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率:按同一生产厂家、同一等级、同一品种、同一批号且连续进场的水泥,袋装不超过 200t 为一批,散装不超过 500t 为一批,每批抽样不少于一次。当在使用中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快硬硅酸盐水泥超过一个月)时,应进行复验,并按复验结果使用。
⑶取样方法:可连续取,亦可从20个以上不同部位取等量样品,采用取样管,插入水泥适当深度,用大拇指按住气孔,小心抽出取样管,将所取样品放入洁净、干燥、不易受污染的容器中,总量不少于12kg。
当试验水泥从取样至实验要保持24H以上,应把它贮存在基本装和气密的容器里,这个容器应不与水泥起反应
水泥细度检验方法GB/T1345-2005 (负压筛法)
1、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的细度以比表面积表示,基比表面积不小于300m2/kg;复合硅酸盐水泥的细度以筛余表示,其80μm方孔筛筛余不大于10%或45μm方孔筛筛余不大于30%; 2、筛析仪负压可调范围为4000pa-6000pa 3、天平最小分度值不大于0.01g 4、水泥样品应有代表性
5、试验准备:80μm筛析试验称取试样25g,45μm筛析试验称取试样10g。
6、筛析前应把负压筛放在筛座上,盖上筛盖,接通电源,检查控制系统,调节负压至4000pa-6000pa范围内; 7、称取试样精确至0.01g,放在负压筛中连续筛析2分钟,在此期间如有试样附在筛盖上可轻轻地敲击筛盖使试样落下。筛毕,称取全部筛余物。
8、筛作百分数计算:水泥试样筛余百分数=水泥筛余物的质量/水泥试样的质量(结果计算至0.1%)
每个样品应称取二个试样筛余平均值为筛析结果。若两次筛余结果绝对误差大于0.5%时应再做一次试验,取两次相近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 、安定性检验方法 GB/T 1346-2001
1、硅酸盐水泥初凝时间不小于45分钟,终凝时间不大于390分钟;复合硅酸盐水泥初凝不小于45min,终凝不大于600min。 2、原理:㈠准稠度净浆对标准试杆(或试锥)的沉入具有一定阻力,通试验不同含水量水泥净浆的穿透性,以确定水泥标准稠度净浆中所需要加入的水量
㈡凝结时间以试针沉入水泥标准稠度净浆至一定深度所需的时间表示
㈢安定性:雷氏法是观测由二个试针的相对们移所批示的水泥标准稠度度净浆体积膨胀的程度 5 材料
试验用水必须是洁净的饮用水,如有争议时应以蒸馏水为准 6 试验条件
6.1 试验室温度为20℃士2c,相对湿度应不低于 50 %;水泥试样、拌和水、仪器和用具的温度应与试验室一致 ; 6.2 湿气养护箱的温度为 20 C士l℃,相对湿度不低于90%
试验室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至少每4H记录一次,在自动控制的情况下记录次数可酌减至一天记录二次。在温度给定范围内,控制所设定的温度应为此范围中值。 7 标准稠度用水且的测定(标准法) 1 试验前必须做到
a)维卡仪的金属棒能自由滑动;
b)调整至试杆接触玻璃板时指针对准零点; c)搅拌机运行正常。 2 水泥净浆的拌制
用水泥净浆搅拌机搅拌,搅拌锅和搅拌叶片先用湿布擦过,将拌和水倒人搅拌锅内,然后在5 s-10 s内小心将称好的 500 g水泥加人水中,防止水和水泥溅出;拌和时,先将锅放在搅拌机的锅座上,升至搅拌位置,启动搅拌机,低
速搅拌 120 s,停 15s,同时将叶片和锅壁上的水泥浆刮人锅中间,接着高速搅拌 120 s停机。 3 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步骤
拌和结束后,立即将拌制好的水泥净浆装人已置于玻璃底板上的试模中,用小刀插捣,轻轻振动数次,刮去多余的净浆;抹平后迅速将试模和底板移到维卡仪上,并将其中心定在试杆下,降低试杆直至与水泥净浆表面接触,拧紧螺丝 1 s-2 s后,突然放松,使试杆垂直自由地沉人水泥净浆中。在试杆停止沉人或释放试杆 30 s时记录试杆距底板之间的距离,升起试杆后,立即擦净;整个操作应在搅拌后1. 5 min内完成。以试杆沉人净浆并距底板6 mm士1 mm的水泥净浆为标准稠度净浆。其拌和水量为该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尸),按水泥质量的百分比计。 8 凝结时间的测定
8.1 测定前准备工作:调整凝结时间测定仪的试针接触玻璃板时,指针对准零点。
8.2 试件的制备:以标准稠度用水量按 7. 2条制成标准稠度净浆一次装满试模,振动数次刮平,立即放人湿气养护箱中。记录水泥全部加人水中的时间作为凝结时间的起始时间。
8.3 初凝时间的测定:试件在湿气养护箱中养护至加水后 30 min时进行第一次测定。测定时,从湿气养护箱中取出试模放到试针下,降低试针与水泥净浆表面接触。拧紧螺丝 1 s^-2 s后 ,突然放松,试针垂直自由地沉人水泥净浆。观察试针停止下沉或释放试针30 s时指针的读数。当试针沉至距底板 4 mm士
1 mm时,为水泥达到初凝状态;由水泥全部加人水中至初凝状态的时间为水泥的初凝时间,用“min”表示 。 8.4 终凝时间的测定:为了准确观测试针沉人的状况,在终凝针上安装了一个环形附件〔见图1e))。在完成初凝时间测定后,立即将试模连同浆体以平移的方式从玻璃板取下,翻转 180℃,直径大端向上,小端向下放在玻璃板上,再放人湿气养护箱中继续养护,临近终凝时间时每隔 15 min测定一次,当试针沉人试体 0. 5 mm时,即环形附件开始不能在试体上留下痕迹时,为水泥达到终凝状态,由水泥全部加人水中至终凝状态的时间为水泥的终凝时间,用“min”表示。8.5 测定时应注意,在最初测定的操作时应轻轻扶持金属柱,使其徐徐下降,以防试针撞弯,但结果以自由下落为准;在整个测试过程中试针沉人的位置至少要距试模内壁 10 mm。临近初凝时,每隔5 min测定一次,临近终凝时每隔 15 min测定一次,到达初凝或终凝时应立即重复测一次,当两次结论相同时才能定为到达初凝或终凝状态。每次测定不能让试针落人原针孔,每次测试完毕须将试针擦净并将试模放回湿气养护箱内,整个测试过程要防止试模受振。
注:可以使用能得出与标准中规定方法相同结果的凝结时间自动测定仪,使用时不必翻转试体. 9 安定性的测定(标准法) 9. 1 测定前的准备工作
每个试样需成型两个试件,每个雷氏夹需配备质量约75 g-85 g的玻璃板两块,凡与水泥净浆接触的玻璃板和雷氏夹内表面都要稍稍涂上一层油。 9.2 雷氏夹试件的成型
将预先准备好的雷氏夹放在已稍擦油的玻璃板上,并立即将已制好的标准稠度净浆一次装满雷氏夹,装浆时一只手轻轻扶持雷氏夹,另一只手用宽约 10 mm的小刀插捣数次,然后抹平,盖上稍涂油的玻璃板,接着立即将试件移至湿气养护箱内养护 24 h士2 h, 9.3 沸煮
9.3飞 调整好沸煮箱内的水位,使能保证在整个沸煮过程中都超过试件,不需中途添补试验用水,同时又能保证在 30 min士5 min内升至沸腾。
9.3.2 脱去玻璃板取下试件,先测量雷氏夹指针尖端间的距离(A),精确到 0. 5 mm,接着将试件放入沸煮箱水中的试件架上,指针朝上,然后在30 min士5 min内加热至沸并恒沸180 min15 min.
9.3.3 结果判别:沸煮结束后,立即放掉沸煮箱中的热水,打开箱盖,待箱体冷却至室温,取出试件进行判别。测量雷氏夹指针尖端的距离(C) I准确至0. 5 mm,当两个试件煮后增加距离(C-A)的平均值不大于 5. 0 mm时,即认为该水泥安定性合格,当两个试件的(C-A)值相差超过 4. 0 mm时,应用同一样品立即重做一次试验。再如此,则认为该水泥为安定性不合格。
水泥胶沙流动度检定方法(GB/T2419-2005)
试验方法
1.如跳桌在24H内未被使用,先空跳一个周期25次。
2.胶砂制备按GB/T17671有关规定进行,在制备胶砂的同时,用潮湿棉布擦拭跳桌台面、试模内壁、捣棒以及与胶砂接触的用具,将试模放在跳桌台面中央并用潮湿棉布覆盖。
3.将拌好的胶砂分两层迅速装入试模,第一层装至截锥圆模高度约三分之二处,用小刀在相互垂直两个方向各划5次,用捣棒由边缘至中心均匀捣压15次;随后,装第二层胶砂,装至高出截锥圆压后胶砂应略高于试模,捣压深度,第一层捣至胶砂高度的二分之一,第二层捣实不超过已捣实底层表面,装胶砂和捣压时,用手扶稳试模,不要使基移动。
4.捣压完毕,取下模套,将小刀倾斜,从中间向边缘分两次以近水平的角度抹去高出截锥圆模的胶砂,并擦去落在桌面上的胶砂。将截锥圆模垂直向上轻轻提起。立刻开支跳桌,以每秒钟一次的频率,在25S±1S内完成25次跳动。 5.流动度试验,从胶砂加水开始到测量扩散直径结束,应在6分钟内完成。
6.结果与计算:跳动完毕,用卡尺测量胶砂底面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直径,计算平均值,取整数,单位为毫米,该平均值即为该水量的水泥胶砂流动度。(大于180mm)
7、按GB/T17671进行试验。但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和掺火山灰质混合材料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在进行胶砂强度检验时,其用水量按0.50水灰比和胶砂流动度不小于180mm来确定。当流动度小于180mm时,须以0.01的整倍数递增的方法将水灰比调整至胶砂流动度不小于180mm。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GB/T17671-1999
1、 胶砂组成:一份水泥、三份标准砂、0.5的水灰比。水泥450±2g、标准砂1350±5g、水225±1g,天平精度应为
±1g,滴管精度应达到±1ml
2、 搅拌:先加标准砂-再加水-再加水泥-开动机器-低速搅拌30s,在第二个30s开始均匀地将砂加入,-再高速30s-90 s,
在第一个15s内把叶片和锅壁上的胶砂刮入锅中间-高速60s. 3、 试件的制备:尺寸:40*40*160mm的棱柱体 4、 用振实台成型
胶砂制备后立即进行成型。将空试模和模套固定在振实台上,用一适当勺子直接从搅拌锅中将胶砂分二层装入试模,装第一层时,每个槽里约放300g胶砂,用大播料器垂直架在模套顶部沿每个模槽来回一次将料层播平,接着振实60次。再装入第二层胶砂,用小播料器播平,再振实60次。移走套模,从振实台上取下试模,用一金属直尺以近似90°的角度架在试模顶的一端,然后沿试模长度方向以横向锯割动作慢慢移向另一端,一次将超过试模部分的胶砂刮去,并用同一直尺以近乎水平的状况将试体表面抹平。 试件的养护
去掉留在模子四周的胶砂,立即将作好标记的试模放入雾室湿箱的水平架子上养护,湿空气应 能与试模各边接触。养护时不应将试模放在其他试模上。一直养护到规定的脱模时间时取出脱模。脱 模前,用防水墨汁或颜料笔对试体进行编号和做其他标记。二个龄期以上的试体,在编号时应将同一 试模中的三条试体分在二个以上龄期内。 8.2 脱模
脱模应非常小心①。对于 24h 龄期的,应在破型试验前 20min 内脱模②。对于 24h 以上龄期的, 应在成型后 20--24h 之间脱模②。
注:如经24h养护,会因脱模对强度造成损害时,可以延迟到24h 以后脱模,但在试验报告中应予说明。
已确定作为 24h 龄期试验(或其他不下水直接做试验)的已脱模试体,应用湿布覆盖至做试验时为止。 8.3 水中养护
将做好标记的试件立即水平或竖直放在 20℃士 1℃水中养护,水平放置时刮平面应朝上。 试件放在不易腐烂的蓖子上,并彼此间保持一定间距,以让水与试件的六个面接触。养护期间试 件之间间隔或试体上表面的水深不得小于 5mm。 每个养护池只养护同类型的水泥试件。
最初用自来水装满养护池(或容器),随后随时加水保持适当的恒定水位,不允许在养护期间全部 换水。
除 24h 龄期或延迟至 48h 脱模的试体外,任何到龄期的试体应在试验(破型)前 15min 从水中取 出。揩去试体表面沉积物,并用湿布覆盖至试验为止。 8.4 强度试验试体的龄期
试体龄期是从水泥加水搅拌开始试验时算起。不同龄期强度试验在下列时间里进行。
――24h±15min; ――48h±30min; ――72h±45min; ――7d±2h; -一>28d±8h。 抗压:受压面是试体成型时的两个侧,面积为40*40,以2400±200N/S进行均匀加荷 抗压强度是以牛顿每平方毫米(mpa)为单位。
以一组三个棱柱体上得到的六个抗压强度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为试验结果。
如六个测定值中有一个超出六个平均值的±10%,就应剔除这个结果,而以剩下五个的平均数为结果。如果五个测定值中再有超过它们平均数±10%的,则此组结果作废。
抗折强度:以一组三个棱柱体抗折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当三个强度值中有超出平均值±10%时,就剔除后再取平均值作为抗折强度试验结果。
10.3 试验结果的计算
各试体的抗折强度记录至 0.1MPa,按10.2.1规定计算平均值。计算精确至 0.1Mpa。
各个半棱柱体得到的单个抗压强度结果计算至 0.1MPa,按 10.2.2 规定计算平均值,计算精确至 0.1Mpa。
单位为兆帕
品 种 强度等级 42.5 42.5R 硅酸盐水泥 52.5 52.5R 62.5 62.5R 普通硅酸盐水泥 42.5 42.5R 52.5 52.5R 32.5 矿渣硅酸盐水泥 火山灰硅酸盐水泥 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复合硅酸盐水泥 32.5R 42.5 42.5R 52.5 52.5R 抗 压 强 度 3d ≥17.0 ≥22.0 ≥23.0 ≥27.0 ≥28.0 ≥32.0 ≥17.0 ≥22.0 ≥23.0 ≥27.0 ≥10.0 ≥15.0 ≥15.0 ≥19.0 ≥21.0 ≥23.0 28d ≥42.5 3d ≥3.5 ≥4.0 ≥4.0 ≥5.0 ≥5.0 ≥5.5 ≥3.5 ≥4.0 ≥4.0 ≥5.0 ≥2.5 ≥3.5 ≥3.5 ≥4.0 ≥4.0 ≥4.5 抗 折 强 度 28d ≥6.5 ≥52.5 ≥7.0 ≥62.5 ≥8.0 ≥42.5 ≥6.5 ≥52.5 ≥7.0 ≥32.5 ≥5.5 ≥42.5 ≥6.5 ≥52.5 ≥7.0 检测仪器:水泥净浆搅拌机、胶砂搅拌机 仪器编号:(3039、11088)(12118、1013) 初凝时间:(200-260min) 终凝时间:(245-320min) 用水量:135-145g
雷氏夹:初始间距A:10.00mm, 沸煮后间距C:10.5\\11.011.5\\1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