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 史 试 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注意事项:
1、第Ⅰ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题卷上不得分。
1. “自古帝王为治之道,莫先于亲亲。”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观点佐证的是( )
A.汉初行郡国并行制 C.晚清重用汉族地主
B.东汉桓帝启用宗室 D.清末组建皇族内阁
2.唐代柳宗元在其著作《封建论》中认为,郡县制比西周“封建亲戚”式的封建制度更具优越性。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封建制度难以保证诸侯的地位 B.郡县制废除了世家大族 C.封建制度难以限制王权的强大 D.郡县制冲击权力家族化
3.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
A文官任知州 B 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4.罗马法是人类的宝贵遗产。下列司法理念中,明显违背罗马法原则的是( ) A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
B被告有权利开法庭上同原告对质 C主要按照以往的习惯和判例进行判决 D主要按照法律和法学家解释进行判决
5.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充分体现了普鲁士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在经济方面照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互为支撑,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最终促成了德意志工业化的迅速实现。上述材料表明( )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专制集权符合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C.容克阶级在政治上能够自我近代化 D.1871年宪法基本符合当时德意志国情 6. 下列不平等条约的签定的先后顺序是( )
①《天津条约》 ②《辛丑条约》 ③《北京条约》④《南京条约》 A.④①③② B.④②①③ C.④②③① D.④③①②
7. 朱维铮在《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印证上述观点的历史事件可能是(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8. 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 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 的爱国热情。下列哪项与其观点一致( )
A.要维护北洋政府的法治统治 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C.要在法律的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行动 9.著名史学家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有( ) ①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探索中国革命道路 ③摆脱共产国际干扰 ④正确处理国共关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国民党政府监狱中所有的因共产主义或左派活动而被拘禁的人都释放了,
其他逃亡到国外的人也回国为民族事业而听从分配。甚至蒋介石也照孙逸仙的意 思谈论战争对民族革命的重要性。”对出现上述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国民革命的爆发 B.全面抗战的开始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重庆谈判的到来
11.1943年,宋美龄访美被美国媒体评价为“征服”美国之旅,赢得了大量援 助。1948年,她再次访美,却被告知只能以“私人资格”前去,且没有获得任 何援助。这两个不同的结果反映了( ) A.蒋介石努力争取美国各界对华同情 B.美国对中国抗战和内战态度有所差异 C.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事实 D.美国重点积蓄对苏联冷战的力量
12.马克思曾说:“每当资产阶级的奴隶和被压迫者起来反抗主子的时候,这
种
制度的文明和正义就显示出自己真正的凶残面目。”以下事件符合此评价的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南京大屠杀 C. 巴黎公社革命 D.二月革命 13 .就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分歧,莫洛托夫说道:“无论是我,还是始终同列宁在一起的那些人中的任何一位,都没有立刻清楚地理解他的话。„„当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将来的事情时,列宁回答说:不,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当时“分歧”主要是围绕( )
A. “四月提纲”中的主张 B.《和平法令》中的规定 C.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 D.《土地法令》中的规定
14.下图为浙江东阳新闻网报道的永乐自然村村民蒋有军收藏的《一辈子第一回》选举宣传画和广西梧州日报报道某市民收藏的《选民证》。下列对这两幅图片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一辈子第一回》宣传了建国后第一次全国基层普选
B.这张选民证反映了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 C.新中国的基层民主选举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 D.图中选民证是依据1954年宪法统一印制发放的
15.1979年1月1日,祖国大陆宣布:“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 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祖国大陆此观点( ) A.从实际出发,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B.发布后两岸即实现了通航和通商 C.为和平收复香港和澳门提供了方法 D.表明了盼望两岸实行“一国两制”政策
16.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他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反映出的新动向是( )
A.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B.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 C.美国强调中美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 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17. 下列古代农业生产工具中,按其功能排列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松土 ②犁地 ③灌溉 ④耕地 B.①耕地 ②汲水 ③谷物加工 ④灌溉 C.①松土 ②播种 ③灌溉 ④耕地 D.①谷物加工 ②耕地 ③灌溉 ④播种
18. 古代曾有人认为:“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
本务而趋末作。”据此可知,该人的观点是( )
A.实行法治,避免中央集权弱化 B.解决流民问题以增强国力 C.重新分配土地,缓和兼并现象 D.打击商贾以加强农业生产
19. 明朝张瀚《松窗梦语》记载:“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成化末年值水灾,时祖居傍河,水淹入室,所酿酒尽败„„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紵币(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五当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从材料看毅庵祖“家业大饶”的原因有 ( )
①适时改行易业 ②丝织品品种多 ③丝织品质量高 ④注重扩大再生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20.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和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产生许多新问题”。这段论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哪一段论述,才能使前因后果关系完整( )
A.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产生影响 B.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 C.新型工厂制度得以产生 D.自由放任政策兴起
21. 张謇说:“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这反映出( )
A.政治近代化是经济的近代化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障 B.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因素 C.自然经济顽固存在,对民族工业有巨大的抵制作用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缺乏竞争力
22. 每逢元旦,《人民日报》都会发表一篇辞旧迎新的社论,即元旦社论(也称 “元旦献辞”)。由于其特殊的政治权威性,敏锐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下列是某位同学整理的部分元旦献辞标题,其中对应不正确的( ) A.1949年——《将革命进行到底》 B.1958年——《乘风破浪》
C.1978年——《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
D.1984年——《勇于开创新局面》
23.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从A到B:一五计划的展开 B. 从C到D;“大跃进”的影响 C.从D到E:“八字方针”的影响 D.从E到F: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4.下列诗词中,能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风尚的是( )
A.檐前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 B.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 C.雪亮玻璃窗洞圆,香花爆竹霸王鞭 D.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 25. 将近现代历史看做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以这种视野来研究历史属于( ) A.全球史观 B.革命史观 C.唯物史观 D.现代化史观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3小题,第26题 20 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第Ⅱ卷,考生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答题,在试题
卷上答题不得分。
26.(20分)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当今的中国应用发展的眼光、世界的眼光审视借鉴不同的人类文明。 材料一 中国的传统
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容,源于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这种传统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一是历史上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民本主义”。
——俞邃《关于“中国模式”之我见》 材料二 雅典模式
“我们(雅典)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
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里。”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三 英美模式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长期专制统治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
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四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政治传统的特点和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5分)
(2)“光荣革命”后的英国是怎样有效控制“控制者”的?美国在政治制度上做出了哪些重大创新和改变?(10分)
(3)材料四所说的“特殊的民主”在建国以来是如何体现的?“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作者的此观点说明了什么?(5分)
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也希望(借此机会)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美苏之间的斗争从两种制度、两大阵营之间的对
抗转变为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此后近半个世纪,尽管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兴起对美苏对抗起到了很大的牵制作用,但未能根本扭转超级大国操纵国际政治的局面。
——孔庆茵《三种世界秩序模式的现实分析》
材料三
2002年初,一位俄罗斯学者指出:“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人类已从两个国家集团的对抗转向本质上的另一种对抗——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和所有其他人的对抗。而且,越是在文化和经济发展上离美国越远的社会,这种对抗就越尖锐。”
——张宏毅《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原因及未来走向》
(1)材料一中的“新的极权主义”指什么?“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又指什么?美国推行新外交政策的目的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国际格局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国际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还会存在着“另一种对抗”?(4分)
28 (14分)在英国现代化过程中,以圈地运动为发端的农业变革与工业革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阔的和公有的土地和公有草地分布得如此零散和混杂,以致不能方便地和有效地加以利用;再者,这些土地„„ 采取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同时,如将上述(土地)„„ 加以分开、圈围,并在有关人员中按其各自的产业,对公有
地的权利和其他利益进行分配,那就会对上述有关人员均有好处。但是这一点如无议会的帮助和授权就不可能做到。
———辜燮高等选译《一六八九———一八一五年的英国》
材料二 地主们土地上的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和工业区去,他们所需要的农业设备和工业品也需要运进来,因此对修建公路、运河和铁路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18 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促进了乡村银行的发展,地主和农民手中的游资通过银行的渠道集中起来,为蓬勃发展的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提供了资本。
———王章辉《工业化历程》
材料三 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 那些小自耕农) 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 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
———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圈地者”圈地的理由,并指出影响圈地运动扩大的关键因素。(8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1分)
(3)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6分)
(4)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之间的关系。(1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