红果的基因型及分离比为AaBB:AaBb=1:2,若全部自交,则F2中出现1/6(bb黄果)=1/9。 有茸毛黄果的概率为2/3(Aa有茸毛)×【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