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闻学论文网络舆论在热点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来源:画鸵萌宠网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网络舆论在热点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院系 专业 班级 考生姓名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

文献综述

现今,网络已成为社会公众活动的阵地。丰富的新闻来源、多元的报道方式、快速的传播速度、巨大的新闻效应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网络这一领域的延伸和发展。

《大众传播学导论》一书引用了德国女传播学者内尔-纽曼这样一个观点: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这个观点把舆论看作是社会控制的机制,认为舆论未必是事实上的“多数”意见,但至少是表面上的或人们感觉中的“多数”或“优势”意见,它通过人们的从众心理来制约个人的行为,因而起着社会控制、社会整合的作用。

那么,网络舆论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如何透彻的理解网络舆论的优缺点?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呢?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一书从舆论学的角度,通过对舆论要素的解析、舆论的形成和大众与传播媒介与舆论的互动等方面的论述,围绕舆论导向这一中心议题,提出了舆论导向不同层面的引导对策。

《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一书以网络牢骚为切入点,分析网络中传播的言论,导入建设和谐论坛这一命题。其中,关于对于如何建设和谐中文论坛的系统研究是侧重点。

在网络论坛中,如果一个贴子的点击量高达百万的话,这个贴子就会成为热点,而报道的事件就会成为网络热点事件。网民们积极参与进行讨论,势必形成具有倾向性的意见,进而形成网络舆论。那么如何从网络热点事件中探索出网络舆论的作用,并区分网络舆论的两面性,对网络舆论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是本论文旨在找寻的答案。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面普及,新闻事件的传播途径从传统渠道向互联网转移,出现了新的舆论主场。在一系列热点新闻事件中,网络舆论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和不容忽视的力量发挥着自己的巨大作用。

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的现状是真实性与虚假性、理性的观点与非理性的情感宣泄并存。本论文围绕网络舆论,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点明了热点新闻事件与网络舆论的关系,通过两者关系的分析剖析出网络舆论的特点,展现网络舆论的特色。接着分析网络舆论在热点新闻事件中产生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细述网络舆论的两面性,进而得出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重要性。最后本文针对于现今对网络舆论的引导面临的困难,积极探索引领网络舆论的有效途径,力求能够制定一些相应的对策,从而对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有所帮助,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出一点微薄之力。

关键词:网络舆论;热点新闻;作用;对策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comprehensive popularization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propagation paths of news events transfer from traditional channels to internet, therefore a new public opinion emerged. In a series of hot news event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plays a great role of itself, with its unique style and unneglected force.

Currently,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s that authenticity coexists with falsity while rational view coexists with irrational emotional cathar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t news events and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hrough which we can analyze and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hen the author analyze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in hot news events and the dual character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o get a conclusion of the the importanc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Finally, this paper, based on all the difficulties, actively explores the effective way of guiding today'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o make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correctly guide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affort our meager strength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harmonious culture.

Keyword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hot news; effect; countermeasures

目 录

前 言 ···························································································································· (1) 第一章 网络舆论的特色 ··················································································· (2)

1.1 热点新闻事件下的网络舆论 ······································································ (2) 1.2 网络舆论的特点 ···························································································· (2)

第二章 网络舆论作用的两面性 ···································································· (5)

2.1 网络舆论在热点事件中的积极作用 ························································· (5) 2.2 网络舆论在热点事件中的消极作用 ························································· (7)

第三章 网络舆论的引导 ················································································ (10)

3.1 网络舆论引导中面临的困难 ··································································· (10) 3.2 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对策 ········································································· (11)

结 论 ························································································································· (14) 参考文献 ···················································································································· (15) 谢 辞 ························································································································· (16)

前 言

网络舆论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网络舆论的主体是社会公众。而网络舆论的形成依赖于社会公众中的某一群体在某一事件发生时有着一致的意见或看法。

据CNNIC在2010年7月15日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突破4亿关口,达到了4.2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截至2010年6月,网络新闻使用率为78.5%,用户规模达3.3亿人,比起2009年的30769万人,半年内增长2201万人,增幅7.2%。1 网络已成为大众发表言论和看法的生成地与集散地。

目前在中国,网络舆论的形成区域主要在各大论坛。公众通过发贴及跟贴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具有倾向性的观点集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网络舆论。今天,网民言论的活跃程度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状态,不论是国内重大事件,还是国际重大事件,几乎都能立刻在网络引起网民们的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讨论,从而形成现在的网络舆论,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甚至公众人物无法忽视的地步。以往或许那些只有权势阶层和知识精英才拥有的知晓权和话语权,现在通过网络这一媒介则使普通公众包括那些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知晓权和发表言论的权利。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cnnic.cn/html/Dir/2010/07/15/5921.htm2010年7月15日

1

第一章 网络舆论的特色

1.1 热点新闻事件下的网络舆论

热点问题是时代的反映,它新鲜,多元,反响强烈,往往凝聚着时代精神、多重舆论、价值观念甚至各种情感。热点事件是集中大众舆论的反映,也是通过大众媒介传播的产物,同时也是大众媒介的中心议题。从新闻事实的热点,到舆论热点,再到媒体议程中的热点这样的递进关系。热点报道的事实本身是客观的、冷静的,只有附加了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伦理道德的价值因素,而具有倾向性的价值观形成舆论后才会升腾为热点。当舆论的形成区域在网络上时就形成了网络舆论。

以富士康连续跳楼事件为例来研究网络舆论与热点新闻事的关系。 1、网络舆论使得事件升腾为热点问题

从2010年1月到5月,台企科技集团富士康发生了连续跳楼事件。其实2007年6月,就有富士康的女工在厕所上吊自杀的事件发生。但是,这并没有引起多大重视及反响。然而当这一起事件在网络上首次曝光时,整个中国都沸腾了,网络论坛上各界的言论顿时呈铺天盖地之势。批评指责、质疑猜测„„种种声音齐聚大小论坛。 “跳了!跳了!富士康第11跳,这一刻,你不是一个人在跳楼!”、“ 要自杀到富士康,一跳保全家”、“要死,死在富士康”等言论形成了巨大的网络舆论。强大的网络舆论把富士康推到了浪尖上,使富士康跳楼事件成为热点。

2、热点事件推动网络舆论走向高潮

跳楼间隔时间越来越短,富士康一次又一次陷入舆论漩涡。2010年6月26日,在富士康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对富士康接连出现的员工跳楼自杀事件作出回应。而这一情况又立刻在网民中产生巨大的反响。自称是富士康员工的网民立刻在天涯等论坛发表“富士康压榨员工”的贴子。舆论纷纷涌向富士康,“血汗工厂”“从业者生存现状”“中国制造、中国模式”等舆论汹涌而来,把舆论推向高潮。

1.2 网络舆论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面普及,网络舆论以其为依托,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1、广泛、便捷的参与性与互动性。由于网络为受众提供了一个自由广泛的

2

平台,受众在看完帖子后就可以及时方便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任何一个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网络上多数帖子的后面都会有评论提示,公众的任何看法和意件都可以表达出来。这种可以充分参与并可以自由发表言论的互动,对于受众而言可谓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2、透明、公开的监督性。网络舆论最大的特色就是对公共政策、公共权力和公众人物的强大监督性。

公共政策的偏向、公共权力的滥用或不作为,公众人物的越轨行为等等,最容易成为网民关注并热议的话题,最容易催生网络舆论,而社会监督方面的网络舆论也是对现实社会影响最大,影响方式最为直接的,它将公共权力,公众人物和公共事件置于千万双眼睛的注视之下,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正与透明。

3、民意的真实性与匿名性。网络的能动性、民主性,给广大受众提供了一个变被动为主动的无穷大的信息平台,打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和职业界限,打破了信息由少数流向多数的传统格局,赋予每个人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具有无穷的开放性,同时受众在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评论时,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这使得网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言论,而不必担心会因为言论不当而受到威胁。

网络舆论参与人数多,影响范围大,它的出现马上会形成巨大的作用力施加于决策者身上,促使事件得到公开化、透明化、公正化的解决。所以,网络舆论有时就好比阳光一样,照射在灰色地带,让那些不法行为见光死,无处藏身,露出原形,使事情朝公正、透明的方向发展。

但任何事件都有两面性,由于言论的自由和个人意愿的充分表达,为各种社会思潮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一些偏激或错误的信息也就不可避免的通过网络出现在人们面前。网络舆论从本质上而言仍旧属于虚拟舆论,容易被人操纵,降低了其真实性。此外由于网民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和价值观念的迥异,有时也使得网络舆论成为个别人士侵犯他人现实生活和个人隐私的武器。

4、网络舆论的不稳定性与多变性。传统媒体传递的信息往往要经过审核才能传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信息的及时传递,但却保证了信息的真实、全面、客观。而网络传播由于其匿名性和自主性,在使得“把关人”作用削弱的同时,也降低了自身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于是同一件事件就会出现多种不同版本的报道,或真或假,使得受众舆论呈现多样性,随着事件报道的进一步深入,受众的舆论方向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网络舆论的不稳定性与多变性。

5、传递内容与利益追求的多元化,导致“把关人”作用削弱。

“把关人”是保证信息真确、舆论正确的重要因素之一,一直以来“把关人”都对媒体的健康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网络舆论的匿名性,使得“把关人”如同虚设,无从下手。

3

据调查显示,我国网民的主体是年轻的、不富裕的、社会地位不高的群体,他们喜欢求新求异,经常站在社会的主流和主导形态的对面思考问题,当大家聚成群体时,由于大家都或多或少的对社会现象存在一定的不满,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导致暂时性的理性缺乏,从而导致舆论的激进与偏差。而“把关人”的无从下手,使得这种舆论便毫无限制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4

第二章 网络舆论作用的两面性

2.1 网络舆论在热点事件中的积极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上网人数的日益增多,网络以其即时性、公开性、匿名性、互动性等特点成为民众最大的信息发布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个信息平台上发布信息、观点、看法和评论,这些有助于网络成为舆论监督的利器,能够培养公民意识,推进我国的民主进程,形成言论自由的开放风气,对弱势群体的话语权的缺失现象的改善,有着强大的正面作用。 其中,网络舆论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监督作用。

从农民工孙志刚因无“暂住证”在广东被“收容”致死开始,在网络上激起强烈讨论,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实施21年的《城市流浪人员乞讨收容遣送办法》随之被废除,许多地方开始取消“暂住证”;从佘祥林“杀妻”冤案曝光,再次掀起一波网络舆论大潮,推动了死刑案件的审判程序改革,死刑核准权统一收归最高人民法院行使;从大学生硫酸“泼熊”事件、教授“论文造假”事件到“虐猫”录像事件等,均在网上引起强烈关注,进而延展到道德层面的反思和法律立法方面的讨论。这种网络舆论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民意监督,其功效已在周老虎案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在浙江温州江西新余官员出国考察中建树非凡。这些都是网络舆论的监督积极作用的具体体现。

具体分析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地震中涌出了一大批关于牺牲与奋斗的感人的事迹。有一个人也出名了,在地震发生的时候,他丢下学生第一个跑出了教室。他由此得名——范跑跑。范跑跑在5月22日在天涯上发贴《那一刻地动山遥——“5•12”汶川地震亲历记》,在文中他细致描述了在地震时所做的一切以及过后的心路历程。他在文中提到:“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如果过于危险,我跟你们一起死亡没有意义;如果没有危险,我不管你们你们也没有危险,何况你们是十七八岁的人了”。2 这一帖子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论坛上炸开了锅。网民立刻对其进行了抨击,批判范的文章更是层出不穷,《范跑跑挑战国民容忍度,引发道德大批判》《范跑跑无需道歉但须离职 》《还要请出“范跑跑”展示无耻吗》《“范跑跑”,不要“拿无耻当聪慧”!》《“范跑跑”是豆腐渣教师 》《“范跑跑”,难道你就不怕下地狱吗?》这些文章从各个方面对他进行了批评,形成了巨大的网络舆论。

2

百度百科:《范美忠》,http://baike.baidu.com/view/1622870.htm2010年8月26日

5

范跑跑为了自身利益,打着自由的旗号,宣扬追求公正的理念,否定美德与高尚,更在逃跑后大肆宣扬,这一行为在网民的舆论下显示出其本质的可耻性和卑劣性。

网络舆论爱憎公明,充满了对是非荣辱、善恶美丑认知的宣示。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是道德建设的风向标。

2、监督国家机关,提高透明度。

2008年12月11日,《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抽烟1500元/条》的帖子出现在猫扑等各大论坛,点击率一路飙升。网友发现,周久耕所抽的烟是南京卷烟厂生产的“南京”牌系列“九五之尊”香烟,每条售价在1500元至1800元之间。在网民们的穷追猛打之下,人们得以窥见周久耕更加奢靡的生活。有网友指认周所戴手表是江诗丹顿,价值约10万元人民币。此后,网上又有人曝出周开凯迪拉克豪华车上班。3网民们的言论渐渐形成一个巨大的压力,迫使一开始遮遮掩掩的政府部门不得不出面表态。

19日,江宁区委发表公示:“目前,没有一家房产企业因降价销售而受处罚。对于网络上所反映的其个人廉洁方面的问题,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已介入调查,只要发现有违纪或腐败行为,将按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9天后,周久耕被江宁区委免职。这距照片传到网上的时间,仅隔半个多月。 被网民称为史上最牛房产局长:抽高价烟查低价房,打着为百姓负责的旗号,实则维护房地产商利益。经查,周久耕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还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被揪出来的“天价香烟”局长下马只是个案,但通过这晃眼的“天价香烟”,分明看到一种新兴的监督力量——网民:他们最无所顾忌,他们最没有利益纠葛。

3、增加公众的参政意识。

2009年1月,云南省晋宁县看守所生了一起死亡事件。据当地公安部门通报,24岁男青年李乔明在看守所中与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时头部受伤,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在网络上迅速发酵,众多网民纷纷质疑,一群成年男人在看守所中玩小孩子玩的“躲猫猫”游戏听起来非常离奇,而这种“低烈度”游戏竟能致人死亡就更加令人难以置信。于是,一场以“躲猫猫”为标志的舆论抨击热潮迅速掀起。

在事件成为热点事件后,云南省委宣传部迅速组织事件真相调查委员会,第一时间对社会公众做出有效回应,并在引入公众社会监督方面采取了实质性举措:公开面向社会邀请网友和社会人士参与调查。这样,就防止了社会热点事件进一步发酵、升级,加强了调查结果的权威性,压缩了谣言滋生的空间,并有效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

3

腾讯网:《网友曝房产局长抽天价烟每条1500元》, http://news.qq.com/a/20081216/000787.htm2008年12月16日08:32

6

最终的调查结果显示:这是一起在押犯罪嫌疑人,以“躲猫猫”为名,殴打,施暴,致使李乔明身亡的事件。4

这一事件给了公众以表达民意的渠道,提高了公众参政的积极性。从“周老虎”到“躲猫猫”,公众通过互联网行使监督权的意识日渐加强,网络民主作为中国公民参政议政、监督政府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网上议政带来的舆论监督已经形成,给政府改进工作、制定政策提供了依据。网络建立更加便捷通畅的沟通渠道,对推动问题的解决,为国家快速、健康、稳定地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网上议政传递了一种公众的意见,我们不能轻视这个平台的作用。但也不能夸大它的作用。

2.2 网络舆论在热点事件中的消极作用

事物都存在有两面性,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庸俗化和灰色的舆论也随处可见。

BBS 上,各种网络群体的形成源自于共同的兴趣和一致的意见,这种因偏好相似而结成的网络群体具有很强的同质性,对个体网民来说,同质性容易形成心理暗示并相互繁荣,最终会产生极端观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往往会使网民产生偏离理智的负面影响,会造成舆论表达扭曲和极端化。另外,集体无意识现象对网络舆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人们在群体状态下有时会表现出失去个人意志和鉴别力的从众心理。尤其当一个重大事件的舆论导向出现时,受到感染的网民个体往往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有人甚至把某种极端表现的网民称之为“网络暴民”。

1、导致社会公众心态浮躁化。

“凤姐”即罗玉凤,因一系列雷人言论走红于网络。罗玉凤本人长相一般,工作学历平淡,但是就是这样的人却开出了让所有人都不敢置信的征婚条件。征婚要求与现实的强烈反差立刻吸引了社会大众的关注,立刻走红于网络,网友称她为“凤姐”。

据称,罗玉凤征婚事件为网络营销策划机构策划的炒作,目的就是要罗玉凤出名。如果真是如此,则让人感到遗憾和悲哀。在眼球经济时代,所有的所有都可能成为炒作者的素材和对象。炒作无罪,但没有尺度地炒作,为了制造新闻而炒作,不惜损害公序良俗地炒作,显然不值得推举,不仅如此,还值得挞伐。

正是由于网络舆论的推波助澜才使得趣味低下、哗众取宠罗玉凤事件的网络营销策划才能如此成功。罗玉凤红了, “信凤姐,得自信”是广大凤姐支持者的

4

新浪网:《云南通报躲猫猫事件:死者系牢头狱霸殴打致死》,

http://news.sina.com.cn/c/2009-02-27/184717303634.shtml 2009年2月27日18:47

7

口号。为了出名,这一事件可能会引起很多人争相模仿,进而导致社会公众心态浮躁化。

2、侵犯个人的生活。

网络高度的互动性和匿名性导致了在一些网络舆论事件中存在着一定的网络暴力现象。在这些事件中,网民占领了道德制高点,以道德审判者的身份对他们认为超越了传统道德范围的事件和人物进行评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网络舆论势力,而这些舆论的同质性的“一边倒”,又对这些事件中的主角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和物质上的伤害,这就是网络暴力。“人肉搜索”就是这些网络暴力事件中最为强大的武器。其导致的后果是严重的干扰了他人的生活,侵犯了他人的隐私。

2007年12月29日,31岁的北京女白领姜岩从24层楼的家中纵身跳下,用生命声讨她的丈夫王菲和“第三者”。在自杀之前,姜岩在网络上写下了自己的“死亡博客”。2008年1月9日,天涯论坛一位网友在浏览到姜岩的MSN空间后,在天涯八卦义愤发帖,标题为《看到一个MM自杀前的博客 因为小三„她从24楼跳下去了好惨》,帖子全文转载了姜岩自杀前的博文。5从在论坛里漫骂,到专门设立网站群起而“骂”之,再到启动“人肉搜索引擎”揭露隐私,“死亡博客”事件从网络漫骂转换成现实中的人身攻击和群体围堵,这场“讨伐”终于演变成一起“网络暴力案”。

网友在漫骂谴责之后,动用了所谓的“人肉搜索”。公布了王菲和第三者的详细资料,在网上号召其所在行业驱逐他们,激动的网友甚至找到了王菲父母的家,在其门口用油漆写下了“逼死贤妻”等字样。很多网友将此事闹到他的单位,王菲因此遭到辞退,其他单位一接到王菲求职也退避三舍。王菲父母的住宅被人多次骚扰,门口被贴满诬陷恐吓的标语。6

死亡博客引发了首例“网络暴力案”,有两个特点:一是网友使用了“人肉搜索引擎”公布个人隐私,二是网友通过“网络暴力”侵犯原告的隐私权和名誉权。网民对还未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就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使当事人尚在来不及解释澄清事情真相之前,就被无辜地打倒。网民这种出于打抱不平的声讨,看似为死者伸张了正义,殊不知他们的这些行为已然触犯了我国的最高法律。网络在维护一群人所谓的正义感时,却也在无形之中陷自己于不义的境地。

3、点燃社会的不满情绪。

2008年12月,希腊爆发反政府示威和骚乱,在网络舆论的推波助澜下愈演愈烈,其影响向周边国家蔓延,引起了人们对欧洲各国可能发生社会动荡的高度

56

百度百科:《死亡博客事件》,http://baike.baidu.com/view/2884836.htm 2009年10月14日 至顶网:《女白领疑丈夫有外遇自杀 丈夫诉网站毁坏其名誉》,

http://news.zdnet.com.cn/zdnetnews/2008/0403/793215.shtml2008年4月3日13:19:52

8

忧虑。

希腊骚乱源起于希腊警察打死了一名15岁少年。法庭其后证实,少年只是误中流弹。但该事件很快引起希腊多座城市爆发示威游行,并演变成希腊20多年来最严重的骚乱。骚乱向西班牙、丹麦、土耳其、俄罗斯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蔓延,引起了国际社会对欧洲可能发生社会动荡的高度忧虑。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舆论在希腊这场大规模骚乱中推波助澜,不满情绪通过网络在欧洲大陆迅速传播。据悉,在欧洲部分地区发生的示威,是有人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号召群众参与的。经过网络舆论的煸风点火,希腊的反政府示威和骚乱非但没有及时平息,反而迅速蔓延至欧洲其它国家。网络成为点燃社会不满情绪的导火索。

7

7

百度百科:《希腊骚乱》,http://baike.baidu.com/view/2066678.htm2008年月12月15日

9

第三章 网络舆论的引导

3.1 网络舆论引导中面临的困难

第一,在网络舆论监督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信息“把关人”,再加上网络的匿名性,使得网民在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上过于随意,虚假新闻频频出现,这不仅降低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也极大地影响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效力。

在传统媒体中“把关人”随处可见,并且一般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新闻从业人员担任,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范虚假新闻的产生,这也是传统媒体在受众心目中公信力较高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是在网络上,新闻事件发生后,网络舆论铺天盖地而来,事实真相难以辨别,舆论聚集和放大社会矛盾,不时呈现无序和非理性状态,不但很难正确引导舆论,而且往往容易误导舆论,引发新的不稳定因素。

另外,网络媒体则缺乏对传播信息的必要监管,其特有的技术特征和运作方式常常为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也使得网络身份虚拟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网民的道德责任意识,尤其是一些别有用心的网络信息传播者,出于种种目的,恶意散播虚假信息甚至是谣言、诽谤,对政府或个人加以中伤或诋毁。当这些虚假信息或谣言在网络空间滋生后,往往会对不明真相的网民产生“先入为主”的效应,进而可能催生出某种恶性的网络舆论,而这又会在更大范围内造成信息误导,这不仅在现实社会中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也会极大地降低网络媒体的公信力。而开展网络舆论监督的前提则必须是信息的准确无误和畅通无阻,不良信息的存在无疑会使网络舆论监督的效力大打折扣。而传统媒体则不会可能传播恶意诋毁、中伤他人,随意发布的言论。

所以如何平衡当前网络舆论与传统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的舆论场存在严重不对称问题也是热点事件报道中舆论引导的新挑战。

第二,在新闻事件发生后,有些事件责任部门弄虚作假,隐瞒事件的真实性。 由于一些新闻事件“负面作用”,事发地的责任部门怕舆论监督,怕影响当地形象,所以弄虚作假,影响了事件的真实性,导致不真实或不准确的小道消息在网络到处流传,并且愈加失真。

另外,职能部门提供的简单信息不能满足媒体和公众需求。从实际情况来看,新闻事件发生后,政府职能部门虽然召开新闻发布会,但很多情况下,政府发布的信息非常简省,与媒体报道追求生动细节不符,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给网民留下了猜疑和想象的空间。有时,政府职能部门的发布意愿很强,但不会说、说错话导致事态的失控。2009年5月杭州飙车案中随意性发布车速“70码”就是一个教训。

第三,网络舆论中带有情绪色彩的言论、垃圾舆论较为突出,这容易引发网

10

络舆论监督中群体心理机制的“失控”,进而产生“网络暴力”现象。并对公民的一些合法权益构成威胁和侵害。

目前,由于网络舆论监督在法律约束方面存有不足,这使得它与网络暴力之间无法清晰地界定,尤其当网络舆论中那些只为发泄情绪的偏激言论占有主导地位的时候,一些缺乏主见的群体成员的情绪势必受到影响,造成“群起而攻之”的混乱局面,正常的监督行为也会演变为“网络暴力”。主要表现形式有“不文明的粗口”、“人身攻击”、或“失去理智”等网络行为。特别是“人肉搜索”的出现与兴起,进一步助长了一些滥用权利、挖人隐私、恶意诽谤的网络暴力行为。在一些诱发事件的刺激下,许多网民借助人肉搜索。找出涉及该事件的相关人员,并将其能找到的一切私人信息擅自公布在网络上。这种随意公布、传播他人隐私的行为以及对当事人带有明显恶意的攻击性语言本身已经构成侵权,即便它是为了追求良好的结果,我们也不能忽视在这一过程中对他人合法权益所造成的侵害,更何况许多肆意搜索攻击行为缺乏理性,甚至连诱发事件的真实性都无法保证,由此在现实生活中所酿成的悲剧值得我们深思。

网络言论的过度自由给互联网的道德建设制造了难题。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中国网民群体的特点——包括网络管理员在内的网民多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决定了这里更容易诱发“网络暴力”事件,网民思想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使其很难在短时间内厘清事物背后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动因。因而,在网上讨论某一事件时,极端、非理性和过于主观的声音容易占据主导地位,而这种声音形成的强大舆论压力又会反作用于政府和司法机构,使其在决策中陷入被动,以致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迎合网民的期望。相反,网上那些理性、客观的声音得不到支持,响应度低,甚至还招致批评和攻击。在网络舆论的发展过程中,类似于人肉搜索而引发的道德标准的讨论是值得关注的。

3.2 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对策

当热点新闻事件发生时,针对网络舆论的作用,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规范和引导其正确发展。

1、规范网民的行为

网络传播的匿名性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利于网民没有限制的发表自己的言论,但是也为网民对自己的言论行为的不负责提供了方便。在这种无须负责的庇佑下,各种侵害他人隐私权,损害他人名誉权的事件便层出不穷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一方面,可以逐渐推行网络实名制。

微博作为网上舆论一种新方式,迅速受到网民的热捧。而微博首先认证了一

11

批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他们的言论受到大众的审视。因而减少了不负责任言论的发表。所以可以在重要的网络论坛、博客实行网络实名制,从而逐渐规范网民的行为。

另一方面,在发表舆论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网民正确的价值取向,明确自身责任,发表符合正确价值观的言论。青少年儿童由于自制力相对较差,所以比较容易沉溺于网络,再加上他们对是非的分辨能力不够,往往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从而做出违反道德的事情,所以网络道德规范建设应从青少年着手。因此在当前网络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可以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明辩是非,培养成熟的心态,宽广的胸怀和基本的道德,能够进行理性发言并有独立的见解。

2、增加意见领袖的导向作用

人的观念具有先入为主的特性,一种观念一旦形成,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改变,因此,第一印象对受众的影响尤为重要。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发布报道,充分利用受众的第一印象,用事实说话,掌握信息主动权,占领舆论的主导地位。当网络出现非理性信息和极端言论,他们对于权威意见的依赖会更强烈,更需要意见领袖为自己解惑。要注意的是:这些说服者是否具有专家资格,是否有可靠性,是否有吸引力。其中最主要的是要识别 “五毛党”的言论,提高警惕。所谓的“五毛党”指的是在网上发一条倾向于某利益集团的评论可以得到五毛钱的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他们妄图引导舆论、进而操控舆论。网络的讨论区哪里有涉及利益的争论话题,哪里就有他们的影子。他们会在某时某地起到混淆视听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邀请知名专家或网络评论员撰写评论性文章,以及采用“专家在线访谈”等途径来引导舆论。这些都是对“意见领袖”方式的运用,也更能体现出信息传播者自身特点具有的说服优势。让主流、权威、真实、可靠的声音占领公众意见市场,是引导网络非理性舆论的重要途径。在网上营造多元意见空间,也有利于分散注意,避免极端情绪的发生。

3、对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加以整合,两者优势互补,形成正确引导网络舆论走向的合力。

网络舆论监督赋予了普通民众更多的话语权,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网络媒体在舆论引导上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在虚拟空间中网民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难免会有失公允,带有强烈的个体情绪化的色彩。因此,对于网络舆论要加强引导,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与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的互动与合作。不可否认,目前传统媒体仍是受众最为可靠的新闻信息来源,在受众心目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这也是网络媒体无法与之相比的。纵观以往的网络舆论监督事件,传统媒体的参与以及其产生的舆论影响力对事件的最终解决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两者之间应该各取所长,形成合力,这样才能把舆论监督向纵深推进。吸收网络媒体传递信息的及时性的优点,同时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在认证信息真实性方面

12

的权威性,引导网络舆论的正确走向。

此外,由于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系统,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把关和过滤已不可能实现,这就更需要传统媒体发挥自身的导向作用,针对网络上公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地设置议题,引导讨论,并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坚持真实性的原则,摒弃虚假新闻,牢牢把握舆论监督的方向与重点,确保网络媒体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以便使网络舆论监督的优势得到体现与发挥。

4、主动对热点事件进行动态引导,对于出现的热点议题提高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首先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时应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掌握舆论主动权。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会影响受众对于事件的认知角度,帮助消息发布方占据主动地位。政府有关部门及时地把处理相关工作的进展和各方面的“行动信息”发布出去,这样既能赢得媒体和网民的信任,也能掌握舆论引导上的主动权。如果事件发生后,信息发布者失语或信息延迟,就很容易为各种负面的、不负责任的信息传播创造条件,为以后扭转网络舆论方向增加困难。随着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各个阶段舆论发展动态,针对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热点议题,发挥网络媒体舆论引导能力,提高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加强网络法制建设。

互联网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没有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真空”地带。应该把网络舆论引导与网络法制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高度重视以法律法规强制性手段规范网络行为。

对一些专门煽动社会不满情绪的个人,或者一些试图利用网络工具传输造成社会不稳定的组织,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正面网络舆论的作用,引导、教育、劝阻、唤醒被蒙骗和误导的网民;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要运用法律的武器进行制止,要严厉打击那些煽动社会秩序,破坏社会和谐的别有用心的破坏分子,维护共产党政权和社会的稳定。

我们要加大我国网络立法的力度,培养一批网络执法人员。通过技术手段和法律规范双管齐下,就可以构建科学的网络他律防线,从各个环节遏制有害信息的传播。

13

结 论

网络舆论的价值在于对话语权的解放,它重新定义了话语权的归属,并将其延伸到大众。打破了长期以来官僚集团对信息的上下封锁,有助于执政者直接获得底层民众的支持,更有助于普通大众对社会事务的了解,增强大众的公民意识。网络舆论逐渐朝着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为最广大人民提供建言献策、监督政府的阳光平台,同时也成为政府了解民情、知晓民意好途径。但是任何事物的产生不可避免的带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人们在使用中又无法对其做出准确而又恰当的判断,以至于很多时候在无意中助长了网络问题滋长的气焰。如:导致社会公众心态膨胀的炒作,侵犯个人生活的人肉搜索,影响社会稳定的不满情绪的宣泄等一系列负面影响。正因为它的作用日益扩大,对于它的引导就相应地具有价值。我们只有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的正面影响,争取最大限度的优化我们的网络舆论环境,创造良好的公共网络话语空间,抑制其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才能使得网络舆论真正的为广大网民所用。

我们相信,网上舆论经过合理引导之后,网络将不会变成一个只发泄个人心中不满的非理性空间,而是成为促进社会建设的思想宝库,成为我们美好的精神家园。

14

参考文献

[1] 陈龙:《大众传播学导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版。

[2] 谢新洲,周锡生:《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版。 [3] 王天意:《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人民出版社2008版。 [4]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版。 [5] 杜骏飞主编:《网络传播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版。 [6] 闵大宏:《数字传媒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 金梦玉:《网络新闻务实》,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