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IT(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10No.2Mar.,2008
科技英语摘要语篇连贯性之新探
刘丽达,齐秀坤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150001)
摘 要:连贯作为许多交际层面互动因素的过程,在语篇层面的修辞写作、语用和跨文化交际方面受到广泛关注。科技英语摘要的语篇连贯性问题属于跨文化交际和语篇层面的研究,在语篇标准、认知、语用、文化等方面,中西存在着汉英语篇差异。对语篇层面科技英语摘要写作存在的差异及干扰因素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科技英语摘要的写作能力和写作质量。作为有效解决连贯性问题的语篇分析(TA)、对比分析(CA)和功能语法学理论,正在对英语教学与研究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为探究中国工科EFL学习者在科技英语摘要语篇写作中的连贯性问题,对60名非英语专业博士生的科技论文摘要进行案例分析,并从认知、语用和文化差异三个方面来洞悉干扰科技英语摘要连贯性的潜在因素。结果表明,母语迁移影响科技英语论文摘要的连贯性和可读性。
关键词:EFL;科技英语摘要;连贯性;语篇分析;对比分析;功能语法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1971(2008)02-0140-05
近年来,中国许多重点大学开设了科技英语(以下简称“ESP”)写作课程,教学内容为科技论
文的撰写,其中包括科技英语摘要的撰写。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证明,教学课型和教学内容的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写作规范,但是英语学习者(以下简称“EFL学习者”)在英语语言的掌握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英语摘要语篇层面上逻辑混乱、句法为汉式结构、表述不清、语义连贯生硬等,其结果严重影响了信息流动和信息传递。本文在跨文化交际的框架下和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支持下,借助于对比分析、语篇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工科院校博士生的英文摘要进行研究。笔者的研究建立在如下假设上,即摘要写作属于跨文化交际和语篇层面的研究;摘要写作存在着英汉语篇差异;母语文化在语篇层面对英语摘要写作有干扰作用;提高对跨文化交际认知能力与语用能力之差异性的认识,有助于提高ESP摘要的写作能力。
的逻辑连贯问题是必要的。应用语言学家文秋芳发现,在英语学习中,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中
[1]
的错误51%来自母语的干扰。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著名学者贾玉新,一直致力于ESP的对比研究和教学研究。他认为,人们在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语篇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学者王少先指出,外语教学“最有意义的方法就是中外语言的对比教学”。国内一些学者针对英汉语言的对比做了些实证研究,认为对比方法可以帮助EFL学习者了解东西方表达差异下的不同语言的信息传递方式与形式。他们的研究发现,ESP的学习效果与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相关。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研究ESP摘要语篇层面的逻辑连贯问题是可行的。美国许多学者从事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对比研究。美国加州大学罗伯特·卡普兰(RobertKaplan)教授是对比研究领域较早的倡议者,他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着手对比研究的迁移现象,旨在研究语言背后的文化、思维对目的语写作的影响。尤拉·康纳(UllaCon-ner)也是对比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对卡普兰的论述有过许多补充,他也认为对比研究推动了英语教学与研究。伊莱·辛克尔(EliHinkel)和司格伦(Scollon)夫妇在语言文化交际方面都有
[3][2]390-403
一、理论与方法
1.跨文化交际研究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研究ESP摘要语篇层面
收稿日期:2008-01-10
作者简介:刘丽达(195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从事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语篇分析、对比修辞等研究;齐秀坤
(195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从事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语篇分析研究。
第2期刘丽达,等:科技英语摘要语篇连贯性之新探
·141·
过著名的论述,认为英汉两种语言在许多层面存在差异
[4~5]
科院校EFL学习者中具有代表性。调查发现,这60篇论文摘要中多数存在因母语文化影响而导致的篇章表述层次不清、逻辑不够连贯等问题。
2.研究目的 本研究案例的研究目的为探究中国高等工科院校EFL学习者在科技论文摘要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发掘他们ESP论文摘要语篇连贯性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其连贯性的本质问题———中西文化差异、认知差异和语用差异等带来的母语文化影响,以唤起中国高等工科院校EFL学习者的关注和英语研究者及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认识及重视,从而帮助科技论文写作者提高摘要的写作质量,促进其学术交流。
3.研究方法 本研究案例除了使用对比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外,还使用语篇研究方法,即沿用麦克纳玛拉(McNamara)等人设计的科麦(Coh-Metrix)语篇可读性分析工具。笔者运用科麦(Coh-Metrix)语篇分析工具,对哈尔滨工业大学非英语专业30名博士生的ESP论文摘要与上海交通大学非英语专业30名博士生的ESP论文摘要进行语篇分析,测量其ESP论文摘要的语篇连贯性。科麦语篇分析工具可从文中提取多种变量,如衔接、连贯、清晰度等。该方法不仅涉及文本的标志特征,还对文本各部分之间的语际关系进行测量,从中提炼出显性连贯特征,包括局部连贯变量和整体连贯变量。标准的局部连贯涉及相邻词干重叠(adjacentstemoverlap)、结构名词的重复,如thepolymers,thenewpolymers,theresultingpoly-mers,以及词干重叠,如discover/discovery,通过分析不同句子中的词形变化来测量句子间的连贯性。因此,两个名词和两个词的词干存在重叠,是代替的一种形式,是测量局部连贯的有效方法。而对整体连贯统一性的逻辑连贯进行测量,可确定摘要中所有的句子是否服务于统一命题。 4.调查结果
。目前美国一些学者开展对比研究,
并认为它是有效的研究方法,因此美国的许多大
学开设了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课程。美国加州大学克拉母契(Kramsch)教授提出,研究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是非常必要的,并实施了综合型文化教学方案。安德森(Anderson)认为,语篇连贯问题产生于较高水平的学习者中间,这种影响源于语言输出中思想转换成语言形式的转换阶段和言语产生阶段,而言语转换过程存在问题源于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
[7][6]
。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促进学生的英语
书面交际能力,提高其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就必须实施对比研究方法。 2.功能语法学理论
另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研究方法和理论为功能语法学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推动了语篇教学与研究,为研究“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8]herence)提供了理论基础。该理论所关注的首要问题是语篇意义与社会文化意义的联系,关注语篇中的社会意图和文化特征,强调语言的使用是在情景语言和文化语境中进行的。
因此可以说,将功能语言学所关注的研究与跨文化交际所关注的研究结合起来,运用两者的方法开展交叉研究,可以解决语篇包括ESP语篇特别是ESP摘要语篇的教学问题。
二、案例研究
1.案例调查
本研究案例的调查对象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各30名工科博士生,调查内容为ESP论文摘要语篇中的连贯性问题。笔者之所以选择这两所大学的博士生为研究对象,根本原因在于这两所大学博士生的英语水平在中国高等工
表1
连 贯 问 题 形 式
附加连接词语时序连接词语因果连接词语对比连接词语比较连接词语顺序连接词语递进连接词语
ESP论文摘要局部连贯性的问题
摘要数目60
1321341032813
百 分 比
21.7%35%56.7%16.6%5%47%21.7%
导 致 的 问 题
没有明显问题主题游离问题
主题后移、话题间接问题过于显现、多余问题没有明显问题万能顺序连接现象递进多余问题
·142·
表2
连 贯 问 题 形 式整体篇章结构元素不当整体篇章结构缺少词语重叠词各元素间以主题+评论结构开始句子过长,主谓结构后置
结果部分缺少所需的主要结构元素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0卷 ESP论文摘要宏观连贯性的问题
摘要数目60
1753284123
百分比28.3%88.3%46.6%68.3%38.3%
导 致 的 问 题篇章逻辑混乱篇章语义连贯生硬语篇信息间接传递篇章语义连贯降低篇章逻辑层次不明
5.结果分析 该案例调查表明,在显性连贯表达形式上近1/2的学生选择使用主题+评论的手段,3/5的学to…,we…,结果影响了信息快速传递;近70%的学生摘要连贯较生硬;近1/3的学生选择使用时序连词,如when,after,orthen,造成话题游离问题;约1/3的学生选择使用万能顺序连词,如first-ly,secondly,finally,整体篇章结构元素不当,影响了科技英语摘要文体特有的连贯性;1/6的学生选择使用递进连接词语,如furthermore,也违反了科技英语摘要文体特有的连贯性原则,约1/9的学生选择使用重叠词语以实现连贯。值得注意的是,不论在显性连贯还是隐性连贯表述中,中国学生都存在相当程度的母语迁移现象,如摘要语篇结构、句子表述、信息传递上都有母语的语言及思维方式的影响,造成其结构松散、表述间接、话题游离等现象。由此可见,在ESP论文摘要的写作中,这种母语文化直接干扰、影响摘要的清晰度和可读性。 该案例调查所揭示的不连贯问题,实际上较明显地存在于多数中国工科学生ESP论文摘要的写作中。因此,有必要对理工科博士生英语写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追根寻源,寻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也有所不同。在英文写作课本里,连贯性、统一
性、直接性、线性写作永远是写作课认知的几个重要部分,而中国教师编写的中文教材和英文课本素,有鲜明的读者意识和连贯性、统一性的意识。中国学生因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很少考虑读者因素,忽略作为事件的语篇行为和社会行为,也忽略写作的概念、背景及写作本身。写作本身就是实施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因此中国学生的写作过程及成品都表现出母语认知过程的痕迹。中国学生的英语文章因此而表达含蓄、间接,从而造成不连贯。这种方式下的不够连贯、不够严密,在中国学者看来是可以接受的,而对英美审稿人来说则是不可以接受的。 2.语用因素
从语用学角度讲,英美人从德·比格兰德(DeBeaugrande)的语篇语用原则
[10~11]
生选择使用主谓结构后置的手段,如inorder里很少有这些内容。英美人写作时考虑读者因
出发,更多地考
虑连贯、意图、信息性、情景、读者、连续性等问题;中国学生的语用原则更多地考虑和谐文化的概念问题和作者本身的意愿问题。奥利弗(Oliver)1971年指出,中国话语或语篇的主要功能就是实现和谐
[9]113-117
。在连贯性问题上,中国学生在摘
要写作中选择使用多功能的时序、顺序连接词语,主体+评论的连贯手段。在情景问题或读者问题上,中国学生忽略了解读者的不同文化语言因素和读者要求,文章的信息性因此不够强。伊莱·辛克尔曾说过,中国学生的作品缺少信息性,空话连篇
[12]
三、干扰中国EFL学习者ESP论文摘要写作的主要因素的对比分析
1.认知因素
影响中国学生英语写作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是认知因素、语用因素和文化因素。从认知上讲,英语写作时依靠整套的网络系统的支撑,如概念、状态、事件和作者的行为
[9]113-115
。在意图问题上,中国学生所表现出的中
国文化内容和文化心理是,看重如何润色,表现作者高超的文字水平,越晦涩难懂越容易被看做是高水平的文章。因而,中国学生若英语水平高一些的话,会写出难懂的文章。弗洛闵(Fromin)1981年指出,使用中的语言会出错,有成功失败的可能性。最大的错误缘于缺乏对英美人语篇语用原则的了解
[13]
。中国学。
生作者和英美作者对写作这一概念的认知及表现出的相关行为有所不同,认知的模型或框架有所不同,因此文章的内容结构、语篇结构、行文标准 3.文化因素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讲,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当书面语受作者的文化影响或支配时,语言上表第2期刘丽达,等:科技英语摘要语篇连贯性之新探
·143·
现手段的差异性就显现出来,成为影响中国EFL度。高琰2004年的研究发现,作文质量与连贯意学习者写作的另外一个潜在原因。因为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地域内,就会有其特定的语言文化交
[2]112-133
流规则。在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中,“和谐”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君君、臣臣、子子都在和谐文化的约束中,写作这一事件和活动也是如此,而且反衬出以和谐为基调的中国文化。不难看出,中国工科院校博士生的ESP短文和摘要写作中的间接表述、螺旋式表述,都或多或少地与潜在的和谐文化有关。实际上,中国学生的其他语篇写作在语言表现手段上都带有和谐文化的痕迹。
识有密切关系。梁茂成指出,意义的连续性是语篇连贯性的基础
[15]
。笔者认为,连贯与否还要看
话语之间是否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或语义关系。语篇的连贯性是一种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把文中的命题或思想有效地联结起来,使得文本在意义上具有连续性。关系严密则连贯严密,关系疏松则连贯疏松。话语中出现疏松的游离式的连贯,被英美人看做可读性不强。可以看出,语篇连贯可以提高英语摘要的语篇质量,达到可读性强、清晰、顺畅的效果。因此,要提高英语摘要的质量,必须提高逻辑连贯性。连贯性和统一性在不同的语篇层面有助于提高英语写作中的逻辑能力,偏离任何一方都会影响英文语篇的写作质量。 当然,英语写作中的语篇连贯性同时受到显性和隐性联结方式的制约。优秀语篇应该具有显性的连接和隐性的连贯两种方式。认知隐喻等主要原则制约着语言运用中的深层次隐性连贯,而隐性连贯较难以掌握,它是靠语篇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及局部连贯和整体连贯来实现的。写作中的语篇连贯要求各有不同。笔者发现,短文写作中的连贯更多地借助于显性连贯,摘要写作中的连贯更多地借助于隐性连贯。实际上,笔者观察英文摘要中的连贯,它并不像英文短文那样更多地依赖于连接词语来实现连贯,而是更多地依赖于语句间的严密的逻辑性来实现连贯,即依靠结构上的整体隐性连贯和局部的非连接词语手段,从而实现摘要的结构清晰和语义流畅。总之,合理地适当地选择使用连贯手段,有助于实现作者清楚地表述意图的愿望。参考文献:
[1]蔡基刚.英汉对比写作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1999:81-97.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1997.
[3]CONNERU.ContrastiveRhetoric:Cross-culturalAs-pectsofSecondLanguageWriting[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4-7.
[4]HINKELE.CultureinSecondLanguageTeachingand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1-8.
[5]SCOLLONR,SCOLLONSW.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ADiscourseApproach[M].Shanghai: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1-15.[6]KRAMSCHC.ContextandCultureinLanguageTeaching 四、讨 论
1.英语摘要连贯的重要性
语篇的连贯性在ESP论文摘要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语篇应该具有连贯性,以确保内容的
清晰性和完整性。诚然,语篇的连贯是依靠语篇的衔接关系建立起来的,但是一些学者认为,连贯与否取决于话语语意是否关联。英语语篇连贯的衔接机制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二者相互补充,促成连贯。传统语言学研究者认为,语篇通过显性的手段连贯话语。功能语言学研究者认为,一个完整的语篇在显性和隐性方面都应该是衔接、连贯[14]3-6的。而且,衔接和连贯在话语分析和理解中借助于经验知识和世界知识来起重要作用,英语尤其如此。 实际上,在英语语篇写作中存在着表层显性的衔接和深层隐性的连贯,而且不同的语篇要求有不同的连贯或连接手段,而制约这两种层次的连贯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认知过程。对于连贯的概念、连贯模型的认知,中国学生应该在宏观连贯和微观连贯上了解局部连贯和整体连贯的内容和形式,必须正确选择和使用连贯手段,从而提高目的语语篇写作的能力。本研究案例的重要发现是,中国EFL学习者ESP论文摘要写作存在着中西文化差异,缺乏认知差异、语用差异等方面的知识导致ESP论文摘要出现结构、内容、连贯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影响中国EFL学习者ESP论文顺利通过审稿人的审查,影响论文的录用率。 2.语篇连贯与写作质量
已有一些研究者的研究证明,英语写作中,正确使用连贯手段可以提高语篇的可读性和清晰[14]3-6
·144·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0卷
[12]HINKELE.CultureinSecondLanguageTeachingand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1-8.
[13]FROMINJ.CitedbyWolframBublitz&UtaLenk,Co-herenceinSpokenandWrittenDiscourse[M].Philadel-phia:BenjaminPublishingCompany,1997:26-29.[14]朱永生.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5]梁茂成.学习者书面语语篇连贯性的研究[J].现代
外语,2006,(3):283-287.
[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4:9-11.[7]ANDERSONB.ImaginedCommunities[M].London:
Verso,1983:1-12.
[8]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67-79.
[9]BUBLITZW,el.CoherenceinSpokenandWrittenEnglish
[M].Philadelphia:BenjaminPublishingCompany,1997.[10]BEAUGRANDER,DRESSLERW.IntroductiontoText
Linguistics[M].NewYork:Longman,1996:11-26.[11]胡署中.英语语篇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2005:10-19.
CoherenceDisorderReflectedinChineseEFLEngineeringDiscourse
LIULi-da,QIXiu-ku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Harbin150001,China)
Abstract:Coherence,asaprocesshelpedalongbyinteractingfactorsonalllevelsofcommunicationespeciallyontextuallevel,hasbeengivenagreatattentionintherecentdecadeintheareaofrhetoricalstudy,pragmatics,and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withaspecialattentiontocoherencedisorder.ThepresentpaperstudiescoherencedisorderreflectedinChineseEFLabstractsofengineeringdiscoursewithhelpoffunctionalgrammaticaltheory,TextualAnalysis(TA)andContrastiveAnalysis(CA)approaches.Acasestudyismadetoillustratetheproblemsexisted,withthedataobtainedfromthe60subjects(advancedEFLnon-EnglishmajorPhDcandidates).Thisresearchexplorestheinterferencestothelearnersintermsofcognitive,prag-matic,andculturalaspects,hopingtoprovideameaningfulinsightintotheChineseEFLproblemsintermsofEnglishcoherenceinengineeringdiscourse
Keywords:EFL;abstractsofengineeringdiscourse;coherence;textualanalysis;contrastiveanalysis;functionalgrammar
[责任编辑 张莲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