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福建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36小题,每小题4分,共1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组一)图1示意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读图完成1—2题。
图1
1.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季风水田农业 B.乳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混合农业
I
2015高考真题系列 (高清重绘版)
2.该生产模式的农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是因为 A.价格低廉 B.减耗保鲜 C.绿色优质 D.品种丰富
图2示意某区域气候要素的逐月变化。读图完成3—4题。
3.造成4-6月蒸发量逐月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①气温上升 ②降水量增多 ③风力增大 ④云量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该区域当年水分累积亏损最为严重的月份是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II
2015高考真题系列 (高清重绘版)
一个国家中某种商品出口的比较优势程度用R值表示,R值越大表示该商品出口的优势越强。表1为2005-2012年中国、东南亚Y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前六位的R值。读表完成5—6题。
5.中国,Y国商品出口的共同特点是
A.工业品比较优势强 B.工业品所占比重小 C.农产品比较优势弱 D.农产品出口总量大
6.决定Y国鞋子、服装出口优势的生产要素是 A.科技 B.资金 C.劳动力 D.原材料
图2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7—8题。
7.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A.人口性别比 B.老年人口比重 C.青壮年人口比重 D.少儿人口比重
8.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方案
III
2015高考真题系列 (高清重绘版)
A.a方案较合理 B.b方案较合理 C.c方案较合理 D.均不合理
图4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A.背斜谷 B.背斜山 C.向斜谷 D.向斜山
10.若a、c两河的支流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图6为某摄影爱好者在图5中广袤草原上拍摄的“日出”美景。读图完成11—12题。
IV
2015高考真题系列 (高清重绘版)
11.摄影爱好者拍摄“日出”美景的方向和北京时间分别是 A.东南 7月1日06时 B.东北 7月1日06时 C.东北 1月1日12时 D.东南 1月1日12时
12.拍摄“日出”美景的地点是图5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
第Ⅱ卷(非选择题)
V
2015高考真题系列 (高清重绘版)
必考部分
36.(37分)图17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发源于关中地区的戏剧“秦腔”,历史源远流长。古丝绸之路上的楚河中游地区有一块“秦腔飞地”(乙城附近),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
材料二 吉尔吉斯斯坦多山地,林木等资源丰富;农业以畜牧业和小麦、棉花等种植业为主,在楚河中游地区,中吉两国合资建设的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居中亚地区前茅。
(1) 说出渭河平原南北两侧(沿108°E)的地形特征差异。(8分)
(2) 简述甲、乙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12分)
(3) 分析楚河中游地区出现“秦腔飞地”的原因。(8分)
(4)楚河中游地区某中学的同学对造纸厂的规模是否扩大展开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
VI
2015高考真题系列 (高清重绘版)
法。选择你支持的一种看法,并为其提供论据。(9分)
A:可扩大造纸厂规模。 B:不宜扩大造纸厂规模。
选考部分(15分)
40.地理(15分)在A、B、C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上填涂选答的题号。 A.【选修2—海洋地理】 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图18示意我国沿海局部海域波浪能密度的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指出该海域波浪能密度大小的南北差异,并分析其原因。(9分)
(2) 简述我国波浪能利用的前景。(6分)
B.【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风暴潮是指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近海水面异常升高,海水侵溢上陆的现象。图19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超警戒风暴潮平均发生次数的逐月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VII
2015高考真题系列 (高清重绘版)
(1) 指出该省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主要季节,并分析其原因。(9分)
(2)简述该省防御风暴潮灾害应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C.【选修6—环境保护】
图20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指出该区域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9分)
(2)简述该区域保护湿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VIII
2015高考真题系列 (高清重绘版)
2015年高考福建地理试题解析
第Ⅰ卷(选择题)
1.D 2.C
第1题,由农业生产模式可以得出,该农业生产主要是以水稻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因而属于混合农业,D正确。 第2题,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的农产品是在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的,不使用化肥,既合理利用了资源,又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C正确。 考点: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可持续发展
3.A 4.B
第3题,由图示可以看出4~6月降水增多,气温升高,致使蒸发量逐月上升,但是题目看不出风力和云量状况,所以 A 正确。 第4题,水分的亏损主要取决于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图中显示3月~6月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所以6月份累积亏损最为严重,B正确。
考点:曲线图的判读、气候
5.A 6.C
5.中国和Y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品都占有一定的优势,且中国的工业品所占比重较大;而中国农产品出口量小,Y国的农产品的出口优势较强。故选A。
6.鞋子和服装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Y国有大量廉价劳动力;而鞋子和服装需要技术水平较低,资金较少,原材料在生产成本所占比重较小,且并不一定由当地供应。故选C。
考点:工业生产
7.D 8.B
7.图示表明人口的性别比相差不大,老年人及青壮年人口比重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少年儿童比重差异最大,a方案比c方案小得多。故选D。
IX
2015高考真题系列 (高清重绘版)
8.a方案少儿比重太小,将来会出现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问题;c方案青壮年人口比重较小,社会负担过重;而b方案老年人口比重、青壮年人口比重和少儿人口比重都较合适。故选B。
考点:人口结构
9.A 10.B
9.从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X地属于中间老,两翼新,判断为背斜,从地貌分析,属于河谷,因此X地为背斜谷。故选A。
10.从等高线分析,两河支流相连处,c河的地势高,河水应由c河流向a河,又②地位于下游河段,所以水量会显著增加;而①④位于上游,水量不变,③河段位于c河的下游,水量会减小。故选B。
考点:地质构造、等高线
11.D 12.C
第11题,由图示纬度可推知该地区在赤道附近,日出地方时在6时前后,结合经度可知该地区与北京时间的时差在6个小时左右,故而 A、B项错误;若是拍摄月份为7月,日出方位应该为东北方向,若是 1月,则日出方位为东南方向,D正确。 第1 2题,从等高线分析,图中甲、丁两地东侧地势较高,此时不能看见日出景观;乙地临近湖泊,不属于广袤草原;而丙地等高线稀疏,属于广袤草原,且东南侧视野广阔,是拍摄日出的最佳地点。
考点:时间计算、地球运动、等高线判读
第Ⅱ卷(非选择题)
必考部分
36.(1)(8分)南侧:以山地为主,地势较高(南高北低),起伏较大。北侧:以高原为主,地势较低(北高南低),起伏较小。
(2)(12分)地处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宽阔;气候较温和,河流较多,水源充足;周边地区农业基础好,农产品丰富;交通便利,是当地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
X
2015高考真题系列 (高清重绘版)
(3)(8分)地处古代丝绸之路;自然地理环境较好;关中地区人口迁移到此聚居,带来秦腔文化,并世代相传到今。
(4)(9分)支持A:农业发展为造纸工业提供更多的资源;两国经贸合作的加强,资金来源更充足;先进设备的引进,林木等资源利用率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扩大。(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支持B: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大,市场有限;扩大造纸厂规模可能加剧水资源紧张;可能产生水体、环境污染;砍伐林木可以导致生态破坏。(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第(1)题,由等高线分布可以看出,渭河以北地区等高线稀疏,地势相对平坦,渭河以南地区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大;由等高线的数值以及数值变化可知:渭河以北地区以高原为主,以南地区以山地为主。 第(2) 题,结合甲乙两城市地区的图示可以看出,两地都位于河流附近,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农业发达,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同时两城市靠近交通干线,交通方便,还是区域经济文化中心。 第(3)题,乙区域之所以成为 “秦腔飞地”主要是由于位于古丝绸之路上,加之地理环境优越,大量的中原移民在这里定居,并世代生息,从而出现的。 第(4) 题,本题要先选择支持观点,然后再结合造纸生产的实际情况,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角度进行解释,注意两种支持观点论据是相对的,不能同时作答。
考点: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地形特点、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工业生产。
选考部分(15分)
A.(1)(9分)差异:北部密度较小,南部密度较大。原因:北部海域大陆架宽浅,海底摩擦作用大,波浪能密度较小;南部海域水深,海底摩擦作用小,波浪能密度较大。(2)(6分)我国海岸线长,波浪能资源较丰富,海岸线曲折,适宜波浪能发展的地点较多;波浪能是可再生清洁能源。波浪能密度小,开发利用难度大,发电成本高。
解析:第(1)题,从图示等波浪能密度值线数值分析,北部密度较小,南部密度较大。其原因受海域水深的影响,从等深线数值及分布分析,北部海域数值小,分布稀疏,表明大陆架宽浅,海底摩擦作用大,波浪能密度较小;而南部海域水深,海底摩擦作用小,波浪能密度较大。第(2)题,从波浪能利用范围分析,
XI
2015高考真题系列 (高清重绘版)
我国海岸线长,波浪能资源较丰富,且海岸线曲折,适宜波浪能发展的地点较多;从从波浪能的性质分析,波浪能是可再生清洁能源,其利用可以改善环境;从利用技术分析,波浪能密度小,开发利用难度大,且发电成本高。
考点:海洋能源
B.(1)(9分)季节: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原因:该省沿海夏、秋季节多台风活动,易形成超警戒风暴潮;河流入海流量大,对风暴潮起顶托作用(或与天文大潮相逢),增加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次数。(2)(6分)加强风暴潮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加固堤防;保护生物(红树森、珊瑚礁)海岸,营造沿海防护林;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御风暴潮灾害的意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第(1)题,从图示风暴潮时间分布分析,风暴潮主要集中分布在夏、秋季节,因风暴潮是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的,所以从风力分析,该省沿海夏、秋季节多台风活动;从外因分析,夏秋季节降水多,河流入海流量大,受其顶托作用,易形成超警戒风暴潮。第(2)题,从监测分析,加强风暴潮灾害的监测和预报;从工程措施分析,加固堤防,营造沿海防护林;从非工程措施分析,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御风暴潮灾害的意识。
考点:水文灾害的成因及治理
C.(1)(9分)特点:湿地面积减少。原因:由于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大,促使人类大幅开垦湿地。(2)(6分)(2)退耕还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应重视湿地保护;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第(1)题,从图示数值分析,该区域湿地面积在减少。联系人口和耕地面积变化分析其原因,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人们开垦湿地面积增加;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导致城镇化水平提高,建筑用地面积增加,占用湿地面积增加。第(2)题,从湿地减少原因分析采取的措施,所以要退耕还湿地,工程建设应重视湿地保护。另外从法律法规分析,还要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
考点:湿地减少原因及保护措施。
XII
2015高考真题系列 (高清重绘版)
XIII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