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民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教案

来源:画鸵萌宠网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

编辑

专题九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影响;早期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康梁的维新思想及主要作品;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意义与失败原因。 能力培养:

通过19世纪末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思想目标:

通过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维新志士在国家民族面临被瓜分之际,奋起救之变法,充分体现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知识: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维新思想;论战; 《应诏统筹全局折》;变法法令的内容;对变法的评价。

难点知识 康有为、梁启超思想的特点;对变法的评价;变法失败的原因。 一、背景

政治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深重

19C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形成宰割中国的同盟。 经济基础: 19C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壮大,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与传播 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成立

1 / 6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

编辑

重要条件: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个人努力

早期维新思想

时间 原因 人物 思想 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 19/60、70 西方思想传 入、民资产生 王韬; 郑观应 爱国:以“商战”反侵略 教育:提倡西学 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理论体系并付诸实践;为康梁维新思想作了理论准备

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1、康有为的变法思想

(1)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陈述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

变成法,求自强,挽救危局。

(2)康有为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他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

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积极宣传变法。

(3)康有为在梁启超等人的协助下,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系统地

阐发了变法理论。

为什么利用传统的儒学权威来宣传变法道理?

①是儒学传统思想对中国影响深刻。

②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保守性,不可能打出鲜明的旗帜。 ③是由康有为出身经历、文化底蕴决定,特别由于其所处时代决定。 ④康有为为减少改革阻力。 2.梁启超的变法主张

1896年8月,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其主张为:中国要变

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要“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有用人才,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比较

同:继承和发展 ①都主张变法;

2 / 6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

编辑

②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 异:

①早期维新思想未形成完整理论,康梁维新思想形成完整理论 ②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付诸实践,且康梁维新思想发展为政治运动 3.谭嗣同的主张

1897年初,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

4.严复的主张

1897年,严复创办《国闻报》,介绍了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借达尔文的

进化论,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

二、过程

变法的酝酿

1、著书立说: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 2、办校讲学:万木草堂(广州)、时务学堂(长沙) 3、著书办报:北:《中外纪闻》《国闻报》南:《时务报》

开端:“公车上书” 1895.春,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发展:

1、建立团体:成立强学会1895夏、 2、封建势力论战

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内容:

①要不要维新变法(首要问题)

②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核心问题) ③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实质: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作用:

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上书言事:《应诏统筹全局折》

4、保国会的成立: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3 / 6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

编辑

高潮:百日维新(1898.6.11—9.21)

主力:一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两种身份的仁人志士,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群体。 开始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内容:

政治:①准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参与政权,

②废除旗人寄生特权——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经济: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军事: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

文教: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废除八股文,开设经济特科等。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意义: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及开明地主参与政治,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 局限性:

①没有涉及开国会、设议院、定宪法等主张

②没有涉及土地问题 ③没有深入广大民众

④文化教育方面依旧保留了封建文化的残余。

失败

过程:

①顽固派破坏 ②袁世凯出卖 ③标志:戊戌政变 结果:仅保留了京师大学堂

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历史意义:

①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②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③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思想启蒙,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

败因:

4 / 6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

编辑

国内:(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高,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具体原因:①采取改良的办法

②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③顽固派的反对与破坏

④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 ⑤脱离人民群众

国际: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

教训(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戊戌变法在近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承上启下。是继洋务运动后对近代化的继续深入发展阶段。

(1)启动政治近代化:提出了学习西方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试图对旧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

(2)推动经济近代化:变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3)深入推动思想近代化:介绍和宣传近代思想,批判封建思想,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4)大大推动教育近代化:戊戌变法使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近代高等教育开始形成

维新思想和欧洲启蒙思想有什么共同点?在促进社会变革作用方面又有哪些差异性?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共同点:

①都属于资产阶级思想; ②都反封建,冲击了封建专制 差异:

①法国启蒙思想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②中国维新思想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中国现状,以实现独立、富强,但变法很快失败了。 原因:

①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远不如18世纪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

5 / 6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

编辑

弱性和妥协性;维新思想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 ②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维新思想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的,缺乏成熟

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一成一败的原因比较

社会背景:

日本:人民反抗持续而强烈;新兴资产阶级相对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较大分化。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知系发展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领导力量:

日本:中下级武士援有较强的武装力量,通过武装倒幕使天皇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相对较弱;

中国:改良派不能发动人民群众,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颁布措施无法实行。 国际环境:

日本:明治维新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言同潮未形成,西方列强加紧侵华;

中国:维新时,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迫切要需原料和市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戊戌变法的主要条件 (1)客观原因: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了中华民族空前的危机,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动员和维新派同顽固等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5)政治基础:无实权的光绪皇帝。 (6)主力:一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双重身份的人才,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群体。 (7)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 (8)推动因素: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尤其是德国强占胶州湾。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