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形态丰富。
分类:从层数上一、屋面形制概述
遮蔽风雨。
——单檐、重檐、多檐;
从坡数上——平顶、单坡、双坡(卷棚、囤顶)、四坡、
多坡(如四边形以上的亭)、圆穹顶。
重檐
单檐
两坡(悬山)四坡(歇山卷棚)
多坡(毡包式圆顶)
单坡
平顶
(一)屋面形制的基本形态
传统建筑的屋面形态主要有:
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盔顶、扇面等
A 庑殿
别名:四注顶,宋代称四阿殿、五脊殿、吴殿等;出现年代:殷代(在我国出现较早)(是后期建筑屋面的最
高等级);特征:屋面四坡,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
垂脊
屋脊一般为大式作法,两端安置吻兽。正脊
重檐庑殿
B 悬山
使用范围:民居中的主要形式,宫殿、寺庙中多用于配殿、厢房等;特征:两坡屋顶的两端桁或檩伸出山柱或山墙外形成出梢(亦称挑山、不厦两头、两头出际);屋面一般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等级低的不用垂脊);
悬山顶
两山只用筒瓦或披水砖压梢
桁或檩伸出山柱或山墙外形成出梢
山尖通常不封闭,以利通风
燕尾坊起承托作用
C 硬山
使用范围:多用于民居,在宫殿寺庙中一般用于配殿、厢房;特征:一条正脊、四条垂脊(等级较低者不用垂脊);前后两面坡屋顶, 其山墙两端屋面不伸出山墙外,不露檩头;
正脊较简单,两山只用筒瓦或披水砖压梢
风火山墙
在南方,山墙多向上伸出屋面为封火墙
D 歇山
别名:九脊殿、厦两头造、曹殿;
出现年代:汉代始见,南北朝后有大的发展;主要形式:单檐、重檐、卷棚歇山;
特征:相当与悬山下部四周加坡的组合形式,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戧脊;垂脊
正脊
早期歇山顶山面空透,
北方明代始多用砖垒砌山花;清代盛行博风板里皮安山花板;南方建筑直到清末仍多用透空山花;北方明清建筑歇山顶多用收山作法,即两侧山花位置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入一檩径。
戧脊
E 攒尖顶
特征:屋面坡度很陡,向上呈尖锥形,无正脊,数条垂脊交会于顶部,
上覆宝顶,四周角梁汇于中心雷公株。
注:攒尖也称斗尖
圆攒尖无垂脊常用于园林亭阁建筑中
重檐攒尖
F 盔顶
使用范围:多用于礼仪纪念性建筑;地域分布:四川、湖南等地区较常见;
特征:屋面坡度上下者较平缓,中间较陡,断面如弓,宝顶下的垂脊向
上拱起似古代的武士头盔。
盔顶
G 盝顶
特征:下部屋面似亭,上部屋面为平顶,中部有脊交圈如女儿墙;宋《营造法式》——“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即:城墙边上部分升起的部分(挡火墙)。为了使雨水顺利排出,一般根据屋面排水需要,在若干处屋脊下两个筒瓦之间的板瓦上安装一个过水当沟.H 卷棚顶
两个坡檐在正脊相交处采用凸起弧面相连接的做法I 扇面顶
实即硬山、歇山和卷棚顶在平面为扇形时的一种变化,通常用于园林建筑中。
卷棚
歇山卷棚顶
J 十字脊顶
主要形态:丁字脊、十字脊等,并可高低错落;
常用手法:大型古代建筑中多采用两个歇山式屋顶相交(亦称“四面歇山顶);
特征:屋面上双脊相交;
十字脊(二)屋面组合形制
中国古代建筑平面复杂,空间多样,由几种不同形式的屋顶进行组合,产生丰富的建筑造型。
北京宫殿午门浙江民居
西藏
日喀则札什伦布寺佛寺
四川成都清真寺
北京圆明园蔚林亭
甘肃夏河拉卜楞寺经堂
(三)屋面细部形制
屋面不同方向的坡度相交,构成了多种多样的屋脊形制。
戧脊(用于斜凸部位)
主要目的:保证排水通畅正脊(用于平凸部位)
天沟(用于斜凹部位)
A 勾连搭
沟搭连:两栋或多栋房屋的屋顶沿进深方向前后相连,屋面相交连接处做成接近水平的天沟,沟两端排水的屋面作法(为保证排水顺畅需要找坡,使中间较两边略高)。
作用:可以取消内墙,扩大室内空间。
N
沟连搭北京圆明园天地一家春
B 屋脊—北方明清宫殿
正脊:
定义:前后两坡相交时最高处的屋脊;功能:防水及装饰;
作法分类:大式作法的大脊;小式作法的清水脊、过垄脊、鞍子脊等;
正吻
剑把
正脊
大脊的脊件种类和层次较多,一般由盖脊瓦、正脊筒、群色条、压当条、正当沟和正吻组成,有与脊桁垂直的数根脊桩压当条使其稳定。垂脊兽后
B 屋脊—北方明清宫殿
垂脊:
定义:屋顶上与正脊相交且向下垂的屋脊;
垂兽
垂脊兽前
垂脊兽后联办兽座
庑殿屋顶四坡斜向相交的屋脊,亦称庑殿脊;
歇山、硬山前后两坡从正吻沿博风下垂的屋脊,亦称排山脊;
B 屋脊—北方明清宫殿
垂脊:
在垂脊上安置垂脊筒,该筒的纵向肋上留洞用以穿铁丝防止下滑;
盖脊筒瓦
盖脊筒瓦二连砖压当条斜当沟
压当条斜当沟垂脊筒子
垂脊兽前剖面垂脊兽后剖面
B 屋脊—北方明清宫殿
戧脊:
定义:歇山的四个檐角处的斜向屋脊,重檐建筑的下层角檐,在平面上与垂脊成45°角;
戧脊
B 屋脊—北方明清宫殿
博脊:
定义:斜坡屋顶上端与建筑垂直面相交部分的水平脊,重檐屋顶下层檐的水平脊;
眉子
眉子沟瓦条
混砖胎子砖
当沟博脊剖面
B 屋脊—明清民居、园林建筑
明清民居、园林建筑的屋脊多较活泼
清水脊:
定义:用砖瓦垒砌线脚,两端有翘起的鼻子又称“蝎子尾”,下有花草砖和盘子、圭角等构件组成;
使用范围:多用于小式做法的硬山、悬山,有正脊而无垂脊;蝎子尾平草砖盘子圭角低坡垄
低坡垄布臵在位于两山端的四条边垒,起最高点与高坡垄在正脊根部最低点相同,但起檐口高度是一致的。高坡垄圭角
高坡垄低坡垄
低坡垄低坡垄
正立面
侧立面
B 屋脊—明清民居、园林建筑
明清民居、园林建筑的屋脊多较活泼
鞍子脊:
特点:在屋面上采用阴阳合瓦时,其正脊如马鞍形;使用范围:多用于北方民居;小当沟脊帽子
仰面瓦
脊帽盖瓦盖瓦灰仰面瓦当沟当沟条头砖
瓦圈盖瓦垒盖瓦泥底瓦垒底瓦泥
盖瓦垒
脊帽盖瓦
盖瓦泥
正立面剖面
B 屋脊—明清民居、园林建筑
明清民居、园林建筑的屋脊多较活泼
皮条脊:
作法与清水脊基本一致,但两端无“蝎子尾”,只在脊砖外安一件勾头;多用于北方民居。
甘蔗脊:
在正脊中部用板瓦直立竖排脊,脊顶刷兽头灰,脊端作成简单的方形回纹;多用于江南民居。
空花脊:
用砖或瓦砌成透空脊;
多用于江南民居,用于北方官式建筑时加各种雕饰图案。
C 饰件
—宝顶
特点:在攒尖屋面的尖端,也称绝脊,其下部为砖砌线脚,一般与须弥座的做法相同,有上下枋、枭及束腰、圭角构成,上部为圆形中空的宝珠,内部包有雷公柱伸出屋面的通心木;
作用:防水、装饰,形状、纹饰多样,外露面都着釉色。
顶珠
宝顶
顶座
兽后
垂兽
南方亭子攒尖顶端不作宝珠,而安臵一些葫芦、宝瓶、仙鹤等砌筑雕饰构件,形式更为丰富。马
狮子
圭角
D 正吻
位置:安装在正脊两端山面有吻座的龙形装饰物;别名:大吻、龙吻、鳞尾、鸱吻、吞脊兽;
特点:其造型由半月形、鱼尾、龙尾演变成口吞,尾上翘、背插剑把,后面加背兽;
剑把正吻
正吻高度一般按檐柱高的1/10确定,其大小尺寸有二至九样共八种规格,较大规格的正吻多用数块吻件组合而成,用于等级较高的建筑上。正脊
背兽
E 正吻
在等级较低的建筑或城楼建筑一般安装兽头向外的望兽,也称正脊兽;鸱尾即鱼尾,鱼形尾部向上翘卷,为佛教海中神物摩迦罗演变而来,多用于佛教
建筑的正脊上;早在汉代正脊两端就有数种形象,最简单的用三至五块筒瓦垒起,或做成卷瓣;
最迟从晋代开始已经使用鸱尾,隋、唐仍多用此种式样;
最迟到晚唐又出现了“鸱吻”;
元代以后多改用此种式样,习惯上称大吻或吻兽。
剑把
正吻正脊
背兽
F 合角吻
位置:安装在盝顶转角或重檐下层的博脊转角处两个成90°角的龙形装饰构件;
作用:防水并封护角柱的作用;
使用范围:在等级较高、正脊用正吻的建筑上安装合角吻;而在等级较低、用望兽的建筑应安装合角吻;
根据转角的阴阳角可分为阳合角吻和阴合角吻;有的在安装时将两个方向的剑靶拼成一个90°角;G 兽头
因其所在不同位臵,有不同的名称。
位置:安置在屋顶垂脊端头者称垂兽;安置在屋顶戧脊脊端者称为戧兽;套在仔角梁头者称为套兽;作用:装饰、防腐;材料:陶瓦构件、琉璃构件;
戧兽
在垂兽、戧兽、望兽的头上都安有一对兽角;各种兽头的大小尺寸有不同的规格,按建筑的不同类型的登记分别使用。H 仙人走兽
位置:安置在屋顶角脊端的装饰构件;
特点:汉到唐多用筒瓦三及五枚翘起,宋已规定用嫔伽一枚及蹲兽一至八枚,至少用蹲兽一枚,但并无定则;
根据建筑的等级和脊的长短选用走兽,在清代有严格规定。仙人撺头螳螂勾头
套兽
遮朽瓦走兽后筒瓦
戧兽
角脊兽后斜当沟
钉帽沟头滴子
清代仙人的造型是一位仙人骑在一只昂首的鸡上,布置在檐角的端头,其后的走兽也称小兽、小跑,起排列次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披头)、押鱼(鱼)、獬豸、斗牛(吼牛)、行什(猴);
只有在琉璃瓦屋面上将座狮安装在最前端,仙人后面安装小兽的数量只能用单数,每种小兽各表现其具有尊贵、威严、吉祥、光明、公正、祈雨、防灾等寓意。
I 仙人走兽
海马天马狮子凤龙
行什斗牛獬豸押鱼狻猊
(四)屋面瓦作等级形制
清代大式瓦作:
屋脊用特制的脊瓦,脊上安置吻兽,屋面用筒瓦骑缝,用青瓦或琉璃瓦,可做各种形式屋顶;
清带小式瓦作:
屋脊上不安吻兽,屋面多用板瓦骑缝,很少用筒瓦,只能用青瓦瓦件,不能用琉璃瓦件,只能做悬山、硬山的尖顶或卷棚式屋顶,不能做庑殿、歇山及重檐式屋顶。
原始社会时期
•《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进入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房屋建筑也开始出现。但在环境适宜的地区,穴居依然是当地氏族部落主要的居住方式,只不过人工洞穴取代了天然洞穴,且形式日渐多样,更加适合人类的活动。因此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这一时期的建筑采用半穴居方式建造。房屋往往呈圆形,没有梁。屋面由辐射状树枝等支撑,屋面材料为宽大的树叶或茅草等。
仰韶文化半穴居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原始社会晚期的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中,出现了原始的栏杆型建筑。可以说,河姆渡的干阑木构已初具木构架建筑的雏形,体现了木构建筑之初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代表意义。在这些遗存中,已经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梁的结构,屋面也随之变成了更稳定的类似硬山顶的样式。
上图:半坡遗址1号大屋左图:河姆渡遗址干阑式民居
先秦时期
•传说中的夏代的建筑遗址尚在探索中。已发现的此期最早建筑是位于河南偃师西南的二里头遗址。对它的文化性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文化,另一种认为二里头遗址早期属夏文化,晚期属早商文化。二里头宫殿建筑遗址已发掘两座。殿顶应是最为尊贵的重檐庑殿顶。这是中国建筑史上第一次出现重檐结构,也为以后宫殿大多采用重檐结构开了先河。而关于屋面材料,《考工记》和《韩非子》都记载先商宫殿是“茅茨土阶”,遗址也未发现瓦件,故殿顶应覆以茅草。
一号遗址复原图
•商代建筑基本继承了夏晚期建筑的形制。由于极少有夏商时期的可辨识完整结构的民居遗存,故这段时间的建筑研究还是主要集中在宫殿建筑上。目前我国发现的主要商代遗址有盘龙城遗址及被推测为殷都遗址的殷墟遗址。有考古遗存物研究得出,在商朝,宫殿的屋面材质主要仍为秸秆稻草结构,而在屋面形制方面,依旧为原始的重檐结构,但由遗存的墓葬绘画等推测,其侧檐倾斜的角度变大,使建筑和前朝相比更显宽大气派。
殷墟宫殿复原图
•周代是中国科技、建筑发展的一个高峰。已发掘周代建筑基址有山西岐山凤雏和扶风召陈二处。凤雏建筑基址有2组:甲组建筑坐北朝南,面积1469平方米,是一座高台建筑。从基址上的堆积物推测,屋顶结构可能是采用立柱和横梁组成的框架,在横梁上承檩列椽,然后覆盖以芦苇把,再抹上几层草秸泥,厚7~8厘米,形成屋面,屋脊及天沟用瓦覆盖。岐山宫殿是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已有相当成熟的布局水平。这是考学中出土的中国最早的联体建筑群,并出现了大型及大量屋面天沟的应用,屋面形制更趋多样。召陈建筑基址已发掘出15座,布局不按中轴对称,总体规划不甚严谨。其最值得关注之处在于在其遗址出土大量的瓦,种类分为板瓦、筒瓦和瓦当3种。板瓦和筒瓦又分大、中、小三型。这表明瓦不仅在周代出现并得到大量使用,且使用技法迅速走向成熟。瓦片的使用,对屋面形制的丰富有极大影响。
右图:岐山宫殿甲组轴侧剖图下图:召陈遗址F5复原图
•春秋时,各国兴建了大量城市和宫室。此时屋面已大量使用青瓦覆盖,房脊变得明显而具重要装饰功能。
•战国建筑可以河北平山中山王陵为代表。它虽是一座未完成的陵墓,但从墓中出土的一方金银错《兆域图》铜版,即此陵的陵园规划图,仍可知它原来的规划意图。该建筑为三层结构,屋顶为近乎四角攒尖的重檐庑殿顶,全部覆以青瓦。屋面占去建筑总高的很大一部分,使整座建筑显得宽大而华美。春秋战国时代,屋顶在立面占的比重逐渐变大,而屋面的形制及大小也完全成为区分阶级与地位的象征。
中山王陵享堂复原图
秦汉时期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它在历史上虽然为时很短,但对后世却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秦始皇的好大喜功在建筑上表现得十分显著。秦都咸阳,是现知始建于战国的最大城市。它北依毕塬,南临渭水,咸阳宫东西横贯全城,连成一片,居高临下,气势雄伟。解放后我国考古部门对咸阳宫遗址“一号大殿”进行了发掘。遗址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米,高出地面约6米,它利用土塬为基加高夯筑成台,形成二元式的阙形宫殿建筑。它台顶建楼两层,其下各层建围廊和敞厅,使全台外观如同三层,非常壮观。可见,秦皇宫结构复杂而繁密,建筑不再孤立,而往往以廊、天桥等连接。而建筑群的发展,对屋面的要求也相应有提高。宏伟的主殿屋顶开始出现装饰性的翘、望等。而根据史书记载,回廊等建筑的屋顶由于其本身弯曲形态需要,屋面不再限于规矩的经纬直线。而宏伟的阿房虽然被焚毁殆尽,但根据《史记》等史书中“铜雀居其上”等描述,可以想象出在秦宫殿的屋面上,已经有铜雀等各种神兽为主要形象的饰件。
咸阳宫\"一号宫殿\"复原图
•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此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屋楼阁大量增加,庭院式的布局已基本定型,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法、礼制等制度密切结合,足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中国建筑体系已大致形成。此时的建筑已具有庑殿、歇山、悬山和攒尖4种屋顶形式。庑殿正脊短,屋面、屋脊和檐口平直,屋顶正脊中央常饰有凤凰。由以上这些,便形成了汉代建筑古朴简洁,但又不乏朝气的形象。汉代歇山顶不多见,从广东出土的一件明器(右图)中可见当时的歇山形状是由中央悬山顶和四周单庇顶组合而成的,并且檐口微微起翘,可能是当时南方的建筑风格。
•另外,在汉朝出现了大量新的建筑样式,如高高耸立的阙、望楼以及代表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的明堂辟雍等。另外,汉代的建筑更趋规模化,宽宏高大的屋顶往往用来衬托最后主体建筑的庄严重要。而斗拱(特别是一斗三拱)的大量应用,使屋檐的伸出更明显,屋面径向长度进一步增大。
上图:西汉长安南郊明堂复原图
左图:汉画像砖上的阙门及凤凰饰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各民族开始了一场大融合,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生活居住。观念上的冲突与融合极大地影响了建筑风格的变化。此时期建筑艺术及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楼阁式建筑相当普遍,平面多为方形。屋顶方面,出现了屋角起翘的新样式,且有了举折,使体量巨大的屋顶显得轻盈活泼。屋顶愈发多样,尾脊已有生起曲线,屋角也已有起翘。另外,宗教建筑大量兴起,各地争相建造佛塔。宽檐大脊是这一时代屋面形制的最重要特征。从日本留存的一些南北朝风格的建筑上可以看出,建筑的屋顶巨大到了有些不匀称的地步。
右上:日本法隆寺五重塔右图:日本法隆寺大殿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隋代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使我国迎来了又一次复兴;隋文帝后期与隋炀帝前期,国家富足强盛,社会空前繁荣。隋代建筑可以说是南北朝建筑向唐代建筑的转变的一个过渡,它的斗拱还比较简单,鸱尾形象较唐代建筑清瘦,但建筑的整体形象已变得饱满起来。
下左:隋大业四年李敬训墓石棺并厦两头不收山下右:隋墓中出土的陶屋
•唐代!中国文化最为辉煌的时代!富庶、文明的唐朝,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各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这在唐朝先进的建筑工艺中凸现得淋漓尽致。唐朝的建筑规模宏大却又不失其精致典雅,庄重大方而不失其生动俊美,规整而富于变化,舒展却不过分张扬,古朴而充满活力的唐朝建筑,也是唐朝精神的体现。
•说到唐朝的建筑,就不能不提唐朝建筑的精华荟萃之处——唐长安城!长安城中“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宫苑相连,街坊纵横,规整方正,布局合理,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和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从近郊的小山看下去,城内密密麻麻的屋面连成一片,蔚为壮观!
•虽然辉煌的唐长安城已不复存在,但通过考古发掘科文献研究,我们得以复原部分长安城内的建筑。下面图中的玄武门是大明宫的被门。从复原图中可以看出,他继承了大部分先唐建筑的风格,鸱尾丰满,屋脊不长,屋面宽大而舒展,显示了作为皇宫大门的高贵之气。大而简洁斗拱在唐朝被大量应用,屋面朝外延伸更多,使建筑显得古朴却又飘逸灵动。而明德门则是长安城的南大门,横跨于150米宽的朱雀大街上,这座规模宏大的城门有一个与之相配的巨大而漂亮的巨型庑顶,屋面薄而宽大,使其不显得过于沉重。而如此巨大的屋面,则是唐朝屋面的高超建筑水平的充分体现。庑顶在唐朝仍然是最重要的屋面结构,但歇山也开始被大量应用。
唐大明宫玄武门复原图唐长安城明德门复原图
•含元殿,大明宫的主殿。殿前方左右分峙翔鸾、栖凤二阁,殿阁之间有回廊相连,成“凹”形,是周汉以来“阙”制的发展,且影响了历代宫阙直至明紫禁城的午门。含元殿使用的是重檐庑顶。含元殿屋脊平直,出檐深远,正脊两端,饰以琉璃鸱吻。檐角处可能采用了翼角和脊头砖,并装饰有走兽。含元殿屋面铺设的是青瓦,还未使用明清时期的明黄琉璃瓦。含元殿气势宏大,威武雄壮,充分显示了大唐盛世的气度与强盛。,所谓“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含元”,就是描写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
•麟德殿,在大明宫太液池西的一座高地上,是皇帝宴饮群臣的地方,也是大明宫内另一组伟大的建筑。三殿,两楼,二亭组成,是中国古代唯一一座三重殿建筑方式。据推测,后两重进殿的屋面结构,可能为相连的庑顶。而殿堂周围大量的飞桥、回廊,不仅连通大小殿阁,也起了丰富的装饰作用。诗歌中也有大量记载回廊的屋顶上飞檐如燕雀般密布。唐人对出檐深远的大檐屋顶的喜爱可见一斑。
•唐朝的宗教活动也行至鼎盛,各地佛寺道观林立。如明德门不仅是长安城的正门,它的门楼同时也是道教明德观的所在。唐代道观已无完整遗存,寺院也仅有大佛光寺等极少数存世。但从这些仅存的建筑里我们人可以看到唐朝建筑的华美与匀称。•南禅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位于五台县东冶镇李家庄旁。单檐歇山顶,屋顶鸱尾秀拔,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檐角处亦采用翼角和脊头砖。建筑虽小,但由于其屋面极具张力的曲线与设计,显得内力深厚,雄浑坚实。
南禅寺大殿
•大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总面积677平方米。大殿出檐深远,殿顶用板瓦铺设,脊瓦条垒砌,正脊两端,饰以琉璃鸱吻。庑顶屋脊短而升起曲线,大而明显的鸱吻,随斗拱翘起的檐突,这些都是唐朝建筑的典型特征。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推测大佛光寺为晚唐的建筑,而其屋面上的垂兽也为中国古代建筑中最早者之一。
宋元时期
•宋朝时期,虽然经济繁荣,科技也有明显发展,但受程朱理学影响,且国家局势始终动荡不宁,建筑风格开始大转变,由原先追求宽宏气势转为追求繁复精巧的细部工艺。这一时期建筑规模明显变小,且唐以前流行的建筑周围分布大量回廊虹桥的做法也不再大量出现。斗拱变得多而小,层数增多,承重能力明显下降。由此带来的变化是屋面的变小,屋檐不再明显突出。而人们对屋面形制的偏好也从宏伟的庑顶转向了更精致的歇山顶。•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赣江岸边,今存宋画《滕王阁图》是现知最早的滕王阁图本,反映了宋阁的形象,其体态之雍贵,结构之精丽,给人以深刻印象。从图所见,阁立在高大城台上,为纵横两座二层楼阁丁字相交。全阁共有28个内外转角,结构精巧,造型华美。这种风格完整代表了宋朝建筑屋面的理念,即追求繁复精巧,小而繁多取代了宽檐重脊。
宋画《滕王阁图》
•宋朝建筑组群在形体组合相比以前则更富变化,为了让四周较低的建筑簇拥中央较高耸的殿阁,中间建筑的屋面往往采用大型的重檐顶,且屋面坡度较大,而周围建筑则采用较平缓的屋面。以河北正定隆兴寺为例,该寺正中为主殿大悲阁,三层,歇山顶,且上两层都用大坡度重檐,并有平坐,给人的感觉比其实际要高大。寺内摩尼殿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座平面呈十字形的大型佛殿,亦为现存木建筑中四面施抱厦最古之例。正中殿身平面呈十字形,中央部分为重檐歇山顶,四面正中各出两间歇山顶抱厦。重叠的屋檐和屋面使该建筑显得宏伟庄重而又不失变化和活力。
上图:隆兴寺全景
下图:摩尼殿
•元朝统治者为蒙古族,他们能骑善射,却不擅于统治国家。元朝统治者穷奢极欲,将宫殿造得无比豪华。而由于元人又大力提倡各种宗教,所以各地宗教建筑也沾了统治者的光,变得华丽而堂皇。而宋以后琉璃瓦的大量使用,使屋面大大增色,神兽、垂兽被大量运用,而鸱尾更是发展至顶峰。•山西永济县永乐宫是元朝道教建筑,也是官造建筑的典型。永乐宫规模宏大,而三清殿是永乐宫最大的殿,仅屋脊上的琉璃鸱尾就有三米高。这样巨大的屋顶前坡用蓝色琉璃瓦组成三个菱形图案;殿檐周围镶着琉璃瓦边,与殿内外的雕塑、彩绘相互辉映。檐脊上装饰有浮雕,长长的垂脊曲线优美而舒展,整幢建筑色彩艳丽,富丽堂皇。
山西永乐宫三清殿
木构建筑的主要形制
•按宋代喻浩《木经》,中国传统建筑的单体一般可分为上中下三种,即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
•不同等级、规格的建筑,其屋顶、屋身和台基的规制、尺度、材料以及多细部做法都有详细的规定。
•在外观上,传统建筑的三段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屋顶,它是传统建筑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