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第九章速效提能演练

来源:画鸵萌宠网


1.(2011年合肥高一教学检测)下列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②新中国成立后,最先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

③各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之一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内涵及外延。内蒙古自治区是1947年建立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前,排除②,正确答案为B。

2.2007年8月8日下午,内蒙古各族各界群众5万多人在呼和浩特体育场隆重集会,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发表讲话指出:“60年前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是我们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个范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大创举,是我国民族关系史上的一座丰碑。”这里的“创举”是指( ) A.民族团结 B.民族平等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各民族共同繁荣 答案:C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最突出的变化是( ) A.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经济建立和发展

B.人民政府给予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支持更大 C.改革开放政策在农村和城市广泛实行

D.大部分地区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A、B、C三项都属于发展经济的具体措施,D项是其成就,也是最突出的变化。

4.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最早建立的省级自治区是( ) A.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能力。西藏自治区建立于1965年,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于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立于195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立于1958年。

5.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是怎样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的?

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只要把教材的相关知识加以梳理即可回答。

答案: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废除剥削制度,消灭阶级压迫,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1958年后,少数民族先后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人民政府从财力、物力和人力上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少数民族地区也实行改革开放,大大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也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选择题

1.我国少数民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主要是通过( ) ①民主改革 ②土地改革 ③习俗改革 ④民族区域自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A。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以后,党和政府根据少数民族的意愿,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民主改革通过和平方式废除了剥削制度,消灭了阶级压迫,建立

起社会主义经济。1958年以后,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2011年湖北孝感第一次统考)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满足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党和政府( )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原则 C.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 D.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

解析:选A。B项是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政策,C项是建国初期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具体措施,D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一步落实民族政策的做法。而“当家作主的愿望”是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要求,所以正确答案是A。

3.胡锦涛主席为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题写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贺幛。这幅贺幛的内容体现了党和政府一贯坚持( ) A.我国基本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B.中共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指导

C.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和“一国两制”的方针

D.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答案:D

4.右图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50周年大庆徽标“腾飞宁夏”。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有( ) ①在此地曾建立了少数民族政权——西夏

②元、明时期,随着商贸交往、人口迁徙和民族融合,回族开始形成 ③1958年设立宁夏回族自治区以满足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④横穿宁夏的包兰铁路建成于十年“文革”时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横穿宁夏的包兰铁路建成并通车发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不是十年“文革”时期。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一步发展民族经济的主要措施是( )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 C.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 D.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审题时特别要注意时间限制。A、B两项易排除,D项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党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一贯措施,C项才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主要措施。

6.歌手韩红唱道:“„„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冈,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歌中的“天路”指( ) A.兰新铁路 B.宝成铁路 C.成昆铁路 D.青藏铁路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理解歌词中的有效信息如铁路通往“雪域高原”和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可判断出是通西藏的铁路,即青藏铁路,故选D。 7.

右图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 )

①民族团结原则 ②民族平等原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 ④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考生阅读阐释历史图片,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考查对民族政策和原则的理解认识。人民币背面图案中的文字既有汉字又有少数民族文字,由此可得出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等信息,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则无法显现,所以应排除③。

8.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 A.《共同纲领》封面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解析:选C。《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于1954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结合题干分析可知C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2:(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的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2,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及目的。

答案:(1)时间:1949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的。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2)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