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 迤袅 简氽 内蒙古通史 的写作 【991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系曹永年教授组织 筹划撰写 内蒙古通史 。1998年,在时任副校 冻中永教授的支持下, “内蒙古通史”被确定为 豪古民族教育研究中心”的重大项目,极大地推动 豪古通史的撰写工作。2002年, 内蒙古通史 第 院稿。2003年,启动第二、三、四卷的撰写工作。 }, 内蒙古通史 项目得到了夏日、义都合西格 向大力支持。2007年l0月,四卷本 内蒙古通史》 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 卷本 内蒙古通史 的写作,采取了由分卷主编提出写作大纲,编委会统一研究写作大纲,作 各按照写作大纲写作,主编和分卷主编认真审读书稿,分卷主编统一本卷文稿,主编统一四卷文 号式,保证了内容的系统性和文字风格的一致性。尤其是主编,逐字逐句审读了150; ̄字的书稿。 内蒙古通史 的主要内容 《内蒙古通史))共分四卷,150万字。第一卷撰写从远古时代至隋唐时期的内蒙古;第二卷撰写从 夏至明代的内蒙古;第三卷撰写清代内蒙古;第四卷撰写民国时期的内蒙古。每一卷都从内蒙古 l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环境、社会等方方面面展开描述,力求展现1949年以前内蒙 的历史全貌。 !!j卷本《内蒙古通史 勾画了五六十万年前大窑文化以来,特别是自秦统一和匈奴在内蒙古建立 以来,内蒙古历史发展的轮廓。阐明了两千多年以来,生息于内蒙古大地上的各民族之间,内 与中原地区、与中原王朝之间,虽然有过隔阂、有过矛盾,甚至有过流血冲突,但是在历史长河 都是暂时的、局部的,是支流;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的和平、友好,相互交往、相互渗透融 同发展,才是主流这样一个基本线索。它阐明了今天内蒙古地区作为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 族团结、社会繁荣,是长期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样一个基本思想。 。\ (一)学术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的史学工作者在元史、蒙古史和北方民族史领域里取得许多引人注目的 成就,受到了国内、国外同行的重视。然而内蒙古地方史的研究却明显滞后。上世纪五十年代,曾有 余文庵、陶克陶的以“内蒙古发展”为名概要、概述问世,其实只是北方民族史和蒙古史的简编。内 蒙古地区自跨入文明的门槛以来,始终是以游牧民族(十三世纪以后是蒙古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家 园。民族史阐述特定民族的发展历史,而地方史的任务则是以地域为范围,探讨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 所有民族的发展历程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民族区域地方,这两类著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四卷本 内蒙古通史 是在没有前人同类成果可以借鉴情况下完成的,第一次构建了内蒙古的地方史框架, 具有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必将促进内蒙古地方史的研究工作。 内蒙古通史 的许多内容,是对此前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清理,认真学习基础上,予以充分 借鉴、吸收,并有所发展的结果。 (二)现实意义 第一, 内蒙古通史 运用实证方法,在查阅丰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以具体的历史事实归纳出 “民族融合与发展”是内蒙古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内蒙古历史的论点,为今 天的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富有说服力的素材,有助于促进内蒙古的民族团结和祖国边疆的稳定。 第二,今天的内蒙古是历史内蒙古的发展。 内蒙古通史 是认识、了解今天内蒙古的一面镜 子,有助于全区人民对内蒙古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认识,为正确决策提供了参考资料。 第三, 内蒙古通史 的写作和出版是对内蒙古党委和政府提出的建设“民族文化大区”方针的 积极响应,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产品。 第四, 内蒙古通史 的出版是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学科的一个很好展示,同时锻炼了内蒙古师 范大学历史学的教学科研队伍,推动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历史学学科建设。 著名的清史研究专家戴逸先生欣然为 内蒙古通史 作 序,原内蒙古政协副主席夏日先生、蒙古史研究专家义都合西 格先生、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陈中永教授都为本书作了 序。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为 内蒙古 通史》题写了书名。2007年】oB 16日,四卷本 内蒙古通史 举行了隆重的首发仪式。内蒙古地区从事历史学研究的学者与 会,郝维民教授和薄音湖教授主题发言予以祝贺。区外著名的 中国现代史研究专家魏宏运教授,清史专家成崇德教授均应邀 参加会议并致贺。内蒙古电视台新闻频道做了报道。 光明日 报》发表了书讯。此外 内蒙古日报 、 北方晨报 等内蒙古地区的大小报纸都做了热情洋溢的报 道。2008年((内蒙古通史》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第二届政府奖一等奖,获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