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画鸵萌宠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栗瘿蜂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对策

栗瘿蜂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对策

来源:画鸵萌宠网


栗瘿蜂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对策

摘要 近年来,栗瘿蜂在宣威市普遍发生,通过调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提出预测防治对策,以为降低栗瘿蜂危害程度、提高板栗产量和品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栗瘿蜂;生物学特性;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6.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131-01

栗瘿蜂(dryocosmus kuriphilus yasumatsu)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细腰亚目(apocrita)瘿蜂科(cynipidae)害虫。其又称栗瘤蜂,分布很广。危害板栗、茅栗树冠中下部发育枝和结果枝的1~5腋芽。被害板栗春季长成瘤状虫瘿,不但影响当年产量,也影响翌年产量和质量。

宣威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板栗分布广,人工栽培悠久。20世纪90年代初,宣威市委、市政府把板栗作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来抓,依托德援项目、生态工程建设,从浙江引进九家种、毛板红等新品种,进行以板栗为主的干果基地建设、低产栗园改造、嫁接等措施,大力发展板栗干果基地。目前,全市种植面积达13 333 hm2。但随着板栗产业的发展,板栗的虫害增多,其中栗瘿蜂普遍发生,危害严重,制约宣威市板栗产业发展。 笔者对宣威市栗瘿蜂虫害展开长期观察和研究,试验地主要是野外观测地,位于市区西郊的宛水街道祯祥村委会张家村栗园、西

宁街道锦西社区马家山栗园和落水镇落水村委会西南部海边栗园。张家村栗园观测地海拔2 050~2 100 m,坡向东,坡位中上部,坡度12°~16°,年均温13.1 ℃,年均降水量997.7 mm。马家山栗园观测地:海拔1 950~1 990 m,坡向东北,坡位下部,坡度10°~15°,年均温13.3 ℃。海边栗园观测地:海拔2 010~2 070 m,坡向东南,坡位中下部,坡度10°,年均温13.2 ℃。采用试验地野外观测和取样实验室切片观察的方法。每2~7 d到试验地观测1次,并随机取2个瘤瘿带回室内切片观察。现将其主要生物学特性及防治对策介绍如下。 1 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栗瘿蜂成虫体长2.5~3.0 mm,呈黄褐色至黑褐色,具金属光泽。触角丝状,14节,柄节、梗节黄褐色,鞭节褐色。翅透明,翅脉简单,无翅痣,前翅翅脉黑褐色,后翅无色。前胸背板有4条纵线,小盾片钝三角形,向上突起。足3对,黄褐色,符节末节为深褐色,后足较发达[1]。产卵管紧贴腹末。卵乳白色,呈锤光滑,一端略膨大,一端有细柄,长0.13~0.15 mm,柄长0.5~0.7 mm。蛹长2.4~3.0 mm,初为乳白色,近羽化时腹面白色,其他部位黑褐色,复眼红色,口器淡褐色。胸部背面圆形突起,腹部略呈钝椭圆形。幼虫乳白色,近老熟幼虫时黄白色,光滑无足。老熟幼虫体长2~3 mm,头部茶褐色,两端钝圆,腹面无毛。

1.2 生活史及习性

栗瘿蜂在宣威市1年发生1代,以初龄幼虫在寄主芽形成的小室内越冬,翌年3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取食。4月初,幼虫迅速成长,被害栗芽和新梢受刺激肥大形成瘤瘿[2]。每个瘤瘿内,一般有幼虫1~6头,大多数3~4头,最多的可达10头。5月中旬至6月中旬,幼虫在瘤瘿内化蛹。6月下旬为羽化成虫初期,停留在瘤瘿内10~15 d。成虫蜕瘿后行动迟缓,无趋光性,飞翔能力差,寿命甚短,产卵后即死亡。成虫概为雌虫,行孤雌生殖。7月中旬开始产卵,常4~6粒卵集中产于健芽内。瘿瘤一般长7~20 mm,短径4.4~15.5 mm,浅褐色至赤褐色。瘿瘤呈不规则的球形或卵形,瘿瘤的大小与寄生栗瘿蜂幼虫虫口数量呈正相关[3]。7月下旬瘿瘤开始干枯。8月在被害严重的栗园内,便能见到被害树枝干枯瘿瘤。9月下旬瘿瘤全部干枯。卵产在生长点侧面,则形成纤弱短梢;卵产在生长点上,则不抽发新梢,形成瘤瘿;卵产在叶柄或叶片主脉上,则在叶柄或主脉上形成瘤瘿;卵产在芽基,则不表现症状。幼虫在芽内危害一段时间后,留在芽体内越冬。栗瘿蜂生活年史见表1。

2 防治对策 2.1 加强检疫

从外地购买种子、苗木、穗条等要加强检疫。在引种调苗前要考察,严禁到栗瘿蜂危害严重地区采集穗条、苗木、调运种子。若

传入,要迅速采取措施,限制其传播蔓延[4]。 2.2 生物防治

栗瘿蜂的天敌寄生蜂种类很多,主要是长尾小蜂(kor-eanus sp)、栗瘿长尾小蜂(torymus sp)、刻腹小蜂(ormyrus)等寄生蜂,营体外寄生,寄生率达60%以上。保护这些小蜂的生境和进行放养,增加其数量,对栗瘿增长有一定控制作用。栗园开展生物防治主要是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控制害虫危害[5]。板栗树受栗瘿蜂为害的瘤瘿内常有寄生蜂存在,可人工摘取瘤瘿,干燥保存。在宣威市于3月中下旬装入尼龙纱网(宽10~12 cm、长15~30 cm)内挂于树冠中部内膛,能使栗园当年天敌寄生率增加近3倍。 2.3 人工防治

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抗栗瘿蜂的优良品种,结合产量、果实品质等性状进行筛选。如栗苞刺长、果苞大、苞皮厚、苞刺硬而密的品种受害较轻。在幼龄板栗园可于5月底前进行人工摘除虫瘿,摘下的瘤瘿不能随地丢弃,应集中带出园外销毁[6]。冬季修剪,剪除树上全部瘤瘿和树冠内膛的栗瘿蜂喜欢产卵的弱小枝;同时,扫除果园落叶、落果等,集中烧毁。冬季刮去树干木栓层,刷上白涂剂保护树干,涂药高度在80 cm以上。白涂剂要随配随用,不宜长时间存放。在栗芽萌动期,对胸径15 cm左右的栗树刮去木栓层,涂刷40%氧化乐果乳油约10 ml,效果也较好[7]。选择抗虫品种。 2.4 药剂防治

一般年份,在3月中旬及6—7月,分别在成虫羽化盛期为防治适期。发生量大时,应在第1次药后隔7~10 d用第2次药。从树干基部起,呈螺旋状,每隔10 cm处用马钉打2~3 cm小洞,每株打3~4个小洞,注入40%氧化乐果+20%杀灭菊酯原液1∶1混合液或40%氧化乐果原液约2 ml。成虫羽化盛期喷施40%乐果乳剂1 500~2 000倍液、80%敌敌畏乳剂2 000倍液、90%敌百虫1 000倍液等药剂防治;并在成虫蜕瘿前喷2次杀螟松800~1 000倍液。注意要交替用药,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在栗瘿蜂羽化盛期,施放烟雾剂,具有非常强的杀灭效力。在板栗收获后落叶前,栗瘿蜂进入越冬前,用20%高渗久效磷1 150倍液均匀喷雾树冠,杀死在芽内的1龄期幼虫,全年只用1次,防治效果达75%~95%。 3 参考文献

[1] 孙益知.果树病虫害生物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1. [2] 陈书黎.栗瘿蜂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18):219.

[3] 曹景权,刘金柱.栗瘿蜂的发生与防治[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9(12):49.

[4] 彭进有.秋季施药控制虫瘿防治栗瘿蜂[j].森林病虫通讯,1997(4):11.

[5] 杨钦埠,张德文.板栗丰产栽培新技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7.

[6] 黄汉升.乐业县栗瘿蜂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j].中国园艺文摘,2009(4):130.

[7] 冯明义,艾传玉,许庆.神农架板栗栗瘿蜂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湖北植保,2006(3):14-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8.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23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