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山水田园类古诗整理

来源:画鸵萌宠网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注释:

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译文:

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赏析: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思维导图:

飞花令:竹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何以娱野性,种竹百余茎。 笋添南阶竹,日日成清閟。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萧疏喜竹劲,寂寞伤兰败。 蓬莱楚山底,傍舍竹四围。 蜀中何物灵,有竹慈为名。 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 竹生空野外, 梢云耸百寻。 春风闭门走山兔,白昼露滴惊竹鸡。

古诗改写:

幽深的竹林里,时不时传出一阵悠扬的琴声,时有时无,时快时缓,时远时近,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时如万丈瀑布一泻而下。昏暗的竹林里,露出一些星星点点的光,走进一看,只见王维独自一人坐在那月光下,弹着琴吹着啸,看着他孤寂的背影,我心中油然而生一丝怜悯之情。白日里,这片树林里虫鸣鸟啼,热闹非凡;可一到夜晚,万籁俱寂,让人顿生寂寞之感。王维是何人,王维是游曳于官场上的政客,早已看透这世间一切的他,会想到这孤寂吗?当然不会。 他的双目反复一直盯着什么,原来是那缕银白色的月光。似乎只有那明月才能与他心灵相通,陪伴他度过漫长孤寂的黑夜。 他悠闲地弹着曲子,与那明月共舞。明月仿佛读懂了他的心思,将那明朗的光亮一泻千里洒在他的身上。渐渐地,渐渐地,那缕白光成了一个人,伴随着琴声舞动起来,王维望着那舞动的影子,听着那悠扬的曲调,意味深长地笑了。他想:想当年在官场上摸爬滚打,真是倍受煎熬。或许那尔虞我诈的官场真的不属于我,这里才是我最终的归宿吧!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注释: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尽:没有了。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译文:

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赏析:

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思维导图:

飞花令:山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种豆南山下,草剩豆苗稀。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注释:

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升起。惊:惊动,扰乱。山鸟:山中的鸟。 时鸣:偶尔(时而)啼叫。时:时而,偶尔。

译文:

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桂花在无声的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它们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赏析: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思维导图:

飞花令: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

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但:只。闻:听见。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 照:照耀(着)。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赏析: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

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作者简介:

张旭(675年—约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注释:

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飞桥:高桥。石矶:

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飞桥:高桥。 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尽日:整天,整日。

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译文:

山谷云烟缭绕,溪上飞架的高桥若隐若现;站在岩石西侧询问那捕鱼归来渔人。

这里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这不就是桃花源外的桃花溪吗?你可知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赏析: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名叫桃花源,他笔下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张旭因此而受启发,用陶渊明笔下桃花溪的意境,作此诗文。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飞花令: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山中杂诗

南北朝·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作者简介:

吴均(469年—520年) ,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吴均既是历史学家,著《齐春秋》

三十卷、注《后汉书》九十卷等;又是著名的文学家,有《吴均集》二十卷,惜皆已亡佚。

注释:

山际:山边;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烟:指山里面的雾气。 竹中:竹林丛中。 窥(kuī):从缝隙中看。

檐(yán):房檐。这句是说山上的房屋地势很高,所以云从窗户里面穿进穿出。

译文: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

鸟儿从我山中小屋的屋檐上飞过,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地飘了出来。

赏析:

本篇是诗人吴均《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作品通过对山居小屋悠远、静谧的环境描写,表现了诗人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闲适自在的心情。

“山际见来烟。”“这里的山际”说的是目所能及的山与天相接的地方,写的是极目远望之处。“来烟”,写的是诗人远望所见的动感物象,即远远地看见岚气云烟从天边飘来,这一描写有力地再现了山居小屋环境的深邃和悠远,给人创建了一个极其丰富的幽深神秘的美感想象空间。

“竹中窥落日。”这句的“竹中”,从一个“窥”字可以看出说的应该是竹林的空隙,“落日”就是诗人从竹林的空隙中“窥”见到的明亮清新的一个动感物象。从这个“窥”字我们不难看出,诗人这里写的是近景,即从竹林的空隙中窥视到的红红的落日。这一“窥”,巧妙而又生动地增强了夕阳余晖洒落竹林时刻山居小屋环境优雅、明亮的美感。

如果说在前两句中诗人不惜笔墨为我们再现了山居小屋的环境,那么下边两句写的则是小屋本身的特点。

“鸟向檐上飞。”“向”可以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在”。“ 檐上飞”,说的是傍晚了,鸟儿们快要归巢了,于是在房檐儿上悠闲地,自由自在地,叽叽喳喳地,一会儿飞过来,一会儿又飞过去。这

一句写的是山居小屋的近景,是近距离的所见,描绘的是一种清新、明快的场景,它在向人们透露着一种愉悦与欣喜的情怀。

“云从窗里出。”“云”是不可能从“窗里出”的,诗人写的其实也就是一种感觉,我们不妨体会一下,如果站在山脚下,远看山居小屋窗前的景象,那洁白的云朵在小屋的窗前悠闲地飘动,仿佛就是从窗户里飘出来的。这感觉是何等的神奇呀。

终南别业

唐代·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释:

中岁:中年。

好(hào):喜好。 道:这里指佛教。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

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胜事:美好的事。

值:遇到。叟(sǒu):老翁。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译文: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赏析: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他的两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有一个可能是该处为山泉的发源地,掩于地表之下。另一个可能 是下雨之后汇集而成的涧水在此地干枯了。这个登山者走著走著,走到水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思维导图:

初夏游张园

宋·戴复古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作者简介:

戴复古(1167年-约1248年),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隐,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

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晚年总结诗歌创作经验,以诗体写成《论诗十绝》。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著有《石屏诗集》、《石屏词》、《石屏新语》。

注释:

题原作“初夏”,作者原作“戴石屏”,据《宋诗钞·东皋集》改。

乳鸭:刚孵出不久的小鸭。

枇杷:植物名,果实球形,成熟时呈金黄色。味甜,可食。

译文:

小鸭在池塘中或浅或深的水里嬉戏,梅子已经成熟了,天气半晴半阴。在这宜人的天气里,邀约一些朋友,载酒宴游了东园又游西园。

风景如画,心情格外舒畅,尽情豪饮,有人已经醉醺醺了。园子里的枇杷果实累累,像金子一样垂挂在树上,正好都摘下来供酒后品尝。

赏析:

《初夏游张园》属于田园诗,色调明丽,气氛热烈,意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这首诗写的是江南初夏时人们宴饮园林的生活情景。 题日“游”字,自然点出了诗人赏心悦目、情致勃勃的感受。张园的风光夺目生辉,引人入胜。“乳鸭”在时深时浅的水中戏游,“熟梅天气”似阴似晴,在诗人的眼里都是那样的富有情趣,增添了无限的游兴。诗中“半”字用得精妙,状写天气忽阴忽晴、变幻莫测的特点,至为准确;同时也传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迷离恍惚,朦朦胧胧。一树一树的梅子,熟透了,红褐色,硕大果.样子很是令人垂涎。

飞花令:夏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冬雷震震,夏雨雪。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夏谷雪犹在,阴岩昼不分。

青溪

唐·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

注释:

青溪:在今陕西勉县之东。 言:发语词,无义。

黄花川:在今陕西凤县东北黄花镇附近。

趣途:趣,同“趋”,指走过的路途。

声:溪水声。色:山色。

漾漾:水波动荡。菱荇(língxìng):泛指水草。

葭(jiā)苇:泛指芦苇。“漾漾”二句描写菱荇在青溪水中浮动,芦苇的倒影映照于清澈的流水。 素:一向。闲:悠闲淡泊。

澹(dàn):恬静安然。澹:溪水澄澈平静。 磐石:大石。

将已矣:将以此度过终生。已:结束。

译文:

进入黄花川游览,每每都去追逐那条青溪。

溪水随着山势,百转千回,经过的路途,却不足百里。 水声在山间乱石中喧嚣,水色在深密的松林里幽静深沉。 水草在溪水中轻轻摇荡,芦苇清晰地倒映在碧水之中。 我的心一向悠闲,如同清澈的溪水淡泊安宁。 但愿我能留在溪边的盘石上,在垂钓中度过我的一生。

赏析:

此诗借颂扬名不见经传的青溪,来印证自己的素愿。以青溪之淡泊,喻自身之素愿安闲。

这是一首写于归隐之后的山水诗。诗的每一句都可以独立成为一幅优美的画面,溪流随山势蜿蜓,在乱石中奔腾咆哮,在松林里静静流淌,水面微波荡漾,各种水生植物随波浮动,溪边的巨石上,垂钓老翁消闲自在。诗句自然清淡,绘声绘色,静中有动,托物寄情,韵味无穷。

飞花令:青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江村

唐·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注释:

江村:江畔村庄。

清江:清澈的江水。江:指锦江,岷江的支流,在成都西郊的一段称浣花溪。曲:曲折。抱:怀拥,环绕。 长夏:长长的夏日。幽:宁静,安闲。 自去自来:来去自由,无拘无束。

译文:

浣花溪清澈的江水,弯弯曲曲地绕村而流,在长长的夏日中,事事都显恬静、安闲。

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

相伴多年的妻子在纸上画着棋盘,年幼的儿子敲弯了钢针要做成鱼钩。

只要有老朋友给予一些钱米,我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可奢求的呢?

鉴赏:

作者杜甫在饱经颠沛流离之后,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这首诗在一片宁静的氛围里,细腻地描画了优美恬淡的景物,随意地叙写了闲适温馨的生活情趣,表现出作者杜甫难得的一段安定生活给他带来的满足和欣然。

从作诗的艺术角度来看,这首诗写法精严而又流转自然;字句精炼、刻画细微,而又让人无迹可寻。这是杜甫律诗的老到之处。尾联上句“但有故人供禄米”,一作“多病所需唯药物”,无论从平仄还是诗意上看,都以“但有”之句更佳。

飞花令:江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秋登巴陵望洞庭

唐·李白

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 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 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 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

注释:

巴陵:指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巴丘山。巴丘山,位于岳阳南。又名巴蛇冢。传说后羿屠巴蛇于洞庭,蛇骨久积成丘,故得名。 周览:纵览,四面瞭望。 际海:岸边与水中。

长沙浦:指由长沙而入洞庭之湘水。

云梦:古代泽薮名,位于南郡华容县(今湖南潜江县)西南。古云梦泽,跨江之南北,自岳州外,凡江夏、汉阳、沔阳、安陆、德安、荆州,皆其兼亘所及。《艺文类聚》:宋玉《小言赋》曰:楚襄王登阳云之台,命诸大夫景差、唐勒、宋玉等并造《大言赋》。赋毕,而宋玉受赏。曰:有能为《小言赋》者,赐之云梦之田。 瞻光:瞻日月之光。

阅水:阅逝去之水。徂年:流年、年华。《后汉书·马援传》:徂年已流,壮情方勇。

渚:小洲,水中小块陆地。

潺湲:水流动貌。《汉书》:“河荡荡兮激潺湲。”颜师古注:“潺湲,激流也。”

译文:

清晨登上巴丘山,极目远眺,四方的景物无不尽收眼底。湖面明净倒映着天光,湖水清澈见底可以映现秋色。秋天的物色多么苍茫,岸上与水色都明丽清朗。山色青翠掩映了远处的林木,水色碧绿没有清冷的烟气。帆船轻漂,自江中向这里驶来,小鸟远去飞向日边。长沙浦边秋风清朗,云梦田上霜迹已空。观览秋光使人叹惜头发脱落,注目湖水流过又令人悲悯流年已逝。北边的小洲随波荡漾,湖水向东潺潺而流。郢人唱起《白雪》,江南美女歌唱《采莲曲》。听到这些歌声更让人肠断,凭靠山崖泪如泉涌。

鉴赏:

诗的开头“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写在秋天的一个早晨,诗人登上巴丘山,眺望洞庭湖的美丽景色:“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居高临下,湖光山色,无不尽收眼底。清澈的湖水和明朗的天空交相映照,充分显示了天高气爽的秋色之美。诗人对之不禁赞叹不已:“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飞花令: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扩写诗词:

清晨登上巴陵山,四周景色尽收眼底。明亮的湖水与天光拥抱在一起,秋水澄清,一眼就可以看到湖底。秋天的景色苍苍茫茫,水天之际,湖天鲜明。青山依旧,树影隐蔽,湖水清碧,一望无烟。俯首江中,千帆竞渡,仰望鸟儿向着太阳飞去。清爽的凉风吹向长沙大地,云梦泽的田野与山壑一起空朦寂静。看着湖水映照的白发,看着日夜流逝的江水,万分伤悲。时光虽然象北边湖水一样荡漾无垠,可是也象疾速东流的江水,毕竟一去不回。听那边郢人在高唱《白雪》,这边越女清唱《菜莲》,都是年轻人的世界。我如今年岁已老,体力衰竭,理想却还没有实现,怎么不断肠,如何不悲伤,背靠山崖,我泪如滴泉。

登池上楼

南北朝·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作者简介:

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之

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赋》,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隋书·经籍志》、《晋书》录有《谢灵运集》等14种。

注释:

池:谢灵运居所的园池。

潜虬媚幽姿:潜游的虬龙怜惜美好的姿态。 响:发出

远音:悠远的鸣声。 薄:迫近,靠近。 愧:惭愧

栖川:指深渊中的潜龙 怍:内心不安,惭愧。

进德:增进道德,这里指仕途上的进取。 徇禄:追求禄位。 疴:病

衾枕昧节候:卧病衾枕之间分不清季节变化。衾,大被。昧,昏暗。

褰开:揭开帷帘,打开窗子。 岖嵚:山势险峻的样子。

初景革绪风:初春的阳光消除了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 新阳改故阴:新春改变了已过去的残冬。

塘:堤岸

祁祁伤豳歌:“采蘩祁祁”这首豳歌使我悲伤。祁祁,众多的样子。豳歌,指《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的句子。

萋萋感楚吟:“春草兮萋萋”这首楚歌使我感伤。萋萋,茂盛的样子。楚吟,指,《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的句子。 索居:独居。 群:朋友 处心:安心 持操:保持节操

无闷:没有烦闷。出自《易经·乾卦》:“遁世无闷。”意为贤人能避世而没有烦恼。 征:验证,证明。

译文:

沉潜的龙,姿态是多么的幽闲多么的美妙啊!高飞的鸿鸟,声音是多么的响亮多么的传远啊!我想要停留在天空(仕进功名),却愧对天上的飞鸿;我想要栖息川谷(隐退沉潜),却惭对深渊的潜龙。我仕进修德,却智慧拙劣;我退隐耕田,却又力量无法胜任。为了追求俸禄,我来到这偏远的海边做官,兼又卧病在床,面对著光秃秃的树林。(每天)蒙著被子,睡著枕头,浑不知季节气候的变化。偶然间揭开窗帷,暂且登楼眺望。倾耳细听有那流水波动的声音,举目眺望有那巍峨高峻的山岭。初春的阳光已经代替了残余的冬风,新来的阳气也更替了去冬的阴冷。(不知不觉)池塘已经长满了春草,园中柳条上的鸣禽也变了种类、换了声音。想起《出车》这首豳诗,真使

我伤悲,想到《春草生兮萋萋》这首楚歌,更是让我感慨。唉!独居的生活真容易让人觉得时间难捱、特别长久,而离开群体的处境也真是让人难以安心。坚持节操那里仅仅是古人才做得到呢?所谓的“遯世无闷”今天在我的身上已经验证、实践了。

赏析: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他出任永嘉大守的矛盾心情,懊悔自己既不能像潜藏的虬那样安然退隐,又不可能像高飞的鸿那样声震四方,建功立业。第二层写他在病中临窗远眺。第三层写他的思归之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郁闷,或是比兴,用虬和鸿的进退得所来说明自己进退失据;或是直抒胸臆,诉说独居异乡的孤苦;或是以景写情,用生趣盎然的江南春景,来衬托诗人内心的抑郁。

飞花令:池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味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风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