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教案教学设计

来源:画鸵萌宠网


《文言文二则》精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反复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朗读语感。 2.能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梳通文意;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4.领悟本文一事一理的写作方法,明白做事需向内行人请教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了解课文,知晓文意。 【教学难点】

1.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2.领悟本文一事一理的写作方法,明白做事需向内行人请教的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古曲《高山流水》。

听着这优美的乐曲,使我们很自然的想起钟子期与俞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 。

今天我们学习《伯牙鼓琴》,让我们一同去见证伯牙和子期之间那种令人敬仰的情谊吧!

出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 zāi wēi xián 哉 巍 弦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3)开展读字游戏:开火车读 (4)图片认读生字 琴弦 巍峨 3.重点字词

志 :心志,情志。 鼓:弹。

志在太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好啊。 少选:形容极短的时间。

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4.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听他弹。伯牙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峨的大山!”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并发誓终身不再弹琴。

他认为这个世上没有值得再为之弹琴的人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让我们把这些字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1.走近作者

列子,名列御寇,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是中国道家和哲学史上的著名人物。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2.了解人物

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是一名樵夫。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4.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5.划分节奏: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6.整体感知内容。

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 (1)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伯牙鼓琴》文章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2)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层(前三句话):伯牙遇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层(最后一句话):伯牙失知音,悲痛欲绝。 (三)生字书写 出示生字: 哉 弦 巍

1.记生字:开动脑筋记生字。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总结: (1)生字归类 游戏:送字宝宝回家 左右结构:弦 哉 上下结构:巍

(2)加一加:熟字加偏旁 山+魏=巍 弓+玄=弦 2.指导写字:

(1)师范写,重点指导“哉、弦、巍”并讲述,组词、造句、指导: 出示生字:哉:斜钩要舒展。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弦:左小右大,两个部首要相互关照。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巍:山字头不要写的太大。 组词、造句

(2)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提醒写字姿势。) (3)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严格按笔顺描写。

(5)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三、精读感悟

(一)同桌合作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用文中词语概括故事的主要意思?阅读课文,你还读懂了什么?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课文最后一句“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二)探讨、交流、回答。

(1)用文中词语概括故事的主要意思? 明确: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2)认真阅读课文,你还读懂了什么?

A.我读懂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B.我读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C.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D .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3)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4)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我们会说: 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我们会说:

“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5)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么赞美他?

仿佛清风徐徐,流水潺潺、鼓声阵阵、马蹄哒哒…… 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

教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这就是── 知音。

(6)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 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7)当他没遇到锺子期,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 、寂寞、忧虑、渴望、……

(8)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9)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10)课文最后一句。“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A.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B.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三)合作、交流学习:

通读课文,思考: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课文的主题是什么? 交流、回答:

(1)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2)课文的主题。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主人公伯牙和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一>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四、课堂练习

1.《伯牙鼓琴》的主要人物是___和___。 相传他们是___时期的人。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__”,用“___”比喻___。

2.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巍巍乎若太山。 (2)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五、课堂小结

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才能真正理解。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才是真正的知音啊!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课文。 七、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列子》 寓意 俞伯牙

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钟子期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习检查,巩固生字: 1.复习检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伯牙鼓琴》,再来看一下加点字怎样解释? (1)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

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回顾一下课文,说说课问主要写了什么事?

《伯牙鼓琴》文章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3.播放故事《戴嵩画牛》。

听了这个故事,我们个人更想知道苏轼笔下的《书戴嵩画牛》是怎样的情节?好,让我们走近课文 ,听听牧童是怎样说的?

出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 zhóu jǐn pù yǐ 轴 锦 曝 矣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3)开展读字游戏:开火车读 3.重点字词

处士:本指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后来也指未做官的士人。 所宝:所珍藏的宝贝。

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拊掌:拍手。 搐:收缩。

股:大腿。 乃:却。 掉:摆动,摇。

谬:错误。两牛相斗时,多是“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

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4.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数以百计。

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斗牛图》,他尤为珍爱,他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

有一天,杜处士晒字画,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斗牛图》,拍手大笑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牛相斗时,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

杜处士笑笑,认为牧童说得对。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织工。”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让我们把这些字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1.走近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3.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4.划分节奏。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5.整体感知内容。

请大家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书戴嵩画牛》讲杜处士晒著名画家戴嵩的画遭到牧童拍手大笑的故事。 (三)生字书写 出示生字: 轴 锦 曝 矣

1.记生字:开动脑筋记生字。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总结: (1)生字归类 游戏:送字宝宝回家 左右结构:轴 锦 曝 上下结构:矣

(2)加一加:熟字加偏旁 车+由=轴 日+暴=曝 (3)换一换:熟字换偏旁 轴-车+氵=油 曝- 日+氵=瀑 锦-钅+纟=绵 2.指导写字:

(1)师范写,重点指导“轴、锦、曝、矣”并讲述,组词、造句、指导: 出示生字:轴:左小右大,“由”写的要舒展。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锦:左小右大,“巾”的竖是悬针竖 。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曝:左小右大,“暴”最下边的横要长一些。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矣:上小下大,最下边的横要长一些。

组词、造句

(2)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提醒写字姿势。) (3)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严格按笔顺描写。

(5)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三、精读感悟

(一)同桌合作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哪句话写出了杜处士对这幅画的珍爱?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有什么反应?牧童诗怎样评价这幅画?从他的理由可以看出牧童的什么精神?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也笑了,他是怎样的心理?

(二)探讨、交流、回答。

1.哪句话写出了杜处士对这幅画的珍爱?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2.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有什么反应? 拊掌大笑

3.通常人们看见戴嵩画的牛会表现出怎样? 惊叹,夸赞戴嵩画得好。

4.牧童诗怎样评价这幅画?他的理由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观点:谬矣!

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5.牧童是怎样知道斗牛的样子的?

因为牧童经常观察斗牛,熟悉斗牛的样子。

6.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表现:处士/笑而然之

可见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7.牧童为什么“拊掌大笑”?

戴嵩画的牛,两牛牛角冲撞,相斗正酣,而牛尾摇摇摆摆,似很悠闲。牧童看到此画,根据他的经验,牛在相斗时两角发力,尾巴应该夹在两条腿之间,不可能摇晃起来的,画作违背了生活实际,加之他是一个天真无邪,无所顾忌的孩子,所以会“拊掌大笑”。

8.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也笑了,他是怎样的心理?

杜处士“笑而然之”,是在牧童指出《斗牛图》中的谬误之后,他的笑既有化解尴尬的意味,也包含了对牧童的赞许。

9.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二)合作、交流学习:

通读课文,思考: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课文的主题是什么? 交流、回答:

(1)说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2)课文的主题。

《书戴嵩画牛》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斗牛图》中有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因事求人,不要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四、课堂练习

1.《书戴嵩画牛》一文的作者是_____代________。文中的戴嵩是_____代著名的_________ 。文中的《牛》指《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懂得: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课文。 六、板书设计

丁香结 精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潇洒、朦胧”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件、图片和文字内容,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深刻的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作者豁达的胸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丁香的图片。

2.导入新课:文学作品中的花草树木大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松柏喻指傲岸长青,梅花象征高洁坚强,牡丹代表富贵端庄,菊花寓意高雅傲霜……今天我们将一起去了解另一种花——丁香,体会一下作者赋予了它怎样的品格。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缀、雅、拙、薄、恍”这些生字时,可以通过形近字比较的方法;学习“幽”字时,可以通过猜谜的方法;学习“糊”这

个生字时,可以通过同音字比较的方法。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缀”的左窄右宽,右部四个“又”紧凑。 “幽”的“山”要宽些,中间竖画宜长。 “雅”右边的“隹”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案”的“木”稍出头,横略短,突出“女”的长横。 “拙”的左窄右宽,右边中间的竖一笔写成。 “薄”的“艹”要有覆盖之势,下面部分写紧凑。 “糊”的中部笔画较少,左右所占空间大。 “恍”的“忄”应先写两点,再写中间的垂露竖。 易错提示:

“拙”的左边是“扌”,不是“口”。 “薄”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叕:缀(点缀)—辍(辍学)—掇(拾掇) 隹:雅(文雅)—准(准备)—雄(雄壮) 出:拙(笨拙)—茁(茁壮)—咄(咄咄逼人) 胡:糊(模糊)—湖(湖水)—葫(葫芦)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在文中标出) 明确:全文共有11个自然段。

(2)课文可以划分为几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3):主要写丁香花的颜色、气味、形状。第二部分(4~6):主要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读了课文后,让我们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

写丁香花的?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下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来解答这些疑问吧!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点缀 幽静 优雅 方案 笨拙 单薄 模糊 恍然 花蕾 衣襟 怨恨

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将带着之前的疑问,跟随作者,去深入了解丁香花。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一部分(1~3)。 (1)第1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

(2)赏析句子“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明确: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丁香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枝丫伸出宅院的调皮、可爱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之情。

(3)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校园里的丁香花。 (4)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作者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5)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明确: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

(6)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明确:①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②颜色:紫色、白色。③气味:“淡淡的优雅的甜香”。

2.学习第二部分(4~6)。 (1)第4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细雨中的丁香。

(2)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

明确:特点: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细雨迷蒙中朦胧绰约、紫色和白色相互渗透交融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作,十分新奇而贴切,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在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3)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诗句?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几句以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说明丁香在古人的眼中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诗句,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丁香结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为读者开拓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4)第5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丁香结”这一说法的由来。

(5)“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丁香小小的花苞比作衣襟上的盘花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苞的特点。

(6)第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3.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明确:美丽、高洁、愁怨。

4.丁香结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明确:象征意义: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人生中不顺心的事)。作者把丁香

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5.“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明确: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丰富多彩。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自己的豁达和睿智向人们传递对待人生和生活的积极态度。

6.简要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巧用比喻,形象生动。如“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一句将细雨迷蒙中朦胧绰约、紫色与白色相互渗透交融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作,十分新奇而贴切,表现了雨中丁香色彩仿佛在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再如“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一句将丁香小小的花苞比作衣襟上的盘花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苞的特点。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有的宅院里探出________,________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________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________

明确:半树银妆 星星般 窥着 (2)思考:本文的中心主旨是什么?

明确:文章主要写了作者看到的城里、城外校园里和自己家屋外的丁香花,由古人的诗词联想到丁香结并悟出丁香结的说法由来,告诉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

2.总结。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生

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优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我们既要有赏花的情调,又要有解结的心志。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