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清热药-清热燥湿药

来源:画鸵萌宠网
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苦参、穿心莲、秦皮、白鲜皮、椿皮

主治湿热病证

湿热病证——头身重痛、肢体困倦,口渴不欲饮,舌苔比较厚腻(共同表现)

(①有热,②有比较秽浊的分泌物)

湿温病——温热病中的特殊类型;不但有温热邪气,还有湿邪内盛,单独清热不行,同时还要除湿

湿热在胃肠——泻痢,湿热引起的腹泻,尤指湿热痢疾 湿热在脾胃——引起脘腹的痞闷、腹胀、痞满,恶心、呕吐

湿热在肝胆——湿热黄疸(湿热内盛,薰蒸肝胆,胆汁外溢于肌肤而出现的皮肤发黄,爪甲发黄,眼的巩膜发黄)

肝开窍于耳,耳流脓液

湿热在下焦——淋证,湿热淋证(小便黄赤短少,小便淋涩疼痛,排尿时,尿道有淋涩疼痛,或者点滴不通,点滴难尽的症状,相当于尿路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男性前列腺的炎症)

妇女下焦湿热白带,白带过多

其它——皮肤的湿热疮疹,湿疹、湿疮分泌物较多 湿痹,关节红肿疼痛

========================================================================== ①(兼)清热泻火

用于温热病气分热证 黄芩 用于脏腑的气分热证 ②(兼)清热解毒

用于热毒病证 热毒引起的疮痈肿痛

========================================================================== 性味:典型苦寒药(中病即止,不能过用)

清热作用很强,寒性很明显 苦能清泻,本身滋味也非常苦 苦能燥湿

燥湿:对湿邪的一种治疗作用,能减轻湿邪(与水湿有关)引起的一些病证

========================================================================== 黄连、黄芩、黄柏 相须而用(共同) ①清热燥湿 广泛的用于多种湿热病证;

②清热泻火 ①温热病的气分热证,清气分热,②清脏腑热 黄芩长于清气分热(用较多),而能清肺热,清少阳热;

黄连长于清心胃热; 黄柏泻相火,退虚热。

③清热解毒 用于热毒的疮疡肿痛; 黄连作用较强,广泛应用 此外黄芩 具有凉血止血与清热安胎的功效

===============================================================================

黄芩 苦,寒 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 清热燥湿 (善退高热/退壮热) 主用于湿温病(属温热病;病变部位主要在中焦[兼]上焦) ①能退壮热 ②黄芩作用部位在中上二焦,尤其是上焦偏重(肺) ----------------------------------------------------------------------------- 泻痢不如黄连 黄疸淋证不如黄柏 以上两证可作为辅助药配伍使用 善于清温热病的气分热证(用得最多) ①能退壮热 ②黄芩主要作用部位在中上二焦,尤其是上焦(肺) --------------------------------------------------------------------------- ①长于清肺热 黄芩+清肺止咳药 常用于肺热咳嗽 清金散——黄芩单用,治疗肺热咳嗽(较轻) ++++++++++++++++++++++++++++++++++++++++++ ②长于清少阳热 《伤寒论》六经辨证的角度:邪在少阳,寒热往来 黄芩+柴胡 治 少阳证的寒热往来和解少阳——张仲景 用于热毒的疮疡肿痛(不如黄连) 常用于血热妄行引起的出血证(功同栀子); +++++++++++++++++++++++++++++++++++++++++++++ 因胎热(热邪扰动胞宫)引起的胎动不安,或者胎漏下血(实热),通过凉血止血减轻出血;(供参考) 胎动不安多为肝肾虚损亏虚,此时黄芩不适合使用 清热泻火 ①清气分实热 ------------------------------------- ②脏腑热证 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清热安胎 用法 煎服 3~10g 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用量 酒黄芩——黄芩用酒来炒,①降低其苦寒性质 ②清上焦热 ③破坏酶,使黄芩甙(有效成分)便于贮藏,便于保存 症候 因其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禁忌 补充: 黄芩——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等地 春、秋两季采挖,去除须根及泥沙,晒后撞去粗皮,蒸透或开水润透切片,晒干。生用、酒炙或炒炭用 枯芩:根的上部,中心部分已腐烂空洞,只有外面(生长时间久一些) 子芩:根的下部,较坚实(生长时间较短) 都属于黄芩根部 黄芩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黄连 苦,寒 归心,脾、胃、胆、大肠经 功效 清热燥湿 黄连作用部位偏重在胃肠,尤其是大肠湿热; ①大肠湿热 主用于湿热痢疾(痢疾排泄物秽臭,符合湿热致病特点)/热毒痢疾(痢疾属于热毒证;有比较明显的相互传染的情况,如疫毒痢[症状重]/ 热毒痢)以上两种不同的角度阐述病因,均可 香连丸——黄连+木香(因痢疾里急后重,即想排便又不通畅,一种很难受的下坠的紧迫感,源于大肠的气滞,木香可行气导滞,有利于缓解里急后重的症状) 黄连+活血化瘀/活血止痛药 用于痢疾便下脓血(有瘀滞), 痢疾行气则后重除,活血则脓便愈 ++++++++++++++++++++++++++++++++++++++++++++ ②胃脘湿热引起的痞满 温热病气分热证可用,但无优势 ------------------------------------- ①善于清心热 多用于心热炽盛,心烦不安症候 ②清泻胃火(胃热善饥) 胃热引起的呕吐,或多食善饥(胃热盛,消化就快,经常觉得肚子饥饿的状态,进食比较频繁,比较多) 多用于热毒的疮疡肿痛、痈疽疔疖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疮疡肿痛多与心经的热毒有关,黄连长于入心经的,相比黄芩、黄柏较多用[力量强] 清热泻火 ①清气分实热 ----------------------------------- ②脏腑热证 清热解毒 用法 用量 煎服 2—5g 外用适量 酒/姜汁黄连——用酒来炒,降低其苦寒性质; 用姜汁炒,增强其清胃止呕的效果 治胃热的呕吐; 症候 禁忌 因其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 苦燥易伤阴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补充: 黄连——毛茛科植物黄连(味连)、三角叶黄连(雅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 多系栽培,主产于四川、云南、湖北 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生用或清炒、姜汁炙、酒炙、吴茱萸水炙用 鸡爪黄连——因几枝连在一起,须根去掉后象一个鸡爪状而得名;产于重庆市(巫溪县,巫溪、石柱县) 三角叶黄连——根茎只有一枝独根,不会分枝,较粗大;产于四川峨眉山为中心的一些地区(质量最优但产量很少) 云连——根茎更细小(质量较次些) -------------------------------------------------------------------------------------------------------------------------------- -------------------------------------------------------------------------------------------------------------------------------- 黄连味苦,泻心除(疒言(hū)),清热明眸,厚肠止痢 黄柏 苦,寒 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 清热燥湿 黄柏作用部位偏重在下焦 主用于黄疸、带下、淋证,体表疮疹,或者湿热痹证 栀子柏皮汤——黄柏+栀子 治 湿热黄疸【张仲景】 易黄汤——治肾虚湿热带下。带下粘稠量多,色黄如浓茶汁,其气腥秽,舌红,苔黄腻者 黄柏外用——治 湿热疮疹 四妙散——治湿热痹证 泻相火,退虚热 主要用于清泻肝胆/肝肾 因肾无实证,是虚证,在肾多为滋阴,即退虚热,所以相火一般在肝胆,实证也有; 知柏地黄丸——黄柏+知母 相须使用 滋阴补肾,清退虚热 治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用于热毒的疮疡肿痛(不如黄连) 清热泻火 清热解毒 用法 用量 煎服 3-12g 外用适量 盐黄柏——盐长于入肾; 黄柏片用盐水拌匀,稍闷,待盐水吸尽后,文火加热炒干 用来退虚火,泻相火 因其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忌用 症候 禁忌 补充: 黄柏——芸香科植物黄皮树(川黄柏)或黄檗(关黄柏)的干燥树皮 清明之后剥取树皮,除去粗皮、晒干压平;润透,切片或切丝。生用或盐水炙、炒炭用 关黄柏——黄柏树的树皮,黄色淡一点,主产于东北地区(辽宁、吉林、河北) 川黄柏——黄皮树的树皮,主产于四川为主的西南地区(贵州、湖北、云南),颜色深一点,金黄 以上等同药用 ============================================================================= 相火——相火是相对于君火而言的 心为君主之官,心火即君火,辅助君的脏腑称为相 肝、胆、肾、三焦均内寄相火,而其根源则在命门 一般指下焦的肝肾之火;肝胆的相火可能是一个实证 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龙胆/龙胆草(根部分,全草质量差些,通常需多用1/3)苦,寒 归肝、胆经 功效 清热燥湿 多用于肝胆的湿热病证; 龙胆泻肝汤——治 湿热黄疸; 肝有湿热而引起的耳道流脓 以肝胆湿热为主,其他湿热病证亦可用; 如湿热痢疾、湿热带下、湿热疮疹 泻肝胆火 肝胆火旺出现头昏头痛,眩晕口苦,没有湿象,光是热象,龙胆可用 龙胆泻肝汤——肝胆的实火可用 治 疮疡肿痛[不强] 清热泻火 清脏腑热 不能清气分热 清热解毒 用法 用量 症候 禁忌 煎服 3—6g 脾胃寒者不宜用,阴虚津伤者慎用 补充: 龙胆——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龙胆.、三叶龙胆或坚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前三种习称“龙胆”,后一种习称“坚龙胆” 各地均有分布。以东北产量最大,故习称“关龙胆” 春、秋二季采挖,洗净,晒干,切段。生用 龙胆苦寒,疗眼赤疼,下焦湿肿,肝经热烦 苦参 苦,寒 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效 清热燥湿 广泛的用于多种湿热病证;[口服较少,多为外用] 如湿热/热毒痢疾、湿热黄疸、湿热带下、湿热疮疹等 香参散/香参丸——木香+苦参 治湿热/热毒痢疾; 清心胃之火[内服] 功似黄连 清热泻火 清脏腑热 清热解毒 杀虫 利尿[不强] 用法 用量 用于热毒疮疡肿痛;[口服较少,多为外用] 外洗皮肤疥虫,阴道滴虫,蛲虫 非治疗水肿,主要取其利尿,通过小便排出湿热 煎汤/局部用药——多用于皮肤,痔疮,妇科病的阴道湿热病证,如阴痒、带下 近人乃不敢以入煎剂,盖不特畏其苦味难服,嫌其峻厉而避之也《本草正义》 苦参对湿热病证的治疗作用相当强,清热燥湿力量峻厉。但因滋味奇苦(兼有异味),难服用。更因①服用后可能会有恶心呕吐,影响食欲,食欲降低 ②服用后非常困倦,想睡觉(中医认为是伤了气)倦怠乏力的症状 煎服(内服)5—10g——治 心热失眠,心烦不安 脾胃虚寒者忌用 诸参辛芍叛藜芦 症候 禁忌 补充: 苦参——有参之名而无参之实,无补虚作用,燥湿为主 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 我国各地均产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头及小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生用 【典型苦寒药】 ----------------------------------------------------------------------------------------------- 抗心率失常 升高白细胞 苦参味苦,痈肿疮疥,下血肠风,眉脱赤癞 穿心莲/苦胆草 苦,寒 归心、肺、大肠、膀胱经 功效 清热燥湿 清热泻火 ①清气分实热 ----------------------------------- ②脏腑热证 清热解毒 穿心莲片——单味/复方; 多用于痢疾、淋证 温热病初期气分或者卫分的清热泻火(初期津液耗伤不明显),入营血以后一般不使用 具有一定的退烧作用 ----------------------------------- 清肺火、泻肺热、 多用于肺热咳嗽;(急性支气管炎,或者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咳喘、咳嗽痰多,痰比较黄稠)功似黄芩 用于疮疡肿痛、虫蛇咬伤(类似于热毒证) 用法 6~9g 用量 [煎汤服用较少,多制成丸剂、片剂[糖衣片/胶囊剂]或注射剂] 外用适量 症候 阳虚证及脾胃弱者慎服 禁忌 补充: 穿心莲——爵床科植物穿心莲的干燥地上部分 秋初茎叶茂盛时采割,晒干 穿心莲寒,热毒难痊,消肿止痛,炎症能安 秦皮 苦、涩,寒 归肝、胆、大肠经 功效 清热燥湿 清热泻火 ①秦皮+黄连、黄芩、白头翁 用于湿热的痢疾 ②止带 ①清肝火 清肝明目 治 肝热目赤肿痛(煎汤洗眼外用) ②清肺热 治 肺热咳嗽 用于疮疡 清热解毒[不强] 用法 煎服 6—12g 用量 外用适量,煎洗患处 秦皮甙——降低血尿酸 治痛风 症候 脾胃虚寒者忌用 禁忌 补充: 秦皮——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白蜡树、尖叶白蜡树或宿柱白蜡树的干燥枝皮干皮 产于吉林、辽宁、河南等地。春、秋二季剥取,晒干。生用 秦皮苦寒,明目涩肠,清火燥湿,热痢功良 白鲜皮 苦,寒 归脾、胃、膀胱经 功效 清热燥湿 用于湿热黄疸,风湿热痹 清热解毒/祛风解毒 用于湿热疮毒、湿疹,疥癣 用法 煎服,5-10g 用量 外用局部洗—— 治湿热/热毒引起的皮肤病 症候 脾胃虚寒者慎用 禁忌 补充: 白鲜皮——芸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皮,根皮去掉栓皮为白色,鲜指它的气味,根皮挖起后它羊膻味因称为白鲜皮 白鲜皮寒,疥癣疮毒,痹痛发黄,湿热可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