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六年级文言文训练

来源:画鸵萌宠网
文言文训练(1)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1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2契(qì)3其舟,曰:“是4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

5

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6乎? .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 2遽--立刻,匆忙。 3契--用刀刻。 4这里 5契者:刻的记号 6惑:迷惑,糊涂 1.字义解释:

其( ) 自( ) 止( ) 之( ) 2.句子翻译:

①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②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画蛇添足

楚有祠(cí)者1,赐其舍人2卮(zhī)3酒。舍人相谓4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5酒且6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

7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

1祠者:祠者:主持祭祀的人 2舍人:旧时王公贵族家中的门客。 3卮: 古代盛酒的器具。 4相谓:互相商量,共同议论。 5引:拿起。 6且:准备。 7亡:失掉,指未喝上。 1.字义解释:

成( ) 之( ) 固( ) 终( ) 2.句子翻译: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

3.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lěi)2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3。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1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2耒: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3笑:耻笑 1.字义解释:

释( ) 冀( ) 以( ) 治( ) 2.句子翻译: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3.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1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2。俄3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4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5依而截之。 .1初:开始时 2计无所出:计,计谋,策略。指想不出办法 3俄:不久 4但:只 5遂:于是 1.字义解释:

执( ) 之( ) 至( ) 截( ) 2.句子翻译:

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3.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鹬蚌相争

赵且1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2,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3其喙4。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5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6。渔者得而并禽7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8大众,臣恐9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1将要 2曝:晒 3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4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5即:就,那就。 6舍:放弃。 7禽:同“擒”,捕捉,抓住。 8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9恐:担心 1.字义解释:

伐( ) 过( ) 并( ) 愿( ) 2.句子翻译: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渔者得而并禽之。

3.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文言文训练(2)

1、迂公修屋

有迂氏者,世称迂公,性吝啬。篱败不修,瓦裂不葺。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注,妻子东藏西匿,

仍半身淋漓。妻且号且诟,诘曰:“吾适尔,因汝家富,不意乃受此累。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迂公

无奈。旦日,延人治屋。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迂公叹曰:“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 【注释】:①迂氏:姓迂的人。这是作者虚构的人物。迂,迂腐。②适:嫁。③雨兆:下雨的征兆。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妻子东藏西匿( ) ②妻且号且诟(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旦日,延人治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迂公家为什么会“屋漏如注”?(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笑话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华还金 ①

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足,以大醉,去,遗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求尔金耶?”为指其处。其人

喜,以一铤为谢,却不受。 【注释】:①以:因为。②铤:同“锭”,用以货币流通。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遗所提囊( ) ②公迎谓曰(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人喜”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华具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3、鲁人徙越

①②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

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披发。以予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注释】:①屦:麻鞋。②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③跣:赤脚。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而欲徙于越( ) ②游与不用之国(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游与不用之国”,“不用”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岳正大胆

岳正,字季方,为翰林修撰。英庙甚重之,尝曰:“好个岳正,只是大胆。”后谪戍召还,自题其像曰:“好个岳正,只是大胆。从今以后,再敢不敢!”公性不能容人,或谓公曰:“不闻宰相腹中撑舟乎?”曰:“顺撑来可容,使纵横来,安容得邪?”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后谪戍召还( ) ②自题其像曰(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或谓公曰:“不闻宰相腹中撑舟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纵横来”中的“纵横”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岳正是个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训练(3)

一、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粗体字

(1) 先自度其足( ) (2)吾忘持度 ( ) (3)宁信度 ( ) ...2、翻译下列句子。

(1)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

而置之其坐( ) 至之市( ) 而忘操之( ) 反归取之( ) 何不试之以足( )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释粗体词的含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 ④子何恃而往__________ 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 三、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因为。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1)仕于南方 仕: ( 2 ) 席上食菱 食:

(3)欲以去热也 以: )欲以去热也 去: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四、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薛谭学讴于秦青 ( )②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 ..③饯行于郊衢( ) ④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 ....

2.翻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五、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 )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 ) .

③资给以书( ) ④遂成大学( ) ..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

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六、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 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为: .

(2)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说: .(3)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好: .

2.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3.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七、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加点词语 。 (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 ..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4)兽见之皆走 ..2、翻译句子。

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②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③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 ) 〈2〉故遂与之行 ( ) ..〈3〉其不善者而改之 ( ) 〈4〉曾子之妻之市 ( ) ..〈5〉学而时习之 ( ) 〈6〉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 ) ..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 ,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它们都是用来比喻 一类人。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八、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含义。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 ..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

2.翻译句子。

(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上文的内容可用成语 来概括。 4.“其人勿能应也”。当时,这位楚人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一个成语或者俗语来回答。

5.我们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也很多。请你举出两个来。

(1) (2) 九、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1.解释加点词。 (1)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2)遽掩其耳 ..

(3)恶人闻之,可也 (4)恶人闻之,可也 ..

2.翻译句子。

(1)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3.“恶己自闻之,悖矣。” 这位盗钟者到底“悖”在哪里?

4.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5.成语 就出自这里。请你写出“掩”开头的两个成语。 (1) (2)

十、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因释其耒而守株 ..

(3)冀复得兔 (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

2.翻译句子。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 3.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 4.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十一、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长――生长、发育的意思。揠――拔的意思。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谓――告诉。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非徒――不仅只是。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

(2)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3)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4)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

十二、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⒈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

2.翻译句子。

(1)是吾剑之所从坠。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 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于刻舟求剑这样的故事,请你举出两个事例来。 十三、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注解:田登,人名。 上元:元宵节 )

1.解释加点词: (1)田登作郡,自讳其名(2)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

2.翻译下列句子。

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译文:

3.这个故事的大意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即:

4.你认为,田登是个怎样的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