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中如何降低锅炉排烟热损失
锅炉主要的热损失就是排烟热损失,它是锅炉热损失当中最大的一项,一般占锅炉热损失的60%~80%左右。运行中如果控制不当,排烟热损失很容易增大。因此,运行中通过科学调整来降低排烟热损失,提高锅炉热效率,对节能降耗、提高全厂发电的经济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 影响锅炉排烟热损失的因素
影响锅炉排烟热损失的主要因素是排烟容积和排烟温度。排烟容积大、排烟温度高则排烟热损失大。一般情况下,排烟温度每升高10℃,排烟热损失增加0.6%~1%,相应多耗煤1.2%~2.4%。以我厂为例,每年多消耗几万吨的动力煤。通过理论与工作经验相结合,找出了影响排烟热损失的主要因素。
1) 负荷变化对排烟温度和排烟容积的影响
当外界负荷变化时,在调节锅炉出力的过程中,伴随着燃料量的改变,锅炉的送风量和引风量必须进行调整,保持合适的过量空气系数,才能满足燃烧的需要。但过量空气系数过大,会使烟气量增加,造成排烟热损失增加导致锅炉热效率下降。当负荷变化时,应适当调整进入炉膛的燃料和空气量,相应的改变燃烧工况。负荷升高时,燃料量增加,空气量增加从而会使排烟温度升高。由于高负荷时炉膛温度高,着火条件好,燃烧稳定,此时可适当减小过量空气系数,降低排烟容积,达到减小排烟热损失的目的。而低负荷时则应适当减小炉膛负压,以减小漏风,提高炉膛温度,这对稳定燃烧,减少未完全燃烧损失有利。
2) 燃料性质对排烟温度和排烟容积的影响
水份对排烟温度和排烟容积的影响
煤中的水份变成水蒸汽,吸收热的同时增加了烟气量。水份高,提高了烟气的酸露点,易产生低温腐蚀。为防止或减轻对低温受热面的腐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空预器受热面的温度,要提高空预器受热面的温度就是提高排烟温度和入口空气温度。我厂在送风机出口档板后加装暖风器,来提高空预器进风温度。但进风温度升高会使排烟温度也升高,因而排烟热损失将增大,而使锅炉的经济性降低。查阅相关技术资料,煤中的水份每增加5%,由于损失而使锅炉热效率下降0.5%左右。
灰份对排烟温度的影响
灰份增加,受热面的积灰和磨损严重,炉内结渣会影响水循环,造成炉膛出口温度升高,而尾部受热面的积灰则会使排烟温度显著升高。同时灰份高的煤发热量低,在相同负荷情况下消耗的燃料量增加,造成烟气量和流速升高,导致排烟温度及排烟量都会升高,从而降低锅炉热效率。
挥发份对排烟温度的影响
挥发份减少时,煤粉着火推迟,燃烧的时间也会增加,造成炉膛出口温度增加,导致排烟温度升高,降低锅炉热效率。
2 运行建议
1) 依据负荷变化及时控制最佳过量空气系数
负荷的变化必然引起排烟温度的改变。负荷增加,烟气量和排烟温度必然增加,这是由于燃料量和空气量增加的结果。要想控制排烟温度在经济排烟温度下运行,关键就是要找到送风量与排烟温度间的平衡关系,也就是要合理的控制过量空气系数。炉内过量空气α过大或过小,都会使锅炉效率降低。因为一般来说,排烟热损失随口α增加而增加,而化学、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却随α增大而降低。除非α过大,使炉温降低较多及燃料在炉内停留时间缩短例外。对应于排烟热损失、机械、化学不完全燃烧热损失之和为最小的α称为最佳过量空气系数。这一数值能保证较高的锅炉热效率。
2) 根据燃料的性质变化合理调整燃烧工况
由于现在使用的部分煤挥发份含量不稳定且不是很高,使着火温度要求高,煤粉着火推迟,难以燃尽,造成炉膛出口温度升高,引起排烟温度也同时升高,这时可适当降低一次风量,使煤粉着火距离提前,在离燃烧器较近处着火,但此时要注意防止磨煤机和一次风粉管堵塞。另外,对于灰份较高的煤,同样造成着火困难,难以燃尽,可适当降低火焰中心,延长煤粉在炉膛内的停留时间以减少排烟损失。当煤粉中的水份增加时,应提高一次风的温度,使进入炉膛的燃料水份减少,从而减少烟气量,降低排烟温度,提高锅炉效率。
3) 保持锅炉受热面的清洁
锅炉受热面的清洁度对排烟温度影响也很大。在锅炉受热面发生结渣、积灰、结垢时,传热减弱,排烟温度明显上升,造成排烟热损失增大。因此,运行过程中应及时吹灰、打焦和清洗结垢,保持受热面清洁,增加受热面吸热量,降低排烟热损失。
专业点评:
排烟损失是锅炉各项损失的主要因素,如何降低排烟温度、提高锅炉效率是运行人员日常调整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机组正常运行中,应根据配煤情况合理控制一次风量、磨后温度以及风煤比,加强就地对飞灰样品的检查,在控制飞灰可燃物的基础上降低排烟温度;同时根据各受热面金属壁温分布情况以及就地各部积灰、结焦情况检查,在保证各部受热面洁净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吹灰,以减少锅炉汽水损失,从而提高锅炉效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