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四季秋海棠的繁殖与栽培技术

来源:画鸵萌宠网


四季秋海棠的繁殖与栽培技术

摘要 详细介绍了四季秋海棠的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并总结出了四季秋海棠的繁殖方法与栽培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四季秋海棠;种类;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繁殖方法;栽培管理

四季秋海棠(

Begonia semperflorens

)[1]别名四季海棠、秋海棠、瓜

子海棠,为秋海棠科秋海棠属多年生常绿宿根草本花卉,目前市场上常作一年生

栽培。秋海棠属种类繁多,常依据地下部分及茎的形态分为球根类、根茎类、须根类3类[1],笔者所述四季秋海棠划分为须根类。

1 形态特征

单叶互生,绿色、古铜色或深红色,叶片卵圆形至广椭圆形,边缘有锯齿,有光泽,微肉质,质地脆。叶柄肉质。

茎直立,肉质光滑,颜色与叶色有相关性。株高15~45 cm,具须根。聚伞花序腋生,花单性,雌雄同株,有白、粉、红等色。雄花较大,花瓣2个,宽大,萼2片,较窄小,雌花稍小,花被5片。

蒴果三棱形,具翅,种子极细小,千粒重0.014 g[2]。

2 原产地与生态习性

四季秋海棠为多源杂交种,主要原产南美巴西[1]。喜温暖,不耐寒,忌高温干旱,适宜空气湿度大、土壤湿润的环境,不耐干燥亦忌积水,喜半阴环境。生长适温20℃左右,10℃以下生长缓慢,5℃以下受冻害,长江流域需保护地或室内越冬。夏季不可放阳光直射处,冬季则需阳光充足。开花不受日照长短的影响,只要在适宜的温度下四季均可开花[3]。

3 繁殖与管理

3.1 播种繁殖

此法多用于单瓣易结实的种类,重瓣品种常不结实[4]。四季秋海棠的播种因其种子特别细小和相对湿度的特别要求,而使其成为种苗生产难度极大、成功率极低的种类。用于播种的种子有包衣种子和不包衣种子2种。包衣种子更适合于机械化播种和穴盘育苗。

3.1.1 播种适期与方法。①播种适期。春秋两季播种均可进行,秋季播种,温室越冬,翌年3~4月开花,春播冬季开花,播种后130~150 d开花。温室四季

均可播种。但以12月至翌年2月温室播种最为适宜,以利于温湿度的控制。②方法。播种基质最好采用75%进口泥炭+25%蛭石或泥炭蛭石各1/2的介质,要求疏松透气保水。播种基质要消毒,播种前浇透水,稍镇压后播种。包衣种子播种时要精量,一般用穴盘育苗。不包衣种子播种时常用细面沙20份与种子1份混合均匀后撒播,一般用浅盆育苗,浸盆法灌水。播后不覆土,保持介质温度22~25℃,用地膜或玻璃覆盖保湿,使空气湿度接近100%。

3.1.2 苗期管理。播种约7 d后发芽,15 d后出苗。出苗后逐步揭去覆盖物,降低湿度,增加光照,从子叶长出到2片真叶长出的这段时间尤其要注意避免植株脱水死亡。四季秋海棠苗生长缓慢,苗期长,一般在2片叶时间苗,4叶后移栽到8~10 cm营养钵,最后定植到12~16 cm的土盆中。移栽或定植过程中注意保护好基部叶片,防止折落。管理中注意温湿度控制保持介质湿润的同时防止穴盘或介质表面因湿度大又光照充足而长青薹。介质长青薹后隔绝了空气,降低了土壤通透性,造成小苗因缺养分或生病虫而大量死亡,管理中要注意铲除。

3.1.3 定植后管理。为了促使多开花,植株姿态优美,要及时进行摘心。春秋两季花后,将顶端一节嫩梢连同残花一起摘去,促使下部腋芽萌发新枝,约经15 d新枝顶端又可再现花蕾。采种母株一般不摘心,以5~6月成熟的种子为好。种子寿命较短,隔年种子发芽率显著降低。生长期间每1~2周追施液肥(复合肥或饼肥水)1次,适量浇水,保持盆土湿润。夏季要遮阴降温,可向叶面喷水和向花盆周围撒水。盛夏季节,植株进入半休眠状态,此时要控制浇水,停止施肥,防止强光直射。深秋天气转凉,植株进入生长旺季,要加强肥水管理。光线过强时叶片卷缩,出现焦斑;肥料不足则植株矮小,叶边缘发红甚至全株发红。夏季不耐阳光直射和雨淋,应遮阴和防雨,通风不良时易患病害[3]。

3.2 扦插繁殖

四季秋海棠的扦插四季均可进行。可于春季剪取长8~10 cm,带2个以上顶梢的健壮侧枝,浸泡在清水里,每隔1~2 d换1次水,生根后直接栽入盆中。或于5月和9月截取长5~6 cm的幼茎顶梢作插穗,插入沙中,注意遮阴和保湿,保持20℃左右温度,约20 d可出根,适当增加光照,30 d后可上盆。也可冬季温室扦插。选取植株基部的健壮枝条,保留3个以上的芽,剪口要平滑,位于节下。夏季高温高湿扦插易腐烂。扦插法繁殖系数低,成苗后分枝性弱,株型不丰满。注意早摘心促发侧枝。

3.3 分株繁殖

即将多年生老株上部的枝叶剪短,从根部连同部分老茎进行分割另植,重新发生新芽,形成新的植株。一般以早春和晚秋季节分株为好,分株后伤口涂以木炭粉防止腐烂[4],栽后适当浇水,不可过湿,置半阴处养护。

4 病虫害防治

四季秋海棠病虫的防治主要以介壳虫、立枯病和根结线虫病[4]为主,常

用甲托防治即可。

参考文献

[1]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花卉教研组.花卉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488-491.

[2] 刘庆华,王奎玲.花卉栽培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172-174.

[3]85-87.

[4]328-329.

蒋远国,赵劲松.农村实用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朱西儒.切花、盆花生产技术[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