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小课题计划
本年级延续四年级确立的小课题名称《充分利用教材,以课文重点句段为例,采取多种形式的小练笔,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具体化》
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在课文中乐于学习写作方法,并能尝试利用教师引导的重点句段进行练笔。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并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作文水平,发展作文能力。
研究的内容
小练笔是在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或者关键点设计一个思考的话题,引导学生就此联系课文、联系生活、联系自己的积累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体验,并将自己的独特理解、体验用文字表述出来。
学生具有丰富的想像力,他们在阅读课文时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浮想联翩。如果教师能紧扣课文中隐含的生动的画面和鲜活的形象,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下来,就能既\"还原\"了课文语言所描绘的原貌,又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
多种角度的习作训练,能够让学生产生对作文的兴趣。一是体裁上的多角度,即习作形式上的多角度,引导学生用同一题材写出不同体裁的作文;二是主题上的多角度,即思想上的多角度,引导学生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用同一题材写出不同立意的作文。
课文学完后,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扩展阅读,并将课外阅读搜集的资料加以选择、整理,写成一段话。这样的延展性练笔其实是读书摘记。一篇课文有多方面的教学价值,所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不同的小练笔。也可以设计性的练笔:请你这两只水罐在一起时的情景,它们之间会有怎样一段对话,然后写下来。所以,教学之妙,存乎于心。有心者,必然会充分地挖掘教材的读写结合点,设计出恰当的有效的小练笔。
具体做法
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它是以课文内容作为写的材料,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
l 、读写结合、尝试运用——仿写。
(1)典型句式的迁移练笔。
(2)典型构段方式的迁移练笔。
(3)典型写作方法的迁移练笔。
2 、拓展情节、填补空白——扩写。
(1)看课文插图开展“小练笔”
(2)用课文特殊标点开展“小练笔”
(3)抓文本关键词开展“小练笔”
(4)读文本“佳句”后开展“小练笔”
(5)做课文“思考.练习”开展“小练笔”
3 、立足原作、删繁就简——缩写。
4 、根据材料、合理构思——改写。
5 、创设情境、展开想象——续写。
6.培养学生对欣赏与修改的兴趣,还必须与写作指导教学紧密结合。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学生的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素材和语言材料。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辟习作园地,展示学生作品,组织或让学生自行向报刊杂志投稿。
研究的对象及评价方式
以中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本班整体学生为研究对象 。 评价以激励为主,蕴含指导意图。一味的批评会使学生丧失兴趣与自信,一味的颂扬也会使学生迷失进步的目标,止步不前。因此,优秀的评价语既要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充满自信心,又要指明他们有待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培养评价能力,要侧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思、修改、加工润饰。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建立学生习作档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方式。
在班上设立“习作”进步奖,每次习作教师认真审阅,对习作有明显进步的学生给予鼓励,让他们不断树立自信心。同时设立“佳作欣赏”栏目,让每一个成功者享受写作文的乐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学生都希望能以自己的行动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而学生的习作是学生辛勤劳动的成果,要充分发挥学生作文成果的激励功能。
9、每学期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习作竞赛,并办习作专集,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同时把学生的优秀成果向全国性少儿杂志推荐发表,不断激励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积极性。
研究步骤:
本学期研究拟分完成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0、3--2010.7)学习理论,成立组织,拟定研究方案,研究工作全面启动。
第二阶段:(2010.9--2011.7)教师针对学生习作与习作教学弊端,探求研究“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与个性化表达”的教学思路,摸索出让学生乐于积累,个性化习作的途径与方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