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 丹霞地貌旅游规划的背景和意义——————1
二、 国内外丹霞地貌旅游规划的相关成果———
三、 莨山旅游风景区的规划成果综述—————
崀山丹霞地貌旅游总体规划
——文献综述
一、丹霞地貌旅游规划的背景和意义
丹霞地貌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丹霞山为代表而命名的一类地貌类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世界上由红色砂砾构成的、以赤丹崖为特色的一类地貌是以广东省仁化县的丹霞山命名的,这就是丹霞地貌。它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在比较了国内外的丹霞地貌之后,认为丹霞山“无论在规模上、景色上”,皆
1
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二、国内外丹霞地貌旅游规划的相关成果
彭华教授在<<地理科学 >>2000年03期中国丹霞地貌研究进展(A Survey of the Daanxia Landform Research in China),从本世纪30年代陈国达提出\"丹霞地形”的概念以来,中国学者经历了初创、成型和发展三个阶段的研究,作为地貌学一个新领域的丹霞地貌研究已日趋成熟.\"红色陆相碎屑岩”作为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和\"陡崖坡”作为形态限定为大部分学者所接受.\"顶平、身陡、麓缓”的坡面组合,是丹霞地貌的基本形态特征.目前所发现的红层均不早于中生代;大部分丹霞地貌发育在红色砾岩、砂砾岩、砂岩的地层组合上,而相对软弱的粉沙质和泥质岩多发育红层丘陵.丹霞地貌发育的构造基础表现在区域构造控制沉积盆地;盆地内部构造控制丹霞山块格局乃至山块形态;岩层产状对丹霞地貌形态的影响主要是对于山块顶面和构造坡面的控制;而地壳升降则控制地貌发育的进程.直接影响丹霞地貌发育的外动力主要有流水、风化、和重力等作用,其中流水是塑造丹霞地貌的主动力;流水侵蚀和风化提供了重力崩塌的条件,而丹霞陡崖坡则往往是崩塌面或经后期改造的崩塌面.在干旱区,风力侵蚀和盐风化对于丹霞地貌外表形态塑造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湿润区,生物对风化作用有一定影响.丹霞地貌区往往是生态相对比较脆弱的地区,但却风景优美,文化景观丰富,大多具有较好的旅游开发价值。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03期
王嘉学 , 李春茂 , 刘丽娜 , 明庆忠等学者对丹霞地貌、土林地貌与旅游开发(DanXia Landform,TuLin Landform and Tourism Exploitation)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丹霞地貌与土林地貌均属于特殊地貌,二者在发育演化与旅游开发上有着不少的相似处: 如形成的物质基础大多是河湖相陆源碎屑沉积,沉积后都发生过淋溶作用, 后经抬升而导致流水切割、重力崩塌,形成造型多变、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 可开展观光、科考、科普、生态、探险等旅游活动,旅
2
游主题与特色较为鲜明。 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如土林发育形成的地层沉积年代晚于丹霞地貌形成的红层,颜色多变,成岩化程度低,发育过程中流水作用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发育的形态类型较丹霞地貌略少, 地区分布上不及丹霞地貌广泛、缺乏秀色和较少有人文内涵等。
中国丹霞地貌的南北差异及其旅游价值(A study on North-South differences of the Danxia Landform Pattern and Its Tourism Values in China)<<山地学报 >>2003年02期中周学军写道,丹霞地貌是中国科学家确认的一种独立地貌类型,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丹霞地貌的旅游价值日益引起国人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其形成原因和所处气候带的不同,地貌景观呈现明显的南北差异.以秦岭--淮河为界,中国南方丹霞地貌露头不仅规模大、数量多、色彩鲜明,而且形态多样奇特;中国北方丹霞地貌露头规模和数量均较小,而且色彩形态呆板.但是由于岩性和形态的原因,不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丹霞地貌均与人类历史活动关系密切,只是由于中国南北方的历史文化差异,南北方丹霞地貌的文化积淀差异也较为明显.北方的干旱气候铸就了北方丹霞地貌的石窟艺术和宗教文化积淀,而南方湿润季风气候则决定了丹霞地貌与古寨文化和墓穴文化的渊源关系.因此,北方丹霞地貌的旅游开发应突出其文化主题,而南方丹霞地貌的旅游开发则应展示其自然与文化的综合特征。
丹霞地貌概念讨论(On the Conception of Danxia Landform)<<山地学报 >>2003年06期上 刘尚仁 , 刘瑞华提出关于丹霞地貌概念上的不同意见,主要是:①岩性岩相上是较单一的\"陆相碎屑岩\"还是涵盖多种岩性岩相的\"沉积岩\";②地貌上是\"丹崖\还是\"赤壁丹崖\或是\"赤壁丹崖群\".根据目前已知的中外丹霞地貌的基本特征,初步认为,丹霞地貌是由砂岩砾岩为主的沉积岩经侵蚀作用所形成的赤壁丹崖群地貌.近10 a来,一些丹霞地貌概念,基本上属于\"中国丹霞地貌\"的概念,不完全符合世界丹霞地貌的实际情况。<<地理研究 >>2000年04期中《徐霞客对我国丹霞地貌旅行考察的贡献》杨载田写道,丹霞地貌是一种具有很高景观美学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现代地质地理学家对其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考察研究。而我国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早在360多年前便对丹霞地貌进行过多方面的观察和
3
描述,并留下宝贵的文字资料。这充分展示了丹霞风景地貌在我国研究的古老历史,也预示着丹霞风景地貌进行现代旅游开发的广阔前景。
丹霞旅游文化精品化战略研究(A Strategic Study on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of Mt. Danxia)<<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01期许然 , 彭华记述了丹霞山的文化源流包括历史、民俗、宗教和艺术四个方面,其文化资源特质是由丘陵文化、农业文化和客家文化组成的,山、水、农、客、教构成了丹霞山地区最具特点的文化事象.从地域文化系统的角度对丹霞山旅游文化进行挖掘,对于制定丹霞山旅游文化精品化开发的战略思想和行动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丹霞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Discussion on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Scenic Spots of Mt. Danxiashan)<<林业调查规划 >>2006年05期隋春花教授提到,在对游客、当地居民和景区工作人员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丹霞山生态旅游区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5个方面探讨其可持续发展对策.认为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力争通过生态旅游产品认证;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丹霞山生态旅游区环境建设;加大\"三Z\"投入,奠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发展社区参与生态旅游(CBE),重视当地居民的利益;建立旅游解说系统,加强对游客的生态环境教育和管理。
三、 崀山旅游风景区的规划成果综述
崀山1992年被邵阳市政府批准为市级风景名胜区,1993年被湖南省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93版总体规划是成立省级风景名胜区的第一个总体规划。该总体规划历时2年,在大量调查,深入分析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崀山风景名胜区的资源调查评价、居民点调控、风景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做出了较为科学的规划。该规划确定崀山风景名胜区以丹霞和丹霞——喀斯特混合地貌的峰、峦、谷景观为主,以雄、奇、险、秀、幽、雅为特色,渗透着悠久的历史
4
文化和众多的民俗风情,可开展游览观光,寻幽探险、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定性准确,确定风景区范围崀山乡、飞仙桥乡、水头乡、崀山镇和金石镇地域内的22个村和县林科所全部区域,总面积102平方千米。 维护风景名胜区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防止污染和控制建筑活动等需要,规定了59平方千米。
中国旅游学研究起源于何时?针对王德刚先生提出的中国旅游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以江绍原著<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为标志的观点,认为中国旅游学研究是随着中国近代旅游业的产生而出现的,始于20世纪20年代,以1927年<旅行杂志>的创办为标志较为适宜。
在中国数千年的旅游发展史中,秦汉、魏晋、唐以及晚清是几个特别重要的时期.秦汉以帝王巡游与使节远游为代表;魏晋南北朝以旅游意识充分觉醒为代表;隋唐更是以旅游交通的发达,旅游馆舍的众多,旅游诗文的灿烂,旅游景观的遍及天下构成了这一时期旅游的壮阔全景;到近代,中国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国古代旅游活动的发展相同步,产生了\"比德说\"、\"畅神说\"等丰富的旅游观念,为旅游活动增添了理论色彩。
中国的旅游规划与开发工作是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同步的。中国国家旅游局于20世纪70年代成立。这以后,国家建设规划部门开始对城市、景区加以规划,出现了风景旅游城市规划,旅游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等;林业部门也开始对其辖下的森林旅游资源进行森林公园的规划和开发。这些早期编制的规划,不是由专业的旅游规划专家来完成,而是由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规划者来编制。严格说来,此时所编制的所谓旅游开发规划,属于城市建设规划的范畴,因而只能算作是我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萌芽阶段。
中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交流与发展是从我国的旅游地理学者对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规划进行研究时开始的。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系统化研究是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为标志的。从此以后,在中国的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发展中,涌现出了一批专门从事旅游开发规
5
划的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他们凭借在旅游地理学学科上的优势,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与旅游开发与规划结合起来,并积极参与国内旅游开发规划的实践。如郭来喜于1983年在全国保护长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保护长城,研究长城”的口号,首倡国内外集资修复长城的代表区段,发展旅游业。1985年郭来喜主持完成的“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开发”是一个获得巨大成功的旅游地开发范例,使得一片荒凉的沙碱地成为了新兴的旅游热点,取得了可喜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986年中国政府将旅游业确立为正式的产业部门,从此中国的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阶段。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开发与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相应地,旅游资源的规划也进入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化规划阶段。旅游开发规划的内容开始注重对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并开始将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部门,对旅游业及与其相关的各个经济部门加以系统化的规划,旅游规划的数量开始逐渐增多。1993年中科院地理所和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合作,制定了《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为编制中长期的旅游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兴的经济增长点来加以培育,使得旅游业在国内的发展迅速升温,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将旅游业列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并对其发展给予前所未有的政策性扶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对旅游业发展进行规划的需求。于是全国出现了各地争相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热潮,相应旅游规划的水平也日渐提高。从参与规划编制的人员来看,旅游规划编制小组的成员不再是单一的旅游学的专家,而是将其它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吸纳进了规划编制组,这更加体现了旅游学的边缘学科性质;从编制旅游规划所使用的技术方法上来看,由于新兴理论的产生和科技的进步,一些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方法如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遥感技术(Remote Sense)和一些理论,如系统论、控制论、行为论等被引入了旅游规划的编制之中。此外,这一时期我国的旅游规划开始注意与国际接轨,有的省份在编制旅游规划时聘请了国外著名的规划公司,如四
6
川省、云南省、山东省和海南省就委托世界旅游组织为其编制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国外旅游规划公司进入我国旅游规划市场,为我国旅游规划界引入了竞争机制,对国内旅游规划编制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因此,这一时期可称其为是我国旅游规划的提升发展阶段。
四,国际旅游规划开发历程
西方国家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先驱,被一致认为是1959年美国夏威夷州规划(State Plan of Hawaii),从1959年开始西方国家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研究和实践可以被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初始阶段(20世纪30年代——50年代末)
(二)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扩展阶段(60年代——70年代初)
(三)旅游规划与开发观念转变阶段(70年代——80年代)
(四)旅游规划与开发快速发展阶段(80年代——90年代)
(五)旅游规划与开发深入发展阶段(90年代至今)
都市旅游规划与开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各国经济实力的恢复。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在发展中国家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新兴的工业化城市。这些城市或者历史悠久拥有众多的古迹建筑,或者经济发达展现出一派典型的现代都市景观,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成为国际上著名的旅游地。如意大利的罗马、法国巴黎、美国纽约、洛杉基、瑞士布鲁塞尔、西班牙巴塞罗纳、希腊雅典、新加坡、中国北京、上海、香港以及世界上著名的宗教城市如麦加等均为广大旅游者所向往。
7
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一个从国外翻译过来的词,对该词的翻译本身没有什么异议,可是对于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含义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世界上曾有许多学者对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综观现有的众多对生态旅游概念的表述,可以看出,生态旅游概念均是从两个方面来阐述的:一个方面是强调生态旅游是以纯天然的自然资源为基础,以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需求为目的的旅游产品;另一方面则强调生态旅游是通过对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来达到为旅游目的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地方收入以提高环保的投入,支持旅游业和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世界上研究生态旅游较早的机构——美国世界自然基金组织(WWF)在1990年就对生态旅游下了明确的定义,此后Sirakaya Ercan和Barrett G W以及生态旅游协会在1991年,Scale和加拿大环境咨询委员会在1992年,西萨摩亚生态旅游项目组于1993年也对生态旅游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国学者郭来喜、卢云亭也在1996年对生态旅游的概念进行了探讨。虽然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生态旅游的概念尚无一个统一的论述,但是根据以往学者研究的成果我们可以将生态旅游表述成:通过利用未受人类开发的自然生态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在旅游过程中人们可以了解旅游区的文化和生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并以此为旅游区的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贡献力量。
会展旅游规划与开发 会展旅游或会展经济是第三产业发展日趋成熟后出现的一个综合性更强,关联性更大,收益率更高的经济形态,它的出现可以作为该地区第三产业成熟化和完善化的标志。然而会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业的成熟,会展经济与旅游经济具有明显的互动性,举办会议展览(尤其是国际性的)必然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六大要素,而各种国内及国际会展活动的参加者也自然地形成了旅游业的重要的客源市场。
8
在国际旅游业中,作为旅游市场中一大部分的商务旅游就被分为一般商务旅游、同各种会议展示活动有关的商务旅游和奖励旅游三大部分。与会议和展示相关的旅游,因为对交通、餐饮、宾馆、商贸、娱乐、通讯等行业的巨大作用,很早就被国际上公认为商务旅游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俗称为MIEC(Meeting—会议,Incentive Tour—奖励旅游,Conference or Convention—大型会议,and Exhibition or Exposition—展览会或大型博览会),这一点充分说明了会展业的旅游属性。会展活动一直以来都是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旅游活动的重要形式。
扶贫旅游规划与开发(PPT) 扶贫旅游的概念是由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明确提出的,该局还专门设立了一个扶贫旅游发展基金用于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旅游与扶贫项目。所谓的扶贫旅游,即PPT(Pro—Poor Tourism)也就是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旅游。它与一般旅游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一般的旅游开发中,投资者、经营者(旅游企业、旅游景区、景点)的经济利益是被放置在第一的位置上,一切都围绕着投资者、经营者的利益在运转。而在扶贫旅游的规划和开发中,其开发的目标被转化为:使得贫困人口的经济利益达到最大,并且注重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机会的开发,所以扶贫旅游规划和开发的目的在于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的现状。这个动机是好的,可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方面的冲突和矛盾,这些矛盾和冲突归根结底就是对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五,国内外旅游规划趋势
1、全球化趋势2、市场化趋势3、产业化趋势4、生态化趋势5、战略化趋势6、创新化趋势7、多元化趋势8、系统化趋势
参考文献:
9
[1]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106-112,.. [2]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5-113.. [3]王仰麟 杨新军.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的旅游持续发展研究:以浙江金华双龙国家重点风?…[J].资源科学,1999,21(1):37-43,.. [4]刘家明 杨新军.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划初探[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1):79-83,.. [5] 王德刚.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及实施方案[J].地理研究. [6]吴必虎.旅游生态学与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J].生态学杂志,1996,15(2):37-43,.. [7] 肖笃宁.论现代景观科学的形成与发展[J].地理科学,1999,19(4):379-384,.. [8]王仰麟 杨新军.区域旅游开发中的景观生态研究:以云南省安宁市为例[J].地理研究,1998,17(4):383-388,.. [9]沙润 吴江.城乡交错带旅游景观生态设计初步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7,13(3):53-56,62.. [10]王仰麟 杨新军.风景名胜区总全规划中的旅游持续发展研究[J].资源科学,1999,21(1):37-43.. [11]肖笃宁 钟林生.生态旅游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全国第三届景观生态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10
[M].,1999... [12]王仰麟 杨新军.区域旅游开发中的景观生态研究[J].地理研究,1998,17(4):383-388.. [13]肖笃宁.论代景观科学的形成与发展[J].地理科学,1999,19(4):379-384.. [14]刘鸿雁.旅游生态学—生态学应用的一个新领域[J].生态学杂志,1994,13(5):35-38,.. [15]吴必虎.旅游生态学的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J].生态学杂志,1996,15(2):37-43.. [16]傅伯杰 陈利顶.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其生态意义[J].地理学报,1996,51(5):454-462,.. [17]王军 傅伯杰.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J].资源科学,1999,21(2):71-76,.. [18]沙润,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年,12卷,5期,454页. [19]Barrett G W,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4年,28卷,99页. [20]郭来喜,生态学,2000年,320页. [21]肖笃宁,全国第三届景观生态学学术会议论文集,1999年. [22]Sirakaya Ercan,J Travel Research,1999年,38卷,2期,168页.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