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更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因此,小学识字教学要善于发现挖掘儿童身边“熟识”的语言物质材料,充分结合儿童身心规律培养的识字习惯,采用多种教学措施指导识字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下面是我在平时的识字教学中的几点思考和和尝试:一、开展思想教育,点燃识字兴趣。 1.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励。
小学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通过生动的故事,可以让他们明白道理,学到知识,从而引发他们对汉字的喜爱。如:古人习字学书的故事。能激发民族自豪感的故事。解字说意,教师编写小故事。
2.形式多样的竞赛激励。
竞赛不但能调动学生练字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同学之间互相合作的集体意识。如:作业星级制度。每次作业面批时,让学生把写的字与范字进行比较,与上次作业进行比较,给出相应红星,并给予奖励。再如小组竞赛。每节写字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写字比赛获胜的小组每人得到“丰厚”的奖品。也可进行个人竞赛。每个单元都一次写字比赛,前三名的同学在学习园地展出,获得进步奖的学生得到一个“小动物”。另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项书法竞赛,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 3.定期办作业展览。 定期举办作业展览,将写得好的学生作品和报刊杂志上的优秀书法作品放进学习园地。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对写字的兴趣。整个班级也因此形成良好的写字氛围。
二、激活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效率。 1.看插图识字
在学习汉字的初级阶段,配有大量的插图。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来帮助学生学习汉字。插图色彩鲜艳、生动有趣,加上教师的引导,自然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它的作用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利用它来搭建学生记忆汉字的桥梁,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把汉字放到有生命的环境中,使抽象的汉字形象化,促进学生记忆。接着让学生看清自形,拼对字音,再“回”到图上,这一过程能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汉字。 2.做游戏识字
根据字形特点,编成谜语或儿歌,在新字教学中,以猜谜的方法教学生字。方法是先出现几个新字编上号码,老师念谜语或儿歌,学生以手势表示猜得的结果,比比谁猜得字又准又快。如:双木不成林----“相”,人在云上走----“会”,三个猪儿一个槽,一个猪儿吃,两个猪儿瞄----“心”。 3.配画识字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帮助他们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如教学“休”时,可出示图片,告诉同学们,这个人累了,正靠着树干休息。 4.唱歌诀识字
儿歌琅琅上口,生动有趣,一旦记住便永久难忘。平日教学中注意抓住字的特点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如教学“碧”字,编成“王老头,白老头,同坐一块大石头;如教“坏”字,编 成“地里不长草,坏了”;如教“法、丢”时,我先复习“去”字,再以旧字带新字,编
成一句儿歌:“去”字头上戴斜帽,丢、丢、丢;“去”字旁边冒水泡,法、法、法。如此一编,易学易记,妙趣横生。 5.象形会意形声识字
课本中的“山、石、田、土、井”这一类字是由古代的象形字演变而成,这些字与实物都有许多相似处,所以让学生观察实物或实物图片后再识记,轻而易举。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要强得多。所以,识字教学与具体的事物和形象相结合,利于学生识记。如用手遮目“看”,用竹毛制成“笔”。通过这样的描述,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直观印象,达到了既认形又明意的效果。
三、倡导合作学习,利用差异促提高 1.培养合作能力,实现优势互补。 刚入学的儿童大部分不会与他人合作,现在一般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孩子甚至不愿意与他人交往。但是通过我两个半月的培养,学生已初步形成合作习惯。在识字教学时,我通常先让学生尝试读课文,不会读的除了借助拼音认读以外,还让他们请教小组里的其他同学或老师。在这一环节里,小组成员就可以实现异质互补,会的教不会的,达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学了一篇课文后,可以让小组里的同学互相听读课文,辨识生字,并告诉他们:如果你的同学读得好,请你夸夸他;如果你的同学需要帮助,请你帮帮他。这样做,既让识字量多的孩子更有自信,也会让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获得帮助。 2.聘任“小老师”,实现多元评价。 一个有近五十位学生的班级,教师要在短时间里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识字情况是很难的。我采用聘任“小老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刚学的(甚至是未教的)生字,就让他读给老师听。对于确实读得好的,就聘任其为“小老师”,其他同学都可以到他那儿认读生字。为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每一位识字过关的同学都可以被聘为“小老师”。因此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后,就积极地到老师、“小老师”处认读生字,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拓宽认字空间,引导生活识字
1.课堂教学巧妙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苏教版国标本第三册“识字5”的教学环节中,我设法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引进课堂,先让学生谈一谈冬天给自已的感受。借助生活,在师生交谈中学生认识了“雪、冰、寒”等生字;然后,我又让学生说一说在寒冷的冬天里,哪些植物和动物不怕冷,敢和风雪作斗争?根据平时的生活体验,学生又认识了“松、竹、梅”这三个生字。我循序渐进,冬天,哪些动物在洞里过冬,你都进行哪些体育锻炼?学生们滔滔不绝,兴致浓厚,他们又认识了“蛇、蚂蚁、刺猬、滑、溜、跳绳”等生字。上述环节中,我营造轻松、愉悦的生活情境,力求识用结合。通过生活经验的再现,帮助学生建立起汉字符号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汉字的音、形、义有机结合起来。
这时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就不再只是符号的记忆,而是表象的记忆,表象记忆中个每个表象将大量命题以一个功能单元存入记忆系统,可节省很多记忆的空间,减少工作记忆的负担。 2. 利用学生的家庭资源认字。
家是学生最亲近的地方,家里的许多东西他们都很熟悉为此,教师可设计了一系列的识字活动:1.认识家庭成员的姓名,了解其工作单位、业余爱好。2.家里物件摆放的位置不同,其使用的目的也不一样,自然也将这些物件进行了归类。可按照认识客厅、厨房、卧室、卫生间里的物件依次布置作业,让学生们在识字袋里装入这些主要物件的名称并念给父母、同学听。3.参与家庭建设。父母购置东西,尤其是与学生本人相关的东西时,鼓励学生自己去看看包装袋、说明书,不认识的字主动问家长。试着向父母讲讲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在识字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
3.利用社会资源认字。
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汉字的世界里,走出家门,就碰到自己所住地区的街名巷名;乘车看到站名、车票;一到各种公共场所,旅游胜地,都会碰到各种标牌,教师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汉字的习惯。
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前提,而创新能力又是基础之上的升华、飞跃。就识字写字教学而言,我们不是要让学生去发明创造一些新字,而是让学生遵循规律,从自身实际出发去探究、摸索一些行之有效的识字写字方法,尽快提高识字写字能力,从而达到自主识字的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