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供应链企业间信任机制的构建

来源:画鸵萌宠网
MARKET・市场经纬■—■■■ 供应链企业间信任机制的构建 文摩春鹏 一、供应链企业间信任的内涵 险的条件下对他人顾及自己动力的一种 面,信任必然要承担风险,充分信任的 信任关系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是 正面预期。一方面,只有在存在风险的 一方也必然会使自己在与被信任的一方 由风险决定的。信任是承担风险的意 情形中,信任才成为企业间关系的一 的关系中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因为被 图,信任行为则是实际承当的风险。据 种,信任关系的存在可以减少企业间彼 信任方是否按信任方的意愿行事决定了 此,可将‘信任”狭义定义为是在有风 此联系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另一方 信任的一方达到预期效果与否。由此, 强或削弱某一因素的行为形成耦合。对于远离平衡态的供应链 响就会依据一定的可能性传染给与其联系的成员,并可能沿着 系统,耦合使随机的小涨落有可能迅速放大,形成一个巨涨 供应链一直传递开来。当然,传染的可能性以及传染的严重程 落,使系统由不稳定状态跃迁到一个新的有序状态,从而形成 度与成员问联系的密切程度、成员的补救措施以及成员间信息 耗散结构。其中,盟主企业或关键节点企业的重大技术革新或 的沟通情况有关,供应链盟主企业的突变对整个系统的波及效 失误可能是以一种剧烈的、跳跃的方式发生的,即导致系统的 应当然也比一般节点企业的突变影响更大。通过波及效应,旧 突变。因此,自组织系统的演化过程是由渐变到突变的过程。 的供应链系统因突变而无序,供应链系统通过外来物质和能量 最后需要强调:涨落只是供应链系统发展、演化的诱因和 的加入发生熵减效应,最终自发地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即新的 契机,协同与竞争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才是系统演化的根本 供应链系统。 动力,而耦合使得供应链系统产生巨涨落并可能导致突变。 三、结束语 (三)供应链系统突变存在波及效应 供应链系统由于其开放性,与外界系统存在物质和能量的 一个开放的非线性的远离平衡态的系统,当外部控制参量 交换,因而总是处于平衡到非平衡再到平衡的动态演化过程 达到某个阈值时,在随机涨落的触发下产生的突变并波及系统 中,系统内部的随机涨落可以在熵减效应下不断弱化使系统平 中与之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其他成员,系统可以通过突变形成新 衡直至另一个随机涨落的产生,也可以通过非线性叠加形成巨 的更有序的结构或者成员通过自身努力分别加入不同新系统, 涨落最终形成突变,因而供应链系统是复杂、非平衡的自适 也有一些成员因系统破裂而衰亡。特定条件下这种突变还会波 应、自协调、自组织的有机经济系统。 及行业内其他供应链系统。 (作者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商务学院) 供应链系统中某节点企业出现突变时,这个突变引起的影 2008・22经济论坛69 ■■■_市场经纬・MARKET 除了成本因素之外,监督机制还会 带来供应链企业间的心理损失。因为监 解,也能预测出对方在未来事件中的行 新的风险随之产生。在相互依赖的情况 下,没有对另一方的依赖,一方无法取 为方式,而选择新的合作伙伴意味着企 业将面临较大的行为风险与合同风险, 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果。因此,信 任能够减少由选择新的合作伙伴带来的 行为风险与合同风险。 得利益。而当相互依赖的程度增加时, 风险和信任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风险 会变得更大,而信任却有可能变得更加 督的存在意味着对对方的信任不够,而 信任具有感染性,所以加强监督往往会 减少对方的信任,结果损害了供应链企 业间的相互信任,损害了企业间的合作 关系。加强相互之间信任的培养则将促 进企业间的合作,改进企业提高生产与 脆弱。同时,信任与控制之间存在着约 束互补的关系,即在具有很强的信任度 的交易环境中,控制可以比较弱;但如 另外,信任可减少收集情报的环 节,也就减少由此产生的成本。这在复 果信任度较薄弱,则必须要求控制的力 度比较强。 二、供应链企业间信任的价值 可以说,凡是有合作的地方都需要 信任。信任是合作关系的基础。信任在 供应链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供应链管 理的目的就在于加强节点企业的核心竞 争能力,快速反应市场需求,最终提高 整个供应链的市场竞争能力。要达到此 目的,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培养企业间 的信任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信任在供 应链企业间合作关系中的价值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一)信任减少了供应链企业间的 交易成本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供应链 企业间属于委托代理关系(汪旭晖, 2007)。由于信息不对称、合同不完备 等原因,供应链企业间存在着诸如逆向 选择(由签约前的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 行为)、败德行为(由签约后的信息非 对称性而引起的行为)等问题。为了解 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合作伙伴进行有效 的激励和监督。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仅 有激励和监督是不够的。因为随着供应 链企业间合作关系的长期发展,要维持 同样的效果,激励成本与监督成本有递 增的趋势。而如果激励成本与监督成本 不变,则效果成递减趋势。培养企业间 的相互信任可以减少合作中所需的激励 成本与监督成本。信任因此被看作是新 竞争力的核心部分。 (二)信任可促进供应链企业间的 合作 7O 经济论坛2008・22 服务的柔性以及在不可预测的事件发生 时增强双方的责任感,务使努力谋求双 方的共同利益。因此,注重培养供应链 企业间的信任对于企业来说更为重要。 (三)信任可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快 速反应能力 首先,对供应链企业来说,信任意 味着遵守合同,即按时交货、按时付 款、保持一贯的高质量、严格遵守合同 条款。因此,相互信任减少了不必要的 摩擦与矛盾,减少了不必要的谈判与协 商,并减少由此引起的时间耗费。其 次,信任还意味着超越合同之上的灵活 性,即合作双方准备交换商业信息、承 诺非正式的理解、准备在任何时候就合 同条款进行新的谈判等。这种灵活性将 减少企业在应付突发事件中的相互推 诿,随之减少了企业在处理未预见的偶 然事件中的人力、物力、财力与精力。 最后,信任还意味着超越合同之外的灵 活性,即准备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帮助、 准备在执行合同的过程中有所出入、愿 意忽略偶然的缺陷。这种灵活性可以增 强企业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促进企业 间的融合。总之,相互信任提高了供应 链的快速反应能力。 (四)信任使企业不必重新选择新 的合作伙伴 如果两个企业认为它们是相互信任 的,就意味着它们对彼此的合作比较满 意,那么它们都没有必要重新选择合作 伙伴,也就减少了由此而产生的成本。 这对供应链的运作是有好处的。因为合 作时间长,合作双方对彼此都比较了 杂的委托代理关系中是不可少的。信任 能够减少详细说明和防止机会主义行为 的成本,鼓励更好的投资决策,保证迅 速灵活地对未预见的事件做出反应。这 就是为什么有些交易只需‘松散的”法 律条款和(或者)口头承诺,而不是像 古典合同理论所认为的那样严格的法律 条款。 三、供应链企业间信任机制的建立 要培养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信任 关系,必须要建立起能够促进相互信任 的产生机制。信任机制有三种形式:过程 型、特征型和规范型(林怡、张文杰, 2003)。每一种形式都不同程度地在供 应链企业管理人员的控制范畴之中。因 此,管理人员在设计和建设供应链的过 程中,必须分析和选择每一种形式的特 性和功能,保证产生机制与供应链的整 体目标相互吻合、相互适应,通过建立 信任产生机制来确保整个供应链形成协 l司效应。 (一)过程型机制的形成 行为的连续性决定了过去的行为对 现时及将来的行为有着不可磨灭的影 响。因此,长期持续、可靠的相互关系 往往会进一步强化为相互问的信任和依 赖。首先,在供应链成立之初,要建立 综合评估体系,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 在选择战略合作伙伴时,需要考察候选 企业的声誉、规模、经营业绩、资源能 力、在合作中所进行的个性化投资以及 其愿意共享机密信息的程度等方面的情 况,并以此作为指标体系,对各企业进 行综合评估,选择出值得信赖的企业作 MARKE1 为合作伙伴,为今后信任机制的建立打 的、并为各方所信任的文化基础。 着不确爿 下基础。其次,各成员企业应本着积极 (三)规范型机制的形成 面的控铕 合作的态度表现出对对方的信任,同时 要使每个成员的行为理性化,尤其 不可少自 也让对方了解自己的可信度。企业建立 要抵抗住外部的巨大诱惑,就需要在供 任必将严 自我可信任形象的策略性行为大致有以 应链内部建立一套阻止相互欺骗和防止 存与发届 下几项:一是加强与对方企业的个人接 机会主义行为的规范机制:一是提高欺骗 立了信f= 触;二是建立创造能力强、可靠性高、 的成本,使其欺骗行为无利可图,这可 得到保 公平交易的声誉;三是愿意合作与快速 以通过提高退出壁垒,提高成员企业间 争优势, 响应;四是对合作项目进行必要的前期 的不可撤回投资,阻止机会主义行为的 ‘共赢”。 投资;五是加入被社会认同的商业协 保护性合同等形式来完成。二是增加合 规 会、专业联合会等组织;六是建立良好 作的收益,吸引成员企业留在供应链当 程型信f= 的企业文化等等。最后,在供应链的运 中,这就需要增加供应链的整体收益和 的信任 作过程中,成员企业需要通过正式和非 正向激励措施,让成员感受到留在供应 螺旋上 正式的沟通渠道提高行为的透明度,不 链中才是最好的选择,这样对外部的企 2006)。 断地增强相互间的信任。在实际工作 业也具有吸引作用,有利于供应链的发 (1 中,信任关系的建立往往需要一个较长 展壮大。信任对于供应链的正常运作起 的过程,其间需要良好的沟通。只要供 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要供应链中存在 应链各方之间长期持续地关注沟通的改 善,关注高级管理层在生产和计划等职 能上的相互合作,以及随之确立的密切 的个人关系,那么供应链各成员之间的 相互信任度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 来越高。 (二)特征型机制的形成 供应链各企业所处的社会背景、自 身的企业文化等可能会有很大的差距, 如果这方面的差距越小,成员企业之间 就越容易了解彼此的思维及行为模式, 从而也就越可能形成一种具有明显特征 的、能够涵盖各方共享利益和策略并被 各方接受的共同文化。这种共同的文化 能够减少成员企业间的矛盾和冲突,强 化成员企业行为的连续性和一贯性,保 证相互之间的信任受到最小的干扰和破 坏。建立这种特征的文化,方法之一是 选择具有相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企业 作为供应链成员;方法之二是即使供应 链成员各方存在着文化差异,也应该采 用一种较开明的、宽容的态度对待不同 的企业文化,加强双方的沟通,逐步形 成一种能够为所有企业接受的行为准 则,从而确保供应链成员有一个统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