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玉琮

来源:画鸵萌宠网


玉琮

在远古玉器中,以琮最受人注意。这不仅由于其形状奇特,而且关于它的造型和用途,还有着各种虚玄的传说,蒙上了神秘色彩。玉琮与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被称为“六器”, 古人谓之“六瑞”。

一、玉琮的出土与分布

大量考古发现显示,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史前玉琮以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的良渚文化遗址、墓葬出土最多,甚至成为良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此外,江苏北部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安徽薛家岗文化、山东、河北、山西等省的龙山文化、以及广东石峡文化和其他史前遗址墓葬,也偶有玉琮发现,不过数量都远较良渚文化为少。由此可知,玉琮的分布中心是在江南一带。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曾出土一件残玉琮,由于过分残破而且图版不够清晰,形制纹饰都难于辨别。有的考古工作者将二里头文化(夏,商时期)的玉臂环(周壁中部内凹)称为琮,显然是不恰当的。按延安发现的玉器不限于琮,尚有其他种类。但全部属于收集品,年代不一,可能包括夏代(如七孔玉刀)、商代(如三璜合成之环)及周代(如头部刻“王”字的玉虎)。延安玉琮的形制接近良渚文化ⅠC式玉琮(见下述),故有可能是夏代遗物(也不排除是更早的遗存)。

商代玉琮的发现,出自河南、山西、山东、四川等地的商代墓葬或祭祀坑,其中以殷墟妇好墓和广汉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稍多。如果考虑到经过发掘的商代墓葬和窖藏为数较多,则出土的商代玉琮之数量,相形之下便显得微不足道了。这一事实说明:在商代,玉琮已不流行。换句话说,琮作为玉器的一个种类,在商代已经式微。

出土的西周玉琮较之商代更少。春秋战国玉琮也同样罕见,可以说成了凤毛麟角。

汉代墓葬经清理的数以千计,但迄今只在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及江苏涟水三里墩西汉一个王侯的墓里,各出土一件玉琮。前者近似圆筒状,外表面仍有不甚清晰的兽面纹,当属良渚文化遗存。后者内圆外方,为商周玉琮的形式(详见下述)。较别致的是,上面扣有鎏金的银盖,盖面还嵌有一粒水晶泡;下面套有鎏金的银底座并连着圈足,由四个展翅的银鹰承托(图一,10)。这两个事例充分表明:琮在西汉前期已成为“古董”,甚至经加工后派作其他用场。显然,琮在西汉已成了绝响。

汉以后的墓葬中,虽仍偶有玉琮出土,不过是利用传世古物随葬而已。至于宋代出现的铜质或瓷质的琮形瓶,则是仿古的工艺品,用途与瓶同或供摆设用,其功能与史前及三代玉琮,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

玉琮是约五千年前流行于江南一带的一种极富地方色彩的玉器,其它地区少见或不见。至商代,琮已式微。至汉代则成为绝响。先秦文献极罕提到琮,应是这一情况的反映。

1

图一 商代及春秋战国玉琮

1、7.商代玉琮 2、3、5、9.春秋玉琮 4、6、8.战国玉琮 10.汉代鹰座玉琮

(8为ⅠC式,余为Ⅱ式)

二、玉琮的形制及其演变

传世及出土的玉琮相当多,其形制可归纳为二式,每一式又包括长形(柱形)和短形(镯式)二种。

Ⅰ式 中央为一圆筒(或长或短),外侧边缘有四个(或更多)等距的长方凸起。依据凸起的形状,可进一步区别为三个亚式。

ⅠA式 长方凸起呈向外微弯的弧形。一般习惯称之为“内外皆圆”,但是不确切,因其外侧凸起并不连接,彼此之间有较宽的凹槽(图二,3—5)。

图二 良渚文化玉镯及玉琮

1、2、8.玉镯 3—5.ⅠA式玉琮 6、7、9.ⅠB式玉琮

ⅠB式 长方凸起呈外折的钝角。折角的角度大小相差悬殊,有几乎达160°者,也有接近90°的(图二,6、7、9)。

ⅠC式 长方凸起呈外折的直角(或近似直角)。一般习惯称之为“内圆外方”,不确切,因凸起外折之四直角并不连接一起,彼此之间有凹槽(图三,1、4—8)。此式玉琮大多数外形呈上大下小,且有极长者。值得注意的是,安徽薛家岗文化的一件小玉琮和山东龙山文化的一件异形小琮,应是ⅠC式琮的简化,尤以后者为甚(图三,7、8)。

图三 史前及商代玉石琮

1、2、4—6、9.良渚文化玉琮 3.山西龙山文化玉琮 7.薛家岗文化玉琮

8.山东龙山文化玉琮 10.商代石琮(7、8为Ⅱ式,余为ⅠC式)

Ⅱ式──中央空虚如圆筒(长短不拘),外侧为四个平面相接而成之方柱形(图一,1—5、7—9;图三,3)。这是名符其实的“内圆外方”。在涉及玉琮的型式时,都未将此式玉琮与ⅠC式玉琮严加区别。Ⅱ式玉琮无疑是ⅠC式玉琮的简化。 但是ⅠC式琮与Ⅱ式琮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前者每一侧平面其中部有一垂直的浅凹槽,而后者中部保持完整的平面。

上述玉琮的型式,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良渚文化玉琮几乎全属Ⅰ式,而以ⅠC式最多,ⅠB式次之。安徽薛家岗文化及山东龙山文化玉琮,亦皆为ⅠC式(图三,7、8)。

山西龙山文化玉琮兼有Ⅰ式与Ⅱ式,商玉琮也如此(图一,1、7;图三,3、10)。但西周及春秋战国玉琮则几乎全属Ⅱ式(图一,2—5、8、9)。 以地域而论,南方流行Ⅰ式琮,北方则以Ⅱ式琮较盛行。

由上述玉琮型式的消长和空间分布,可以确定Ⅰ式琮之出现应早于Ⅱ式琮。此外,张陵山墓出土的ⅠA式镯形兽面纹琮(图二,4),属良渚文化早期,在年代上

2

较良渚文化晚期的ⅠB及ⅠC式玉琮为早。而ⅠB式琮,其折角特大者(如图二,7),接近ⅠA式琮;其折角近90°者(如图二,9),则与ⅠC式琮近似。显然,ⅠB式琮在琮的发展序列中,应介于ⅠA与ⅠC之间。因此,玉琮形制的演进,大致可确定为ⅠA→ⅠB→ⅠC→Ⅱ。至于琮之长短,视玉材大小而定,长型玉琮只是短型玉琮的加倍重复而已。不过,长型玉琮不见于ⅠA式,而见于其余三式,则说明最早出现的琮应是短型(镯式)。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琮,有的只一端有射,而相对另一端却平整无射(图一,3、9)。这与史前和商代西周玉琮有上下二射的情形不同,说明东周时期玉琮造型发生变化,也许当时人们对传统的玉琮特点已不十分明瞭。

三、良渚玉琮

良渚玉琮作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因其具有精美绝伦的纹饰和重要的历史价值,以及巨大的艺术魅力,自古就被嗜玉者所追捧。宋代的一些影青瓷就开始模仿良渚玉琮的造型。而今良渚文化的玉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便兴起了久盛不衰、逐浪高涨的研究和收购热潮,良渚玉琮更是成了藏玉者梦寐以求的宠儿。

良渚玉琮系透闪石质玉石雕琢而成,从外观看呈外方内圆、上大下小形。其表面细密的阴纹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在既没有青铜、又没有钢铁的良渚时期,对硬度超过一般岩石和各种金属的玉料,是怎样进行加工,使之成为纹饰精美繁细的玉琮呢,至今还困扰着研究良渚古玉的学者。不仅如此,良渚玉琮还以体大自居,更显它独特的魅力。方柱形玉琮四面中间立槽,槽两边基本等距,误差在1毫米左右,每节上下间距也几乎完全相等,而且玉琮兽面纹的构图也基本相同。每个面的转角上有半个兽面,与其相邻侧面转角上的半个兽面组成一个完整的兽面,这样的组合使原本呆板的兽面更显生动且具变化。

作为良渚文化代表性器物的玉琮及其纹饰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学术界关于玉琮的用途和功能的认识纷繁复杂、莫衷一是。其中有较大影响力的观点主要有“祭祀天地的礼玉”、“玉敛葬”和“中国古代宇宙观和通天行为的象征”三种学说。 虽然学术界对玉琮功用的观点莫衷一是,但有一个共同点,即玉琮在良渚文化中是作为神灵的玉存在的,是远古玉神学的反应,其神人兽面纹是良渚先民所崇拜的神灵,是他们精神文化的核心,他们相信这种纹饰具有感神通灵的法力,以其随葬具有辟邪、祈福的功效。

良渚文化玉琮形制的总体发展趋势是由矮到高,从单节到多节,伴随琮体的复杂化发展趋势,纹饰的发展趋势恰恰相反,越来越趋于简化,到良渚文化晚期大多已简化为两个表示眼睛的圆圈和表示嘴巴的凸横档,有的连表示眼睛的圆圈皆已略去,羽冠则多已不存在,或仅以长横棱代替。这种变化似乎表明,琮体的功能和纹饰的功能正逐步的分离。祈求“神徽”庇佑的功能越来越淡化,而玉琮体象征财富、权力的功能则越来越突出和强化。

3

浙江杭州反山遗址出土的神兽纹玉琮为现今所见良渚文化中最大的玉琮,被称为玉琮王。

玉琮王

这件玉琮呈黄白色,有规则的暗黄色瑕斑,纹饰繁复精致。形为方柱体,内圆外方,通高8.8厘米,上下端为圆面的射,射径17.1至17.6厘米,正中有对钻圆孔,孔径4.9厘米。重达6500克。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