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悬灸技术联合揿针改善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来源:画鸵萌宠网
悬灸技术联合揿针改善周围性面瘫的疗

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究悬灸技术联合揿针技术来共同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实际效果,分析该治疗方法是否具备积极的推广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患者60例,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划分为对照组30例,实施常规的悬灸技术治疗;观察组30例,则在此基础上添加揿针技术,联合治疗,期间,医护人员需要准确记录好整体的治愈情况与症状改善情况,就患者面部症状改善情况进行组间比对。结果:通过此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总体的治疗有效率相较于对照组明显增高,患者进行悬灸联合揿针技术治疗后周围性面神经炎面肌运动情况评分明显提高,两组对比,P<0.05。结论:针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需要医护人员重视采取多种治疗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实施治疗,以发挥联合治疗的优势,改善患者的症状表现,而悬灸技术联合揿针技术的这一治疗方式具备积极疗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悬灸技术;揿针;周围性面瘫;疗效

患者在发生了周围性面瘫这一疾病后,往往呈现出口眼歪斜这一症状表现,该病主要是因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而造成的面神经水肿、缺血,从而导致面神经受到压迫,临床表现为面部表情肌失去正常生理功能,有少数患者伴有同侧舌前段味觉失灵、还存在着耳后疼痛的表现,此类疾病的发生虽然不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但也将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因而,如何来治疗该类疾病成为了众多医学者需要重点关注与研究的一项课题。而我国中医对于周围性面瘫这一疾病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且在当前治疗该类疾病时也往往多采用中医治疗的方式,同时,周围性面瘫也已经成为了中医针灸科中较为常见的疾病[1]。这一疾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为中青年群体,此类群体发病后不仅仅需要会对其日常生活、饮食造成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到患者的形象与语言功能,对患者的工作造成阻碍。在中医治疗中主要以针刺、悬灸、中药熏蒸等等方式相结合来展

开治疗,但是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多是以上单一的治疗方式来实施治疗工作,而将中医特有的各类治疗方式两两相结合来实施治疗的研究相对较少,以下则以悬灸技术联合揿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来展开研究,分析具体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22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患者的症状表现以口眼歪斜为主,为推进研究进展,并确保最终研究数据的准确性,就需要医护人员展开对患者基本资料的调查、核对工作,确保全体患者均符合研究纳入标准,核对资料发现,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均龄为(37.57±5.61)岁,比对其他各项临床资料,如病程、患者家庭经济状况发现无明显差异,研究可顺利开展。

入选标准:①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②患者各项生命指征平稳。③不存在其他特殊疾病与重大心肝肾疾病的患者[2]。④研究工作正式开展前,医护人员向患者与患者家属说明了研究中可能发生的风险问题,患者知情且同意。

排除标准:①符合中枢性面瘫的诊断标准。②对本文所用中药过敏或不能耐受的患者。③创伤所导致的周围性面瘫。④合并多发性硬化、糖尿病、Humt氏综合征、肿瘤、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患者。⑤中医辨证为风热袭络证的患者。

1.2方法

为顺利推进研究工作,并取得积极的研究成果,我院医护人员经慎重考虑后,决定采取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将60例患者合理划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然后分别实施不同的治疗与干预方式,医护人员需要记录好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悬灸技术治疗:医护人员需要取患者的迎香、颊车、地仓、头维、承泣穴位来以点燃的艾条施灸,在实施悬灸治疗时,医护人员需要以距离皮肤处2-3厘米来施灸,灸至患者皮肤微红,悬灸治疗的时间需要控制在10-15分钟,每日进行一次,以10天作为一个疗程[3],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病情变化,调整距离,防止烫伤。

给予观察组常规的悬灸治疗,并于此基础上联合应用揿针治疗的方式: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选择主要的风池、太阳、颧髎、地仓、内关5个穴位来实施揿针治疗的方式,要重视实施一次性无菌揿针,在医护人员为患者揿针处做好了消毒工作后,用血管钳夹取揿针,将针尖对准穴位,轻轻刺入,并用拇食指指腹按压,同时询问患者是否“得气”感觉,观察患者是否有疼痛不适感,每隔4h轻按压1-2分钟,如有脱落及时告知护士,并在留针48-72h后取出,以14天为一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医护人员需要记录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记录症状改善的指标,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对患者治疗1周、2周、3周、4周后,各时间点采周围性面神经炎面肌运动情况评价表对患者面部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估[5],评分项目有:皱眉、举额、闭眼、露齿、鼓腮、吹口哨,共0~18分,分值越高面部运动情况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以SPSS21.0软件做处理,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 2.结果

观察组在总有效率与各类临床症状改善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具体数据如下所示: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项目 治愈 显效 无效

总有效

对照组(30例)

9 12 9 21(70.00%)

观察组(30例)

12 15 3 27(90.00%)

注:P<0.05

表2:两组患者周围性面神经炎面肌运动情况评价量表对比

项时皱眉 目 间

举额 闭眼 露齿 鼓腮

吹口

对18.049.83±0.65

7.82±0.43

6.46±0.45

6.717.40

照周 ±0.42 组

±0.32 ±0.24

28.5810.83±0.95

8.02±0.53

6.786.997.98

周 ±0.45

±0.45 ±0.35 ±0.27

39.4410.11±0.45

8.52±0.48

7.017.898.42

周 ±0.42

±0.46 ±0.45 ±0.43

49.9310.52±0.88

9.93±0.54

8.048.518.56

周±0.56 后

±0.45 ±0.46 ±0.61

观1

8.949.048.056.786.988.04

察周 ±0.46 组

±0.35 ±0.56 ±0.55 ±0.41 ±0.45

2

9.459.579.057.957.937.94

周 ±0.45

±0.43 ±0.42 ±0.33 ±0,23 ±0.26

312.3113.02±0.88

11.93±0.54

11.0410.9810.84

周 ±0.56

±0.45 ±0.48 ±0.67

4

14.4514.5613.4513.5614.3514.51

周±0.45 后

±0.77 ±0.35 ±0.77 ±0.81 ±0.52

注:P<0.05 3.讨论

在当前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尚未能将周围性面瘫这一疾病的发病原因阐明,但在中医学研究中指出了此类疾病的发生一般与风寒着凉、感染以及营养不良而引起的,针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我国中医同样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通过以针灸、中医熏蒸、针刺、悬灸、揿针等方式来实施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成效,但是在实际治疗工作的开展中往往是采取单一的治疗方法,并未能将这些治疗方法联合应用[5]。为探究联合治疗的具体作用,我院则开展了本次研究工作,以悬灸技术联合揿针来展开治疗,通过此次研究发现,联合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成效,本文

研究显示,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面肌运动情况相较对照组恢复程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而,采取悬灸技术联合揿针的方式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可取得积

极成效。

参考文献

[1]色佳鸿,赵政.揿针配合葛根汤外用熏蒸治疗儿童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J].中国现代医生,2022,60(02):134-137.

[2]施琪,滕德凤,覃桂水,赵杰,张青青,杨悦.揿针联合雷火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伴耳周疼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22,31(01):119-122.

[3]于欣,王俊霞,刘颖.麦粒灸联合揿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30例临床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16(11):2097-2099+2104.DOI:10.13935/j.cnki.sjzx.211129.

[4]王红丽.三通四联针刺法对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民间疗法,2021,29(04):46-48.DOI:10.19621/j.cnki.11-3555/r.2021.0418.

[5]翟丹,刘艳,李娟,王凤真.针灸配合揿针贴压耳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08):19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