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和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宏观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在详细阐述美元、日元和欧元国际化战略路径选择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概括出一国货币国际化应当具备的条件,并结合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提出人民币国际化应当遵循“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的“三步走”战略,并制定出近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条件分析 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2—0097—03 一 货币国际化的定义
从狭义的角度看,货币国际化是指一种货币的部分职能或全部职能(包括计价、流通、支付、储备等职能),从一国的适用区域或原使用区域扩张到周边国家、国际区域乃至全球范围,最终演化为国际区域货币乃至全球通用货币的动态过程。从广义的角度看,货币国际化不仅包括货币职能的国际化,还包括货币作为资本的信贷、投资职能的国际化,即货币作为资本获得利润的投资职能从一国的适用区域或原使用区域扩张到周边国家、国际区域乃至全球范围的动态过程。
二 货币国际化的路径差异
1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崛起并随资本输出走向世界的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交战国对军事物资的大量需求以及
它们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力的削弱,给美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输出提供了机遇。1914-1918年间,美国的工业生产激增,生铁和钢产量分别增长70%和90%。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暴露出欧洲政局的不稳定,大量的闲置资金持有者对本国经济不抱有信心,因而将目光转向美国,而没有将资金注入到急需重建的本国经济上,从而使美国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资金和技术,美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从1914年到1919年,美国的对外贸易大幅增长,出口增长两倍多,进口增长80%,出超额累计达132亿元。美国的财富从1912年的1817亿美元增加到1920年的5000亿美元,几乎超越整个欧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拥有世界40%的黄金储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远离欧洲战场的美国不仅经济上没有受到影响,而且还通过“租供法案” 向英、法等同盟国提供价值470多亿美元的军火大发战争横财,乘机占领了西欧各国及其附属国的广大市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的国内工业制成品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对外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以上,黄金储备更是从1928年的145.1亿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亿美元,约占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的59%。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心由欧洲转移到了美洲,美国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主导。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美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实力大大超过英国,英国被迫接受美国的方案,于1944年发表了《专家关于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的联合声明》。同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
的布雷顿森林城召开有44国参加的“联合和联盟国家国币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自此,美元顺理成章的获得了国际货币的特殊地位。
美元成为国际货币有其特殊的背景,其国际化的过程依赖的是一个全球性的汇率制度安排——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成为国际货币的基本路径是:依托全球性货币汇率制度安排成为唯一的国际计价单位,与黄金具有等同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与黄金脱钩后,美元依赖其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已有的优势地位和强大的国际政治经济实力,并巩固和发展这种优势,继续充当国际货币。 2在被迫升值中成为国际货币的日元
自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通货体制由固定汇率制转向浮动汇率制以来,因日元升值,对外贸易按美元结算就使日本企业产生了汇率风险。特别是船舶和机械设备出口,由于出口信贷的比重很大,在回收债权中就不可避免地蒙受了相当的损失。在日本的出口额和进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分别由1970年的0.9%和0.3%提高到了1980年的29。4%和2.4%。因此,把出口贸易由美元结算改为日元结算,就成了日元国际化的最初动因。
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经济繁荣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国际化,日元国际化也出现了迅速发展的局面。1990年,在日本的出口额和进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各为37.5%和14.5%,分别比
1980年提高了8.1和12。1个百分点;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日元的比重为8.0%,虽然仍大大低于美元的50。6%和德国马克的16.8%,但是高于英镑的7.5%和瑞士法郎的5.0%。由于在日元国际地位上升的过程中,美元的国际地位相对下降,所以,世界上就出现了美元、日元和德国马克“三极通货体制”开始发展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泡沫经济崩溃及长期经济停滞的影响,在日本经济和金融国际化遭受挫折的情况下,日元国际化也出现了停滞和倒退的局面。1998年5月,在加拿大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财务部长会议上,前大藏省大臣松永在发言中提出了“采取紧急措施,进一步促进日元国际性运用”问题;同年10月,大藏省又提出了《关于推进日元国际化的政策措施》。以此为契机,日元国际化再次成了日本政府的政策课题。
日元的国际化在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是在美国的压力下,开始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日元国际化和金融资本市场的自由化同步迅速发展,欧洲日元市场的放开和东京离岸市场的建立是日元国际化的关键步骤。在其经济鼎盛时期,世界贸易中对日元的需求大量增加,日元的国际化进程是自然发展的。但是在日本经济出现衰退后,日本政府开始积极地推动日元国际化的进程,借助日元国际化的进程带动国内金融改革,改善日本经济结构,从而提高了金融业的效率。日本国际化走的是一条金融深化与发展的道路,通过外汇自由化、贸易自由化、经常项目账户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利率和金融自由化,
日元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普遍使用的货币。 3从国际区域经贸合作中走来的欧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欧洲政治家们的目标是以政治一体化来带动经济一体化和货币一体化,但是自1957年签署《罗马条约》之后,欧洲经济家们改变了一体化的战略,转为以经济一体化为起点,通过实现货币一体化从而最终促成政治一体化。在实践中,随着196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建立欧洲货币联盟(european monetary union,简称emu)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1991年12月,欧共体的首脑们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城召开会议,在“德洛尔报告”的基础上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马约》分三个阶段实现货币一体化,其核心内容是:(1)于1993年11月1日建立欧洲联盟,密切各国在外交、防务和社会政策方面的联系;(2)于1998年7月1日成立欧洲中央银行,负责制定和实施欧洲的货币政策,并于1999年起实行单一货币;(3)实行共同的外交和安全防务政策等。 在《马约》获得通过以后,欧盟实现在制度方面为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实施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1993年1月1日,欧盟实现了包括资本项目在内的四大要素(商品、劳务、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建立了欧盟内部的统一大市场,并宣告其单一银行业市场(single banking market)的成立。1994年1月1日,欧盟在法兰克福成立了作为未来欧洲中央银行前身的欧洲货币局(european monetary institute,简称emi),从事欧洲中央银行的各项技术准备工作。
1997年6月,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批准了《稳定和增长公约》、《欧元的法律地位》和《新的货币汇率机制》等三个文件,为欧元1999年1月1日的按期启动完成了技术准备和法律保障。按照欧盟制定的时间表,1999年1月1日正式启动欧洲货币一体化的第三阶段,发行统一的欧洲货币——欧元(euro),欧元作为11个参加国的非现金交易的“货币”,以支票、信用卡、股票和债券等方式进行流通。自2002年1月起,欧元11国将总计700亿欧元现金投入流通领域。在2002年7月1日后,欧元11国各自的货币终止流通,由欧元完全取代。
欧盟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政府政策有意推动的结果,欧元的诞生是区内各国协调与合作的结果。欧元作为信用货币,其国际化进程是最短的,给世界各国货币国际化的启示是:让渡货币主权,放弃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采用趋同的财政政策,形成区域共同体;单一货币必须以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为基础,以相近的文化背景为纽带;单一货币区内各成员国须满足最佳货币区理论构建条件;区域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在区域货币生成过程中,有核心货币(erm中的马克)起主导作用。 三 货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
根据以上对美元、日元和欧元等国家货币国际化道路的研究,我们认为一国的主权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经济实力
一国的经济实力是决定其货币成长为国际货币的基本条件。当前,美元、欧元和日元之所以能够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强大的总体经济实力是分不开的。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数十年时间里,美元能在全球外汇储备货币中保持60-70%左右的比重,与美国遥遥领先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显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2对外贸易的影响力
这主要表现在该国拥有开放自由的国际贸易环境:拥有巨大的进出口商品和服务市场,特别是拥有广阔的进口市场及有能力为其他国家提供商品和劳务的出口市场;同世界各国建立广泛和密切的经贸联系,实现对外贸易的多元化。 3货币价值的稳定性
如果一国货币价值不稳定,通货膨胀严重,货币的对内和对外价值动荡易变,那么,这种货币很难成功地为别国所接受,很难充当国际计价单位和国际媒介手段,更不可能成为国际贮藏工具。即使成为国际性货币,其地位也会逐渐遭到削弱。近年来有关货币竞争的一些研究表明,美元能否在未来20-30年内继续保持领先将取决于两个因素:美元是否会大幅度贬值以及欧元区是否进一步扩大,特别是英镑和瑞士法郎是否会加入,从而形成一个更大的经济区。研究推测,如果这两个因素均朝着不利于美元的方向发展,2020年前,美元和欧元在各国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将趋于相等,而到2040
年,欧元将达到80%以上,而美元则降为20%以下。其实近年来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受到欢迎,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了区域货币的职能,与我国通货膨胀率比较低且人民币汇率呈升值趋势有较大的关系。
4货币的可兑换性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货币的可兑换性越高,其国际化的程度也会越高。这是因为,在严格的外汇管制条件下,外国居民无法随时获得必要的该国货币,也无法自由地将其持有的该国货币兑换为其他货币。当然,由于货币国际化通常是一个由低级逐步走向高级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货币的可兑换和国际化可以相伴协调发展。在货币国际化的初期,一国通常主要依靠贸易渠道来实现本币的周边使用和国际化。这时,货币的国际使用主要以便利周边贸易为特征,且规模较小,因而不需要消除所有的外汇管制措施。而当货币国际化走向深入和更高层次的时候,特别是需要通过金融渠道来实现的时候,全面废除外汇管制、实现资本账户下的货币可兑换,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5金融市场的成熟性和国际化程度,包括拥有发达的国际金融中心
成熟的金融市场之所以是一国货币实现国际化的重要条件,是因为这样的市场可以为其他国家的居民(包括个人和机构) 提供具有高度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各类金融资产,从而使他们确信持有该国货币既安全又便利。长期以来,美元之所以能保持其最主要
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并且遥遥领先于其他国际货币,其关键原因之一是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市场(特别是流动性极强的国库券市场),这使得各国央行愿意大量持有美元资产。另外,英镑和美元的国际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伦敦、纽约这两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存在;而日元国际化的道路之所以比较曲折,与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相对不发达也有一定的关系。 四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近况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中国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出的高度责任感,人民币国际化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人民币有向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流通的趋势,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享有“小美元”之称。
1港澳银行开展个人人民币业务
2003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为香港、澳门银行开办个人人民币业务提供清算安排,香港和澳门的银行分别于2004年2月和11月获准开办个人人民币存款业务。这项安排为港澳地区人民币提供了正规的回流渠道。在中国人民银行做出的港澳地区人民币回流安排中,中银香港、中银澳门是当地人民币现钞的发行和回笼人,其与人民银行在内地的发行库(中国人民银行设在深圳和珠海的发行库)连通。
2在货币互换中引入人民币
目前,我国央行已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俄罗斯、蒙古、越南、缅甸、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规模总
计6500亿元人民币(如表1所示),约合我国外汇储备总额的5%。中国与他国和地区的双边货币互换安排加速发展,反映出周边国家对人民币的需求正不断上升。
200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发改委共同公布了《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人民币债券管理暂行办法》,允许合格的金融机构在香港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2007年和2008年,境内金融机构在港累计发行人民币债券达220亿元人民币。 4对非居民境内持有人民币存款不设限制
按照央行统计,截止2009年1月,非居民人民币账户的金额已达3500 亿人民币,其中,非居民个人人民币账户金额达2900亿元,港澳非居民个人人民币账户金额达1847亿元。 5推行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
2008年12月,国务院明确将对广东、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在国家外管局等部门推动下,2009 年7月6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在上海启动,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开展了首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推行人民币国际贸易计价试点有利于提高贸易便利性,降低中国进出口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地位提升。 五 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路径
1近期战略选择:推动人民币成为区域化结算货币。 可继续扩大人民币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投资及双边贸易结算中的范围,加强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及投资往来。在对外贸易和
投资中有秩序地推进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增加其周边地区和国家的使用,为人民币的区域化奠定基础。
2中期战略选择:积极推动亚洲区域货币合作,使人民币通过制度性的区域汇率合作,逐步成为区域性主导货币之一,实现人民币在亚洲区域的国际化。 具体表现为:
①加大金融改革开放力度,建设广度(多种金融工具) 、深度(发达的二级市场)和国际规范程度相统一的金融市场,积极参与和推动亚洲货币金融合作;
②在区域货币合作的框架中逐步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推进人民币区域化;
③适时整合内地和港澳台地区经济与金融,加快建立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逐步实现人民币在次区域和亚洲区域的流通与使用,使人民币成为区域性的投资货币。
3长期战略选择:随着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同时积极建立以人民币和其他亚洲货币(如日元) 为支点的亚洲统一货币———亚元,逐步实现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化,使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种长期战略,需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发展和实施。人民币区域流通和国际化进程将给我国和亚洲带来众多的收益,例如通过节约交易成本而增加贸易、投资、旅游
等,从而增加区域福利。同时,人民币国际化还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要求本国付出相应的政策成本,例如要解决国际货币运行出现的“特里芬两难”、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郁川。人民币渐进国际化的路径与政策选择[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孙健、维修华、唐爱朋。从三大货币发展历程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路径选择[j],中国对外开放,2005(2):70。
[3]陈涛、杨永莉。“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收益分析[j]。资本运营,2009(4):117
[4]褚华。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依赖和模式安排[j]。宏观经济,2009(9):21-24。
[5]何帆。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选择[j]。国际经济评论,2009(7):8-14。
[6]刘海峰。人民币货币互换与人民币的国际化[j]。特区经济,2009(12):67-6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