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试题概述与命题趋向
本章知识点主要分布在教材第五课、第八课,内容着重讲述了人的认识它是怎样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认识的本质是什么,它和实践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认识论首先应当回答和解决的,也是认识论的主体部分,即认识论是主要说明认识的本质、来源、过程的哲学理论。我们学习的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之所以是科学的认识论,在于它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正确地解决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坚持了从物质到精神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同时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正确地解决了认识的辩证发展问题,克服了形而上学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僵化。
本章从高考来看,一直占有比较重要地位,它和辩证法部分一起构成了哲学考查的主体,题型主客观试题都有,题目综合性比较强,知识点几乎均有涉及,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一直是考察重点,再现率高,且该部分内容多与唯物论、辩证法结合起来考察,试题背景往往是当年社会热点材料,对能力考察要求也比较高,在备考应考中,一是要特别抓好基础知识的理解和与唯物论、辩证法的有机结合,二是要在综合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注意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当年时政热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 二、考点纲要 (1)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透过现象看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认识要不断深化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 (3)实践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和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三、知识结构表
四、考点精析与综合 1.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1)含义:事物都有其现象和本质。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
(2)关系:现象和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现象是个别的,本质是一般的;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表面的,本质是内在的;现象能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联系: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对立统一,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现象。不以本质为根据的现象和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都是不存在的。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
(3)事物的现象可分为真象与假象两类
①真象是指那些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指那些以否定方式或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和真象同属于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②假象和错觉不是一回事。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觉(错误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属于主观范畴;假象是由事物本质决定并歪曲地表现事物本质的一种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客观的,属于客观范畴。因此,不能将假象与错觉相混淆。当然,假象与错觉之间也有联系。假象可能造成人们的错觉、有时由于受假象的迷惑而产生错觉,但错觉不一定都由假象引起。要克服这种现象,就要做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4)这一原理表明认识论的根本任务是要求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1)区别:
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从形式上看,感性认识以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2)联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自于实践。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的结果,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坚持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但是,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因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规律,才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能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坚持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3)这一原理告诉我们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认识不断发展的原理
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都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的认识。从深度上讲,人们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化,由一个层次过渡到另一个层次;从广度上讲,人们的认识应当不断扩展,由一个领域过渡到另一个领域;从进程上讲,人们的认识必须向前推移,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表明认识具有上升性、无限性的特点。具体的说:
(1)由于复杂事物包含着若干层次,整个世界的层次是无限的,但由于实践等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所以认识应当不断深化。
(2)由于客观世界是无限广大的,不同的事物各有其本质和规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因此认识应当扩展。
(3)由于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认识也应当随着客观事物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总之,由于认识是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的,因此要求我们对待科学理论一要坚持,二要发展,在实践的基础上使认识不断深化。承认上述观点,就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4.科学的思维方法
(1)要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必须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人们思考问题的过程,是形成概念,做出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是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过程。 (2)在思维过程中要明确概念,正确使用判断和正确进行推理。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的基本单位。由于概念更普遍、更深刻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人们掌握了概念,就能把这一类事物同别的事物区分开来.就能突破直观的局限,真正理解客观事物;在思维过程中只有概念明确,才能恰当地做出判断,才能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判断是对事物的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是真判断,不符合实际的是假判断;运用概念做出判断是认识深化的标志。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是一种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在思维过程中要遵守推理规则。
(3)在思维过程中要善于把分析和综合结合起来。
分析是指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只有对各个要素首先做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地认识事物;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只有对事物各种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对象。
明确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需要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这是由事物的客观性质决定的。作为整体的事物,都是由它的各个部分、关系、属性有机组成的;作为过程的事物,都是由它的若干变化、发展阶段内在联结而构成的。因此,人们认识事物时,既要对事物及其过程的有关要素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从整体和全过程上进行综合把握。分析和综合密不可分。二者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在综合指导下深入分析,又要在分析基础上综合。
(4)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中,合理相象与创造性思维发挥着重要作用。合理的科学想象,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极为有益。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更有其特殊重要意义。 五、易混易错
1.认识与意识的区别
认识与意识的本质相同,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同的是,二者分别从唯物论和认识论来说明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相对于物质而言的是意识,相对于实践而言的是认识。
2.认为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真象和假象都是现象,都是对事物本质的表现。只不过真象是对事物本质的正面的表现,假象是对事物本质的歪曲的表现,二者都是客观的。也不能说真象和假象是事物本质的反映,只有主观认识才是“反映”,但假象常常引起错觉,错觉才是主观的。 3.认为本质是现象的总和
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现象表现本质但不等于说本质是现象的简单相加。因为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可以通过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二者有着质的区别,不是简单的量的差别。要把对事物现象的认识上升到本质的认识,一是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获得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这是由现象到本质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二是要充分发挥人的理性思维的作用,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从而获得真理性的认识,这是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关键环节。 4.本质和规律的关系
(1)相互区别①含义不同: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②从认识的程度看,认识事物的本质,不等于认识了规律。规律不仅是从现象到本质,还要从各种本质的关系上去把握。
(2)一致性表现在:①本质和规律都是事物的内部联系。②本质和规律都是理性认识要把握的对象。 6.质、本质、本质属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的质。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而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特定的质和特定的事物是直接相关的,有这样的质就是这样的事物,有那样的质就是那样的事物,这叫作质与事物的“直接同一”。显然,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质。同一事物也具有多方面的质。
事物的质是内在的东西,它只能通过属性表现出来。属性就是事物质的外在表现。由于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因而质的表现即属性也就是多方面的。对于事物各种不同的属性,可以作不同层次、角度的分析,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区别。如果事物改变了保持自身根本性质的属性,它就不再是原来的事物,而转化成了其他事物。
可见,我们分析事物,应该着重于分析它的本质属性。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属性,我们就从根本上理解了该事物特定的质。
7.认为感性认识源于实践,而理性认识则源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人们通过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就能得到关于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所以感性认识是源于实践的,脱离了实践就不可能得到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抽象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的结果,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但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二者都来源于实践。
8.认为理性认识正确,感性认识不正确。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种反映有真实与否之分,正确与错误之别。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是两种不同水平的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二者都有可能正确,也都有可能错误,是否正确,都要在实践中检验才能确定。但是当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正确的前提下,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深刻、更可靠。因为:感性认识只反映了事物的某些方面或片断,没有反映事物的全局和整体;而理性认识则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反映了事物的全局和整体。 六、典型例题
例1:“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C.经验有直接的和间接的 D.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
[分析]此题是2000年高考题,考察的是学生对现象与本质,真象与假象的理解。眼见不一定为实,主要是由于假象对人的迷惑作用,因为假象是对事物本质的歪曲的表现。D选项“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也是眼见为不一定为实的原因,但是相对于B选项不是主要原因。正确选项为B。
例2:自20世纪80年代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以后,世界上便诞生了一门以0.1——100纳米这样尺度为研究对
象的新学科纳米科技。它通过操纵原子、分子或原子团和分子团使其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物质,制
造出新功能的产品。这说明( ) ①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
②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④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被认识的事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分析]此题以科技发展成果为背景,考察学生对认识的理解。人们以纳米为研究对象的纳米科技,并通过研究形成新的物质,制造出新产品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以及世界的可知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没有不可被认识的事物。此题的落脚点在于意识的能动作用,而不是强调规律是客观的,故②不选。正确选项为D。
高考政治之认识论部分
一、最佳选择题
1. (97•全国)我国有“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近,近热远凉。两小儿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有两点:第一,准确理解题干所设计的情景。两小儿辩日都只是看到事物的现象,并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第二,注意比较选项与题干是否一致。A项本身错误可以首先排除,因为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B项是正确选项,因为它强调了感性认识,并指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符合题干要求。C项观点正确,但它属于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范围,而题干的设置的情景属于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范围,不符合题意,故不选。D项中提到的“认识”应当既有感性认识还包括理性认识,所以与题干讲的感性认识不完全相符,故也不能选,该题正确的选项是B。 2. (96•全国)近年来,看相算命、巫医、巫术等封建迷信沉渣泛起。对此,我们坚决反对。从哲学上看,这
是因为封建迷信( )
A.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片面的 B.是主观的东西,主观与客观是对立的 C.与科学的认识是对立的
D.只反映事物的现象,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
分析: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科学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对实践起指导作用,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封建迷信思想是对事物歪曲的反映,是一种与科学认识对立的错误认识,阻碍社会实践的发展,对社会具有危害性。所以我们必须反对,故应选C项。ABD项都不符合题干要求,而且存在不合理的因素。所以本题的答案为C。
3. (98•全国) “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要懂得,我们学习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什么“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是因为真理也要发展,人的认识是受时间、地点、条件限制的,如果时间、地点、条件发生了变化,今天占有的真理将来也可能变成不是真理。因此,我们就要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C项符合题干的要求,应入选,ABD项本身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 4. (98•全国)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象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讽刺。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道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C.认识事物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D.对同一对象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题目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题目就苏东坡对“秋菊落英”的认识,要求指出他错在哪里。四个选项都对题干的意思有所体现,但要求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秋菊到底落英不落英,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也一样。所以B项是最佳选项。A项的干扰性很强,苏东坡下结论的事实不是全部事实的总和,只是局部的,自己看到的事实。C项没有反映题干要求,D项的说法是片面的。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
5.(2001•广东)小灵、小敏在参加冬令营活动时迷路,天色渐晚,想点火求救,却找不到火源。情急之下,他们决定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制造火源。于是他们找来了几段干稻草,用随身携带的药棉裹紧,封住两头,放在木板上,以另一块小木板压住,朝一个方向不断转动。当稻草碾碎,闻到焦味时,将棉条断开,稻草遇到氧而燃烧,终获火种,两人很快脱险。小灵、小敏取火成功,是由于他们( ) 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 B.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分清了主流和支流 D.坚持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6.小灵、小敏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充分表现他们能正确认识和处理( )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B.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C.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7.小灵、小敏取火成功表明,要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 ) A.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 B.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C.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D.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8.小灵、小敏取火成功启示我们,要解决好实际问题,除了应具备必要的知识,还要善于( ) A.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B.掌握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C.通过实践发现新的规律 D.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分析:这是在2001年新出现的组合题。题目设计的意图有四点:一是考查考生是否具备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能力,是否具备从具体到抽象的能力;二是考查考生面对同一事实,能否从不同角度运用哲学原理全面认识事物;三是在选项层层深入时,考生是否具备思维的层次;四是考查考生在特殊情况下的应变能力。显然,这类题的最大特点在于着重考查考生的能力,其立意、情景、设问角度都比较科学、可信、新颖和灵活,对考生的能力也就较高。
解决这类题的重点在于全面理解背景材料,认真把握设问角度。全面理解背景材料是前提,而认真把握设问角度则是解题的关键。
第5题问小灵、小敏为什么能取火成功。这里的重点在于理解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即“想”、“做”和改造主客观世界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小灵、小敏在迷路时,不是惊慌,而是开动脑筋想办法,亲自动手实践,终获火种而脱险。这正是因为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故选B。A项和D项不是取火成功的直接的、重要的原因,所以不选,而C项与题干无直接联系,也不能选。
第6题是从上题“小灵、小敏取火成功”引申了出来的,问他们处理了什么关系。他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取火”时,显然是遵循了自然规律并充分利用了规律,从而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应选C。
第7题就设问“要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怎么样做?”而言,显然是既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要结合客观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小灵、小敏取火成功表明他们把所学到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难题,能学以致用。所以应选A。
题8在设计了小灵、小敏取火成功,是因为他们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必要的知识的情景后,进一步设问:怎么样才能掌握和运用这些必要的知识呢?这是顺理成章的逻辑思路。B项“掌握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C项“通过实践发现新的规律”和D项“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是与小灵、小敏取火成功没有直接的关系。他们取火成功是因为把握住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懂得火产生的原理。因而应选A。 9. (96•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为此,青年学生应该
树立科技意识。这是因为( )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只有通过人才能发挥出来 ③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④实践的主体是智力与体力的统一
A.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①④
分析:此题是一道组合式选择题,题干与题肢之间存在着很清晰的因果关系,题干内容是“果”,题肢是此“果”的多个原因,即青年学生树立科学意识的原因。“科教”为什么能够“兴国”?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直接的生产力,而必须通过人和物才能表现出来,而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就是智力和体力的统一体。所以选项①②④都是正确的,③项与题干讲的“科教兴国”树立科技意识的必要性意思不相符,不符合题干的规定性。因此该题的正确选项是B。
10.(2003•广西)2003年4月15日新华社报道: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经过13年努力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在人类揭示生命奥秘、认识自我的漫漫长路上又迈出重要一步。这一科学成就的取得表明( ) 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②人类不仅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④正确意识可以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分析:意识的反作用的含义告诉我们,意识只能指挥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外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改变,所以单纯的意识是不能直接引起物质的具体形态的改变的,所以④是错误的,本题正确答案是C。
11.(2003•江苏广东)“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分析:A否定了间接经验的作用,是错误的;B不符合题意;认识依赖于实践,所以C是错误的,D是正确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2.(2003•江苏广东)对于同一棵古树的美,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理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上述对古树审美感受的差异表明( ) A.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 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制约 分析:AB明显的错误,C似是而非,颠倒了二者的关系,正确答案是D。
13.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这表明( )
A.认识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认识来源于实践 D.认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分析:ABD不符合题意,正确答案是C。
14.(2004·江苏)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 ) A. 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分析:这句名言中“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说的是真理要经得起时间检验,故选B;A、C两项明显能够排 除,D项有一定迷惑性,但D项不是这句名言所指向的。
15.(2004·内蒙古、海南、西藏、陕西卷)求真务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突出地强调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
之风”。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共明” 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
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分析:本题相对简单,虽然理解古文要求有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但是前面的语言的导向十分明显: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然后分析各个选项:③是明显的错误,事事亲历亲为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所以把包含③的排除,这样就只剩下A和D。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但是题目这里强调的是来源问题,所以④要排除。正确答案是A。 二、不定项选择题
1.(97•全国)某地苹果喜获丰收后,直到来年初仍然有一大半卖不出去。果农起初认为果树种植太多,超出了市场的需求,但后来发现其它地区的优质苹果却以高价畅销。这一事实使他们认识到:市场上不是不需要苹果,而是不需要品种和质量差的苹果。这一认识过程表明( ) A.直接经验是肤浅的,间接经验是深刻的 B.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 C.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点,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D.成功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失败的实践检验错误的认识
分析:该题A项本身并没有错,但不符合题干要求,因为题干材料并没有关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比较内容,故不应选。B项本身错误。因为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并不等于认识事物的本质,不选。D项要认真思考,“成功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失败的实践检验错误认识”的说法就不正确。认识正确与否只有经过实践才能证明,而不是在实践之前。“成功的实践”还是“失败的实践”,一般取决于指导思想是否正确。C项反映了某地农民认识苹果市场需求上能具体的分析实际情况,所以,该题正确选项是C。ABD项都不该选。
2.(99•全国)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包括 (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D.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钟山“钟声”产生的原因问题。苏轼认为大夫和水师渔工都没有正确认识。因为士大夫没有亲自实地考察, 仅凭主观猜测, 不可能产生正确认识, 这里包含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道理。渔工水师虽然身临其境, 有不少感性认识, 但由于他们知识的肤浅。因此, B项和D项为正确选项。A项和C项与题目无关, 不能入选。
3.(2001•广东)唐朝诗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之句。许多人对此提出疑义。北宋科学家沈括曾在四月登庐山实地考察,亲眼见到白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于是在《梦溪笔谈》中指出:“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有四月花,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根据高山气温垂直分布的规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就降低0.6℃。白诗中的大林寺位于庐山香炉峰顶,海拔约1200米,比平地气温约低7℃左右,因此,在农历四月上旬,当庐山脚下的九江市已是“芳菲尽”的时候,山顶上的大林寺则是桃花盛开,一片春色。白诗中所描绘的景色表明( ) A.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发展阶段 B.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C.事物的发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D.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状况受具体条件限制
4.沈括通过实地考察,用“地势之高下之不同”解释了白诗中所描绘的景色。这说明( ) A.调查研究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必要条件 B.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5.高山气温垂直分布规律的发现科学地揭示了造成这一景象的原因,这表明( )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提示本质
B.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C.只有通过事物的现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D.规律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分析:这是一组依托唐诗而成的不定项选择题,意在考查考生联系语文、历史、地理知识并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别考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几个知识点。能让考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既新又活,一举多得,值得重视。
第3题白诗描绘了在同一时间“人间”和“山寺”的不同景色,这显然是因为受到了不同自然条件的限制所致;同时也说明了事物的发展是多样的和复杂的。所以选取CD是符合题意的。既然描绘的是不同地方的景色,就不可能表明同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性,更不能表明事物的对立统一性,所以A项和B项都不能选。
第4题沈括“通过实地考察”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说明要正确认识事物就要调查研究;同时也表明了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获得认识;从白诗对现象的描绘到沈括的对景色形成原因的分析,说明人们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因此,选取ACD是正确的。沈括解释白诗所描绘的景色,属于认识的范畴,而不属于实践的范畴,也就谈不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所以B项不能入选。
第5题问的是:规律科学地提示了造成这一景象的原因,表明了什么?表明的是认识的根本任务,还是认识的根本途径,还是规律的客观性呢?它表明了人们能够科学地认识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只能是通过抽象的理性思维,C项本身就是错误的,A项和D项则不能够科学提示这一景色的原因。因此,只有B项是符合题意的。
6.(2004·广东)1930年,人们发现并证实了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冥王星的存在。最近,美国科学家又利用先进的观察仪器,发现了比冥王星距太阳距离远30亿公里的“塞德娜”,认为这可能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但许多天文学家对此提出了异议。这说明人的认识( ) A.具有不确定性 B.受客观条件制约 C.是由认识工具决定的 D.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
分析:本题借人类认识太阳系的过程,来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A是明显的错误,它否定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B是正确的,因为题目中的关键字“又利用先进的观察仪器”和年代“1930年”和“最近”明显地告诉我们是由于客观条件的改善,而推动了人们对太阳系认识的加深。C过分的夸大了认识工具对人们认识的制约。D是正确的,一方面,实践的需要会推动认识的发展,另一方面,实践会为认识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本题正确答案是BD。 三、简答题
1. (96·全国)为了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中共中央反复强调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结合上述文字,从哲学上说明以科学理论武装人的道理。
分析:解题正确思路应当是:第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实践过程;而实践是一个有目的、有意识物质活动,即是在一定认识的指导下的活动。而认识是有正误之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实践向前发展。第二,科学的理论是正确的认识,是人们实践的行动指南。第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所以,必须用这一理论来指导人民,武装人民的头脑,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由精神变物质这一更具重大意义的飞跃。该题回答的重点是 “说明以科学理论武装人的道理”。就是重点说明科学理论的作用。在表述上必须要层次分明,层层深入,逻辑鲜明。另外有同学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来说明,属于误解了题目的意思,不准确,因为题目已经强调了“科学理论”。
参考答案:人的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错误的认识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正确的认识则能推动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科学理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按内在逻辑组成一定体系的真理性认识。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才能提高人的自觉性,使实践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已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只有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 2.(2000·北京安徽春季)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血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分析:从材料分析中,我们可以归纳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从发现输血可以救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从输羊血到输人血救人的实践过程,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从输羊血和输人血,直至发现血型系统,使输血问题最终得到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第四,无论对输羊血、输人血,还是对人血系统的发现,都是为了解决输血问题,解决救人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题目总体比较简单,但是一定要按照题目的要求“怎样体现”,因此在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材料,不能理论和材料两张皮。 参考答案:
(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和大量受血者的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死亡,直至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血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四、辨析题
1.(99·广东)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
分析:题中重视“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是正确的。因为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不仅能获得新知识,还能丰富和发展原来的知识。另一方面,题目中的观点忽视“读有字的书”则是不正确的。因为每个人不可能事事都参加实践,也没必要事事亲自实践,而书本知识是前人和他人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因此,必须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本题主要特点是是非混杂型辨析题,解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正确理解题意;二是用准原理。对正确和错误的观点分别分析。 参考答案: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强调“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积极投身于实践,既能直接获得新的知识,又能扩展和深化己有知识,这是正确的。
(2)一个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亲自实践去获取知识,“读有字的书”,认真学习书本知识,能尽快掌握前人和他人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轻视“读有字的书”是错误的。 注:如考生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答题,也可酌情给分。
2.(2004·江苏)实践出真知。人们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这是一道哲学辨析题,此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判断分析问题能力,回答此题第一步要答出实践出真知这一点是正确的,并高度概括出正确性的原因;第二步要指出人们怎样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并指出并不是参加实践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三步要从整体高度把握答题,对问题加以深化剖析,要答出怎样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此思路答题,逻辑性强,不丢分。 参考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因此,实践出真知。 (2)仅仅从事实践活动,未必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获得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必须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3)要实现这一飞跃,人们必须通过实践,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并且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