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雕版印制《金刚经》 C.用灌钢法制作钢刀
B.火药武器用于战争 D.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解析 雕版印制《金刚经》出现在868年。唐朝末年,火药武器用于战争。南北朝时期,用灌钢法制作钢刀。北宋时期,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故C项最早。 答案 C
2.(2013·南通模拟)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认为“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
动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科技成就是 (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解析 考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四大发明中涉及化学、矿物学等与道家有关的就是火药了,选择C项。 答案 C
3.1965年在浙江温州市市郊白象塔内发现了《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印本残
页。经专家考证定为1103年前后的活字印刷本,美国芝加哥大学钱存训博士称此为“迄今发现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该残页证明 ( )。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 B.温州具有广泛应用活字印刷术的客观条件 C.北宋时期曾经用活字印刷术来印制佛经 D.泥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印刷佛经的唯一方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探究能力。“迄今发现存世最早”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没有必然关系,也不能说明温州具有广泛应用活字印刷术的客观条件。 答案 C
4.(2013·安溪、德化联考)《贞观长歌》是我国当代著名电视剧,塑造了唐太
宗李世民及其开国功臣魏征、房玄龄等杰出人物形象。下列有关虚拟景象,有可能出现在该电视剧中的是 ( )。
A.唐太宗聚精会神阅读《西游记》 B.御书房里悬挂着《清明上河图》 C.宰相房玄龄用楷书撰写政事奏折 D.魏征高声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
解析 《西游记》出现在明末清初;《清明上河图》出现在北宋,“大江东去浪淘尽”是北宋词人苏轼作品,故A、B、D三项均不会出现。 答案 C
5.(2013·福建三明一中月考)下图是品牌中国产业联盟(BCIU)的标志,其设计
灵感来源于 ( )。
A.小篆
B.文人画
C.京剧脸谱
D.草书
解析 题中标志在构图上最接近京剧脸谱的简约画法。 答案 C
6.(原创题)2012年暑期电影《画皮Ⅱ》讲了西汉
和亲的故事,下图是电影中一捉妖大师的《妖典》手册,对此手册描述正确的是 ( )。 A.书影中的字体是楷书 B.可能采用了活字印刷技术印制 C.此手册采用的是“蔡侯纸”
D.手册中的绘画能够达到“写意传神”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西汉和亲”,四个选项中必须符合“西
汉”才是正确选项,秦汉时期的绘画特点是“写意传神”,故选D项。A项出现在魏晋,B项出现在北宋,C项出现在东汉,皆排除。 答案 D
7.(改编题)“秉持公心,指谛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鲁迅先生评论
的这部小说是 ( )。
解析 回答本题关键是“指谛时弊,„„尤在士林”,说明这部小说对封建社会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现象进行揭露、批判。分析四部小说,本题选C项。 答案 C
8.(2013·福州模拟)《说文解字·序》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
篆,„„八曰隶书”。《汉书·艺文志》亦载:“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以上材料反映了
( )。
A.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 B.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 C.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 D.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
解析 根据题干“隶书矣„„施之于徒隶也”分析,D项符合题干意思。A项不符合题干内容,B项史实错误。C项不符合题目内容,隶书出现的先后顺序颠倒。 答案 D
9.(2013·福建晋江月考)诗能入史、证史。有不同的研究者在自己论文中都引
用了《卖炭翁》中“两骑翩翩来是谁?黄农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的诗句。下列各项分别是他们研究论文的主题,请据此判断其中引用不当的最有可能是 ( )。
A.封建时代社会下层人民的生存状况 B.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艰难 C.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价值 D.唐代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低下
解析 从材料中“一车炭,千余斤,„„充炭值”的诗句表明宫廷对百姓的剥削;下层老百姓受到欺压,而不是体现商人社会地位低下。材料也描述了封建剥削下商品经济发展艰难。白居易的诗歌反映了现实的生活状态,故D不正确,A、B、C正确。 答案 D
10.(2013·皖南八校联考)郑绩在《人物画论·肖品》中评论道:“写其人不徒
写其貌,要肖其品。何谓肖品?绘出古人平素性情品质也。”下列与郑绩所评论的绘画风格一致的是 ( )。
A“振笔直遂”,“追其所见”
B.“胸有成竹”,“差之丝毫而失之千里” C.“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 D.“钩勒工细,良工苦心”,“九朽一罢”
解析 根据题干所说郑绩在《人物画论·肖品》中反映的是画家注重意境情趣,应该属于文人画的范畴,故应选择C项。 答案 C
11.(2013·湖北七校联考)宋代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即以一万卷书、
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号。由此可知,“六一居士”的取号 ( )。
A.表明住地和志趣
B.是在发思古之幽情
C.抒发使用者的某种情操 D.意在炫耀个人的才学
解析 材料中没有出现欧阳修的住地和志趣,也没有抒发思古之幽情,更不是炫耀个人的才学,所以排除A、B、D三项,选C项。 答案 C
12.(2013·金华十校联考)《淮南子·本经》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
鬼夜哭。”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
①引文中的“书”为甲骨文 ②材料反映了仓颉造字的传说 ③材料属于神话传说,毫不可信 ④引文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字发明的影响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 ①④
解析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大意是:仓颉创造文字的时候,天上落下粟米,鬼在夜里啼哭。分析各选项,②④项正确,第①项错误,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形式,不能表明材料中的“书”为甲骨文;第③项神话传说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是研究人类早期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风俗习惯等很重要的文献资料。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千年中华文明成就辉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成为中国向前发展的包袱。万里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但也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对外交往。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南北,但这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满足了专制者游玩的需要。运河往来最多的是官吏们的游船和运送皇粮的漕船。
材料二 中国拥有“四大发明”,这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是罗盘针可以导航亦可看风水;火药可以制造喜庆的鞭炮亦可制造杀人的武器。更为关键的似乎是文化的取向,郑和下西洋早在哥伦布诞生之前,但其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开辟国际贸易„„
材料三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的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
篇子曰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西对比500年》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华文明的特征,并再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不能引用材料中的史实)。(10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说明四大发明没有起到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原因。(5分)
(3)科技在西欧和中国的不同作用说明了什么?(5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第(1)问,注意材料对万里长城、大运河、四大发明的认识可得出文明的特征。第(2)问,结合材料加以概括,“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信息。第(3)问,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回答。
答案 (1)特征:一方面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这些成就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例子:印刷术和造纸术可以促进文化新发展也可以用来大搞迷信活动;儒家思想核心是“仁”、“礼”,可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社会,也可以被统治者改造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
(2)封建统治思想的束缚和完备的封建制度;因循守旧、不思变革的保守心理。
(3)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14.(2013·南京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爽,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
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新因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6分)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信息可知统治阶级喜欢“赋”,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联系汉代大一统的社会现实回答“特征”。第(2)问,回忆宋代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等知识回答。第(3)问,从材料信息可知,明清小说受到不同阶层人士的欢迎,“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说明其影响力之大,据此回答“特点”。联系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特征回答“因素”。第(4)问,比较三则材料可知文学已经下移。从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角度回答“认识”。
答案 (1)现象: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受到上层贵族(王室)的喜爱。特征:大一统。
(2)原因:都市(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市民数量的增加(或民间娱乐的需要);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3)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
因素:君主专制的加强(或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黑暗);资本主义萌芽出
现;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4)趋势: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世俗化、通俗化)。 认识: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