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评析.

来源:画鸵萌宠网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评析

摘要: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语言学领域的重要学说之一,也是研究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要课题。从语言发展及文化交流角度考察,该假说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下仍有其积极现实意义。

关键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

Abstract: Sapir-Whorf hypothesi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ies in linguistics, which is a significant issue in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Examining from the aspect of culture and language itself, such hypothesis unavoidably has some limits because none theories are perfect. However, in the trend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nowadays, it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the further study of language.

Key words: Sapir-Whorf hypothesis; language; cultur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0)11-0001-01

1、引言

语言理论研究中,围绕着语言与思维、文化等的关系问题出现过众多的学说理论,只有正确解决该问题才能树立正确的语言观。而正确的语言观则是指导科学语言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在历史上尤其是近代,诸多语言学家都曾对思维与语言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研究。

其中,在18 世纪,一些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对人类众多不同的语言及其意义发生兴趣。欧洲浪漫主义时期德国的学者如Johann Herder (1744-1803)和Wilhelm Von Humboldt (1762-1835)曾明确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人们思维方式不同是因为语言表达方式不同,而思维方式的不同,则是因为不同的语言表达周围世界的方式不同。在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领域,Edward Sapir (1884-1939)和Benjamin Lee Whorf(1897-1941)进一步说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他们的观点被后人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或“语言相对论”。

2、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局限性及积极意义

萨丕尔(Edward Sapir)是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和任职期间,他受到著名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鲍阿斯(F. Boas)影响,对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和语言产生了极大兴趣,并认真分析了语言结构,成为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萨丕尔长期研究语言学和人类文化学的有关问题,重视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思维的联系,提出“语言影响人类关于现实世界概念系统的形成”这一设想。《语言论》是萨丕尔的主要代表作。在此书中,他把语言成分说成是一个“概念”的符号,认为语言模式决定思维模式,甚至暗示语言先于思维。他说:“正像数学推理非借助一套适当的数学符号不能进行一样,没有语言,思维的产生和日常运用未必更能想象。”后来,他的学生沃尔夫(B. L. Whorf)在其观点的影响下,提出了“语言决定论”或“沃尔夫假设”,即语言用于思维,离开了语言就不可能有任何思维活动。沃尔夫认定,语言决定了人的世界观,拥有不同语言的人群,对世界也进行着不同的编码,因此其对世界的思维方式也会有所区别。他认为,对说话人说,语言主要是一种背景知识,这种知识因语言而异,没有共同的规律。任何人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思维时,都在无意识地运用这种背景知识。一种语言的背景知识系统就是该语言的语法,它是思想的塑造者,是个人心理活动、分析和综合思想材料的纲领和指南。思想的形成不是独立的,是和语法分不开,在不同的语法中思想的形成也有

不同。因此,人们把语言学中这种相对论观点称为“萨丕尔—尔夫假说”。该假说的主要内容为:语言形式决定着语言使用者对宇宙的看法;语言怎样描写世界,我们就怎样观察世界;世界上的语言不同,所以各民族对世界的分析也不相同。这一假说成为人类文化语言学的基础。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自提出以来,就引起人们的激烈反映,既有人充分肯定其正确性,又有人对其全盘否定。某些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甚至视其为完全的谬论。由于萨丕尔和沃尔夫的论述较难理解,人们对这一假说的理解不一,产生了分歧和争论。近年来,随着众多学科和一些新兴学科的发展,人们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些新的发现结果相继从不同侧面与角度论证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应该承认,这种观点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语言习惯对思维活动确实有一定影响,如对相同的事物,不同的民族在语言表达上会有不同,甚至是有很大的出入,如亲属称谓系统,汉语就比印欧语复杂得多。汉语的颜色系统中“青、蓝”是两种颜色,但英语中却用一个词\"blue\"来表示。印弟安的霍皮语中没有时间、速度、物质等概念,有延续时间的概念,没有物理学中的时间概念,要表达“他呆了五天”的意思,只能说“他第五天离开的”,所以一个欧洲人和生活在亚利桑那的霍皮人是无法谈物理的。而且我们的世界似乎是建立在我们的词汇上的,世界是一样的,不同的人表达出来的世界就会有一些细小的差异。但有的人甚至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有很多的阴暗面,有这样那样的罪恶,就是因为这个世界上种种语言中都有这样不好的词。这就有些缺乏科学性了。沃尔夫他们把语言对思维的影响无限地夸大了,这显然是走向了极端,没有考虑到思维对语言的决定作用和思维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

语言决定论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历史观点。语言是在历史发展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因此不能决定人们的思维。如果语言可以决定世界观,那么同一社会形态下人们都说同一种语言,应该有相同的世界观了,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世界上那么多的

语言,按沃尔夫的想法,那应该是各民族的思维方式全都不同,但事实是各民族的思维方式基本是共同的,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各门科学的建立就是极好的证明。各民族用以表达思想的语言虽有很大差别,但语言之间也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对于颜色的识别,各种语言中都有红、黄、蓝、绿等基本色。人类生活的这个客观世界是基本一致的,人类的大脑机制也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而思维是人类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不同语言的语音、词汇或是语法虽不同,但这些形式所表达的思维内容,也就是思想是相同的。要不然语言与语言之间怎么可以进行翻译呢?可见该假说的主要不足在于错误地夸大了语言形式对思维的决定作用。事实上语言形式并不能对思维构成绝对意义上的制约作用。

3、结语

总而言之,有人类社会就有语言的存在,没有语言,就没有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今天各个学术领域的繁荣局面。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强调了语言对人类思想的决定作用,强调了人对世界的看法的相对性,即依赖于所使用的语言。其观点虽然有过激和不足之处,如过分强调思维对语言的依赖性,完全否定“自然逻辑”的作用等,但从总体而言,其强调语言对思想的重要性及其论述方法的主题还是正确的,并为此后多数的语言学家所认可。该语言观对描写语言学派领域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M]. 北京: 外语教学与间就出版社, 1991:299

[2] 钱冠连.语言: 人类最后的家园—人类基本生存状态的哲学与语用学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233

[3] 周志民,张法科. 语言相对论对英汉翻译的影响[J]. 济南大学学报, 2009, (2): 30

[4] Borditsky L. Does Language Shape Thought? Mandarin and English Speakers' Conception of Time [J]. Cogmitive Psychology, 2005, (43): 1-22

[5] Foley W. A.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M].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2007: 195

作者简介:宋歌,1982年10月生,女,河南南阳人,现供职于南阳理工学院外

语系,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