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的
明确公司危险源管理的工作职责,提出危险源管理的内容,规定危险源分类管理的控制措施和要求,规范危险源管理的程序。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属各部门、单位生产、经营、管理及其他相关活动中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分类控制及其管理工作。 3.引用法规、标准和中铝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13号, 2014年新修订版,2014年8月3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9号,2014年4月2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2001年10月27日)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第40号令,2011年8月5日)
《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
《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2010) 《电解铝(含熔铸、碳素)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
1
4.定义、缩略语
4.1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 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相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4.2 A类危险源:指通过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价,风险等级分 数值达160分及以上且经公司确定为重大风险的危险源。 4.3 B类危险源:指通过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价,风险等级分 数值达70分及以上,除公司重大风险以外的危险源。 4.4 C类危险源:指通过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价,风险等级分 数值为70分以下的所有危险源。
4.5 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4.6风险评价: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接受的全 过程。
4.7 风险控制:是指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 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降低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 失。 5.职责
5.1安全环保健康部
5.1.1负责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牵头组织、指导和集中规口管理工作。
5.1.2负责汇总公司各部门、各单位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情况,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审核各部门各单位的《危险源辨识评价表》,提出公司A 类危险源,编制公司重大风险清单并报公司审批。
2
5.1.3 及时公布公司《重大风险清单》,负责职能对应的
公司A 类危险源的牵头管理,组织或参与编制公司 A 类危险源的控制和管理措施,并对公司A类危险源现场控制和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5.1.4及时组织本部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审核、批准并公布本部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
5.1.5 负责本部门B、C 类危险源的管理,编制并实施本部门B、C类危险源的控制和管理措施,负责本部门B、C类危险源检查和记录工作。 5.1.6 负责提供本部门B、C 类危险源控制和管理所需的资源。 5.2人力资源行政部、党群工作部、发展规划部、营销中心、财务部、计划财务部、生产指挥保障中心、纪检监察(审计)部 5.2.1参与会审、确定公司A类危险源。
5.2.2负责职能对应的公司A类危险源的牵头管理,制定管理制度,提出相应的管理规定和要求。
5.2.3组织或参与编制公司 A类危险源的控制和管理措施;并按职责职能对A 类危险源现场管理与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5.2.4及时组织本部门业务范围内(含外包)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审核、批准并公布本部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和《部门重大风险和控制清单》。
5.2.5编制本单位内A 类危险源的现场管理制度、方案和控制措施并具体实施;负责本单位A类危险源的日常管理工作。
5.2.6 负责本部门B、C 类危险源的管理,编制并实施本部门B、C类
3
危险源的控制和管理措施,负责本部门B、C类危险源检查和记录工作。 5.2.7 负责提供本部门B、C 类危险源控制和管理所需的资源。 5.2.8财务部负责对公司危险源控制和管理费用提供保障。 5.3各二级单位
5.3.1及时组织开展本单位业务范围内(含外包)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审核、批准并公布本单位《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和《部门重大风险和控制清单》。
5.3.2负责本单位A类危险源的日常管理工作;编制本单位内A类危险源的现场管理制度、方案和控制措施并具体实施。
5.3.3负责本单位B、C类危险源的管理,编制并实施本单位B、C 类危险源的控制和管理措施,负责本单位B、C 类危险源检查和记录工作。 5.3.4负责提供本单位B、C类危险源管理和控制所需的资源。 6.管理内容与规定 6.1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6.1.1公司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应严格按照《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的规定进行。
6.1.2安全环保健康部每年组织一次系统的、涉及全公司范围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
6.1.3公司各部门、各单位根据本部门、本单位的安全工作需要,不定期的组织、督促车间、班组及员工开展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特别是生产工作现场的各种要素及相关因素发生变化时,使用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工具时,以及周围环境或气候发
4
生变化时,应当有针对性的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及时采取有效的管控和防范措施。 6.2危险源危险程度分级
按照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将危险源分为五级: 6.2.1一级危险源:指按照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中LEC方法评价风险值达320分以上的危险源;
6.2.2二级危险源:指按照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中LEC方法评价风险值达160-320分的危险源;
6.2.3三级危险源:指按照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中LEC方法评价风险值达70-160分的危险源;
6.2.4四级危险源:指按照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中LEC方法评价风险值达20-70分的危险源;
6.2.5五级危险源:指按照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中LEC方法评价风险值在20分以下的危险源。 6.3危险源管控分类
本制度依据公司管理层级和资源配置情况,将5级危险源划分为A、B、C三类实施控制和管理
6.3.1 A类危险源:指风险等级分数值达160分及以上且经公司确定为重大风险的危险源。
按照职能职责划分,由相应的职能部门负责牵头管理,危险源所在部门、单位负责现场管理与控制,安全环保健康部进行综合监督。管理和控制要求如下:
5
6.3.1.1 A类危险源公司必须每年进行不少于1次的风险评价,对通过技术改造、实施安全措施消除风险或降低风险的,要及时进行调整。 6.3.1.2属A类危险源的公司《重大风险清单》,要按照中铝公司的要求定期上报。
6.3.1.3对公司内的A类危险源公司职能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检测、检验要求,定期申请检测、检验,对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严格禁止运行和使用。
6.3.1.4各单位要根据国家规定和实施控制需要,组织建立本单位的A类危险源的检查、测量、维护、保养及维修、管理制度,组织制定和实施必要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技术规定。
6.3.1.5公司职能部门对属A类危险源的设备、设施要组织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并督促实施。
6.3.1.6对A类危险源应当根据控制情况,组织制订和实施管 理方案,不断消除或减少安全风险。
6.3.1.7对负责A类危险源控制的单位或员工,分厂要组织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安全知识、操作知识、技术知识培训,提高控制能力。对危险源现场要按规定设置安全标志或标识。
6.3.1.8对A类危险源,公司职能部门组织所在单位认真分析 其事故危险性和风险特点,制定每一项的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6.3.1.9公司A类危险源的属地管理部门和牵头管理的职能部门须将本单位负责管理的A类危险源列入专项的定期检查内容,按期进行检查或巡视,并作好检查记录。检查发现的隐患和问题必须立即按制度
6
进行整改,确保A类危险源处于受控状态。 其中:
安全环保健康部每季度检查不少于一次; 职能部门每月检查不少于一次; 属地部门、单位每月检查不少于一次;
属地车间、科室或业务模块每周检查不少于一次; 属地班组每班检查不少于一次。
6.3.1.10公司A类危险源的属地管理部门和牵头管理的职能部门须分别建立健全本单位的A类危险源台账及其控制措施表。
6.3.2 B 类危险源:指风险等级分数值达70 分及以上,除公司重大风险以外的其他各种危险源;具体由所在单位牵头负责管理,辖下各车间(业务模块)全力配合,共同控制。管理和控制要求如下: 6.3.2.1单位或部门每年应当对B类危险源进行评估,根据生产工作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制定和实施管理方案,采取措施不断降低或消除风险;
6.3.2.2制定和实施针对B类危险源的管理和控制制度,或者专项管理规定、专项技术支持文件等;
6.3.2.3制定和执行相应的安全操作和维护规程、安全技术 规程;
6.3.2.4组织对所有管理、操作、控制B类危险源的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安全管理和控制水平。对危险源现场要按规定设置相应的安全标志与标识;
7
6.3.2.5建立和实施定期的B类危险源的检查、检测制度。发现问题或隐患应及时组织进行整改;
6.3.2.6根据B类危险源的运行和控制情况,对危险程序较大的,应组织制订专项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保证危险源在发生事故时能及时有效的得到处置。
6.3.3 C 类危险源:指风险等级分数值70 分以下的所有危险源;由危险源所在单位车间(业务模块)牵头,班组(工区)负责具体实施管理与控制。 管理和控制要求如下:
6.3.3.1 危险源所在的车间(业务模块)和班组(工区)
应认真执行公司职能部门或本单位对C 类危险源的运行、使用(操作)、控制所制定的相关制度和规定;
6.3.3.2不断采取管理或技术措施,减少或消除危险源;
6.3.3.3根据公司的规定或现场安全控制的需要,组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或安全规定,保障危险源全面受控;
6.3.3.4根据C类危险源的存在及危险状况,建立恰当的安全检查制度,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时实施整改;
6.3.3.5根据危险源的危险影响,组织对接触、使用(操作)、管理(控制)危险源的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或进行安全警示。 6.4危险源信息的建立与发布
6.4.1各部门、单位应建立健全本单位危险源清单即《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并进行管控分类;建立《部门重大风险清单》,明确管
8
理和控制的措施。
6.4.2各部门、单位的《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和《部门重大风险清单》要根据不断进行危险辨识的情况,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更新,并由单位第一责任人组织审核、批准和发布,并传递到辖下各车间(业务模块)、班组、工区及其员工。
6.4.3公司A类危险源的《重大风险清单》由安全环保健康部拟制,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会审,报公司总经理或负责安全生产工作的副总经理批准后,在公司OA系统发布并传递到各部门、单位。 6.5危险源控制原则
6.5.1公司危险源控制遵循“统一组织、分级分类控制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6.5.2公司危险源控制遵循“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并重”的原则。 6.5.3公司危险源控制遵循“可靠、适宜、保障安全”的原则。 6.6危险源管理及控制措施评审
6.6.1对每项列入A类的危险源,公司职能部门应按管理职责,每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危险源的管理和控制措施评审工作。
评价、审核该危险源的各项管理措施、控制措施是否可靠、适宜,评价该危险源是否处于受控并能保障安全的状态;同时根据评价效果持续改进A类危险源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6.6.2对列入B类的危险源,其管理部门或单位每年应至少组 织开展一次危险源的管理和控制措施评审工作。评价、审核该危险源的各项管理措施、控制措施是否可靠、适宜,评价该危险源是否处于
9
受控并能保障安全的状态;同时根据评价效果持续改进B类危险源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6.6.3各部门、各单位对本单位管理的C类危险源,每年应对其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审,确定是否有必要增加管理和控制措施以确保其处理受控或可接受的状态。 6.7重大危险源的管理与控制
6.7.1部门或单位辨识发现公司内存在可能属国家制度或标准规定的重大危险源时,应当立即向公司安全环保健康部报告,由安全环保健康部组织确认。
6.7.2经确认为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环保健康部应编制重大危险源报告,及时按照国家规定和中铝公司的要求上报。
6.7.3对重大危险源,由安全环保健康部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编制管理和控制措施。管理和控制措施的编制应严格按照登记建档、上报备案、挂牌警示、监控检查、落实防范与控制措施、开展人员培训并做好个人防护的要求进行编制,管理和控制措施报公司领导批准后,由安全环保健康部组织实施并督促检查,建立长期、有效的管控机制。
6.8持续的改进管理和控制措施
6.8.1公司确保安全生产费用的投入,持续采取相应的工程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不断降低公司内各类危险源的危险等级,或者不断采用新的设备、技术、工具、材料,逐步消除危险源。
6.8.2各类危险源发生管控不力或失效,各部门各单位、车间(业务
10
模块)、班组及员工,应当依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按照各自的管控职责及时制定和采取措施,实施有效的管理方法,未能有效控制的要逐级上报。
6.8.2各类危险源的管理和控制措施经评审,不能达到可靠、有效保障人员、设备设施和生产安全的,应当及时编制和实施新的管理和控制措施,保障安全。
6.9公司危险源管控所采取的措施,应当遵守或符合国家相关的规定和要求;所开展的工作应当遵守或符合中铝公司及公司的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要求。 7.管理程序
7.1各部门、单位按照公司HSE体系《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和“人人有关,人人有责”的原则,全面开展危险源辩识和风险评价,编制本部门、单位《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表》(即《危险源清单》,下同)和《部门重大风险清单》。
7.2安全环保健康部结合各部门、单位《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表》、《部门重大风险清单》,组织编制公司《重大风险清单》(即《A 类危险源清单》,下同),经职能部门会审后,报公司总经理或负责安全生产工作的副总经理审核、批准。
7.3 安全环保健康部在OA 系统发布公司《重大风险清单》。各部门、单位根据公司《重大风险清单》,补充完善本部
门、单位《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和《A类危险源清单》并予以公布。
11
7.4各部门、单位组织制定或参与制定并落实危险源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对各类危险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7.5公司职能部门、各责任部门和单位按规定对危险源控制情况进行检查,整改存在的问题或隐患。
7.6公司职能部门、各责任部门和单位按规定对危险源控制情况进行评审。
7.7根据评审情况,对未到达安全要求的,制定和落实新的管理和控制方法。 8.附则
8.1各部门、单位应结合单位实际,应当组织制定本单位危险源管理和控制细则,确保本单位危险源管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8.2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实施;有与国家或上级有关规定相抵触条款,按国家或上级有关规定执行。
8.3本制度由公司安委会办公室进行解释。 8.4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9.附件
9.1《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基础调查评价表》 9.2《A类危险源控制措施表》 9.3《A类危险源控制措施评价表》
12
附件1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基础调查评价表
危险源或危险因素 可能导致的事故 可能伤及的人员 作业条件危险评价 风险等级 现有控制措施 管控类别 部位/工序序/作业号 活动 可能造成的破坏和损失 L E C D 备注
部门:
编制人员: 编制时间: 审批人员: 审批时间:
13
附件2
A类危险源控制措施表
一、组织(管理)措施 序组织(管理)措施号 内容 1 2 3 二、技术措施 序技术措施内容 号 编制单位 引用的国家、行业和总部相关规定和条款 发布单位 执行具体执配合备注 时间 行单位 单位 具体执配合备注 行单位 单位 执行时间 1 2 3
危险源内容: 危险源位置:
编制部门: 编制人员: 编制时间: 审核人员: 审核时间:
14
附件3
A类危险源控制措施评价表
危险源内容: 危险源位置: 序控制措有无意外风险 号 施内容 意外风险是否可控 能否有效实施 实施难度大否 费用投入大否 对危险源控制的实施效果评价 好 一般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差 评是否需要改进 价人员 是 否 1 是 否 是 否 能 否 大 小 大 小
评价部门: 评价时间: 审核人员: 审核时间: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