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

来源:画鸵萌宠网


如何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

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积累,加剧了整个金融体系风险,动摇了国民和外国投资者对金融机构的信心,甚至引发金融危机。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总额中不良贷款的比重实际约达25%~30%,并以每年6%左右的速度递增,按20%计算,截至2002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已逾万亿。因此,化解我国商业银行的存量不良信贷资产,特别是进一步预防增量不良信贷资产的产生,已成为减少和降低金融风暴,形成良好金融秩序,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形成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原因

金融风险即在货币经营和信用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随机变化的影响,使金融机构或投资者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不确定性,及其资产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形成商业金融风险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体制政策上的,也有经营管理方面的;既有外部的,既有内部的,既有历虹的,也有现实的。从体制方面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金供给制和财税成革后的“拨改贷”所形成的银企依赖机制.使国有银行的大量贷款在国有企业中沉淀、呆滞,是不良信贷资产产生的历史原因;从政府方面看政府行为过大特别是地方政柑的过度f预,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机制名存实亡,造成信贷资金财政化资本化.是不良信赞资产形成的外部匣因;从企业方面看,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尚未彻底转换.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火部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低下.是不良信贷资产产生的根本原因;从银行方面看,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非市场化硬缺少健全的信贷约束机制,是不是信贷资产产生的直接原因。

综合我国金融业现状.形成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原因大致可分四个方面。

1、社会性因素:

自先,在社会化政革和经济体制转换的深刻变化中,社会道德税、价值观体系也在发生嬗变。人们在“拜会主义’的思潮影响下.惟利是图,卣目追求个人享乐.疯狂贪婪,铤而走险使行贿受贿贪污腐败现象叫处蔓延,金融诈骗、抢劫盗窃的犯罪活动更加猖獗;其次,我国民众现金积累迅速增加,投资意识增强,但法制观念淡泊,缺乏风脸意识。非法集资案在全国屡见不鲜,使一些缺乏风险意识的民众惨重,甚至血本无归,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第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金融运行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利用计算机系统非法窃取巨额资金及利用计算机病毒对银行计算机系统的破坏都使银行面临新的、复杂的巨额风险。

2、经济型因素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在改革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我国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和经济秩序较为混乱的时期。非法的、不正规的信贷融资业务使相当一部分商业银行卷入其中,资金套牢,不能自拔;其次,我国资金市场不完善,企业过度依赖银行的间接融资.使整个社会的经济风险集中在银行。第三,企业的“三角债”现象严重使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第四,我国金融工具相对单一,商业银行经营业务没有实现多元化,信贷资产中90%以上是贷款,造成风险集中。第五,中介评估机构不完善,评估标准不统一,评估法规不健全,受利益驱动为企业提供虚假评估报告,导致商业银行决策失误,形成损失。

3、体制性因素

首先,经济法制不继全,部分企业无“借、用、还”的观念,甚至通过转移资产、破产等方式逃避银行债务;其次,国有资产产权责任不明确,行政干预、首长点贷、人情贷

款现象非常普遍;第三,央行监管需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商业银行缺乏强有力的监管;第四,市场准入管理不严,市场内部混乱。不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获准成立,效率低下、信誉状况差的金融机构未淘汰,盲目无序竞争、资金不足、高负债经营部带来较高的经营风险;第五,部门、地方利益的矛盾冲突,导致地方政府和金融部部门为维护自身利益放松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甚至袒护少数违规经营苦。

4、管理性因素:

管理状况混乩是导致金融风险较高的直接原因。首先.商业银行经营指导思想的风险意识和经营观念尚未转变,缺乏程序化、制度化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盲目扩张,增没网点,不计成本,不计风险进行所旧的“业务新”;其次,商业银行之问不正当竞争,高息拦储、账外经营造成大量资金去向不明,支付出现困难;第三,风险观念淡泊,负债和资产业务高度集中于少数客户,走款时造成经营大波动,贷款集中造成银行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第四,商业银行一级法人体制不继全,过度授权、缺乏制衡,对造成风险的责任人无严格的处罚措施。

二、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的措施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现状,为使我国商业银行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实现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最佳统一,真正成为有较高管理水平、较好经济效益和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商、商业银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

1、规避风险。 对风险事件存在与发生的可能性,采取屯劝放弃和拒绝实施的措施回避风险。首先,做好贷前调查和信用分析工作,避免¨资信差的借款人和风险大的项目提供贷款;其次,控制存款、贷款比重,提高流动性,注意贷款期限与负债期限的结构匹配;

第三,在贷款币种与利率选择上规避风险,经济紧缩期采用吲定利率,通货膨胀期采用浮动利率,外汇业务中采用“收硬付软”、“借软贷硬”等策略规避风险;第四,坚持审贷分离原则,加强贷后捡查工作,避免贷款挪用等不能如期收回。

2、分散风险。 在银行经营过程中,将风险分散到彼此独立、不问性质、不同类别的业务,避免由于主观原因影响其他业务收益,把风险控制在能够承担的范围之内。即开展存、贷、汇业务同时扩大中间业务。对贷种类、贷款对象、贷款投放实行多样化,扩大担保贷款,减少信用贷款。在债方面采用不同方式和途径。建立入型计算机银行业务处理系统,防止因自然灾害造成银行计算机业务资料丧失。

3、风险转移。 银行存款贷款业务进行投保,把银行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在风险比重上升盱将高风险资产转让出去,长期利率上升时,将长期证劵转让出去,通过合法的交易方式和业务手段,将风险尽可能转移出去。

4、补偿风险。 建立风险损失保证金,对风险损失采取事先补偿措施,将风险报酬预先计入成本。

5、抑制风险。 对风险资产实施保全,在承担风险后,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风险恶化,争取化解风险,尽量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

万丈高楼起于平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金融风险的形成,都是在日常工作中,疏于防范,日积月累,终成大患。金融风险资产的成冈是复杂的、多变的,我们可以采取经济、行政的手段进行短期的化解和防范,但要从根本上消除诱发金融风险资产产生的各种因素还需从法律角度建立一套内外结合、纵横统一的防范机制,为依法治理金融,确保金融业的良性循环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保障金融业长治久安,避免和降低金融危机的发生,最终

达到社会经济秩序稳定、健康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