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11期 (2014年11月)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UNIVERSITIES IN SHANXI VO1.26 No.11 (Nov.2014) 山西省人口老龄化时空特征分布研究木 夏昆昆 ,刘立文 (1.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030801) 2.山西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山西 太谷[摘要]文章通过老龄化程度、老龄化速度、养老负担和老年人口空间分布四项指标,分析了山西省人口老 龄化程度及地区差异后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1990年至2010年山西省各地区老龄化阶段呈现出从成年型到老年 型逐步发展的趋势。第二,山西省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第三,山西省人口老龄化具有不均衡的空间分布 特征,中北部地区和南部的运城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第四,从老年人口密度指标衡量,2010年山西省大部分地区 进入了低中密度地区,太原进入高密度地区,是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地区。 [关键词]山西省;人口老龄化;程度;速度;养老负担;人1:2密度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285(2014)11—0039—04 了1O,即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约1O个老 一、研究依据 人的养老问题(图1)。目前,山西省人口老龄化随 时间推移呈现出越来越严峻的态势,同时各地区老 龄化程度随时间推移也呈现出地域差异。研究山西 省人口老龄化程度和地域差异性,对于认识山西省 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和养老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山西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山西省2013年 统计年鉴显示,2003年山西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 比重已达到7.1%,并且这种趋势逐年加剧,截至 2012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了7.97%,已完 全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抚养比从2007年起超过 图1 山西省1953年至2012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及老年人口抚养比 从国内研究来看,目前从空间角度来分析我国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有:李扬等对北京 市县域尺度的老龄化全局和局部空间差异的变化趋 势、特征参照ESDA技术的局部及全局空间自相关 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65岁及以上31个省市的老 龄化指标以及各省市的GDP比重进行分析 。综 上所述,在老龄化空间分析研究方法上13益成熟,但 关于山西省人口老龄化进行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寥 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J。袁俊等从时间和空间角 度运用定量测度方法揭示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 寥无几。因此,本研究针对山西省人口老龄化问题, 借鉴已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的人口老龄化进行时 随时间变化区域差异扩大的内在原因 J。谭姝琳 等分析了1995--2008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并 }山西农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ZXSK2—1403)。 间变化和空间分布上的动态研究,具有重大理论和 实践意义。 [收稿日期]2014—08—18 [作者简介]夏昆昆(1986一),女,山东济宁人,山西农业大学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保障。 39 第26卷第11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11月 本文结合社会学和统计学等学科,从地理学的 角度,以全国1990年、2000年及2010年的人口普 查数据为基础资料,对山西省11个地区的人口老龄 化问题的区域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并且把人口老龄 化程度指标、养老负担指标、老龄化速度指标和老年 人口分布密度指标通过图表直观地呈现出来,以期 1.老年人口系数。老年人口系数指的是某一地 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该地区全部人口的比重。 某一时刻、某一区域内老年人口系数是该区域人口 老龄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具体公式如下: L= ×100% (1) 为揭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和现象,为山西省养 老资源的合理空间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式(1)中, 为老年人口系数,£为区域老年人 口(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P为区域总人口数量。 当 ≥7%时,表示该区域人口已进入老龄化阶 二、山西省人口老龄化的时空分布特征 全国老龄化委员会将人口老龄化的指标划分为 三类,即反映人口老龄化的程度、速度和养老负担指 标 J。此外本文还选用老年人口密度作为研究老 年人口空间分布的指标。 (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衡量 段 ;根据山西省各地区老年人口系数1990年至 2010年的变化和比较分析,将老年人口系数 分成 七个阶段,当 ≤4%时,表示该区域人口为年轻型; 4%≤ ≤5%为成年型初期;5%≤ ≤6%为成年 型中期;6%≤ ≤7%为成年型晚期;7%≤ ≤8% 为老年型初期;8%≤W≤9%为老年型中期;W≥ 常用的反映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指标有:老年人 口系数、人口年龄中位数、少儿人口比例和老少比。 本研究选取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来研究和分析 山西省11个地区人口的老龄化程度。 9%为老年型晚期。山西省各地区老龄化阶段从 1990年至2010年呈现出从成年型到老年型逐步发 展的趋势(见表1)。 表1 山西省各地区1990年、2000年和201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数 年份 太原市 大同市 阳泉市 长治市 晋城市1990年2000年2010年朔州市 晋中市运城市 忻州市 临汾市 吕梁市平均值 4.50% 5.27%5.37% 6.34% 7.56% 4.66%4.67%4.75% 5.04% 5.63% 5.98% 5.73% 5.79% 7.02%6.81% 6.12% 6.18% 5.75% 5.67% 6.67% 7.09% 6.34% 7.98% 5.42% 5.66%7.93%8.o4%8.03%6.87%6.25%7.31%8.27%8.02%9.05%6.81% 6.62%分析上表发现,30年间山西省老龄化系数经历 定人口年龄构成的类型:(1)年轻人口型:H<15%; 了一个先缓慢增长后迅速增加的过程。其中,1990 年山西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数平均为5.37%, 除忻州以外的地区均处于成年型初期阶段,临汾的 老龄化程度最低为4.5%。到2000年山西省65岁 (2)成年人口型:15%≤H≤30%;(3)老年人口型: H>30% J。根据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人 口统计数据,我们计算出山西省各地区的老少比 (见图2)。 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数平均值为6.34%,山西省进人 了成年型中后期阶段。其中晋中和忻州地区超过了 7%这个老年型社会拐点,成年型初期基本消失。到 2010年山西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数平均为 据计算,1990年山西省的老少比平均为 19.37%,2000年平均为25.24%,比1990年增加了 约6个百分点;2010年平均为44.76%,比2000年 增加了近20个百分点,说明山西省人口老龄化程度 7.56%,是1990年的1.4倍,大部分地区进入老年 型中期阶段,老龄化问题尤为严重的忻州已经达到 了9.05%,已然进人老年型晚期。老龄化程度最低 整体上随时间推移而加剧,且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越 来越快。1990年,山西省老少比最低的为临汾市, 最高的为忻州市,整体老少比介于15%到30%之 的晋城也已进入成年型晚期。 2.老少比。老少比又称之为人口老化系数,指 间,山西所有地区处于成年人口型,人口年龄结构合 理。2000年,山西省各地区老少比最低的为吕梁 的是区域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占0—14岁 少年儿童人口数量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 日=可L×100% (2) 市,最高的为太原市,大部分地区是成年人口型,太 原市和忻州市两个地区进人老年人口型。到2010 年,山西省老少比平均达到了44.76%,且太原市、 阳泉市和忻州市的老少比均超过了50%,老少比最 式(2)中,日为人口老化系数,£为65岁及以上 低的吕梁市也已处于老年人口型,山西省老龄化状 人口数,】,为0—14岁人口数。根据日值可大致确 40 况13益严峻。 第26卷第11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11月 图2山西省各地区1990年、2000年和2010年老少比 图3 山西省各地区1990年到2000年、2000年到2010年老龄化速度 (二)人口老龄化速度指标 F= L老龄化的速度指标指的是老龄化程度由一种程 ×100% (3) 度提高到另一种程度所需的时间。本文选择一定时 式(3)中,F为老年人口负担系数, 是65岁 期(10年)老年人口比例总体增加的百分点作为考 及以上人口数量,D为15一_64岁人口数量。山西省 察山西省各地区人口老龄化速度的指标。山西省各 各地区的老年人口负担系数情况见图4。 地区人口1990年至2010年的老年人口增长率情况 根据计算,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山西省平 见图3。 均养老负担系数为8.07%、9.32%和10.05%,也就 从增长率上来看,山西省11个地区的人口老龄 是说100位15 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分别要负担 化程度都在随时间的变化而增加,2000年至2010 约8位、9位和10位65岁以上老年人的养老。从 年的老龄化速度要大于1990年至2000年,说明山 总体来看,山西省养老负担越来越重。其中,除晋城 西省老龄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且除太原、晋中和朔 外其他地区的老年人口负担系数都在增大。1990 州以外的其他地区,后lO年整体增幅明显大于前 年大于平均值8.07%的地区有6个,养老负担最重 1O年,其中增幅最大的为运城。整体而言,1990到 的为忻州和朔州。到2000年大于平均值9.32%的 2000年,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平均增长率为 地方减少为5个,分别为忻州、朔州、晋中、运城和太 0.81%,2000年到2010年间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 原,其中山西省中北部4个,南部1个,人口负担压 重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25%。山西省人口老龄化 力逐渐向山西省中北地区靠拢。到2010年大于平 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均值10.05%的地区有6个,分别为忻州、晋中、大 (三)养老负担情况衡量 同、运城、阳泉和太原,除运城以外,均位于山西省中 老年人口负担系数指的是研究区内每100名劳 北部,其中忻州人口负担系数达到了12.37%,养老 动年龄相应有多少老人。其公式为: 负担最为严峻。 41 第26卷第11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11月 14.0o% 12.OO% m . 赫11I4s 0.00% 8.0o% } 1 一 一 ~罐一一 蠢 、 ! 。/ 卯 盘 毒詈6.00% - K】% ¨ 4.00% 甘 2.00% O.00% ∞ 叭 地区 图4 山西省各地区1990年、2000年和2010年老年人口负担系数 (四)老年人口密度 ∞ 地面积。根据实际情况将老年人口密度分为五个等 人口密度是由爱尔兰建筑师哈奈斯在1837年 最先提出的 J,指的是单位土地面积的人口数 量 。其公式为: D 级,即当D<10人/kin 时为人口较低密度地区;当 n 10≤D<20 fl ̄/km 时为人口低密度地区;当20≤D <40)k./km 时为人口中密度地区;当40≤D<80 人/kin 时为人口较高密度地区;当D≥80人/kin U D=÷ (4) 时为人口高密度地区,具体等级分布见表2。 鳃 U 鸺 式(4)中,D为人口密度,P为人口总数,A为土 表2 山西省各地区1990年、2000年和2010年老年人口密度 ∞ 地区 1990年 2000焦 2010正 (人/km。) 长治市 大同市 晋城市 晋中市 临汾市 吕梁市 朔州市 太原市 忻州市 阳泉市 运城市平均值 卯 " 从以上图表可知,山西省老年人口密度随时间 1.通过对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衡量显示,从1990 鳃 年至2010年山西省各地区老龄化阶段呈现出从成 年型到老年型逐步发展的趋势。 2.从老龄化速度来看,山西省11个地区的人口 推移不断增大,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 年人口密度的增长幅度也在增大。山西省1990年、 2000年和2010年的老年人口平均密度分别为 l0.75人/km 、14.70)k/km 和l9.73人/km ,其中 2010年人口密度是1990年的1.84倍;前10年的人 口密度增幅为3.95)kJkm ,后l0年人口密度增幅 为5.03人/km 。2010年,老年人口密度最大的是 老龄化程度都在随时间的变化而增加,2000年至 2010年的老龄化速度要大于1990年至2000年,说 明山西省老龄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3.从养老负担情况看,一方面山西省养老负担 越来越重,尤其是山西省中北部地区;另一方面南部 运城地区的养老负担情况也不容忽视,说明山西省 人口老龄化具有不均衡的空间分布特征。 4.通过对老年人口密度的研究发现,到2010年 山西省大部分地区进入了低中密度地区,太原进人 7 太原地区,为47.68人/km ;其次为运城和阳泉。 空间上而言,1990年山西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密度总体属于低密度地区,且山西省中北部地区状 况最好,到2000年山西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密 度大部分仍然处于低密度地区,太原和运城进入了 中密度类型,到2010年较低密度地区消失,晋中地 区成为中密度地区,而太原也已成为高密度地区。 了高密度地区,运城和阳泉紧随其后,是养老基础设 施建设的重点地区。因此要加大对上述地区的养老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同时随着老龄化程度整 体形势的加剧,也不能忽视老龄化程度较低地区的 养老设施建设。在资源有限前提下,依据各地区老 龄化的程度有区别、有重点地对其进行养老资源的 科学合理分配,确保养老资源的高效科学利用。 (下转第5O页) 三、结论 通过用老年人口系数、老少比、老年人口负担系 数、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和老年人口密度等老龄化指 标,分析山西省1990年至2010年人口老龄化的时 空变化,结论如下。 42 第26卷第11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11月 启发学生在思想上的共鸣,增强其爱国热情与忧患 意识,激发其青年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6):27— 31. 是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论创新的过程,亦是学生将 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过程。 [2]傅敏,陈明龙.近五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研究之回 顾[J].皖西学院学报,2010(3):23—27. [3]项福库,王明月.创建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段式” 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沧桑,2009(2):193—203. [4]汪平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青海民族 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4):95—98. [5]刘文丽.关于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J].思想教育研究,201l(1):36—39. 在此过程中,将北京历史文化资源引入教学过程中, 作为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生动教 材,是首都高校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优势和特色。 [参考文献] [6]王岗.北京历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集[M].北京:中国经济出 [1]周蕴容,殷丽萍,陈华,等.近五年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版社。2013:10—11. An Exploration about the Ways to Practical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主storv ——Basea o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in Bei.iing Yan ChangH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 ng 100044,China) [Abstract】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the course Outline ofModern History undertakes the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the historicla and culturla resources in Beijing possess both a sense of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nad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patirotism,emotional incentive,ideal and belief,inheritance of value and cultural cuhiva— tion.Therefore,the ways of integrating Beij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practical teaching of the course may in— clude such ones as visiting and investigation,voluntary service,watching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classroom discussion. Besides,to guide students to further explore Beijing resources and develop new fiel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y open up new path for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ose resources. 【Key words]Outline ofModern History;Beijing;historical and culturla resources;practice-based teaching (上接第42页) [4]刘娜.我国人口老龄化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西安:陕西师 [参考文献] 范大学,2012. [1]李扬,刘慧,金凤君,等.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的时空变化特征 [5]向洪,张文贤,李开兴.人口科学大辞典[M].成都:成都科技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1):131—137. 大学出版社,1994:782—783. [2]袁俊,吴殿廷,吴铮争.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差异及其 [6]张善余.人口地理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7(3):41—47. 1999:265—462. [3]谭姝琳,贾向丹.我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的聚类分析[J].黑 [7]王春菊.基于GIS的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及信息系统研究[D]. 龙江对外经贸,2011(6):68—70.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I search abou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Aging Population in Shanxi Province Xia Kunkun .Liu Liwen (1.College ofPublci Management,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 ̄ity,T ̄igu 030801,China; 2.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raig ̄03080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about the population aging and the regional diferences of Shanxi Province with the population a ng indicators such as the degree of the population ageing,the speed of aging,the burden of providing ofr the aged and the elderly oppulation density.It is then concluded htat:fisrtly,the stage of aging in diferent areas presents a trend from the adult to the old between 1990 and 2010;secondly,the speed of aging is faster and faster in Shanxi Prov— ince;thirdly,there 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uneven spatial distirbution about the ageing population,and the aging degree is much severer in the north-centrla region nad south area such as Yuncheng than in other areas.In the last,judging from the elderly density index,most area of Shanxi Province has turned to be areas of low density in 2010,but Taiyuan becomes an raea with hish density,and it should be the key area to construct the endowment infrastructures. [Key words]Shanxi Province;aging of population;degree;speed;the burden of providing for the aged;population den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