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CN 210316265 U(45)授权公告日 2020.04.14
(21)申请号 201921069197.9(22)申请日 2019.07.10
(73)专利权人 江苏筑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地址 213022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太湖中
路11号(72)发明人 许斌
(74)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代理人 王昊(51)Int.Cl.
E04D 13/14(2006.01)E04B 1/58(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构造柱与屋面楼板的连接构造(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构造柱与屋面楼板的连接构造,包括一体浇筑成型的屋面楼板、构造柱和局部加厚部,所述构造柱竖直设置于屋面楼板上方,所述局部加厚部环绕构造柱设置于构造柱与屋面楼板连接处的屋面楼板上端面,构造柱内部设有若干竖直钢筋,竖直钢筋下端延伸至屋面楼板底部,局部加厚部内部设有若干横向锚筋和若干纵向锚筋,横向锚筋和纵向锚筋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屋面楼板底部,在所述构造柱的竖直钢筋下端、横向锚筋的两端和纵向锚筋的两端均设有水平弯折段。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构造柱与屋面楼板的连接处,沿构造柱周围一圈设有局部加厚部,使得屋面楼板对构造柱的柱根部分能够形成有效地约束,避免构造柱柱根部分提前出现破坏。
CN 210316265 UCN 210316265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构造柱与屋面楼板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体浇筑成型的屋面楼板、构造柱和局部加厚部,所述构造柱竖直设置于屋面楼板上方,所述局部加厚部环绕构造柱设置于构造柱与屋面楼板连接处的屋面楼板上端面,构造柱内部设有若干竖直钢筋,竖直钢筋下端延伸至屋面楼板底部,局部加厚部内部设有若干横向锚筋和若干纵向锚筋,横向锚筋和纵向锚筋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屋面楼板底部,在所述构造柱的竖直钢筋下端、横向锚筋的两端和纵向锚筋的两端均设有水平弯折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柱与屋面楼板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局部加厚部为上小下大的圆台结构或上小下大的四方台结构,且局部加厚部的纵向剖切面的底部夹角为45°。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构造柱与屋面楼板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弯折段的长度为其所在钢筋本体直径的15~20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构造柱与屋面楼板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局部加厚部的上端面与屋面楼板上端面的间距≥200mm,局部加厚部上端面外边缘与构造柱外壁面的间距≥150mm。
2
CN 210316265 U
说 明 书
一种构造柱与屋面楼板的连接构造
1/3页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构造柱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构造柱与屋面楼板的连接构造。
背景技术
[0002]构造柱是指为了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多层砖混结构建筑的墙体中还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与各层圈梁相连接,形成能够抗弯抗剪的空间框架,它是防止房屋倒塌的一种有效措施。构造柱的设置部位在外墙四角、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等。此外,房屋的层数不同、地震烈度不同,构造柱的设置要求也不一致。构造柱的最小截面尺寸为240mm×180mm,竖向钢筋多用4 12φ,箍筋间距不大于250mm,随烈度和层数的增加建筑四角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和钢筋等级。[0003]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物越来越高,高层屋面楼板一般为120mm厚,在屋面楼板上通常设置构架墙或砌墙等墙体,一般墙体高3m左右,局部构架墙高可能为6m或甚至更高。由于高层屋面楼板的风荷载较大,若直接在屋面板上砌高墙则可能导致墙体稳定性差,故一般在墙体内设置构造柱与圈梁。但是,在构造柱与屋面楼板的连接处,由于屋面楼板较薄,因此屋面楼板对构造柱没有足够的约束力,即不能形成稳定的嵌固端。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构造柱与屋面楼板的连接构造,在构造柱与屋面楼板的连接处沿构造柱周围一圈设有局部加厚部,使得屋面楼板对构造柱的柱根部分形成有效地约束力,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性强。[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构造柱与屋面楼板的连接构造,包括一体浇筑成型的屋面楼板、构造柱和局部加厚部,所述构造柱竖直设置于屋面楼板上方,所述局部加厚部环绕构造柱设置于构造柱与屋面楼板连接处的屋面楼板上端面,构造柱内部设有若干竖直钢筋,竖直钢筋下端延伸至屋面楼板底部,局部加厚部内部设有若干横向锚筋和若干纵向锚筋,横向锚筋和纵向锚筋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屋面楼板底部,在所述构造柱的竖直钢筋下端、横向锚筋的两端和纵向锚筋的两端均设有水平弯折段。[000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构造柱与屋面楼板的连接构造,其在构造柱与屋面楼板的连接处,沿构造柱周围一圈设有局部加厚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连接可靠,使得屋面楼板对构造柱的柱根部分能够形成有效地约束,避免构造柱柱根部分提前出现破坏;局部加厚部设置于屋面楼板上方,保证了屋面楼板下部建筑空间的使用功能。[0007]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局部加厚部为上小下大的圆台结构或上小下大的四方台结构,且局部加厚部的纵向剖切面的底部夹角为45°。局部加厚部采用坡面方式渐变至正常屋面楼板厚度,可以有效地避免构造柱刚度突变的问题。[0008]为了保证该构造的结构牢固性,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水平弯折段的长度为其所在钢筋本体直径的15~20倍。
3
CN 210316265 U[0009]
说 明 书
2/3页
为了便于控制注射物能够缓慢地由通孔内流出,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
述局部加厚部的上端面与屋面楼板上端面的间距≥200mm,局部加厚部上端面外边缘与构造柱外壁面的间距≥150mm。
[0010]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0011]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构造柱与屋面楼板的连接构造,其在构造柱与屋面楼板的连接处,沿构造柱周围一圈设有局部加厚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连接可靠,使得构造柱的柱根部分能够形成有效地约束,避免构造柱柱根部分提前出现破坏;局部加厚部设置于屋面楼板上方,保证了屋面楼板下部建筑空间的使用功能。[0012]2、所述局部加厚部为上小下大的圆台结构或上小下大的四方台结构,且局部加厚部的纵向剖切面的底部夹角为45°。局部加厚部采用坡面方式渐变至正常屋面楼板厚度,可以有效地避免构造柱刚度突变的问题。[0013]3、局部加厚部尺寸设计合理,配筋率较小,经济性好,钢筋构造简单,实用性强。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实用新型构造柱与屋面楼板的连接构造的结构剖视图。[0015]图中:1、屋面楼板;2、构造柱;3、局部加厚部;4、竖直钢筋;5、横向锚筋;6、纵向锚筋;7、水平弯折段。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17]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构造柱与屋面楼板的连接构造,包括一体浇筑成型的屋面楼板1、构造柱2和局部加厚部3,所述构造柱2竖直设置于屋面楼板1上方,所述局部加厚部3环绕构造柱2设置于构造柱2与屋面楼板1连接处的屋面楼板1上端面,构造柱2内部设有若干竖直钢筋4,竖直钢筋4下端延伸至屋面楼板1底部,局部加厚部3内部设有若干横向锚筋5和若干纵向锚筋6,横向锚筋5和纵向锚筋6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屋面楼板1底部,在所述构造柱2的竖直钢筋4下端、横向锚筋5的两端和纵向锚筋6的两端均设有水平弯折段7。[0018]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局部加厚部为上小下大的圆台结构或上小下大的四方台结构,且局部加厚部的纵向剖切面的底部夹角为45°。局部加厚部采用坡面方式渐变至正常屋面楼板厚度,可以有效地避免构造柱刚度突变的问题。[0019]为了保证该构造的结构牢固性,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水平弯折段的长度为其所在钢筋本体直径的15~20倍。
[0020]为了便于控制注射物能够缓慢地由通孔内流出,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局部加厚部的上端面与屋面楼板上端面的间距≥200mm,局部加厚部上端面外边缘与构造柱外壁面的间距≥150mm。
[0021]为了便于该构造的顺利制备实施,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局部加厚部内部横向锚筋为C8@200,纵向锚筋为3C8。
[0022]本实用新型构造柱与屋面楼板的连接构造的施工原理:
4
CN 210316265 U[0023]
说 明 书
3/3页
首先,搭建屋面楼板1的模板,铺设好屋面楼板的钢筋并绑扎牢固;其次,预设好构
造柱2的竖直钢筋4、局部加厚部的横向锚筋5和纵向锚筋6;最后,浇筑混凝土。[002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5
CN 210316265 U
说 明 书 附 图
1/1页
图1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