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安徽省合肥市2018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来源:画鸵萌宠网


合肥市2018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迄今为止,记忆一直与人体尤其是大脑联系在一起。按照这种理解,群体不可能有记忆,因群体不拥有身体和大脑。学者们充其量承认,某个个体所具有的记忆是在他与其他人交往中,并且是在社会的框架里形成的。这正是法国哲学家哈布瓦赫的观点。根据他的论证,没有社会机制就无从谈起记忆,因为一个人总是根据一定的范畴把接收的印象整理成可以回忆的信息,而这里所说的范畴具有社会性质。如果使用哈布瓦赫老师涂尔干的话说,回忆和过去是“集体的描述”。因此,哈布瓦赫使用“集体记忆”这个概念,以指代个体的记忆及其社会起源。。

我们用“文化记忆”这个命题对哈布瓦赫的记忆理论加以扩展和完善。首先区分三种记形式:个体记忆属于大脑研究和心理学的范畴,集体记忆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文化记忆是文化科学研究的对象。文化记忆的概念超出了“传统”这个概念的范围,因为文化记忆还涉及遗忘和隐瞒,遺忘和隐瞒导致传统的消失和断裂。文化记忆具有很强的异质性且形态各异,所以很难接受政治、意识形态或者宗教的限制。文化记忆具有多层含义,一旦借助文字形式固定下来并被人阅读,就面临被修改的可能性。有的文献可能被废弃或者受到忽视,有些则被视为核心文献。文化记忆是有选择性的,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随着环境的变化,所有那些被认为对当下无足轻重的东西都被忘记;而在有文字的情况中,文献通过审查被分为经典与档案,经典指那些必不可少的,而档案则是可有可无的。

我们把哈布瓦赫称为“集体记忆”的东西叫作“交流记忆”,目的是把这种记忆与文化记忆加以区别。所谓交流记忆就是随着具体环境变化的记忆,这种记忆一般不超过三代人,内容主要包括回忆、想象、俗语等。这些记忆存储在头脑里,人们不需要更多的解释便能够凭借这些记忆进行交流,而且这些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变化。哪些集体记忆最终转化为文化记忆,起决定作用的是时间,文化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犹如长销书与畅销书。

相比之下,文化记忆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视域,它可以长达两三千年,因为它建立在特定的基点上。以古代西方文化来说,这个基点包括《荷马史诗》。我们现在知道古埃及金字

塔铭文和苏美尔祈祷文的成文时间在公元前三世纪,但是它们不属于西方的文文化记忆,因为它们并未构成西方人确立文化身份时的坐标。

(摘编自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的形成和建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记忆通常被认为与人的大脑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导致了群体不可能拥有记忆。 B. 文化记忆不仅弥补了哈布瓦赫记忆理论的缺陷,还拓展了“传统”这个概念的外延。 C. 文化记忆具有选择性,人们--般根据内容的重要与否而有意识地去选择传承或遗忘。 D. 交流记忆会随着具体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人们就这些记忆进行交流时不存在障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段分析了个体、群体与记忆的关系,阐释了集体记忆这个概念的内涵。 B. 文章第二段从归属范畴、含义以及形态等诸多方面,论述了文化记忆的特征。 C. 文章第三段将集体记忆与文化记忆加以比较,指出时间是区分二者的关键要素。 D. 文章对三种记忆形式作了多角度的阐释,目的在于帮助人们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哈布瓦赫的记忆理论关注个体记忆及其社会起源,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徐尔干的影响。 B. 集体记忆受时间限制,其中的一部分最终转化为具有相对固定时间视域的文化记忆。 C. 人们将文化记忆用文字形式固定下来并加以阅读时,就会修改文化记忆的多层含义。 D. 文化记忆建立在特定的基点上,《荷马史诗》《论语》等都是人类文化记忆的基点。 【答案】1. C 2. D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项,“记忆通常被认为与人的大脑有着紧密的联系”表述不当。原文说的是“迄今为止,记忆一直与人体尤其是大脑联系在一起,”A缺少了“人体”。B“还拓展了‘传统’这个概念的外延。”错,原文说:文化记忆的概念超出了“传统”这个概念的范围。D曲解文意,“人们就这些记忆进行交流时不存在障碍”错,原文说“人们不需要更多的解释便能够凭借这些记忆进行交流”,“不需要更多的解释”不等于“不存在障碍”。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D项“目的在于帮助人们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理解错误,目的在于区分三种记忆的特点。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C项“就会修改文化记忆的多层含义”说法太绝对,原文为“就面临被修改的可能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酒摊 夏天敏

日子漫不经心地把一切熏旧,熏得斑驳、残败、开裂、焦黄,人也不能幸免。昔日的戚爷早已被历史的风烟卷走,不留一点痕迹。现在的威爷,是地道的威爷了,头发枯白,满脸皱纹,眼脸下垂,两眼暗淡无光。几十年的光阴,他在这个小酒摊上把自己坐成了一尊颓败、松烂的雕像,但他依旧坐着,直到生命终结。

儿子出落成当年的自己,身材挺拔,相貌端正。他终归是成才了,读完大学,留在省城的大机关。果然不负心血,没几年,成为最年轻的处长。女儿呢,花样的美丽,诗样的空灵,有体面的工作,在小城医院做医生。

为了不让他再去摆摊,家里和他产生了诸多矛盾。儿子休假回来,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接待小城的体面人物。现在,他们的庭院明丽芬芳,花儿常开不败...隐藏在儿子内心中的,是爹的粗鄙,是那个小城深处癩疮一样的摊位。

戚爷誓死守住他的摊子,耐心的劝导,真诚的谈心,温馨的话语,痛苦的眼泪,统统无用。戚爷像坚贞的烈女,为了心中的那座牌坊,对任何威逼引诱都无动于衷。

年龄越大,那个信念越强;年龄越大,守望越坚。这么多年,成爷为了那个约定那份守望闹了多少笑话。他去追过女人,多少次都是又尴尬又失落;他随时瞟女人,以至于大家都

认为他是花痴,是好色之徒……

戚爷还有个怪癖,隔三岔五,他要到那面围墙下睡一夜。他用破披毡盖住了头,耳朵却支棱着,一有脚步声,立即掀开张望。威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年在隆隆的枪炮声中,他和新婚不到半年的前妻走散了。那时,天才蒙蒙亮,黑暗在小街里幽灵样徘徊,东方的一抹曙光,才轻轻吻住关帝庙前大槐树的末梢。

戚爷爱做梦,尤其爱做和前要有关的梦。这个梦,似乎是一个故事中的片断,总是不停地出現,每次都惊得他冷汗涔涔,惶恐惊悚;每次都让他心生悲冷,久久沉浸在梦的氛围中。

把这样一个不断重复的梦和关帝庙下算命解梦的刘半仙说了,刘半仙说,这是一个人在等你,在找你,你是不是做了什么亏心事,人家要苦苦找你呢? 威爷不敢多讲,刘半仙的话让他更加坚信,前妻还活着,前妻一定会来找他的,在这座小城,在小街的这座宅院的墙下。

不知不觉,小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威爷摆摊的地方,是老城里的古城区,这里陈旧、古老、历史悠久,这么个地方是不能开发的,就像一个年龄很大的老人,有了病也不能动大手术,一动就没命了。

可是有一天突然说是要拆迁了,拆迁就拆迁吧,能住上新房子当然好了。也有反对的,多是老年人,他们对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年轻人呢,他们巴不得离开这个拥挤肮脏的环境。

其实他们不知道,县长和书记并没有要拆迁这片城区的意思,一个连工资都发不了的县没有实力来做这事,开发商看不上这里。是省上的一个厅级领导,在一次宴会中对小城的领导说,你们是父母官,关心一下我的老家吧。他说了他的意思,县长说主要是钱的问题。厅长说,这个嘛你缩小点范围,就搞关帝庙下面那片。钱的事,我帮你们协调。厅长正是成爷的儿子,厅长为戚爷死守在小街那面老墙下摆摊的事烦恼不已。

似乎是一夜之间的事,这里就成废墟了。在这片废墟中,徘徊着一位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人,他孤独无助的眼里,流淌着无奈、凄苦、绝望。他顽强地寻找着,寻找那个他坐了几十年、守了一辈子的酒摊的位置。终于寻找到了,他搬了个小凳子坐在那残砖破瓦的土堆上。但轰隆隆的推土机响起来时,他还能坐下去么?

他要坐下去,他要坚守那个等待,那个排遗不掉的梦。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使用了一连串词语形象描绘出戚爷的现状,这和他当年的挺拔端正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B. 家人对戚爷摆酒摊十分反感,软硬兼施,但戚爷不为所动,这正说明了酒摊对戚爷的特殊意义。

C. 小说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老人和儿子的对比,小城旧貌和新颜的对比,都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D. 小说描写了戚爷晚年生活中的种种古怪的行为,表现了他人生经历的坎坷和心路历程的凄苦。

5. 小说中的戚爷有哪些形象特点? 请简要概括。

6. 小说以“守摊”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说明。 【答案】4. C 5. 衰老颓败,执着坚守,孤独寂寞,迷茫无助。

6. ①守摊”贯穿小说始终,串连主要情节,使叙事更简法;②能更好地表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凸显坚守爱情的主题。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CD“小城旧貌和新颜的对比”错,文章中没有对小城新颜的描写。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要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1)头发枯白,满脸皱纹,眼脸下垂,两眼暗淡无光。几十年的光阴,他在这个小酒摊上把自己坐成了一尊颓败、松烂的雕像。外貌描写,突出了戚爷的衰老颓败。(2)戚爷誓死守住他的摊子,耐心的劝导,真诚的谈心,温馨的话语,痛苦的眼泪,统统无用。戚爷像坚贞的烈女,为了心中的那座牌坊,对任何威逼引诱都无动于衷。年龄越大,那个信念越强;年龄越大,守望越坚。突出了戚爷的执着坚守。(3)徘徊着一位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人,他孤独无助的眼里,流淌着无奈、凄苦、绝望。突出了戚爷的孤独寂寞。(4)他搬了个小凳子坐在那残砖破瓦的土堆上。但轰隆隆的推土机响起来时,他还能坐下去么?突出了戚爷的迷茫无助。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以某一事件为中心的作用,其作用有以下几类:(1)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2)突出主题,点明主旨;(3)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4)反映作者情感;(5)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这篇小说主要讲述了戚爷为了寻找前妻,等待前妻来找他,他一直坚守在他的小酒摊上,表现了戚爷为爱坚守的主题。可见本篇小说以“守摊”为中心,交代了故事的主要情节;同时“守摊”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终,串连主要情节,使叙事更简法;也能更好地表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凸显坚守爱情的主题。

点睛:情节的作用(含情节的安排) 小说情节作用一般从以下方面分析:

①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如突出人物个性,展示人物的精神品格。

②从情节与上下情节的关系考虑,如创造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前后照应、对比;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③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④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和网络短租房等为代表的分享经济,在深刻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了一连串的经济、社会和治理挑战。分享经济的实质是用户之间的相互分享,即将各自的闲置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分享,从而达到资源的节约、最大化利用等效果。目前,共享单车是最受公众关注的分享经济。一些人质疑其是否属于分享经济业态,因为共享单车的投放目前主要依靠新兴的运营商,而来自用户的贡献则微乎其微。换句话说,共享单车就像传统自行车租赁行业或公共自行车计划的升级版一样,是“互联网十自行车租赁”,与分享经济的旨趣相去甚远。

(摘编自马亮《分享经济公共治理的四大问题》)

材料二:

表一:共享单车和出行用车全网覆盖率比较 表二:出行单车与共享单车城市渗透率对比

【注】MAU:每月活跃用户人数。

(资料来源于《中国共享单车行业用户监测报告》)

材料三:

一种以分享生产、共享产能和共享工厂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分享经济生产模式,正在中国制造业部门悄然兴起。在消费者需求偏好由低成本、品牌化逐步向个性化、特质化转变的情况下,这种新型生产模式将会削弱甚至颠覆已有的“生产--消费”范式,导致由“生产决定消费”模式向“消费决定生产”模式发生彻底性变化。“互联网十”向中国制造业部门的渗透和融合,不仅仅创造性地联结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大体系,缓解了两者在新经济形势下的诸多矛盾,更创造性地构造了不同生产者之间的新型协作网络体系,极大降低了各生产者之间小批量外包、定制以及零配件供应的生产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这就为降低国内部分传统商品价格,促进传统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激发中国地方产业集群的国际市场竞争活力提供了可能。

(摘编自张杰《加快分享经济与制造业融合,释放中国经济更大潜力》)

材料四:

西方经济理论需要发生一场革命。自《国富论》谈到“利已主义”后,“理性经济人”就成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理性经济人,被看作是追求个人利益而不顾别人和集体利益的代表。但在分享经济这个催化剂的作用下,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使用但不占有”成为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但这远远不是分享经济的全部。分享经济对于经济剩余问题的解决,也有着有别过往的重要作用。由此,实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宏观经济的发展也具备了新动能。不光是企业端可以有分享经济,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也可以引入分享经济。目前,世界主要国家都认识到分享经济对于资源高效分配的重要

价值。出台鼓励政策促进分享经济发展。例如,英国政府2014年制订分享经济计划,旨在打造分享经济的全球中心;韩国政府也提出发展分享经济“示范城市”;欧盟拟出台分享经济发展指南等。分享经济是一场深刻的经济革命,正如罗宾·蔡斯所言:“人人共享正在推动这个工业化社会转型为分享经济社会。”

(摘编自郭凯天《<分享经济>前言》)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共享单车是最受质疑的分享经济,因为它像传统自行车租赁行业或公共自行车计划的升级版,不符合分享经济的旨趣。

B. 从全网覆盖率来看,共享单车的使用率在2017年的第一季度已经快速增长,到了第二、三季度末开始逼近出行用车。

C. 从城市渗透率来看.共享单车的区域发展尚不够均衡,二、三线城市的渗透率相对较高,发展潜力巨大。

D. 分享经济需要辩证看待,它一方面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也给经济、社会和治 理带来一连串挑战。

E. 世界各国相继出台政策鼓励分享经济的发展,英国政府2014年曾制订分享经济计划,旨 9. 未来的分享经济社会可能具有哪些特征?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B 8. BD

9. ①人们使用而不占有产品,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能兼顾别人和集体的利益;②在企业和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能够合理使用人才和物资,解决经济剩余和资源高效分配问题。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太片面了,原文是“不仅仅创造性地联结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大体系,缓解了两者在新经济形

势下的诸多矛盾,更创造性地构造了不同生产者之间的新型协作网络体系,极大降低了各生产者之间小批量外包、定制以及零配件供应的生产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可见“更”后面的内容是主要的重要的。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共享单车是最受质疑的分享经济、不符合分享经济的旨趣”说法不准确,原文是“共享单车是最受公众关注的分享经济、与分享经济的旨趣相去甚远”,混淆范围,“相去甚远”,不等于“不符合”;C.“二、三线城市的渗透率相对较高”错,从材料二的表二来看,二、三线城市的渗透率相对较低;E.“世界各国”错,原文是“世界主要国家”。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本题的答题区间主要在材料四中,原文说:但在分享经济这个催化剂的作用下,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使用但不占有”成为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但这远远不是分享经济的全部。分享经济对于经济剩余问题的解决,也有着有别过往的重要作用。由此,实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宏观经济的发展也具备了新动能。不光是企业端可以有分享经济,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也可以引入分享经济。这段话之间通过两个“但”转折,强调了未来的分享经济社会可能具有的特征,抓住关键词句“‘使用但不占有’成为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分享经济对于经济剩余问题的解决,也有着有别过往的重要作用”可概括为①人们使用而不占有产品,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能兼顾别人和集体的利益;②在企业和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能够合理使用人才和物资,解决经济剩余和资源高效分配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常衮,京兆人也。父无为,三原县丞,以衮累赠仆射。衮,天宝末举进士,历太子正字。..宝应二年,选为翰林学士、考功员外郎、知制诰。衮文章俊拔,当时推重。性清直孤洁,不妄交游。时朝廷多事,西北边虏,连为寇盗。衮累上章陈其利害,代宗甚顾遇之,加集贤院学士。时中官刘忠翼权倾内外,泾原节度马璘又累著功勋,恩宠莫二,各有亲威干贡部及求..为两馆生,衮皆执理,人皆畏之。与杨绾同掌枢务,代宗尤信重馆。绾弘通多可,衮颇务苛细,求清俭之称,与绾之道不同。先是百官俸料寡薄绾与衮奏请加之时韩滉判度支衮与滉各骋私怀所加俸料厚薄由已衮有亲戚任文学者给十二千而给洗马十千然太子洗马,实司经局长

官,文学为之武。其轻重任情,不通时政,多如此类。无几,杨绾卒,衮独当政。故事,每日出内厨食以赐宰相,馔可食十数人,衮特请罢之,迄今便为故事。议者以为厚禄重赐,所以优贤崇国政也,不能,当辞位,不宜辞禄食。政事堂有后门,盖宰相时到中书舍人院,咨访政事,以自广也,衮又塞绝其门,以示尊大。既惩元载为政时公道梗涩,贿赂朋党大行,不以财势者无因入仕,衮一切杜绝之。中外百司奏请,皆执不与,尤排摈非文辞登科第者。衮与绾志尚素异,嫉而怒之。有司议谥绾为文贞,衮微讽比部郎中苏端令驳之,毁绾过甚,端坐黜官。时既无中书侍郎、舍人崔祐甫领省事,衮以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得总中书省,.管综中书胥史、省事去就及其案牍,祐甫不能平之,累至忿竟。遂令祐甫分知吏部选事,所拟官又多驳下。建中四年正月卒,时年五十五。 .

(节选自《旧唐书·常衮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先是/百官俸料寡/薄绾与衮/奏请加之/时韩滉判度支/衮与滉各骋私/怀所加俸料/厚薄由已/衮有亲戚任文学者给十二千/而给洗马十千/

B. 先是/百官俸料寡薄/绾与衮奏请/加之时韩滉判度支/衮与滉各骋私怀/所加俸料厚薄/由已/衮有亲戚任文学者给十二千/而给洗马十千/

C. 先是/百官俸料寡薄/绾与衮奏请加之/时韩滉判度支/衮与滉各骋私怀/所加俸料/厚薄由已/衮有亲戚任文学者给十二千/而给洗马十千/

D. 先是/百官俸料寡薄/绾与衮奏请加/之时韩滉判度支/衮与滉各骋私/怀所加俸料/厚薄由已/衮有亲戚任文学者给十二千/而给洗马十千/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京兆原是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也是古代行政单位,隋唐均设京兆尹管理该地区。 B. 贡部是主持贡举的部门.唐代的科举分为常例的“贡举”和皇帝因事临时设置的“制举”。

C. “领省事”中“领”一般指高级官员兼任低级职务,也可指低级官员暂时代理高级职务。 D. 卒指人死,《礼记》记载“天子死日崩,诸侯死日薨,大夫死日不禄,士日卒,庶人日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常衮出身不高,后来历任要职。他父亲只是县丞,他凭借科举走上仕途,前后担任多个官职,最终位居宰相。

B. 常衮关注边疆,严守科举公正。他陈述边疆利害的奏章受到皇帝重视,在科举选拔中严拒权贵亲属请托。

C. 常衮务求清廉,为政不讲私情。他在处理政事时对各方面要求严格且琐碎,相比之下,杨绾则宽宏通达。

D. 常衮心胸狭窄,有时做事武断。他即使在杨缩死后也一直对其心存怨恨,在选官任人上比较武断,违背常情。

13. 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衮文章俊拔,当时推重。性清直孤洁,不妄交游。

(2)议者以为厚禄重赐,所以优贤崇国政也,不能,当辞位,不宜辞禄食。 【答案】10. C 11. D 12. C

13. (1)常衮文章卓异出众,在当时备受推重。他本性清廉正直、孤做高洁,不随意与人交往。

(2)议政的人认为丰厚的俸禄和赏赐是用来优待贤才、重视国政的,如果没有才干,应当辞职,而不应当辞谢俸禄待遇。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寡薄”是一个意思是,应该放一起,排除A。根据前一句可知,“加之”是“奏请”的内容,应该是“绾与衮奏请加之”;“时”是当时的意思,往往是句首表时间的词,应该在其前面断开,所以选C。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

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熟记能力。D “大夫死日不禄,士日卒”应该互换一下,正确的是“大夫死曰卒,士死称不禄”。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C“为政不讲私情”文中没有涉及。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注意关键字词,(1)俊拔:卓异出众;推重:推许尊重,推崇重视;妄:胡乱、随便。(2)所以:用来……的;优贤崇国政:中的“优”形容词作动词,优待;“贤”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崇”尊重,推重;不能:没有才能;辞位:辞职;辞禄食:辞谢俸禄待遇。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元日示宗武①

杜甫

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 处处逢正月,迢迢滞远方。 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 训喻青衿子,名惭白首郎。 赋诗犹落笔,献寿更称觞。 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

【注】①武:杜甫次子。②“战”通“颤”。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开头两句暗扣“元日”来写,有新年添岁之意,然而添岁,于垂老者来说是身随年老,于青少年则是身随年长。

B. “处处”两句感慨羁旅漂泊、处境艰难,强调自己和家人已经多年在外度过元日,从而营造出感伤的氛围。

C. “训喻”两句中“青衿”运用了借喻的手法,诗人感叹自己老无所成,心生惭愧,因而教导儿子勤奋好学,立志成才。

D. “赋诗”两句,叙写诗人因内心激动,无法握住手中之笔,家人举杯共祝元武健康成长,其乐融融之景如在目前。

E. 结尾两句诗人忆及江东的弟弟,情难自己,落泪之中足见手足情深,对宗武来说,这也是

潜移默化的家教。

15. 《杜诗详注》评价这首诗“悲喜并言”,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CD 15. 诗人将悲事与喜事交织在一起,将哀情与乐情贯穿于全诗。诗人悲身世坎坷,年老衰病;悲归家无望,兄弟离散;悲时局动荡,壮志难酬。喜时逢佳节,父子相守;喜宗武长大,成才可期。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借喻”错,应该是“借代”。《诗经·郑风·子衿》中有诗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由于该诗描写的是周朝学子的服装,因此“青衿”代指周朝国子生,此后也成为北齐、隋唐两宋学子的制服,这里作为贤士的代称。古指读书人。D.“无法握住手中之笔”错,“赋诗犹落笔”应该指下笔赋诗。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回答本诗的“悲喜并言”的特点,考生在回答的时候,只要指出诗中描写了哪些可喜的事,哪些可悲的事即可,可逐句赏析,抓住诗歌中表达情感的词,如“笑、飘零、衰、惭、献寿、泪”,然后进行归类。可喜的事有: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赋诗犹落笔,献寿更称觞。喜时逢佳节,父子相守;喜宗武长大,成才可期。可悲的事:迢迢滞远方;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名惭白首郎;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悲身世坎坷,年老衰病;悲归家无望,兄弟离散;悲时局动荡,壮志难酬。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表明自己只爱好修身养性,接着用“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即使受挫也不改初心。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正面描写了热烈与隆重的送别场景。

【答案】 (1). 余独好修以为常 (2).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3). 岂余心之可惩 (4). 中军置酒饮归客 (5). 胡琴琵琶与羌笛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羌笛”。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中国援建的缅甸高铁隧道工程正在稳步推进中,此时,国产盾构机的加入无异于为虎添翼,....加快了工程进度。

②国庆期间,爷爷凭借断作《变化中的合肥)被评为全市最有家国情怀十大画家之一,他则表示忝列其中,愧不敢当。 ....

③《辉煌中国》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反映了十八大以来我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

④王立群等学者在许多综艺节目中坐而论道,助推传统文化,但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不....重视传统文化学习的现状。

⑤移动支付已经全面覆盖西部地区,数字经济模式一改几年前在西部不瘟不火的情形,极大....地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

⑥《强军》《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等纪录片集中播放,并不是叠床架屋,而是从军事、政治....等不同角度展现国家发展历程。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为虎添翼:意思是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褒贬误用。

忝列其中: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符合语境。

举世瞩目:指的是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形容影响很大。用于“我国取得的成就”正确。 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褒贬误用,与“助推传统文化”不符。

..................

叠床架屋:床上搁床,屋上架屋。比喻重复、累赘。符合语境“集中播放”。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用户在启动微信时,可以欣赏到由新一代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从太空拍摄的最新气象云图。

B. 根据公开的招标内容显示,“合六市郊铁路”定位为连接两市城区的轨道交通快线,初期采用B型车4辆编组。

C. 一个个精彩瞬间,一幅幅动人画面,充分诠释了全运会“全运惠民,健康中国”的主题,体现了“全民全运”的办会宗旨。

D. 王源参加了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青年论坛,是联合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青年参与的活动,每年夏季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成分残缺,在句子最后加“的图片”。B句式杂糅,“根据……显示”,保留一个。D偷换主语,在“是联合国规模最大……”之前,加“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青年论坛”;也可以把“参加了”改为“参加的”。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没有老师们的鼎力相助,没有同学们的热情支持,我没有机会站在这个领奖台上. B. 尊敬的各位专家,感谢你们莅临我校的生涯规划研讨会,请给予我们认真的指导。 C. 班会课上,班长动情地说:“我殷切地期望同学们在今年的高考中都能心想事成。” D. 这件事你做得实在过分了,伤害了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感情,我们是不可能见谅的。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B“认真的指导”使用不得体。C“殷切”指深厚而迫切,多用于长辈对晚辈,此处用于同学身上不合适。D“见谅”使用错误,可改为“原谅”。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如今人类正处于信息时代,信息传递越来越方便,但是,①___。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信息网络中的设备、软件来源复杂,保障信息安全更加困难。中国是一个信息泄露大国,因此,②___。量子保密通信是目前人类已知的唯一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③___,这种关注使我国抢占了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

【答案】 (1). ①信息安全却难以获得保障 (2). ②必须委有安全的通信方式 (3). ③这使得中国高度关注量子通信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语境补写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清句间关系,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具体到本题,如第一空,根据后文“保障信息安全更加困难”可知,“但是”转折的内容就是“信息安全却难以获得保障”。第二空根据前文的“中国是一个信息泄露大国”是原因,那么结果就是“必须委有安全的通信方式”。第三空根据“这种关注”,可知“这种关注”多是指代前文的“关注量子通信”。 21. 下面文段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中国创造”已经渐渐代替“中国制造”而被世界广泛认知,它更需要高层次的脑力创造活动,因此体力劳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了。“中国创造”这个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我

们有了更清晰的发展方向,于是也就具备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而有可能打造出真正属于中国的品牌,这样我国必然会成为世界创造强国。

①不是更需要高层次的脑力创造活动就意味着不需要体力劳动。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不是有了更清晰的发展方向就意味着一定具备核心竞争力。 (2). ③不是打造出真正属于中国的品牌就意味着一定会成为世界创造强国。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仿句的能力。文段中有一些语句说法太绝对,存在一定的逻辑问题,考生要先找到有问题的句子,然后依照例句进行修改即可,只需把绝对的词换成有余地的词即可。如:因此体力劳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了、于是也就具备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我国必然会成为世界创造强国。这几句说法太绝对了,忽略了存在的特殊性,所以可改为:②不是有了更清晰的发展方向就意味着一定具备核心竞争力。③不是打造出真正属于中国的品牌就意味着一定会成为世界创造强国。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③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增广贤文》) ④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阮元) ⑤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毛泽东)

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省

古人多以“三”为大,大在何处?大在刘备“三顾茅庐”的虔诚,大在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虚,更重要的则是大在“三省吾身”的谦恭和谨慎。古人如此,今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到了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这种“三省吾身”的道德修养。

立身不从一步起,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尘脱俗?处世不会退一步,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堂正为人?这需要我们“三省”自己的追求与志向,这需要我们“三省”

自己的处事和做人。可是,倘若蚍蜉撼大树的狂妄,倘若蟪蛄不知春秋的无知,即使有再高的志向和理想,也与成功无缘。自立,需要自身的信心和智慧去寻找;自强,需要我们的毅力和反思。

处世不是八面玲珑的圆滑,不是左右逢源的奉承,而是我们自省的真诚过程、自省的高尚精神。

一省吾身,知书不可不虚,虚则文理而居;人心不可不实,实则为欲不入。心灵的谦恭,为人的谨慎,才是对抗物欲诱惑的坚实堡垒,才是抵抗物欲侵蚀的不坏金身。世上再没有什么能抵得上心灵的纯净和自省吾身的高尚。既然这样,那么你不妨问问自己,我还固守着一方心灵的净土吗?当尘世洗涤之后,心灵还如莲花般洁白无瑕吗?否则就要三思自省以清污、三思自省以退浊。

再省吾身,知孤云出岫,去留无一相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自省需要我们的心空一片宁静,需要我们的情愫一片真诚,道存心底再观世界。表面的光辉与浮华太过刺眼,因为它挡住了真实;夸张的色彩与线条太过喧闹,因为它只折射出炫目的光彩,隐藏了致命的暗伤。那么,我们如何超过尘世的眼睛来重新审度?宁静而后知“致远”,淡泊而后知“明志”,让我们睁开心底那双自省的法眼,从一颗淡泊宁静的心出发来观察生活,来享受人生。

三省吾身,知情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烟霞俱足;美景不在阔,而居篷窗竹屋之下,风月亦奢。自省,让我们清空心中的欲念,拾身边哪怕只是微小的幸福与感动;自省,让我们清点心中的渴望,重获身边哪怕只是点滴的欢笑与泪水;自省,让我们打点生活的行装,重整身边哪怕只是丝毫的坚毅与信念,从而在自省后找到心的归属、灵魂的彼岸。

古人三省其身,省一是言行,省二是作为,省三是修养。今天,我们三省吾身,则应自省的是追求、信念、情操。但愿自省之后,我们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解析】试题分析:本则作文采用了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试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中华名句组成,试题命制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自觉继承、转化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试题既让每个考生有话可写,又让优秀考生能够脱颖而出。六个名句言浅理明,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清晰,具有很好的亲和力,考生在理解上没有难度;而在审题立意、文体选择等方面又具有很大的开放度,便于考生发挥;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为命题加大了空间纵深,也为优秀作文提示了明确指向。

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有诗词有随感,或豪迈或温婉,有的抒怀有的思辨;包含了自身修养、家国情怀、坚持实践、因地制宜、乐观谦虚、包容融合等丰富内涵,既各自独立,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声气相通。将六句并列齐观,从《论语》到费孝通,本身就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有自、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生动写照。

命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从“小我”或“大我”的角度,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三个名句的相通内涵,如以①⑤为基础探讨自身修养,乐观谦虚;以③④为基础,讨论方法论问题,坚持实践与因地制宜的关系;如以①②⑥为基础,探究如何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或以①⑥为基础,表现个人与群体的关注与思索,等等。

考生也可能更看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带给他的感触与思考,而由此出发立意行文,对名句作者及其时代进行历史分析,个性化地阐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讲述中华名句化育后世的精彩故事,论说名言警句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