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论与教育论⽂
所谓学习理论,顾名思义,就是⼈怎样学习的理论,它旨在阐明学习是如何发⽣的,学习是怎样的⼀个过程,有哪些条件和规律,如何才能有效地学习等等。
学习理论指导⼈的学习,特别是学⽣的学习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学习离不开学习理论的指导,科学的学习理论更需要在教育中不断实践。
1教育证明应提供层级化的、循序渐进的学习理论
根据加涅(Gagne)提出的学习等级或累积学习的观点,学⽣在掌握复杂的⾏为单元之前,应该先掌握简单的、更⼩的⾏为单元。这⼀观点为教学内容的编排提供了依据,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形成,要将复杂的教学任务分解,也就是进⾏任务分析,把教学任务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到整体、由简化情境到复杂情境的顺序进⾏排列。 学⽣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程序化,受到教师及教学程序的控制。
2教育为学⽣提供与认知发展⽔平相符、有利于能⼒形成且有组织的课程内容
学⽣能否理解所学内容,这与他们的认知发展⽔平和已有经验有关。学⽣不可能通过死记硬背或简单地拷贝等⽅式来掌握某⼀学科的专业知识,相反,必须通过⾃⼰的实际活动与体验来掌握,否则即使脑海⾥拷贝了某些学习理论知识,它们也是惰性僵化的。
因此,⼀些研究学者反对直接教授课程,认为个体必需通过主动的观察、探索来掌握理解。这就要求所提供的课程内容既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要着眼于学⽣的近期情况计划教学策略,使课程内容与学⽣的认知发展⽔平和已有经验相适应,具有可接受性。
要遵循“少⽽精”的原则,即透彻地学习适量的重要知识,远⽐肤浅表化地学习⼤量的东西更有价值和效率。因此,教育者需要甄别并合理编排具有⽣成性、迁移性的知识点将它们整合为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既要包括概念、原理等知识,也要包括⾃我管理、解决问题、推理、阅读理解等学习策略和思维技能等成分。技能教学通常采取两种⽅式:⼀是专门单独地教授某些认知技能或策略;⼆是结合具体学科,如数学、阅读等课程进⾏应⽤题解题技能、阅读理解技能的训练。研究发现,脱离具体学科⽽直接教授认知技能和学习策略,结果并不理想。学⽣不能稳定地保持、⾃发地使⽤这些策略,对其他学习的促进作⽤也不明显。
3教育对学⽣的学习理论认知能⼒及发展⽔平等可以进⾏扩展性的、表现性的评估
有⼀些研究者认为,学⽣对学习理论的真实掌握能⼒及认知发展⽔平往往是在解决⽐较复杂、综合的问题中体现出来的。因此,有必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加以扩展,让学⽣从事需要⼏天、⼏周甚⾄⼀学期才能完成的⽐较⼤的调研或活动等。通过教学实践不少例⼦能证明,此类活动绝⾮是在课堂内就能完成的,需要扩展到课外,还需要与团队的合作。
通过学⽣在完成调研活动时的具体表现,对学⽣的理解⽔平、解决问题的'能⼒等进⾏全⾯客观的评价。以全⾯、客观地记录纸笔测验中不易展现和考察的能⼒与活动,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可以通过学⽣的⼝头报告、与其他同学的互动、实际的操作活动等,进⽽对学⽣在学习进程中各个⽅⾯的发展、进步的状况有准确的了解与评价。 4教育为学习理论创造了助于学⽣探究、互动和社会化的实践环境
传统的教学环境主要着眼于如何促进学⽣获得学习理论、学科知识,形成相应的能⼒,⽽对教学环境如何影响着学⽣成为什么样的学习者缺乏实质深⼊的考虑。因此,产⽣的直接后果就是⼤部分学⽣只能消极地应对学校中的学习,⽽不能以有知识、有能⼒的社会成员的⾝份来解决现实⽣活中的问题。
教育可以为学习理论创造实践环境的⽅式有很多,如⼩组讨论与合作学习、课堂交谈、⽀架式教学、认知学徒等⽅式,在
这样的情境中,学⽣主动地参与讨论、猜测、探究、解释、评价等活动,形成⾃⼰对学习理论问题的观点与解决⽅法,建⽴社会化的交往⽅式,不只是关注答案是否正确。由此,学⽣要掌握的内容是嵌在各种活动情境中呈现的,也正是在活动情境中,学⽣才真正掌握了内容。
5教育实践对学⽣的探究和参与实践活动的能⼒能进⾏多元评价
情境性认知的教学强调结合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怎样解决处理的过程进⾏评价。但就评价的内容与⽅式来看,⼆者还有所不同。后者更强调对学⽣的探究能⼒以及参与实践活动的能⼒进⾏评价,不是简单对认知能⼒进⾏评价;既要评价团队中的每个成员的表现,也要评价整个团队的表现。此外,情境认知的教学⾮常强调学⽣的参与评价,认为学⽣不只是⼀个被评定者,⽽是评价的主体,应该参与到对⾃⼰、对他⼈、对团体的有意义的评定过程中来,进⽽培养其准确的判断⼒和责任感,加强对团队做出贡献的⾃觉意识。【学习理论与教育论⽂】相关⽂章:1.2.3.4.5.6.7.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