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剪纸中的人文情怀

来源:画鸵萌宠网


剪纸天下太平的人文情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地飞速发展,我国民间美术面临着许多挑战。老一辈的民间美术师一天天减少,而年轻一代没多少人对民间美术感兴趣,甚至有些民间美术已经后继无人。剪纸就是其中之一。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装饰性强,样式千姿百态,形象生动而广受人民大众的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蕴含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随着历史的进程,许多民族的、传统的东西被渐渐淡化、湮没了。然而,真正文明的标志应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存,共同发展。愿这棵古老的艺术之树常绿常新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剪纸介绍 (一)剪纸的定义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和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区别在于,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 剪纸从色彩上分,有单色剪纸和套色剪纸。用一种颜色的剪纸刻出来的作品就叫单色剪纸,它如同版画中的单色木刻一样,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这类作品显得十分朴素大方。而套色剪纸则是用不同颜色的剪纸刻出来的

作品,这种形式并不常用,但是看起来生动形象。 (二)剪纸的历史

我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6世纪),在此之前是有没剪纸艺术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幕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

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除南宋以后出现的纸扎花样工匠外,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的队伍,还是那些农村妇女。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 二﹑剪纸天下太平设计 (一)灵感来源

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来多种吉祥物,把约定成俗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剪纸的表现语言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托物寄语,借用那些约定成俗的观念化形象,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吉祥幸福的期盼。率真至美的剪纸造型,来源于原始的视觉思维方式和民间审美观念;来自于有程式体系和意象造像组成的独特造型体系;来自于中国的本原哲学和世界观,更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所以,我选择了以下几种素材。

1.世纪宝鼎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仍然有些地区存在不安定。和平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在联合国成立五十年之际,我国赠送的世纪宝鼎正是我的灵感来源之一。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代表着天下稳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以鼎来表达对生命的渴望,爱护生命,颂扬生命,表现生的欢乐,对生命的崇

拜成为人们虔诚的信仰。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 2.吉庆寓意的题材

民间剪纸在题材上的一大特点是采用托物寄情的寓意手法。我的设计中运用了以下几种:

谐音法——以音象形的表现手法。梅花:梅花分五瓣,梅花比喻\"福、禄、寿、喜、财\"五种福,蝙蝠:借\"福\"之谐音,寓意幸福,如五福捧寿、福从天降。

象征法——借某一物象来表示一个概念,使人产生联想。如桃子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鸳鸯象征爱情、松树象征长青不老、牡丹象征富贵、喜鹊登梅象征喜事临门„„

中国民间的吉祥剪纸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些包容有着丰富的民俗和生活内涵,它是对许多种民间美术表现形式的浓缩和夸张,因而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民间艺术的造型规律、创作构思及作品的形式特征。

从贴在窗棂上的“窗花”和贴在门楣上的“门笺”,到祭神祀祖的“供花”和婚嫁喜庆时的“喜花”、“礼花”;从美化环境的“炕围花”、“顶棚花”,到用作刺绣花

样的“鞋花”、“荷包花”,寓意吉祥的剪纸,深深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思想和情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继续应用这些吉祥图案的剪纸时,其中所蕴含的意义也随之有所升华,选择的内容也随之变化。

在这次设计中,我便加入了和平鸽﹑橄榄枝和联合国国徽。众所周知,

这些都是代表和平﹑发展﹑团结﹑互助。

总之,这些素材都都表达了对和平的热爱,共同发展,天下一家亲的美好愿望。以剪纸的艺术形式表现,整个设计不但极具中国特色,显得朴实无华,美观大方,而且主题鲜明,立意深远。

(二)形式美在剪纸中的体现

1.对称与平衡

对称与平衡造型,是形象呈

现的状态形式。作品中鼎,鸽子,花朵等沿着中心线左右配置。整个画面显得稳定,庄严,整齐。 2.节奏与韵律

节奏是借用音乐的术语,韵律是借用词的术语。他们都是运动过程中秩序的连续。构成节奏有两种关系。一种是时间关系,指运动的过程,二是力的关系,指强弱的变化。在图案上,节奏是条理与反复的组织原则的具体体现,是以一个或一组纹样为单位,作反复,连续,有条理的排列所形成的。作品外边的花朵,波纹纹样各排列成一个圆形的二方连续,三个圆大小不一,在逐渐变化的过程中包含着统一的因素,形成赏心悦目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3.对比与调和

对比与调和是反映事物内在矛盾的两种状态,对比是一种变化的表现形式,调和则显示出了一种统一。对比由显著的差异形式的因素互相结合达到相互存托的效果。作品中各种线条的粗细对比,曲直对比,大小对比,图案的形状对比使画面生动形象,富有生命力的感觉。调和使它们不杂乱无章,都同一在画面中,达到适合,安定的效果。二﹑点、线、面在剪纸中的情绪特征

(三)点、线、面在剪纸中的情怀特征

1.点

作为绘画艺术中的最小视觉元素和语言元素,它的产生是必然的。“点”在现代几何图形中没有长、宽、厚,而只有位置。“点”在剪纸中的运用是广泛的,可以理解为是对画面的一种说明,“点”没有本身的长、宽、厚的限制,只有位置的几何图形的这种特征,使它对画面产生的视觉冲击,对活跃画面气氛,平衡画面组成显的那么不可或缺。它同时也丰富了画面的层次,“点”的各种形式的排列可以产生不同肌理效果的“面”,这时点作为装饰绘画里略显单一的表达语言开始活跃起来,这是“点”作为画面语言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段,同时也是艺术家的一种思维组合形式的体现,作为剪纸中最小的语言单位它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的流露,同时“点”作为一种符号,也就传达给我们一种独特的视觉信息,就像一段悦耳乐曲的音符,传达着一种视觉的慰藉。 2.线

“点”在空间里连续移动所产生的轨迹,使人类在视觉上抽象出“线”的存在。当我们欣赏一幅剪纸作品时,“线”把画面中停留的那种瞬间的情感连接成一片,使我们的情绪潜移默化的随之流动着,这种情绪的流动是发自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个“点”任意移动所构成的图形,可以划出直线和曲线的痕迹。“线”作为几何学中的定性,比“点”的表达意象程度丰富的多。作为构成剪纸的主要语言元素,艺术家赋予了线条灵性,意象的表达着艺术家的感情历程,剪纸中所传达的那种阴阳相生相克的视觉冲击,被线条分割、连接、融汇的那么自然与完美。对于剪纸中的线条而言,它是依附于形体之上的,同时线条也会独立于形体之外,而充分的表达着其自身的形式美。其一,线条依靠形体的变形,变形而不破形,筐形而不媚形,变形使得线条显得不过于呆板而富于变化,同时也产生了线条的自身韵味和装饰性。其二,靠线条本身的组织、结构,线条的穿插关系以及虚实浓淡的变化,关键在于线条对于形体而言结合的和谐,且富于形式的美感。最重要的是变形后的形体能够很大程度地表现对象,更能抒发内心的那种装饰情绪,和追求那种独到的装饰性及风格。 3.面

从客观的角度来讲唯一存在于我们所处环境中的,真实存在的只有我们称之为“面”的视觉元素。与点、线等造型元素性质相比较,面的表现更占优势,任

何点、线的扩展延伸都以面的形态出现,所以面在构成画面时以较大的形态出现,充分发挥其不同的量感,影响着整个空间的意味。剪纸中的面可以分虚面和实面,不同的面质给人不同的感受,同时在画面中创造着不同的空间感观,反映着创作者不同的情感思绪。在作品中,红色的鼎和全球图形成实面,而橄榄枝和鼎上的装饰图案形成虚面,这种虚实对比打破了背景空间的单调。在背景之间,主题图案之间,以及主题和背景之间应用了不同的实面和虚面构成了不同的亮度层次,形成了丰富的节奏感,同时不同的实面虚面表现的量感各有不同,充分传达了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人物和思想。这些面已成为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媒介,一种比文字更能透析心灵的语言,是心灵的表述,是一种装饰的表达。

正是前面所述的这些,它们的形成是人类主观要对所处环境,加以主观记录或客观的再现而产生的,不仅仅是人类生理视觉的需要,也是人类具有抽象思维的一种验证,还是我们内心活动的反映,那就是剪纸的创作者对待富足与幸福,祈求生命,热爱生命的观念总是怀有着坚定乐观的信念,绵延不断的希望。正是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理想的外在呈现。剪纸将这些吉祥寓意融入到各种民族事项活动中,来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实人类的生活。在民间剪纸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反映生产生活的画面,这些作品有着一个最大的相同点,就是对主体进行的夸大,大大的鱼,大大的辣椒,大大的蚕,大大的谷粒等,通过剪纸,人们虚构了美好的形象;来慰藉自己的心灵,来张扬人征服自然的伟大创造力,以期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并肯定人的力量,鼓舞人们继续奋斗的勇气。所透露出的人文情怀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而剪纸则如沧海一粟。尽管如此,我们仍能从中学到一些知识,譬如爱好和平,共同发展,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等等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