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外国文学

来源:画鸵萌宠网


外国文学

世纪病:“世纪病”是孕育于18世纪末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一种典型形象,风行于19世纪初,蔓延于20世纪世界文坛的一种文学现象。或者在拿破仑时代长大,仰慕父辈的战绩与辉煌,但王权和神权的恢复使他们失去信仰,无所追求,在厌倦和无聊中打发日子;或者生性孤僻,内向,忧郁,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在孤独的漂泊中消磨生命。都是些富有才华的人,但悲观失望,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代表了一代青年人的精神状态。

湖畔派诗人:湖畔派是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派,包括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他们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淳朴的乡村生活,厌恶城市工业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由于他们曾经隐居远离城市的昆布兰湖区,由此人称“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是湖畔派诗人的主要代表。他的诗风格淳朴,清新自然,被誉为自然的诗人。代表作《抒情歌谣集》,华兹华斯的创作开拓了以表现情感为主要特征的浪漫主义诗风。

东方叙事诗:1813--1816年拜伦完成了一组以东方故事为题材的富有浪漫色彩的传奇诗故事,称为《东方叙事诗》,包括 《异教徒》、《阿比托斯的新娘》、《海盗》、《莱拉》、《巴里西耶》和《科林斯的围攻》一共六篇作品。叙事中的主人公被称为“拜伦式英雄”。这些叙事诗又叫“叛逆者叙事诗”。每篇都是诗体的中篇故事。

拜伦式英雄: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诗篇中,诗人对封建的资本主义提出了强烈的抗议。诗中的主人公都是悲剧性的孤傲的反抗社会制度的叛逆者,都有不凡的才能和力量,却无用武之地。他们以非凡的勇敢和热情,以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报复或反抗社会的专制和压迫,在这些人物身上有着诗人自身的生活经验,寄托了他反抗专制压迫的情怀,被称为“拜伦式英雄”。代表人物有《海盗》中的康德拉

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一般用来指19世纪30年代在西欧的法国、英国出现的

文学思潮,它后来波及到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是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因为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它为“批判现实主义”。

人物再现法:人物再现法是巴尔扎克创作《人间喜剧》采用的一种重要手法,他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作品中连续出现。每次出现,只展示其性格的一个侧面。几部作品情节串起来,展现人物思想轨迹,最后达到多角度,多层次再现其性格的目的。比如拉斯蒂涅,在《高老头》中只是写野心家的雏形,在《纽沁根银行》中,发展为野心家的典型。

《德伯家的苔丝》:《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哈代的长篇小说,是“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苔丝生于一个贫苦小贩家庭,少女时被少爷亚历克诱奸,后来她与牧师的儿子克莱尔恋爱并订婚,向丈夫坦白昔日的不幸,却没能得到原谅。后来,苔丝再次与亚历克相遇,因亚历克的纠缠,她不得不与仇人同居,不久克莱尔向妻子表示悔恨自己以往的冷酷无情。此时,苔丝痛苦地觉得是亚历克·德伯使她第二次失去了安吉尔便愤怒地将他杀死。哈代在小说的副标题中称女主人公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公开地向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社会道德挑战。

小人物:特指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社会中处于底层,生活困苦,地位卑微,但又逆来顺受,胆小怕事,成为那些大人物统治的牺牲者,是被剥削、被欺凌的典型形象。作家通过这类形象批判沙皇专制制度。普希金《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描写“小人物”的先河。果戈理的中篇小说《彼得堡故事》深化了普希金描写小人物的主题,代表作是《外套》《狂人日记》。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则使这一主题又有新发展。

美丑对照原则:雨果在其浪漫主义理论文献《(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的浪漫主义创作的一个指导性原则。“美丑对照原则”主张,任何事物都存在善恶两方面,“丑就在美的

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因此,艺术家在创作时应同时表现美和丑,不应该像古典主义那样只写崇高、优美。更要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采用艺术的夸张手法。雨果认为,美丑并列,可以通过否定丑达到对美的肯定,而如果将夸张了的美和丑集中在一起,其对照效果会更好。

多余人:所谓的多余人是出现在俄国文学中的一种艺术形象。沙皇专制下的农奴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很落后,优秀的知识分子受西欧启蒙思想的影响,试图有所作为,但又找不到出路,于是苦闷、彷徨、忧郁、痛苦。他们大都富有才华,不满现状,愤世嫉俗,同时又性格脆弱,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他们有时寻找刺激,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自己,有时沉溺无奈的伤感情绪中不可自拔,成为社会的“多余人”。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多余人”象征着一种人生状态:“想”和“做”之间严重脱节;反叛传统和依赖传统之间游离不定;理想和现实之间无所归依。

新人:新人指的是19世纪中叶在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资产阶级平民知识分子形象。其特点是:大多出身平民,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反对旧制度,猛烈抨击专制农奴制度,否定贵族社会的道德观;和人民保持紧密的联系,愿意为人民的利益献身;具有勇敢乐观的个性和

勇于自我牺牲、富于实干的精神。新人的意义是: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的斗争,为争取社会解放的俄国人树立了榜样。最早出现的新人形象是屠格涅夫《前夜》中的英沙罗夫和妻子叶琳娜。

简答题

1简述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① 反对因袭古人,创作反映时代的作品

② 崇尚情感,标举想象

③ 继承和发掘民族、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开拓新的题材领域

④ 革新文学语言,加强作品的表现力

2简要分析达吉亚娜形象。

达吉亚娜是普希金的一部重要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她是与奥涅金相对照的人物。在小说中,达吉亚娜这一人物形象代表了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化及社会现实的出路的探索。她是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产物,是普希金心目中的理想女性的投射。在她身上,反映了诗人的思想文化追求和审美理想,也体现了诗人的男权思想。作者在她的身上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理想。达吉雅娜代表了典型的“俄罗斯灵魂”,“体现了俄斯民族传统的道德理想,展示了俄罗斯民族的精神气质和巨大的道德力量。

3简述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具有三大基本特征。

① 客观的真实性

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追求艺术的真实。

现实主义作家注重写实,坚持通过客观真实的生活画面来反映生活的本质。

“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使作品的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内容具有同构性。

②强烈的批判性

以人道主义为武器研究社会,反映下层人民的苦难,对社会历史现象做全面深刻的批判。

现实主义文学对现实的批判,有以下特点:抓住社会的本质特征——金钱关系;触及社会的经济关系——剥削关系;涉及社会的绝大多数——劳动人民。

③性格的典型性

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善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注重在典型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与环境、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必然性。

通过揭示典型性格在典型环境中的形成过程,来展示现实生活的真实面目,希望用这种方式来完整的反映时代风貌。

4简要分析《红与黑》书名中“红”与“黑”的含义。

红与黑:两层含义:

(1)第一,于连有理想,追求爱情、荣誉、幸福、英勇——红

(2)第二,手段不正当,玩弄阴谋、野心、罪恶、伪善——黑

(2)红——拿破仑的军服:象征资本主义的革命力量;黑——教士的黑袍:象征反动的封建势力。

5简述《双城记》的艺术特色。

①小说结构复杂严谨,由三条独立而又互相交织的线索组成,体现了情节的丰富性和结构完整性的统一。

②浪漫色彩与现实手法有机结合。小说情节波澜起伏、紧张生动而又富有戏剧性,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在描写法国大革命的原因时,又采取了写实的手法。

③大笔勾勒和精雕细刻有机结合。大笔勾勒:在描写巴黎人民起义等斗争场景时,气势宏伟,雄浑有力。精雕细刻:在描写个人命运、人物肖像、心理及叙述事件时,常以细腻的笔触和凝练的语言,精雕细刻。

④对比描写的艺术手法。作者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行为和压迫。既反对封建贵族对农民的迫害,也反对革命胜利后革命人民对封建贵族的专政。因此狄更斯以代尔那和卡尔登的高尚品质、舍己救人和自我牺牲精神来和革命者的“残杀”、“暴乱”相对照来反衬人道

主义者的“英雄形象”。

6简要分析简爱形象。

简爱反抗社会不平等,维护人格独立和尊严的斗争,塑造了以“人格独立”为基本特征的个人奋斗者形象。简爱是一个贫苦低微、其貌不扬、性格倔强、感情丰富、独立自尊、勇敢执着、聪慧过人的女孩,她对自己的命运、价值、地位的思考和努力把握,对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有着理性的认识,对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着坚定的追求。从简爱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今新女性的形象:自尊、自重、自立、自强,对于自己的人格、情感、生活、判断、选择的坚定理想和执着追求。

7简析《羊脂球》的艺术特色。

作品对羊脂球这个社会地位卑下的妓女的民族自尊感和爱过气节的高尚品格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对上流社会低下的道德行径和丑恶的人格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羊脂球》的艺术特色:

1、精巧的艺术构思。

2、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3、 鲜明的对比。

8简要概括《人间喜剧》的基本内容。

《人间喜剧》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发展史和风俗史。巴尔扎克用编年史的方式,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的历史。并且巴尔扎克将《人间喜剧》按类别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三大类。

概括地说,《人间喜剧》展示了法国社会的整个面貌,其社会历史内容可以归纳为三大主题:贵族衰亡、资产者发迹、金钱罪恶。其中包括《高老头》《高利贷者》《贝姨》等等。

9简述左拉的文学贡献。

a. 左拉是自然主义的倡导者和理论家,也是19世纪后期法国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同时被视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遗产的组成部分。

b. 左拉早期的几部作品将生理学的分析引入文学,人物都是失去自由意志的,完全被他们的生理因素所控制。

c. 主要创作作品为《卢贡-玛卡一家人的自然史和社会史》,该作包括20部长篇小说,登场人物达1000多人,其中代表作有《小酒店》、《萌芽》、《娜娜》、《金钱》等。

10简述拜伦式英雄的精神特征。

文学史上著名的”拜伦式英雄“是拜伦塑造的一系列叛逆者形象。主要有异教徒《异教徒》、康拉德《海盗》、莱拉《莱拉》、阿尔普《柯林斯的围攻》、曼弗雷特《曼弗雷特》。

他们有着共同的精神特征:

1) 反叛性。与社会对立,坚决与命运相抗衡。

2)孤独性。高傲不羁,惟我独尊,鄙视一切。

3)浪漫性。大都有热烈奔放的爱情,充满情感,为爱复仇。

六、 论述题

1.分析《巴黎圣母院》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浪漫主义小说代表作之一。以15世纪巴黎为背景,描写一个美丽、善良、活泼的吉卜赛女郎爱斯梅哈达受神权和王权双重压迫被绞死的悲剧故事。小说反映了雨果对残暴封建统治的憎恨和对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同情。被社会嘲弄和压迫的下层人民的代表爱斯梅哈达以及加西莫多,都被赋予天真、善良、真诚等品质。而上层阶级的人物则完全相反,副主教克洛德阴险毒辣,宫廷卫队长法比虚伪不义,国王的法官们全是草菅人命、颠倒黑白的家伙,而国王路易十一则是反动势力的总代表。巴黎流浪汉和乞丐们对圣母院的攻打,象征着人们群众对封建反动势力的反抗。

小说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1、小说有一个明确的中世纪历史背景,它赋予小说以历史感,将读者引入特定历史环境中。

2、具有非常突出的戏剧性。情节离奇,巧设悬念,运用“发现”与“突转”的手法使故事发展引人入胜。

3、用场景法叙事,小说场景极多,变换频繁,如同戏剧分幕分场一样;同时又用穿针引线的手法,以次要人物把主要人物挂起钧来。

4、用对照原则塑造人物,表现主题。这里既有外貌美丑的对照,也有内心善恶的对照。此外,下层和上层两个社会也有着对照的意义。

5、用悲剧手法去写小说,其中的悬念、发现、突转、巧合等手法都用以制造悲剧的效果。雨果用编剧法写小说并非偶然,他认为小说要表现人类悲剧的冲突。他说:“在司各特的散文体裁的小说之后,仍然可以创造另一类型的小说。在我们看来,这一类型的小说更加令人赞叹,更加完美无缺。这种小说既是戏剧又是史诗”。6、用悲剧手法去写小说,其中的悬念、发现、突转、巧合等手法都用以制造悲剧的效果。雨果用编剧法写小说并非偶然,他认为小说要表现人类悲剧的冲突。他说:“在司各特的散文体裁的小说之后,仍然可以创造另一类型的小说。在我们看来,这一类型的小说更加令人赞叹,更加完美无缺。这种小说既是戏剧又是史诗”。

2.分析《悲惨世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在小说里雨果令人信服的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富人们为所欲为,而劳动人民则被注定过贫苦的生活。他在《悲惨世界》的“作者序”中说明,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因为“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是因为“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还明确的说: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他的这本书就是有用的。《悲惨世界》的明确目的就是要揭露社会的不合理和不正义。(贫穷男子指冉阿让,饥饿妇女指芳汀,黑暗儿童指克赛克。)

二、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是为了维护剥削阶级利益而存在的。

三、《悲惨世界》里共和党人起义的斗争写得惊心动魄,十分壮烈。

四、小说中压倒一切和贯穿全书的乃是仁慈、博爱才能拯救社会的思想。这种思想主要的通过冉阿让的形象以及恶人最终受到报应表现出来。

《悲惨世界》的艺术特色: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的结合

《悲惨世界》是雨果现实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的标志性作品。作品的基础是浪漫主义,但同时洋溢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非凡”的人物:雨果笔下的一些人物不同寻常,冉阿让被迫害的经历,芳汀的悲惨遭遇,珂赛特痛苦的童年,以及滑铁卢战役等,都写得比较真实,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非凡”的事件: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出现了不少“非凡”的事件等,都是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

(2)政论性

雨果力求使自己的作品变成社会讲坛,不时地站出来表达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3)语言极富特色

小说的语言高昂、激烈、热情,经常运用多义词,富有隐喻性。小说的叙述有史诗的风格。

3.分析《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思想意义:

小说以彼得堡和外省乡村为背景,广泛而生动地展现了19世纪初俄国社会生活画面,深刻揭示了上流社会贵族生活的罪恶。同时,小说通过奥涅金这个“多余人”的形象,既批判了专制的沙皇农奴制度,也指出了他们远离人民、脱离实际的致命弱点。通过达吉亚娜形象的塑造,赞美了纯洁、善良、真诚等优美的品德,批判了沙皇专制制度对人类社会美的亵渎。小说对农奴的悲惨生活也作了一定的描写,表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

艺术特色:

(1)人物与环境的典型性。如奥涅金这个“多余人”的形象,是时代的产物,他体现了19世纪20年代俄国贵族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特征。

(2)鲜明的对比手法。如奥涅金的冷漠与连斯基的热烈浪漫的对比。

(3)诗体小说的独特体裁。一方面,它具有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典型特色;另一方面,它又用诗歌的凝练笔法描写形象、景物、场面,使之具有诗的意境。同时,还有许多抒情插笔。

4.高老头父爱悲剧分析。

高老头的父爱是一曲悲剧,他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或家庭的悲剧,更主要的是社会的悲剧,是封建宗法观念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道德原则所的历史的悲剧 。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淹没了伦理亲情。高老头父爱悲剧的主要意义,不是歌颂父爱,而是揭露金钱的罪恶。可以说,高老头用金钱直接促成了两个女儿的堕落,自己也从而成为金钱法则的牺牲品

一、高老头父爱悲剧性的社会因素

随着资产阶级地位的不断上升,金钱的作用日益突出,金钱已经成为社会的轴心,金钱关系控制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到社会的每个家庭。什么父女之情,夫妻之爱,朋友之义,一切都为金钱所决定,有钱可以得到一切,没钱就失去一切。高老头的女儿们在这样的以金钱为轴心的社会中已经完全被资产阶级化了。

二、高老头父爱悲剧性的人性根源

高老头的父爱也体现了人性共同的准则———博大的父爱。高老头善良、温情,对两个女儿充满爱心。他拼命地挣钱,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女儿的一切愿望。这种爱的无私赠予是在自我安慰与自我欺骗中实现的。直到临死,经过20多个小时的空喊,他才意识到葬送他的正是这两个女儿。

三、高老头父爱的悲剧性的心理机制

纵观高老头的父爱,主要表现为三个方:(一)占有欲倾向的父爱(二)牺牲欲表现的父爱(三)自虐性化身的父爱

高老头的悲剧性命运既是个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它是封建宗法

思想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所战胜的历史悲剧的一个缩影。高老头“父爱”的悲剧不仅为认识当时的社会提供了翔实的历史材料,同时对今天的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警世作用。

5.于连形象分析。

于连是王朝复辟时期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典型,个人奋斗反抗社会的叛逆的平民。于连形象概括了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命运,等级制社会对青年才智热情的压抑。(1)、于连首先是一个有着极度自卑又极度自尊的双重性格的平民反抗者。在于连的行为中可以看到自卑-自尊的反抗-胜利的愉悦-自卑的心理轨迹。(2)、正是由于这种极度自卑和极度自尊的心理往复,使得于连身上具有非常可贵的反抗性,但他又是一个反抗与妥协的矛盾统一体,他的一生经历了反抗-妥协-再反抗的曲折轨迹。(3)、归根结底,于连是一个个人主义者,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他的奋斗是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实现自我价值这是他的奋斗的目标。他属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那种精力弃沛,敢作敢为,具有顽强意志和冒险精神的类型。

6.结合“人生三课”分析拉斯蒂涅形象。

1.是小资产阶级青年,金钱腐蚀灵魂的形象。

2.出身外省破落贵族,本来是为求学来巴黎,但贵族社会对他的不良影响改变了他的人生奋斗计划。通过他的精神堕落过程,批判了拜金主义和物欲横流的社会。

3.鲍赛昂夫人先以其穷奢极侈的贵族生活刺激起拉斯蒂涅的强烈物欲,后向他传授极端利已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人生哲学。

4.起初还能对这些思想有抵制,但在金钱的诱惑下,逐步认同了这些道德原则。

5.伏托冷给他上了第二课。伏托冷的邪恶说教在他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涉世不深的拉斯蒂涅经过伏托冷的启发,又往社会这个名利场的泥坑深陷了一步。

6.高老头以自己的家庭悲剧对其进行启蒙,内容是:在这个世界上情感与金钱势不两立。这是他接受的人生最深刻的一课。正是在埋葬了高老头之后,他也埋葬了自己做人的最后一点情感。在巴黎郊处的墓地,对着华灯初上的巴黎,欲火炎炎地喝道:“来吧,巴黎!咱们俩来较量一番!”

7.安娜·卡列尼娜形象分析。

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形象,是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 安娜是个纯洁的女人。首先,她有美丽的外貌,风姿绰约,让很多见了她的人都对她印象深刻;其次,她有善良的心地,在作品中,仁慈之心都可以看到,在车站对卧轨自杀女子的同情,在家里对其他人也非常好,默默无闻的对家庭做出很多贡献,对仆人也非常关怀,经常在节日里送他们礼物,订婚礼上吉瑅的失态也让她非常难过。她还有崇高的感情,感情真挚,不带任何欺骗,为了个沃伦斯基在一起,她选择和丈夫离婚,尽管别人和丈夫都劝他不要这么做,但她还是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② 安娜的悲剧是有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是罪恶的婚姻。安娜在这个制度里受尽了糅涅,其次是虚伪的上层社会,安娜之所以不能兼容于上流社会,不是由于她爱上了丈夫以外的男子,而是由于她竟敢公开这种爱情。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上流社会的挑战,上流

社会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再次是轻浮的沃伦斯基。沃伦斯基本身不是一个坏人,只是他意志不够坚定,不可能为了她和上流社会决裂。

③ 安娜的悲剧是令人同情的。安娜对贵族传统的道德发起了挑战和抗议,她的悲剧揭露略过上流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她的悲剧并不是上流社会的一件桃色事件,而且对社会的批判,是资产阶级个性解放向封建残余的挑战。

8.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形象比较分析。

(1)相同点:

安娜和爱玛都是典型的悲剧人物,她们生活的时代相近,都有表面幸福而实际并不和谐的婚姻家庭,这种矛盾是女性的爱情权利和个性自由受到封建男权文化思想的沉重压制而导致的必然结果。

都有对理想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并都付诸行动,她们都有改变自己处境的强烈愿望,却与社会现实产生剧烈冲突,最后因爱情幻灭而自杀身亡。社会大转型时期所导致的社会混乱局面是造成她们悲剧的又一相同原因。

(2)不同点:

①社会背景与人物生活概况

安娜的家庭地位显赫,出入上流社会各种社交场所。而爱玛家庭与安娜所处的上流社会有天壤之别。

②爱情观

对爱玛来说,争取爱情实际上就成了她融入上流社会的一种人生驱动力。通过私通、偷情和准备私奔来获得所谓“理想”的爱情,在形式上甚至是不择手段。结果因欠债被逼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而安娜本身就是上流社会的一员,生活富足,她有的只是对理想的纯洁的爱情的追求。通过婚外恋的形式表现出对“自我”个性解放的追求。结果安娜尝到过幸福爱情的滋味,但终究还是被所爱的人抛弃,情绝而命断。

③自杀原因

安娜所谓爱情幸福的享受过程其实就是她不断受罪恶感折磨的过程,当爱人离她而去,这种双重人格带来的种种矛盾难以调和时,死就理所当然了。

爱玛则是为了追求理想爱情而不幸误人歧途,走投无路之下选择了自杀,弥留之际很虔诚地吻十字架就可以看出她心中的罪恶感。

9.分析《死魂灵》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长篇小说,俄国作家果戈理的代表作。原计划创作三部,由于后期创作力的衰退和思想局限,他创作的第二部于1852年被迫自己焚烧,第三部未及动笔。《死魂灵》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基石,也是果戈理的现实主义创作发展的顶峰。别林斯基高度赞扬它是“俄国文坛上划时代的巨著”,是一部“高出于俄国文学过去以及现在所有作品之上的”,“既是民族的,同时又是高度艺术的作品。”

《死魂灵》的发表震撼了整个俄国,在作者锋利的笔下,形形色色贪婪愚昧的地主,腐化堕落的官吏以及广大农奴的悲惨处境等可怕的现实,揭露得淋漓尽致。从而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鲜明的批判倾向和巨大的艺术力量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定杰作,是俄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中讽刺作品的典范。

10.结合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经历,谈谈对“罪”与“罚”的认识。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作品以彼得堡贫民为背景,以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与忏悔为主线,塑造了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群像。

穷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彼得堡读书,因交不起学费失学了。他看到贫穷对自己一家和退职文官马尔美拉多夫一家的威胁,便想改变他们的境况。为此他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并在慌乱中还杀死她的妹妹,另一个心地善良的老太婆。杀人后他良心不安,向马尔美拉多夫的女儿、妓女索尼娅坦白了杀人的事。索尼娅劝他自首。他被判了8年苦役,索尼娅自愿跟他到了西伯利亚。

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二重性格”中著名的一个。他内心充满了矛盾。他一方面同情受苦平民;另一方面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出路。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不仅仅杀了人,他还有一种思想,那就是为自己的行为提出某些理由,乃至提出一种想使这一行为变为允许——不一定是被社会,而是被自己的良心允许的理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的后五章中都用来表现了“罚”。这种罚首先不是来自于法律的惩罚,而是来自于心灵的惩罚,是一种远比刑罚更让人难受的存在。

拉斯柯尔尼科夫由隐秘的杀害一个人而失去了自己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资格,由隐秘的杀害一个人而割断了自己与社会连接的纽带,更重要的是,他由杀害一个人而失去了自

己作为一个人的资格。“我把自己杀死了,并不是把她!我一下字,永远把自己毁掉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罪恶还有更深的基础,而远非只是存在于社会的基础之中。罪恶在人心中,罪恶的欲念在每个人心中潜伏。罪恶就是罪恶,不管有多么冠冕堂皇的道理,都应该收到惩罚。而惩罚可以是法律的惩处,但更重要的是个人的自我反省和忏悔,然后寻求一条出路去解救自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